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是由过度发行纸币而引起的,这一观点在18世纪的几次纯粹由纸币引发的短暂经历中得到了加强。上面提到的“纸券”是法国大革命政府从1789年开始发行的,法国革命政府承诺在5年内用从教会和国王手中夺取的土地出售所得的铸币赎回纸券。 8 起初,这些被没收的土地是被出售了出去,纸券也可以得到赎回,但随着战争不断深入,法国大革命政府不得不印刷越来越多的纸券,以应付军队的开支和对各种物资的购买。

1796年法国革命政府发行的纸币价值达450亿里弗 ,而土地价值仅为30亿里弗,纸币的数量不断增加,使纸币失去了价值,导致价格飙升。最后,已经变得几乎一文不值的纸币与土地之间的交换,也不得不宣告终止,债权人得到法律的保护,不再对纸券进行赎回。

1797年,法国大革命政府重新开始使用金币和银币。正如政治经济学家罗伯特·斯基德尔斯基(Robert Skidelsky)观察到的那样,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一可以被视为过度发行货币造成通货膨胀后果的教训,也是一个巨大的成功:“政府获得了资金,土地投机者以最低价格购买到了被没收的财产,其他人的实际收入遭受了灾难性的下降。” 9 也就是说,通货膨胀将财富从普通民众手中转移到了政府和土地投机者手中。

纸币早先在美国革命中发挥了核心作用,产生了类似的通货膨胀效应。大陆议会发行纸币来支付战争的费用。这是真正的“法定”货币,它作为货币的性质(其普遍可兑换性)取决于政府的法令。大陆议会敦促各州征收税款,以最终赎回这些“信用票据”,但州议会没有通过这样的法令。

1779年末,大陆议会将“大陆币”的发行量扩大了40倍,各州也加入进来,开始印刷属于自己的货币。特别是考虑到后殖民经济中商品的生产有限,进口也有限,所以,物价随着加速印钞而自由上涨,最终用于偿还贷款的货币变得几乎一文不值,也就不足为奇了。到1781年,1美元纸币能兑换的金币的价值还不到2美分。用J.K.加尔布雷思的话说:“美国不仅是在通货膨胀,而且还是在恶性通货膨胀的浪潮中形成的。” 10

所谓的第二次美国革命,即1861~1865年的美国内战,带来了法定货币的变化。由于南方各州的退出,联邦政府不得不以减少的税基来支付战争费用。林肯总统不想向国外借钱,并且要向国外借钱又谈何容易,当时英国和法国都支持美国南方各州。国会授权新的联邦特许银行发行美国票据,这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由银行作为政府债券(因以绿色印刷,这些票据被称为绿钞)持有人的信用支持,这些纸币可以用于购买政府债券,也可以用于大多数其他用途;绿钞的购买力随着联邦政府军事上的成败而起起落落。

1864年,以绿钞计价的黄金价格比1861年上涨了200%,人们的生活成本上涨了约170%;在这之后,当北方明显将要赢得战争时,货币的价值开始稳定下来。美国内战的结束引发了一场以小册子和书籍的形式进行的大规模的公众辩论,所讨论的问题是,美国到底应该继续使用纸币还是应该回归金本位制。美国的金块主义者将绿钞与大陆币和纸券进行比较,强调纸币制度所蕴含的通货膨胀的危险,而金本位制则是由黄金的自然价值控制的。但绿钞的支持者主张“建立一个永久性的、统一的、由政府管理的、以低利率不可兑换货币为基础的国家银行体系”,这虽然与东北部银行家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相冲突,却符合美国农民和劳动人民的利益。 11 最后,金融家赢得了这场辩论,1878年,美国恢复了黄金的可兑换性。

恶性通胀的根源:战时金融

战时金融也是历史上最著名的恶性通货膨胀的根源,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20世纪20年代初德国马克的急剧贬值。德国不希望通过对上层阶级征收所得税来支付第一次世界大战(以下简称“一战”)的费用,因此暂停了马克的可兑换性,以保存黄金储备,并通过借钱来支付战争费用。在一战结束时,由于经济状况不佳,德国无法取得偿还贷款所需的资金,于是,它开始通过今天“臭名昭著”的印钞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当战胜国向德国征收巨额赔款(讽刺的是,德国政府原以为自己会赢,本来是打算通过向协约国征收赔款来偿还债务的)时,德国的债务更是大幅增加。而战争赔款必须以黄金或外币支付,对外国债权人的债务也是如此,因此,已经因债务规模相对过大而贬值的马克,此时在外汇市场和德国国内又开始迅速贬值。德国马克对美元的汇率在一战结束时为4.2比1,到1923年11月跌至4.2万亿比1,跌幅之大令人咋舌。德意志银行推出了一种新的货币——地租马克(Rentenmark),到1924年,货币事务才算是稳定了下来。

就像纸券的例子一样,这场通货膨胀成功地消除了德国政府的战争债务,同时促进了投机行为(这次是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而不再是土地投机了),并将工薪阶层、固定收入者和小额储蓄者的收入转移给了工业家和银行家,使他们能够用贬值的货币购买资产。意大利经济学家科斯坦蒂诺·布雷夏尼-图罗尼(Costantino Bresciani-Turroni)于这场大通胀时期在柏林以各种官方身份亲眼看见了这一场景,根据他的说法:

德国通货膨胀的社会影响与过去任何时候流通媒介贬值带来的社会影响并没有本质不同,与一战期间和之后其他国家发生的货币贬值或多或少明显地有所不同。可以说,总的来说,通货膨胀有利于企业家和物质生产资料的所有者,特别是巩固了工业资本家的地位;它降低了工人的实际工资;它摧毁或彻底摧毁了过去的中产阶级投资者……它还创造了一个新的中产阶级,这个全新的阶级由中介人、交易员、证券交易所的小投机者和从货币贬值中获利的小投机商组成。 12

走进经济世界的“通胀”

大约在1923年德国一条面包的价格上升到2000亿马克时,“通货膨胀”一词才成为经济学词汇;在《牛津英语词典》中,“通货膨胀”一词在英国最早的使用时间是1864年。1855年,一本在美国出版的书指出,通货膨胀“代表流通的纸币数量与银行实际持有的正币数量之间令人惊异的差距”,并抱怨说,这种“货币增加导致了物价上涨”。 13 这是指被夸大的纸币数量;后来,这个词演变成了现在的意思,即物价上涨。最后,“通货紧缩”也出现在了经济学用语中,表示一般物价水平的下降。

人们注意到,这种物价水平的下降是在物价水平大幅上涨之后出现的。例如,拿破仑战争结束后,英国的消费品价格在1813年至19世纪20年代之间急剧下跌,此后的50年里,消费品价格只在一个很狭窄的区间内波动。 14 价格的暴跌伴随着与和平一起到来的,长达20年的经济萧条,这两种经济现象联系在一起的情况并不罕见。我们有理由认为,经济萧条会带来价格下跌,因为随着工资削减、工人被解雇,突然过剩的供应不得不去适应萎缩的需求,同时,投资的放缓也意味着原材料和设备市场的萎缩。与此相反,随着对商品和服务需求的增加,经济繁荣则有望推高价格。当然,这并不是说价格在非萧条期时就不会下跌(正如价格不是在非繁荣期时就不会上涨一样)。

然而,从1873年持续到1896年,这个最早被称为“大萧条”的长期全球经济低迷时期,确实是以价格强劲下降的趋势为特征的。 15 有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是由货币金属供应过剩造成的,所以,他们将这一萧条事件的原因解释为金矿的枯竭和世界工业国家追随英国的金本位制而导致的白银的非货币化。另一些经济学家则指出,当时劳动生产率的大幅提高和运输成本的降低(铁路和苏伊士运河的修建)是价格下跌的驱动因素。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发生在另一段经济繁荣和物价上涨的时期之后,当然也带来了一场严重的通货紧缩,有些学者再次将其归咎于错误的货币政策,他们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政府未能按需增加货币供应。

自那以后,大规模的价格变动就又引发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持续的通货膨胀,往往都会被归咎于政府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正是由于这一经验,当各国政府为应对2008年的衰退而向全球金融体系注入大量资金,支撑濒临倒闭的银行和其他企业时,许多经济学家预计,这些资金带来的需求扩张将导致高水平的通货膨胀。当这一威胁未能变成现实时,又有经济学家开始猜测通货紧缩回归的危险,认为伴随着的会是“长期停滞”这一经济特征。长期停滞是大萧条时代的一个概念,它在美国前财政部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 Summers)于2013年的一次演讲中被提到后又回来了。然而,2021年的快速通货膨胀虽然让那些担心通货紧缩的人感到困惑,但也证实了那些一直预计物价会上涨的人的担忧。无论他们的理论观点如何,几乎所有经济学家都呼吁采取货币和财政紧缩政策来压低价格。到2022年,萨默斯本人也“警告说,劝阻美联储继续积极加息的政策是不明智的”,因为“如果不坚持加息,就会出现‘滞胀’,高通货膨胀会使得经济衰退更加严重”。 16

资本主义已经发生了变化,尽管关于货币的本质及货币在经济生活中的地位的问题在今天至少和在200年前一样迫在眉睫地需要我们加以解决。很明显,要理解当代的通货膨胀,我们需要回顾20世纪的经济史,既要注意到当代问题的新颖之处,又要注意到它的延续性。 Yqf9XcBed1nV1L2X2ptcYhmARsTDyswZ9Q0RD6YaF2YQcRXEaLt+TcA4BDaCXxh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