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组织的关键是人效

让我们跳出组织,来思考生意的本质。任何企业的经营管理都可以归为三流:业务流、资金流、人才流。做生意,本质上就是基于业务流的推进,来合理配置资金流和人才流,见图2-1。这里,战略级的事情有两方面的问题。

图2-1 生意的三流两效模型

资料来源:穆胜咨询。

一方面是战略问题,也就是规划业务流 。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目标客户的精准需求,利用自身的核心能力,绕开强劲的竞争对手,找到一个有希望的业务空间。这个定位很考验老板对于市场的理解,因为资源有限,时间有限,竞争对手给你的空间有限,你只能在有限的目标上进行饱和攻击才能确保胜利。这个战略定位不能仅仅是战略意图或情怀口号,要让人产生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另一方面是组织问题,或者说是资源配置问题,即配置资金流和人才流 。具体来说,就是按照战略定位的行动方向,合理设计组织分工和配置资源,让业务落地产出经营业绩。企业在野心勃勃地制定和解码了战略之后,如何注入资源就决定了这个业务最终的样子,也决定了客户体验。

战略制定后,不少企业一是不会调整组织,二是喜欢沿用传统预算逻辑来投放资源。两个“组织死结”下,战略执行的效果可想而知。那么,应该如何破解呢?

第一种方式是最理想的方式,即改变组织模式(organization pattern),也就是实施组织变革或组织转型。

简单来说, 一是划小经营单元 ,让最小的团队能够承担经营责任; 二是改变激励机制 ,让经营单元中的参与者能够共创价值、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让人人都是自己的CEO。相关的方法论,在我“平台型组织三部曲”的前两本——《平台型组织》和《重构平台型组织》 中,已经呈现得很清楚了。

其实,当前号称在进行组织创新、转型、变革的企业 ,当前流行于市场的新型组织模式的概念 ,绝大部分都指向我所谓的“平台型组织”。只不过,它们可能概念在前,缺乏实现而已。一旦概念缺乏实现,最终就会沦为没有意义的“大词”。

没有老板不喜欢这种活力十足的组织,但问题是,有几个企业有决心实施这个层面的“变革”或“转型”呢?激进疗法有收益的预期,但也有风险在前,老板们不会轻易行动,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时。他们更需要的,是一种保守疗法,既能够确保资源投放的转化效率,又不至于让企业伤筋动骨。

于是,老板们更愿意选择第二种方式,即跳过组织直接关注效能。

如果“考核什么,就得到什么”,那要让员工为企业投入的人、财两类资源负责,考核效能不就得了?

一旦效能成了企业关注的焦点,资源投放的逻辑就开始转变,变成效能逻辑,而不是分蛋糕的传统预算逻辑。也就是说,资源应该是根据业务的进展、按照效能标准逐步投放的。可以预支资源投入吗?可以,但必须用后续的业绩产出来达到效能标准。一旦没有达成,则会被效能标准所惩罚。

要让效能考核变得合理,最关键的是要设置合理的效能标准。效能标准从哪里来呢?要在老板的“战略思维”里找。以业务流、资金流和人才流来分析生意, 所有老板认知的“战略思维”都可以归结为两点——人效逻辑和财效逻辑,说白了,就是老板愿意用什么样的人力和财务投入去换取什么样的业务结果。 大多HR或财务人员没有找到老板的效能标准,只能说明自己的工作没有做到位。

当然,这个观点必然会遭到某些HR或财务人员的反对,他们认为自己已经明确询问过老板心中的效能标准,但老板依然给出“投入要少,产出要多”这类模糊的回答,所以自己没有责任。但想想,直接问老板效能标准,不就和恋爱中的男女直接问对方“你愿意为我努力奋斗吗?”一样天真。测量老板的效能标准,是个有技术含量的事情,本书后文会谈到。

在财效和人效中,我们更应该关注人效。 根据穆胜咨询在2020年的一项针对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在有互联网属性的企业里,人效每变动一个单位,财效同向变动4.33个单位。其实这很好理解,在数字时代,人是资源流转的中心,营收、成本、费用都是由人发起的。

当然,这里我不得不揭露一个现实 ——想要绕开组织变革或转型来实现人效大幅提升,几乎是不可能的,或者说,要提升人效,最应该从组织里挖掘红利。 现实中,我们接触的不少关注人效的客户企业,最初都想通过“抓人效”来绕过组织转型。最初,它们可能找到一些“小妙招”,也能收获人效提升的一些效果。但最终,它们还是会随着“抓人效”动作的逐渐深入,走到组织转型这一步。当然,之前的种种工作也不是白白付出的,实际上为组织转型打好了基础。

穆胜咨询的定位是“战略解码、人效管理与组织变革专家”,这背后的一个逻辑判断是 “组织变革是激进的人效管理,人效管理是渐进的组织变革,人效支持组织指向战略。” fo5gvsNH1hF9drblnAgkAms8FQyxMdMZbNbMNCtZE3ivh0YZreN71b5VsYpsDCa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