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远古人类的演变

一、从猿到人的演变

距今约180万年到约10000年的这一阶段,是能够确认的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工具的时代,考古学家把人类起源至农业出现以前的这一漫长时代,称作“旧石器时代”。这一阶段,人类在体质演化上经历了直立人阶段、早期智人阶段和晚期智人阶段,逐渐由猿人向现代人进化。

旧石器时代的重要标志就是打制石器。打制石器由简单、粗大向规整、细小发展,种类也不断增多,并且在骨器上发明了磨光技术和钻孔技术。其间,由于发明了人工取火,人类的进化更加迅速,思维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社会出现了原始宗教和艺术。

旧石器时代,远古人类的活动范围遍及中国大陆。北自黑龙江、内蒙古,南至云南、广西,西起青海、西藏,东抵沿海诸省。据不完全统计,新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有三四百处。

其中,举世闻名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陕西陈家窝蓝田猿人化石的年代距今六七十万年。公王岭蓝田猿人化石年代,约在距今100万年到80万年。云南元谋人化石的年代较早,距今约为170万年。山西芮城西侯度遗址的年代距今约180万年,为中国境内已知的最古老的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存有中国最早的人类用火证据。

大汶口文化彩陶

他们生活在杂木丛生、野兽出没的恶劣环境中。加之主要的生产工具只有简陋的打制石器,因而获取食物十分艰难。他们必须联合起来,以群体的力量弥补个人力量的不足。

原始人群前期的人类保留的猿类的身体特征较多,与现代人类差别较大,学术界称其为“直立人”。这时男女之间的关系是杂乱而不受限制的,人类的婚姻形态属于不分辈分的乱婚时期,所生的子女知其母不知其父。在我国境内,这时期的代表人类主要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金牛山人等。

原始人群后期的人类体质已有相当进步,学术界称为“早期智人”,亦称“古人”,距今20万—10万年。随着人类思维进步,不同辈分男女之间杂乱的群婚关系逐渐被摒弃。这时人类已禁止不同辈分之间通婚,婚姻只能在同辈之间进行,这叫作“血缘群婚”。血缘群婚制的出现,是人类婚姻形态的一大进步。它不仅使人类的体质、体能有所改善,而且开始形成长幼、辈分的意识。这是人类最早的婚姻制度,也是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萌芽。在这样的婚姻形态下所生的子女,仍知母不知父。在我国已发现的属于这一时期的人类有马坝人、长阳人和丁村人等。

二、原始远古人类

1.元谋人

1965年5月,发现于云南省元谋县上那蚌村的旧石器时代早期的人类化石距今约有170万年。是中国境内已经发现的最早的人类化石,其中两枚上内侧门齿化石,经古地磁测定法检测,属于一名成年男子。齿冠保存完整,齿根末梢残缺,表面有碎小裂纹。这两枚牙齿很粗壮,唇面比较平坦,舌面非常复杂,具有明显的原始性质。由于这批化石是在元谋被发现的,因此他们被命名为“元谋人”。这里出土的石制品共7件,有石核和刮削器,应是元谋人制作和使用的。此外还发现两块黑色的骨头,可能是被烧过的。研究者认为,这些是当时人类用火的痕迹。

2.蓝田人

蓝田人生活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属于早期直立人。蓝田人化石发现于陕西省蓝田县公王岭,其中包括头盖骨化石1个、牙齿化石3枚,同时发现的还有石器34件和一批动物化石,据测定距今约98万年。蓝田人头骨有许多明显的原始性状:眉骨硕大粗壮,在眼眶上方形成一条直的横脊,两侧端明显向外侧延展;眉骨与额嵴之间的部位明显缩窄;额骨非常低平。蓝田人石器除砍斫器、刮削器、大尖状器和石球外,还有一些石核和石片,制作显得较为粗糙。公王岭含化石层里还遗存三四处灰烬和灰屑,散布范围不大,可能是蓝田人用火的遗迹。

3.北京人

北京人的遗骸,是在北京城西南约60千米的周口店出土的。早在1918年便有人在那里采集化石,此后陆续有发现。但大规模的发掘工作,则是从1927年至1939年由地质调查所主持的。这项工作包括很复杂的国际组织与合作,工作团体内除中国人外,还有六七个其他国家的专家。总计前后发现头骨14件、牙齿147枚以及大腿骨、上膀骨、腕骨等10余件,这是世界学术界所公认的中国最早的人骨。

根据研究的结果,北京人约生活在50万年以前,那时华北的地面为红土所掩盖,现在厚达数十米至百余米的黄土层,那时还没有生成;甚至黄土层、红土层之间的砾石层,他们也没有见过。他们的身体,甚为矮小,男性的平均体高约156厘米,女性则只有144厘米。他们的四肢已与今人无异,但头部则大不相同。他们的前额倾斜,眉棱突出;鼻子远较现代人为宽阔,而且上下的宽度,也没有多大的区别;颧骨也很宽大,在脸盘上的位置,向前面的部分,远较向侧面的部分为多;嘴部前突,下颚长着巨齿,颈部肌肉极其发达。他们的头骨,几乎比现代人厚一倍。脑容量很小,平均比近代人要少300立方厘米,由此可以推知他们的智力必然较低。

元谋人、北京人与山顶洞人

关于北京人的生活状况可归纳成三点:第一,他们已会制造各种石器,如尖状器、刮削器等。这些石器虽然粗陋不堪,但可说明他们确实已具有最低限度的文化生活。第二,他们已会打猎。以发掘出来的兽骨为证,他们的猎获物以鹿为最多,其次为豹、穴熊、剑齿虎、土狼、象、犀、骆驼、水牛、野猪、马等。他们可能已会使用投掷的武器,不然恐怕无法获得这样大型的猎物。第三,他们已会用火。从他们遗留下来的大量木炭、火烬、烧过的兽骨以及用过的器物看来,证明他们已能烤肉来吃。而他们用火的能力,可能有更早的传授。

由于打猎生活的危险性过大,因此北京人大都短命。据统计,发现的39个北京人中,死于14岁的占39.5%,30岁以下的占7%,40至50岁的占7.9%,50至60岁的占2.6%,死亡年龄不明的占41.9%。

4.河套人

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类的代表是“河套人”,他们分布于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甘肃等省区交界处的“河套”地区,亦即内蒙古的伊克昭盟一带。最初被发现的,只是他们所使用的石器和骨器。这类器物,形成了考古学上所谓的“河套文化”;而创造这种文化的主人翁的遗骸,近些年才被发现。

河套人的器具埋藏在红土层上面的砾石层,以及再上面的黄土层和带沙的黄土层中,这种情形正好说明河套人的生存时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砾石层和黄土层是怎样形成的呢?我们已经知道红土层是北京人埋骨之地,从北京人时代到河套人时代,其间可能经过长期而大量的降雨,因此若干地区发生洪水,山上的石块被洪水冲下,随水流动而被磨成砾石,淤积于红土的平地上,造成砾石层。其后西北吹来的黄色细沙落在砾石层上,又造成了华北的黄土层。

至于出土遗物的形制,则因层别而略有不同。砾石层中的石器,大都是圆饼形或扁圆形的刮削器,质地为圆形石子状的石英岩,其制法是沿着石子的边缘打制而成。黄土层中的石器,制法略有进步,例如刮刀的制法,便是先将石子打成两半,然后沿着边缘加以修制。带沙的黄土层中所出的石器更为进步,有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刮器及雕器,此外还有若干骨器。这类石器在考古学上被称为“细石器”,它们的时代已接近新石器时代。

5.金牛山人

1984年,在临近渤海的辽宁省营口市永安乡金牛山的一个洞穴中发现了一具比较完整的男性头骨和体骨。据考证,其年代距今28万年,这就是“金牛山人”。这是迄今东北地区发现最古老又较完好的人类化石。同时与金牛山人化石共同发现的遗物有骨器、打制石器、烧骨和灰烬。这一切表明,此处为东北旧石器时代较早期的文化遗存。

此外,该遗迹还出土了大量动物化石,如剑齿虎、肿骨鹿、梅氏犀、大河狸、三门马等,多达70种,很多是灭绝了的古老种属。其中如犀、鹿、熊等,曾是金牛山人的猎物。当继续往下掘至洞中的第七、第八堆积层,更进一步显示了当年金牛山人群居洞穴、肢解动物、围火烧烤、敲骨吸髓的生活场面。再往下挖掘发现的动物烧骨和敲碎的肢骨、一堆堆燃尽的灰烬,估计年代已超过30万年了。

6.丁村人

“丁村人”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山西襄汾丁村一带发现的。这里有旧石器时代早期直至晚期的丰富文化遗存,其晚期文化距今7万年左右。这里发现了属于一个十二三岁儿童的两颗门齿和一颗臼齿化石,其臼齿咬合面结构形态在猿人和现代人之间,齿冠舌面中部低陷呈铲形,与现代黄种人较为接近。另外一个是大约两岁小孩的右顶骨化石,它比北京猿人小孩的顶骨薄,显示了人类体质的进步。发现的石制品有2000多件,石片和石器一般都比较粗大,类型有单边或多边砍砸器、石球、三棱大尖状器、鹤嘴形厚尖状器、刮削器等,其中以三棱大尖状器最具特色。从石器类型的多样性和制造技术来看,丁村人的石器已经有了较明显的专业分工。

丁村人用角页岩、燧石和石灰岩制造砍器、斫器、手斧、石球、厚尖状器、小尖状器和多边形石器。最具特色的是三大棱尖状器——三面棱角使其威力大增。

丁村文化与西侯度文化、蓝田文化有密切关系,在类型上更接近于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60万年前的匿河文化,是华北旧石器时期文化的典型代表。

7.山顶洞人

“山顶”是在周口店范围内的一块高地,它高出当地地面约60米。地质调查所于1930年发现了山顶洞,直至1933年才正式发掘。所得的标本,计有人类头骨、体骨化石数十件,人类遗物数百件,以及许多动物如鬣狗、猎豹、香猫、鸵鸟等的骨骼化石。根据这类遗骸遗物的研究结果,山顶洞文化当较河套文化为晚,山顶洞人大概生活在2.5万年以前。

山顶洞人和北京人的头骨有显著不同之处,前者头盖骨很薄,牙齿很短,后者则相反。就体形来说,山顶洞人已超越“原始中国人”的特征。至于文化方面,山顶洞人已远较北京人和河套人为高。他们经营渔猎生活,爱好艺术,有装饰身体的兴趣,并且似乎已有埋葬死去亲属的习惯。从发现的骨针推测,他们可能已会缝缀鹿皮为衣服。他们用以作装饰品的兽牙,计有鹿牙、狐牙、獾牙等,并将其中若干染成红色。此外还有穿孔的小砾石、小石珠、骨坠等,这种钻孔的技术是北京人所没有的。

发现的山顶洞人制造的石器数量不多,只有25件,主要是砍斫器和刮削器。其制作方法与北京猿人相似。山顶洞人制造的骨角器最具代表性,尤以骨针最为典型,骨针针身保存完好,仅针孔残缺。残长82毫米,针身微弯,刮磨得很光滑。针孔是用一些细小而又锐利的尖状器挖成的。

山顶洞人还制作了大量的装饰品,有穿孔的兽牙、海蚶壳、小石珠和石坠、鲩鱼眼上骨以及刻沟的骨管等。已发现的125枚兽牙中有1枚虎牙齿,其余为獾、狐、鹿、狸等的犬齿,孔均钻在牙根部位,为两面对挖而成。出土时有5件兽牙呈半圆形排列,可能作为成串的项链。用白色石灰岩制作得十分精巧的小石珠,表面还用赤铁矿粉染成红色。这些发现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发明和掌握了钻孔、磨制和染色技术。装饰品及染色技术的问世,反映出山顶洞人已具有了审美观念。骨针的制作,证明当时的人类已经掌握了缝制技术,进一步提高了人类抵御风寒侵袭的能力。山顶洞人将死者葬于下室,并在其身上及周围撒放赤铁矿粉,说明他们已有了原始的宗教信仰。

山顶洞人的石器,其中一部分是制造器物的工具,例如刮削骨角所用的石器,便是以火成岩制成的;钻石珠和小砾石等,则用极粗糙的石钻,可看出山顶洞人工艺技术的进步。在他们的多种遗物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种由鹿角制成的短棒,表面被刮磨得非常平滑,并刻有纹饰。总之,山顶洞人的文化,较河套人又进一步,他们的时代已大致可与新石器时代相互衔接。

新石器时代黏土模

三、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

在广袤的中华大地上,中华民族祖先发源于不同地区,在各自的地域繁衍生息,制造了与其自然环境相适应的文化。在中国各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都有所发现,据不完全统计,发现了7000余处。其特点是:有着极为丰富的资料,并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性文化类型。其中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最多,资料也更加丰富,并对邻近地区的其他文化类型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反映出处于领先地位的是黄河流域的人类发展,并进一步证实中华民族起源存在多元性。

三皇

考古学家们的发现和研究成果,与先秦文献记载的中华民族祖先远古传说吻合度极高。有关燧人氏与有巢氏的传说,反映了中华民族祖先在旧石器时代懂得使用火并发明钻木取火和巢居;有关传说中的伏羲氏,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祖先早已掌握捕鱼的补充;有关传说人物神农氏,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祖先在新石器时代已经从事农业生产的有力佐证;而有关传说人物太昊、少昊、炎帝、黄帝、蚩尤、女娲等人,足以表明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以及长江流域拥有众多的不同部落集团;在传说中有炎帝与黄帝部落联盟将九黎部落首领蚩尤打败,接着黄帝又将炎帝打败,恰好反映了在当时黄河中下游流域逐渐形成较为稳定的部落联盟过程;在先秦文献记载中,黄帝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三帝禅让的佳话,正是中国走进阶级社会的前奏,由野蛮向文明迈进的先声。

正是中华民族起源的多元性,形成了后世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mLucvGJ2eti1Cvk18iHg9EbDTXLyUYAAa0A6DExdHLavLXRQgSsY1spb1tai4vj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