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序言

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都十分重视历史的研究与学习,号召广大党员干部要认真学习历史知识。早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这样说过:“指导一个伟大的革命运动的政党,如果没有革命理论,没有历史知识,没有对于实际运动的深刻的了解,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他向全党提出了学习历史、研究历史的任务:“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给予批判的总结” 。2015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中央政治局“三严三实”专题民主生活会上也强调:“我们要加强对历史的学习,特别是对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学习,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上得到启迪,得到定力。” 2019年11月,他在上海考察时,又强调要“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

党的领导人为什么如此强调历史知识的学习呢?这是因为,历史知识具有认识、鉴别、教育的诸多功能。举其大端,大抵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有助于加深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国情、省情、市(县)情的认识。在当今时代,人们要在社会上立足,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了解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顺应时代潮流,否则逆潮流而动,不仅难以生存和发展,而且会落个身败名裂的下场。而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把握时代潮流的脉搏,则需借助史学研究的认识功能,广披博览,积累丰富的历史知识。马克思曾告诉我们:“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因此,人们要求得生存和发展,就不仅要掌握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还需认识当今的国情、省情和市(县)情,因为这是我们生存和发展之出发点。而当今的国情、省情和市(县)情又是从过去发展而来的,这同样要求我们掌握丰富的历史知识,以此为依据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做出科学的预判。而对党员干部来说,全面认识国情、省情、市(县)情更显得尤其重要。因为我们党和政府的各种战略构想、政策措施,都是依据我国的国情、省情和市(县)情而制定的,如果我们对国情、省情和市(县)情缺乏全面的认识,就无法了解这些战略规划、政策措施制定的依据,也难以有效地加以贯彻执行。

第二,有利于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增强文化自信。历史是人类时代的延续和更替,各个时代的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中,都需借助先前时代的历史文化遗产和成果。无产阶级在争取自身和全人类的解放斗争中,既勇于破除一切对既往事物的迷信,又善于汲取和改造人类历史上一切有价值的精神财富。列宁曾指出:“每个民族的文化里面,都有一些哪怕是还不发达的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文化成分,因为每个民族里面都有劳动群众和被剥削群众。他们的生活条件必然会产生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思想体系。” 毛泽东同志也指出:“我们这个民族有数千年的历史,有它的特点,有它的许多的珍宝。对于这些,我们还是小学生。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 要总结、承继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自然就得埋头学习,广泛吸收中外的优秀文化成果,看到我们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绚丽多彩的文化,为世界文化宝库和人类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埃及、巴比伦、印度三国,古代文明后来全都消亡,唯独中国的文明没有中断,而是继续向前发展。批判地继承这份丰厚而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必将大大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提振我们的民族精神。

第三,有益于总结前人成败的经验教训,作为行事的借鉴。在历史上,有许多历史人物,他们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获得了成功,千古留名。如唐太宗即位后,勤于政务,虚怀纳谏,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弼成了“贞观之治”。明太祖创建大明王朝后,提出“安民为本”“锄强扶弱”的主张,实行休养生息,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使耕地面积和人口数量迅速超越前代水平;立法定律,严惩贪污腐败,打击不法豪强,推行教化,移风易俗,使动荡不安的社会秩序迅速趋于稳定,促进了“洪武之治”。而有些历史人物,逆时代潮流而动,最后却落个遗臭万年的可耻下场。如商纣王骄奢淫逸,为鹿台糟丘,酒池肉林,驰猎无穷,鼓乐无厌,并对臣民滥施“炮烙”之刑,导致百姓的不满与反抗,最终被日益强大的周族所灭。慈禧太后在独揽清廷大权之后,不仅残酷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还在维新变法之时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杀害谭嗣同等六君子,破坏变法。义和团运动失败后,以她为首的清朝权贵,更是一味屈从帝国主义的势力,甘当列强在中国的统治工具,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而成为历史的罪人。学习中外的历史知识,汲取古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可以为人们提供行事的借鉴。

第四,可以帮助人们提高鉴别美、丑、善、恶的能力,生活得更有诗意,更好地奔向远方。在过往的历史舞台上,各色各样的人物演出一幕又一幕生动的活剧,将人性的美、丑、善、恶暴露在阳光之下。有的为正义的进步的事业而奋勇拼搏,有的为不义的反动的阵营而卖命;有的为国家民族的利益而奋不顾身,有的为自己的蝇头小利而苟且偷生;有的为民族大义不惜抛洒热血,牺牲性命,有的为顾惜自己的小命而不惜卖友求荣,甚至出卖国家民族的利益。通过中外历史知识的学习,人们可以更好地辨明什么是善、恶、美、丑,认识什么是公平、进步、正义,有所甄别,有所汲取,启迪智慧,净化心灵。特别是那些仁人志士身上所体现的优秀品德,更为人们提供见贤思齐的楷模,效法的榜样。古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志向,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戚继光“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高尚品格,近代林则徐“蛮烟一扫海如镜”的宏伟理想,无不激励着后人去为国家民族而献身。而为劳苦大众的解放,为共产主义事业而献身的李大钊、方志敏、刘胡兰、黄继光、邱少云等无产阶级革命烈士的共产主义品格,更激励着当今的人们,为中华民族的振兴,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勇拼搏。

最后还要着重强调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人们正确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增强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无数的历史事实表明,只有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做好生态文明建设,经济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人类才能健康地生活。否则,过度地向自然索取,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不仅经济无法持续发展,人类的健康也将受到损害,而无法生存。鉴于以往血的教训,习近平同志近年在视察长江、黄河时,就一再强调,对长江、黄河要搞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沿江沿河各省区都要自觉地承担起保护母亲河的责任。人们学习历史知识,便可很好地领悟到其中的深刻道理,提高环保意识,自觉投身于当今的环保事业,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与重任。

为适应广大党员干部学习中国历史的需要,我们组织编写了这部《新编简明中国史》。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指导,择取公认的典型史料,广泛吸收学术界新近的研究成果,简明扼要地记叙了从远古时间迄至辛亥革命时期的中国历史。全书线索分明,头绪清楚,不作艰深的理论分析,不作大段的文献征引,文字生动活泼,语言通俗易懂,易于为广大读者所接受。相信它的出版,会受到广大党员干部的欢迎。

陈梧桐
二〇二〇年六月十六日于北京 lyhFd7FUNrzX5NL2ySvpl0DingsEyZz7d0kZQkn5ACf/NEK+uthbRGsLBlUOBM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