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发挥建筑领域资源优势 创新打造精准扶贫“中建模式”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建筑”)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将扶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源投入,贯彻精准方略,有针对性地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帮扶工作。

中国建筑在甘肃三县开展产业扶贫,投入9300余万元,先后建成8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和2个产业扶贫示范项目,推动三县“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图为康县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园项目效果图

在定点帮扶甘肃省康乐县、卓尼县、康县(以下简称“甘肃三县”)的过程中,中国建筑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和结果导向,充分发挥建筑行业特点和资源禀赋优势,创新打造了集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消费扶贫和党建扶贫“五位一体”的精准扶贫“中建模式”,实现了产业扶贫“全生命周期”、就业扶贫“全过程服务”、消费扶贫“全要素管理”、教育扶贫“全方位保障”、党建扶贫“点对点引领”,为脱贫攻坚提供了中建智慧和贡献了中建力量。

发挥全产业链优势 打造“全生命周期”的产业扶贫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花儿故乡”康乐、“藏王故里”卓尼、“天然氧吧”康县,甘肃三县拥有独特旅游资源,但由于交通、建设、信息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原因,极大地影响了这些优质旅游资源知名度和接待服务能力,也制约了当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中国建筑坚持问题导向,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充分发挥“投资、设计、建造、运营”全产业链优势,着眼于改善甘肃三县旅游基础设施,致力于将甘肃三县的“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了一条“打造示范项目+提升人文素养+加强旅游推介”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的旅游产业脱贫之路。

位于卓尼县叶儿村的中建卓尼特色产业示范区,是中国建筑投资3400万元打造的集展示体验、线上线下交易、特色产品研发、全域旅游服务为一体的产业扶贫示范项目。项目建设过程,采取中国建筑投资、中建西北院设计、中建八局施工、中海商业协助运营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模式,将帮助247户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该项目被列为甘肃省脱贫攻坚观摩拉练活动现场观摩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打造中建卓尼特色产业示范区中所提炼的经验在康县也得到了复制和深化。2019年,中国建筑投入3700余万元打造的康县旅游产业扶贫示范园一期项目交付运营,该项目充分整合当地古村资源,将一个深度贫困村申报成功国家4A级景区,直接受益贫困群众1976人。2019年,中国建筑选择项目所在地最为偏远的深度贫困村杨家河村,开展乡村文明习惯养成行为公益活动试点,通过对87户村民评比晾晒日常行为、打造荣誉积分榜、圆梦“微心愿”等形式,推动乡村环境和村民精神状态发生巨大改变,杨家河村从当地卫生文明老大难村,成为全县精神典范文明村,为当地旅游产业发展塑造了良好人文环境,打造了乡村旅游文明之窗,被康县21个乡镇观摩和示范推广。目前,康县90%建成美丽乡村,“一带一路”美丽乡村论坛永久会址也设在康县。

图为中建卓尼特色产业示范区项目效果图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 打造“全过程服务”的就业扶贫模式

“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转移就业是新时期脱贫攻坚的一个重要渠道。中国建筑积极践行共享发展理念,将就业扶贫摆在精准扶贫突出位置,以提升贫困劳动力就业创业能力、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帮助其实现稳定就业为首要任务,对贫困群众就业倾情提供“办学培训—专场招聘—特殊保障”全过程服务,使贫困群众“愿意来、留得住、有发展”。

今年24岁的常学华,是康乐县五户乡打门村人,父母在家务农,靠十余亩田地维持日常生计,因劳累成疾需常年服药,家庭负担很重。常学华没有专业和文凭,也没有一技之长。经过扶贫干部的再三动员,他加入了中国建筑与甘肃省建院联合创办的中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班“焊工班”,常学华刚入职3个月便掌握了从平焊到异形再到各种复杂的焊接构件的技术工艺,取得焊工职业资格证书,并于2018年7月在中建就业至今。对于自己技能和素养的提高,常学华开心之余更让他欣慰的是这份工作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他家庭的生活状况,自从在中建上班之后每月收入6000余元,家庭总收入达到9万元,为家里置办了空调、冰箱等电器,生活质量和幸福感进一步提升。

中国建筑在甘肃三县开展就业扶贫,创办中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班,“订单式”培养134名贫困学子,实现“一人就业,全家脱贫”

常学华只是中国建筑针对无就业技能的贫困群众开展就业扶持的一个成功案例。2019年中建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班先后开设焊工班、测量班以及学历提升班,“订单式”帮扶82名建档立卡贫困群众。而这一经验也在甘肃舟曲县进一步推广,2019年中国建筑还出资1500万元建设舟曲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改造项目,并开展合作办学。针对有一定就业技能的贫困群众,中国建筑充分发挥建筑行业人力资源优势,筛选就业岗位,降低招录条件和标准,开展专场招录,建立劳务协作机制等方式,全力做好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就业服务和跟踪保障。2019年,中国建筑先后举办13场就业扶贫招聘会,招录和劳务转输329名贫困群众,同时印发专项通知做好就业扶贫跟踪保障,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就业,保证一年以上的就业。

发挥企业文化优势 打造“全方位保障”的教育扶贫模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必扶智。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中国建筑积极践行协调发展理念,充分发挥企业文化优势,“既投资建校又选派师资、既传授知识又人文关怀、既送教进山又带娃出山”,为贫困地区教育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全力阻隔贫困代际传递。

中国建筑在甘肃三县开展教育扶贫,实施“春蕾行动”,旗下中海教育组织50名乡村教师赴东莞接受52门次教学培训,选派9名教师为11所学校送学送教,开拓师生眼界,提升教育质量

中国建筑派驻第一书记定点帮扶的康乐县何家沟村,全村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水平,村里唯一的一所学校仅提供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教学,文化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里人的致富步伐。在对全村在读学生进行调查统计后,中国建筑决定重点帮扶该村十年来唯一的一个大学生马兰花,帮助她支付大学四年的学费,并持续做好学业的跟踪保障,从而帮助村里的青少年树立榜样,在村民心中种下“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全村人的思想也从“孩子上学不如早些挣钱转变为要供孩子用功读书”。

事实上,马兰花的励志故事只是中国建筑教育扶贫的一个小小注脚。中国建筑着力解决甘肃三县教育理念相对落后、力量不足、方法相对单一等问题。2019年,投入438万元建设康乐县三条沟小学,解决136户异地搬迁贫困家庭子女入学问题。开展教育扶贫“春蕾行动”动员15.4万职工为甘肃三县捐款1078万元,发放“中建幸福空间助学金”360万元,开展“彩虹益路”“励志夏令营”等助学活动,惠及4271名贫困学子。引进中国扶贫基金会等投入221万元开展“爱心包裹”活动,惠及4390名贫困学子。组织50名乡村教师赴东莞接受52门次教学培训,选派9名教师为11所学校送学送教,开拓了师生眼界,提升了教育质量。

发挥资源品牌优势 打造“全要素管理”的消费扶贫模式

2019年11月12日,中国建筑“海惠优选”电商平台的工作人员接到来自甘肃省康县长坝镇惠农核桃专业合作社的电话。“感谢中建啊!双11当天我们网店卖了5000多单核桃,要知道平时一天也就40单上下……”电话那头是按捺不住的激动与欣喜。

中国建筑定点扶贫的甘肃三县特色农产品远近闻名,但大都靠出售原料和粗加工产品为主,卖不上价,农户也得不到实惠。中国建筑利用自身行业优势,在甘肃三县开展“海惠万家”消费扶贫品牌打造行动。经过考察比对后,选定康县核桃为品牌试点打造对象,并将产品定位为不经过再加工的“原味核桃仁”。线上渠道方面,为“陇康老树核桃”开设了“微店”“淘宝网店”,上线“中建云筑扶贫商城”“海惠优选”,并聘请设计人员为网店打造了精美的视觉包装。线下渠道方面,借助中国建筑旗下中海集团拥有的近300万业主和近千万售楼处客群流量这一资源优势,将“陇康老树核桃”产品的推广与项目营销、客服等业务工作紧密结合,在全国售楼处、社区落地100余场推广活动。截至2019年底,“陇康老树”核桃品牌累计带动当地核桃销售221万元。

中国建筑在甘肃三县开展消费扶贫,购买及帮助销售贫困地区农产品达2639万元

眼下,“陇康老树”核桃品牌下系列子产品成功上市大卖,成为了康县贫困户们的“摇钱树”。像“陇康老树核桃”这样的畅销农产品,中国建筑为甘肃三县打造了41种。2018年以来,中国建筑坚持“以购代捐、以买代帮”,完善消费扶贫参与机制,打通“平台、品牌、渠道”的痛点堵点。中国建筑庞大的合作伙伴群体、全行业最大的网络集采平台和房地产行业第一品牌的资源优势,推动贫困地区产品和服务融入全国大市场。建立了“中建云筑扶贫商城”和“海惠优选”双电商平台,开设“中海优家”实体店,免费为甘肃三县41家龙头企业、80个合作社开设网店,上架商品405种。2019年,中国建筑通过线上员工福利购、营销卖场和C端客户采购等方式,购买和帮销贫困地区农产品达2639万元,惠及9400余名贫困群众。

发挥堡垒共建优势 打造“点对点引领”的党建扶贫模式

“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中国建筑按照“因地制宜、分步推进、一一对应”的工作原则,与甘肃三县部分贫困村党支部开展结对共建。

中国建筑在甘肃三县开展党建扶贫,与17个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激发其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

2019年,组织中海集团、中建一局等6家子企业17个党支部与甘肃三县17个贫困村党支部结对共建,动员党员干部捐款捐物148.37万元,帮助培训贫困村两委班子604人,培训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454人,并通过开展联合党日活动、促进村集体发展、提升就业水平等举措,加强对贫困群众的宣传教育、感情沟通,强化对贫困村两委班子的思想作风、能力素质的“点对点引领”,激发脱贫内生动力。

人民群众是脱贫攻坚的主体,更是“阅卷人”。发展是甩掉贫穷帽子的总办法,在精准扶贫的工作中,中国建筑聚焦当地资源优势、劳动力资源、特色农副产品,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方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持续发力,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让贫困群众获得持续稳定的发展机会,带动贫困地区人民走上富裕道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收官之战。

寄语2020

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中国建筑将坚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保持攻坚劲头,加大资源投入,深化精准扶贫“中建模式”,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全力帮助完成剩余脱贫任务,确保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迈入小康社会,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贡献中建力量。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 周乃翔

企业名片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介

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中国建筑),正式组建于1982年,是我国专业化发展最久、市场化经营最早、一体化程度最高、全球规模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中国建筑主要以上市企业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为平台开展经营管理活动,拥有上市公司7家,二级控股子公司100余家。

中国建筑营业收入平均每十二年增长十倍。2018年,公司新签合同额2.63万亿元人民币,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在97家中央企业中分别名列第4位、第8位,第13次获得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A级,位居2019年度《财富》世界500强第21位,《财富》中国500强第3位,全球品牌价值500强第44位,连续获得标普、穆迪、惠誉等国际三大评级机构信用评级A级,为全球建筑行业最高信用评级。

中国建筑的经营业绩遍布国内及海外一百多个国家和地区,业务布局涵盖投资开发(地产开发、建造融资、持有运营)、工程建设(房屋建筑、基础设施建设)、勘察设计、新业务(绿色建造、节能环保、电子商务)等板块。在我国,中国建筑投资建设了90%以上300米以上摩天大楼、3/4重点机场、3/4卫星发射基地、1/3城市综合管廊、1/2核电站,每25个中国人中就有一人使用中国建筑建造的房子。

中国建筑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拓展幸福空间”为使命,秉承“品质保障、价值创造”的核心价值观和“诚信、创新、超越、共赢”的企业精神,贯彻“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落实新发展理念,致力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力争成为世界投资建设领域的第一品牌和中国建筑业改革发展与推动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一面旗帜,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断奋进。

扶贫手记

作者:牛军帅,男,生于1986年6月23日,河南安阳人,2019年6月由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选派,赴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康丰乡何家沟村,挂职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队长。

“赶考”扶贫路

冬日的何家沟,滴水成冰,但对村民来说,他们的心中却充满了热情和干劲儿,村里的项目一期工程建成投产后,预计实现年产香菇8万斤,实现年纯利润收入20万元,带动10名在厂工作建档立卡户增收创收20余万元。

勤入户长出“信任花”

2019年6月28日,我被公司选派到康乐来扶贫,来之前,我曾经在网上搜索过很多次何家沟村,这个回族自然村是国家确定的“三区三州”里一个深度贫困的村子。全年干旱少雨,山高沟深,村里的主导产业也只有劳务输出和种植养殖,全村共有156户79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9户204人。

虽然多年来我一直在基层做党建工作,也是从贫困中走来,但来到这里心中多少有点担忧,尤其还没满月的小儿子成了我心中的牵挂。初来村里的那天,正值康乐花开的季节,漫山遍野油菜花的芬芳荡漾在风中,我在村干部的带领下走进了村委会,在这里开启了我的扶贫之路。

万事开头难,我最担心的就是融入问题。想来想去,决定用最笨的方法——挨家挨户走访。在谈到政策落实情况时,不少乡亲羞于表达,加上语言不通,显得生分很多。但我也有着自己的牛脾气,通过一次次登门,一户户摸排,拉上村党支部的同事充当方言“翻译”,为了拉近和农户的关系,我抽空研究当地的方言,宣讲脱贫攻坚政策的时候,乡亲们也常常会被我那不标准的“土话”逗得发笑。但当乡亲们有疑问的时候,我便会指着胸前的党徽承诺:“大家放心,我是组织培养起来的,党员姓党,绝不可能忽悠大家。”

通过入户调查,一个月里,我跑遍了全村39户建档立卡户,我对每家每户做到了知根知底,能够因户施策;带领村民进行环境综合治理,我带头铲土挖泥,赢民心;答应村民的承诺,我通过多方协调一一兑现,让我最感喜悦的是,现在村民打老远看到我,都挥手喊一声“小牛”书记,靠着自己的韧劲儿,我一步步走进村民的心里,把信任之花种在他们心中。

“益”计划圆梦马兰花

何家沟村全村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水平,村里唯一的一所学校仅提供幼儿园到小学三年级的教学,文化水平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村里人的致富步伐。村民祖祖辈辈形成的生活模式不是靠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磨破嘴、跑断腿都不如从村民中间找榜样。

我和村“两委”班子对全村在读学生进行调查统计,通过一轮轮的摸排,一个名字映入我们的视野——康乐县第一中学何家沟村籍学生马兰花。当时心想:“就是她了!把马兰花树立为全村青少年的榜样,让全村人的思想从孩子上学不如早些挣钱转变为要供孩子用功读书。”

今年参加高考的兰花顺利考入甘肃陇东学院财务管理专业,成为全村十年来唯一一个大学生,同时她也是何家沟村建制以来第一位女大学生。兰花的叔叔早逝,叔叔的孩子全都寄养在她家,兰花的父母早年外出打工,父亲因高处坠落至今腿脚不便,母亲也积劳成疾,患有风湿、颈椎病等,父母均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还有年迈的爷爷,全家仅靠兄嫂务农养家。兰花考上大学的消息,并未给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带去欢乐,全家人正因为学费的问题,准备让兰花辍学养家。

了解了兰花一家的实际情况,当天,我向公司党委领导打了报告,为兰花申请成长“益”计划助学金。公司党委不仅承诺负担兰花大学四年的全部学费,还为9名贫困学生发放了金秋助学金,同时为6户贫困户家庭发放了爱心慰问品,还为学校捐助了办公桌椅、暖炉、文体用品等价值2万余元的物资,让学校成为村民心中的圣地,在村民心中种下“知识改变命运”的种子,以一个人带动更多的人。

扶产业催生“幸福花”

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增强贫困村的“造血”功能,是建立健全稳定脱贫的长效机制。经过一个月的走访,我发现村民缺少的不是劳动力,不是干劲儿,他们需要的是既能顾家、又能挣钱、在家门口的经济实体,如果在村里培育一批村集体经济实体,不仅能使村民增收创收,还能激发村民自生动力、脱贫致富。

发展什么项目、流转哪块土地?动员哪些村民、如何参资分红?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的面前。

一次偶然的机会,通过与村干部的沟通得知,年初康乐县委副书记、县长、何家沟村包抓村大组长马晓璐为何家沟村争取到中建集团定点帮扶康乐县扶贫资金,在马晓璐县长的建议和支持下,我和村“两委”班子商议决定,筹办菌类种植合作社。

雇佣本村建档立卡户青壮年劳动力、留守妇女参与建设、生产,结合实际资金使用情况,为保证建档立卡户贫困群众能够多收益,拟定2000元一股,建档立卡户“入一股、配两股”和一般户“入两股、配一股”的原则,动员全体村民积极参资入股。

通过与中建集团及当地企业签订长期产销合同,确保定点帮扶和市场拼杀“两条腿”走路,保证合作社长期受益。截至目前,合作社已实施面积2500平方米,办公区、种植大棚(一期)等已修建完成,并具备菌棒种植条件,仅建设阶段村民已累计创收20余万元,帮助全村村民稳定增收创收,巩固脱贫成效。“马县长给我们带来了实体项目,牛书记给我们带来了发展产业的希望和信心,帮助我们找到了脱贫之路。”何家沟村党支部书记马福龙说,“之前我们都没有信心发展经济,年轻人都不愿意出去,牛书记来了以后,我们足不出户就能有稳定收入,孩子们也都能上学了。”目前,何家沟村也将迎来脱贫攻坚的省级考核,除因病、因残致贫的3位贫困户外,其他全村村民将稳定全部脱贫。

随着扶贫的持续深入,我也已经完全融入了群众中,回首过去的一年,对我来说,青春最大的幸运,莫过于个人的成长和祖国的命运同向而行;青春最大的收获,莫过于个人的进步和祖国的发展交相辉映。 2fnRgwVK2VCVvT0ZcKUcW60j41Ua3KDznPOydPm1gfzuwCVcTOCCjLKdoe1XbxvS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