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赶集

在我的记忆中,20 世纪 50 年代,我们村庄附近没有商店,哪怕是买包香烟、买一盒火柴也要跑到 10 里外的张店街道去买。那时六毛路还没修通,去张家店需经过花果店村走小路到达。我们村庄右侧的一条小路,是洪山方向通往张店的必经之路。我说的“赶集”,其实是北方的一种习俗,而张店街道做生意“随行就市”,一年 365 天,天天都做,不分什么“开集”“闭集”的。所以每天天不亮,就有妇人拎着一只鸡;男人挑着一挑干柴;还有老人背着自己刚编好的竹篮、粪筐,叽叽喳喳地从村边小路走过……

我记忆的张店街道是一条东西走向的长街,总长不过200 米,街宽 5 米左右,两边门市经营杂货,还有几家卖布,或者经销生活用品。街道的北边也盖了许多房屋,我只记得有一家榨油坊,还有铁匠铺、理发铺、缝纫铺、炸油条的;有的房子是用来住的,并不做生意。我曾到过油坊,见工人把收来的油菜籽或芝麻用铁锅炒熟,然后放在一个圆形的碾槽里,由老牛拉着巨大的碾磙把菜籽碾碎,再打包放在木榨里榨油。油坊里有几个年轻力壮的工人,光着膀子喊着号子,在那榨油,大家一起使劲,随着“哎哟!”一声,那黄澄澄的香油就源源不断地从木榨里流出来,那个香味啊,真是弥漫了半条街。铁匠铺里,是一个老师傅带着学徒在那忙碌着,他们把附近农民送来的铁锹、锄头放在炉火里烧红,再放在铁毡上敲打,直到打成需要的形状。

铁匠铺里最热闹,一年到头,从早到晚,“叮叮当当,叮叮当当”,不停地演奏着一支动听的乐章。铁匠铺里的师傅姓彭,听说他早年也参加过革命,还当过游击队长,在战场上杀敌勇敢,不愧英雄的称号,但是经不起人们用糖衣裹着的炮弹的攻击。在张家店战斗中,张店伪区长答应将家里的财产送他,他因此私自放走了伪区长,受到开除出党的处分,从此脱离了革命队伍。于是他又重操旧业,做起了打铁的生意。

街道北面有一块空地,相当于现在的农贸市场,周边的农民把自家的农产品拿到这里来卖。每天早晨,这里热闹非凡,生意兴隆,景象万千。这里有卖鸡、鱼、肉蛋的;也有卖蔬菜、水果的;还有卖鸡苗、猪仔的……特别是到了年关,家家户户购买年货,赶集的人更多,真是人山人海,你挤我,我挤你,接踵摩肩。摊位上的商品也多,琳琅满目、应有尽有,使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赶集的人用刚得来的钱,买些油、盐、酱、醋、香烟、火柴;或是扯几尺布,买一双袜子,还有的买点吃的,带回家给孩子。然后就揣着剩下不多的钱,匆匆往家赶,很少有人舍得坐下来吃一次早餐,虽然当时的猪肉才卖 7 毛 3 分钱一斤,也很少有人买。一般人家不是过年过节,是舍不得吃肉的。因为当时一个男劳力,在队里干活,从早到晚还挣不到半斤猪肉钱。

小孩跟大人一块赶集,一是看热闹;一是嘴馋,想买点好吃的。那时,我的父母每天天不亮就要起床做豆腐,没有时间赶集。每次去张店,我都是跟着伯父一起去。伯父把柴卖掉,用卖柴的钱买点水果糖,让我和弟妹们分享;有时也买几件油条,给我和弟妹们一人一件,这在当时就是最大的满足。那时的交通不像现在这样发达,外出都是靠两条腿步行。从我家到张店,往返共有 20 华里,但丝毫也不觉得累。至于小孩为什么愿意跑这么远的路去赶集,我想大概也是为了解馋;而大人们为什么要去赶集,我想大概也是为了生活吧! 1+f4Az73UJ1iWq6aOyKi7llXwJ4jsdUvMZym02ggAR1ehuxuEDqtr75JbTrYhFZt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