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两个口径的人效

当我们将组织作为中介变量,将战略和人效联系起来,我们就会发现, 老板能不能为一项业务定出合理的人效标准,体现了他对这项业务的理解程度,以及他在这项业务上战略认知的高低。 那些坚持“人要投入得少,产出一定要多”的老板,应该明白这种指令根本无法执行,他们实际上并没有战略。

定人效标准其实就是定两件事:一是定人效指标;二是在这个指标上定出人效目标值。其中,前者是核心,更体现思路的重要性,应该重点分析;相较之下,后者就更像是一个数学逻辑了。

这里,我们有必要谈谈什么是人效。本书后面的内容会阐述人效这个概念的诸多定义,但此处,我们仅用两个口径的指标对其进行区分,以便说明人效的战略意义。

第一个是“宽口径人效”。

这是现在大多数人理解的人效,也就是用业绩数据除以人数或人工成本。

这个指标有意义吗?有,它可以解决人力资源总量的投放问题。换句话说,有了这个指标,我们可以算出企业整体或某个局部的合理人员编制或人工成本。企业在有了战略思路后,必须要通过资源的投放让战略落地,此时,人力资源作为核心资源,其投放的多少必然会影响其他资源的投入,也必然会影响战略的落地。

企业的各类业务有取舍、缓急、轻重,人力资源的投入也必然有取舍、缓急、轻重,显然,后者对前者有重要的影响。那么,怎么在人力资源投入上衡量取舍、缓急、轻重?这通过对各类业务设置人效标准来完成,因为人效标准就是人力资源投放的标准。从这个意义上讲,“宽口径人效”具有相当的战略意义。

第二个是“窄口径人效”,也就是“核心人效”。

这是现在绝大多数人忽略的人效,也就是用企业业绩的北极星指标除以核心人才仓。其中,北极星指标是企业所有业绩数据中最内核的部分,而核心人才仓则是人才群体中最内核的部分。

想想,“窄口径人效”这个指标不重要吗?如果在企业的业绩里,北极星指标是核心驱动力;如果在企业的人才里,核心人才仓是核心驱动力;如果北极星指标的驱动力来自核心人才仓,这个指标该有多重要呀!

一方面,核心人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战略前景,对它的规划和管理本身就是战略;另一方面,只有针对核心人效提升的选用育留方案,才能体现人力资源战略和战术价值,否则HR们只会陷入事务性工作,沦为后勤。

既然核心人效如此重要,如何进行识别呢?

首先,要识别出业绩的北极星指标。这要求我们能穿透生意,看到增长趋势的本质,找到企业最内核的增长力。

●哪项业务是重中之重?

●对于某项业务,究竟是追逐估值、市值,还是追求经营业绩?

●如果是追求经营业绩,究竟是追求GMV、营收、毛利、净利,还是现金流?

●在增长方式上,究竟应该主推增收、节支,还是翻台(率)?

●究竟要追求什么核心客户的业务指标?

●究竟要追求哪类核心的业务指标?

…………

上述问题,别说HR们,就连老板自己可能都没完全弄明白。对于老板来说,那种撒胡椒面一样地投入资源并用利润一刀切地进行考核,那种今天投入明天就有回报的预期,仍然是当前的主流。这是初级经营者的本能,但毫无疑问曲解了生意。

贾跃亭最初的“乐视七子,一个都不能少”和最后的崩盘,不是还历历在目吗?真的所有生意都一样重要?想想,如果所有生意第一天投进去,第二天就可以获利丰厚,那么,企业家(entrepreneur)的存在是不是就没有意义了?因为所有人都可以当企业家。

洞见终局、识别风险、组织资源、摸索路径、合理投放,按照业务的客观规律来最终获益,不才是企业家应该做的吗?

这一步是绕不过去的,只有找到了最内核的增长力,并在那个点上发力,企业才会跳出线性增长,走入自己舒服的战略空间,走到自己的“主场里”。这意味着,HR一定要和老板一起对业务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其次,要识别出核心人才仓。这要求我们能穿越队伍的熙熙攘攘,看到那20%的、能推动80%的北极星指标的人才群体。

●不同岗位序列、不同层级、不同分工、不同能力属性,谁是你企业里那20%的人呢?

●你的一级人才仓、二级人才仓、三级人才仓分别是哪支队伍?

●这三个人才仓的攻防理念、人才站位、配合打法又分别是怎样的?

●如何让他们对内能产生“1+1>2”的化学反应?

●又如何能让他们对外产生田忌赛马式的压制竞对的效果?

…………

这方面,也别高估了HR们的识别能力,即使有了数字化标签,大多数企业也没有人才识别的算法。

显然,这些都不是选用育留之类的具体事务,一定是战略级别的思考。这涉及人才管理问题,更涉及组织设计问题。没有组织设计的清晰思路,是很难锁定组织内的核心人才仓的,自然没有清晰的建队思路。老板们关注战略,疏离组织和人才是常态。他们中的大多数嘴上都喊重视,但其实并没有深度思考,这种重视太廉价,也没有意义。

想想,雨露均沾、搞平衡,是不是老板们建设人才队伍的方式?再想想,39岁一刀切不是诸多企业的常态吗?事实上,这并不是年轻化、锐意进取的表现,反而是企业无法识别人才,只能用年龄来粗暴汰换的证明。

这一步也是绕不过去的,只有找到了人才中的核心成员,并在他们的身上做精准的选用育留,企业的人才队伍才会真正有灵魂,能成事。这意味着,HR们一定要拉着老板一起对人才队伍抽丝剥茧、层层深入。 3zdL2F8vAMItdFuJjntrP+szOT7/uGXVkxt+E078+nqwRNBFpr4Elg0S60Fp4/P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