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六)过年

2024 年 1 月 18 日,是农历腊月初八,俗称“腊八节”。清晨,小区的物业人员在门口给行人分发“腊八粥”。一碗看似平常的“腊八粥”,不仅凝聚着爱心,传递着友情,还勾引起我对童年时“过年”的回忆。

俗话说:“大人盼耕田,小孩盼过年”。那时,只要到了腊月,我们小孩就掰着手指数,盼望春节早日来到。春节俗称“过年”,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最传统、最热闹、最隆重的节日,它象征着团聚,象征着快乐,象征着旧的一年已经过去,新的一年已经开启。

不仅如此,春节也是一年中时间最长的节日,在我们当地有“过了腊八就是年”的说法。

《隋书·礼仪志》中讲:“腊者,接也。”寓意新旧交替,旧年将尽,新年将至。“腊八节”是春节的序曲、团圆的先声,更是祭祖祈福的时节。从中医上讲,腊八正值数九寒冬,阴寒达到了极致,阳气初生,稍有不慎,容易引起身体不适。因此,这时也是养生防护、精心调理的最佳时机。

在我的记忆中,每逢腊八,母亲天不亮就开始熬腊八粥,粥里放有大米、糯米、红豆、花生米、莲子、红枣等。

母亲熬出的粥,香甜可口,吃饱了还舍不得放碗。她说:“冬季一碗粥,胜过千金方。冬季常喝粥,可以滋养五脏,补充营养。”此外,喝碗腊八粥,还可以带着新年的期盼,驱散腊月的寒意,希望来年生活富足,财源滚滚,万事“粥”全。

农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母亲告诉我们说,在这一天,要敬灶王神,打扫厨房卫生。传说灶神在腊月二十三这天升天。吃过晚饭,母亲就将灶台灶屋收拾干净,点一盏灯,燃一炷香放在灶台,接着燃放鞭炮欢送灶王爷上天,嘴里还要祷告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以祈求灶王爷保佑。

家家户户贴春联(又叫贴对子)、挂灯笼,讲究里里外外满堂红,这是我童年时过年的习俗。大年三十前一天就要将门窗擦干净,从大门开始,将对联一一张贴好,有的只在大门上贴一副,有的人家逢门都贴,就连牛棚、猪圈也贴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祝福语。还有的在屋门上贴上大大的“福”字,人们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气已到”。在我的印象中,贴春联这个活儿,我成人后一直是我包揽。

过年时,母亲总会教我们一些礼数,大年初一当天不扫地、不倒垃圾、不动刀剪;不说不吉利的话,不能打碎碗碟,兄弟姐妹们不吵嘴,大人也不会打小孩;三十晚上要把家里水缸的水挑满,寓意年年有余。

十里不同俗,一处一乡风。吃团圆饭有的地方安排在夜晚,叫“年夜饭”,而我们当地则安排在中午。这是过年的重点,人们好像一年忙到头,都是为了这顿饭做准备的,把平时舍不得吃的菜都摆到桌子上。通常人家,在吃年饭时桌上至少要上 10 道菜,其中一定要有一条有头有尾的鱼,“鱼”和“余”是谐音,象征年年有余,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和粮食;第二道菜就是“鸡”,“鸡”和“吉”是谐音,过年吃鸡寓意大吉大利;第三道菜就是丸子,年饭是中国人的“团圆饭”,丸子外形浑圆,象征一家人团团圆圆,所以一定少不了圆子。还有一道菜就是年糕,年饭吃年糕,寓意新的一年步步高升,孩子学习也会有进步,这也是必备的一道菜。但也有几道菜是不能上桌的:一是,南瓜和冬瓜,南瓜的谐音是难过,使人联想到日子过得很艰难,冬瓜的颜色是白色的,而过年都讲究红红火火,所以南瓜和冬瓜是不能出现在年饭桌上的;二是莲藕,虽然营养丰富,味道鲜美,但是寓意不好,因为莲藕有很多孔使人觉得漏财,不吉利,所以这道菜也是不能够上的。另外,桌上的菜一定要是双数,寓意好事成双。吃饭时,家庭成员要齐全,无论家人在外多忙,再远也要赶回来和家人团聚。

吃年饭之前,要先祭祖先。桌子上添上饭、菜,摆好碗筷;给先人点烛、烧香,寄托下辈对先人的哀思和孝心,并祈求先人的庇护。祭毕,将饭碗撤下,重新添饭菜,摆碗筷。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准备吃年饭。吃饭前点响挂在门前的鞭炮,向外界宣示一家人已经开始吃团圆饭。吃团年饭时,一家人可以喝酒,就连平日不让喝酒的妇女、小孩,也要喝一小口。这顿饭吃的时间也长,一家人围坐在桌前,说天道地,觥筹交错,其乐融融。

大年三十晚上要“守岁”。民间有“三十晚上火,十五晚上灯”的说法。那时每到三十晚上,家里是必须烧火的,有钱人家烧木炭,一般人家烧木柴,火越大越好。火垅中要有一根主柴,用这根主柴的粗大代表来年喂的年猪又大又肥。这根主柴一直要烧到正月十五,如果烧得快或者柴头小,留也要留一截等到农历正月十五那一天烧。

这时,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着瓜子喝着清茶聊天。当时针指向晚上 12 点时,表示旧的一年已经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这时就拿着一挂爆竹到门外燃放,迎接新年的到来,这就叫“辞旧迎新”。

“辞旧迎新”过后,家里的老人和小孩可以入睡,家主和年轻人仍要“守岁”,直到大年初一拂晓时分,放完爆竹,接过财神,才能休息。

拜年,是当地又一习俗。拜年一般是晚辈给长辈拜年,时间一般选择在上午拜,长辈要给孩子压岁钱。拜年活动一般要持续到农历正月十五。亲戚朋友相互走动,联络感情。

这时,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他们不但能穿上新衣新鞋,还能得到不少压岁钱和好吃的,而最让他们高兴的还是跟着大人去看花鼓灯和狮子灯。

据说,花鼓灯很久以前就在江淮地区流行,有“东方芭蕾”之美誉。早在 20 世纪中期,就是江淮一带农村十分盛行的歌舞艺术。花鼓灯的舞蹈艺术形式具有综合性特点,它包括舞蹈、歌唱和小戏三部分,它们在形式上又相互独立,它的特点表现为:(1)歌时不舞,舞时不歌,歌与舞的结合和谐统一;(2)具有自娱性和表演性相结合的特点,演出内容是自编自演,即兴发挥,多是一些吉祥纳福的话;(3)其伴奏乐器是打击乐:大锣、花鼓、小钹、大钹、小手鼓组成。扇子和手绢是花鼓灯表演时的主要道具。随着一阵清脆的锣鼓声,身着艳装的花鼓灯演员踩着鼓点,扭晃着出场,或跳出轻柔欢快的舞步,或腾空起舞,场面热闹欢腾。

花鼓灯男角称“鼓架子”,女角称“兰花”,演出时讲究男女角色搭配。江淮花鼓灯舞蹈动感强,节奏紧促有力,扇花变化多样,动作韵味十足,表演场面热烈欢腾,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狮子灯始于清代康熙年间,流行于江淮一带,已有上百年的历史。一直沿袭至今,成为当地的民俗活动,每年正月狮子灯进村入户,走街串巷,为村民表演。表演时有彩球引路,后有狮子和灯笼相随,阵容庞大,喜庆壮观。不仅白天可以玩,夜晚在“狮子”体内点燃蜡烛,表演更精彩,这被称为“玩红灯”。如在室外表演,表演前选好场地,摆放方桌,设好香案。由灯头率先登上方桌,先拜东南,再拜西北,祈祷驱灾避邪,喜纳吉祥,充满神秘色彩。表演有抖狮、摇狮、睡狮、盘球、狮子坐肩、狮子拜门等多种动作。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杂技表演艺术的一些技巧。

花鼓灯和狮子灯表演的组织者多是一些当地有名望的人,也有基层干部参加,他们自筹资金,自愿报名参加。时间通常安排在元宵节内,因为元宵节后人们就得下地干农活了。每到一村,家家点亮门灯、香烛,有的还燃放鞭炮恭迎。演出时,狮子灯打头阵,花鼓灯紧随其后。一家结束,再到另一家;宁丢一村,不落一户。尤其是夜晚,孩子们举着灯笼,跟在大人后面跑,由这一家走向下一家,浩浩荡荡很是壮观……

一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春节的热闹氛围才落下帷幕。家乡的春节习俗,不仅是一种传统的延续,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亲情友情的珍视,让每一个春节都充满了温馨和快乐。 bODb62jsbEd/gSFdRPiXnyDuD3QBaSNkaZXFoRW23QJCJguV+4Is4PpnuQFh00d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