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

一、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

春秋时期,社会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其主要表现为铁器和牛耕的出现。中国铸造铁器大约开始于西周末年或春秋初年。自春秋时期起,铁制工具开始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领域。随着冶铁业的发展和冶铸技术的突飞猛进,铁器已普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春秋时期,牛耕已经出现。孔子的弟子冉耕的字为伯牛,司马耕的字为子牛,这都是当时出现了牛耕的证明。春秋时期的铁器主要有武器、生活用具和生产工具。生产工具主要是铁农具,种类有锄、铲、镰、耙、镢等。生活用具的铁制品更多,如铁刀、铁斧、铁削、铁锨、铁锛、铁凿等。战国时期,冶铁业发展迅速,各种农具已普遍用铁制造。铁镰、铁锄已成为农民不可离开的必备生产工具。铁农具已能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垦地、翻土、开沟、整地、除草和收获。同一器类的铁农具还有不同的形制。

春秋·龙纹铜方壶

战国时期的农具绝大多数都是木心铁刃的,即在木器上套了一个铁制的锋刃,这就比过去的木、石农具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从考古看,不论是在山西、陕西,还是河北、河南,或在山东出土的犁铧,均作“V”形刃,后端比较宽阔,前端尖利,并有直棱,有利于减少耕地时的阻力,这是耕作技术的一大进步;铁锸可增加翻土深度;铁耨则可有效地用于除草、松土、复土和培土。此外,这一时期推广的连枷,是一种有效的脱粒农具,为后世所长期沿用。

战国中期以后,铁农具的成型和加工工艺技术都达到相当高的水平,普遍采用白口铁铸件经控制脱碳热处理的方法来制造农具。解决了某些农具既要求有坚硬锋利耐磨的刃口,又要具有韧性的矛盾。铁农具的制造此时也趋于规范化。

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使个体生产逐渐取代大规模的强制性集体耕作,个体小农逐渐成为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新兴地主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二、春秋战国时期的货币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政制不一,各诸侯国通用本国的货币。那时的货币种类有布、刀、钱、贝等,它们都属于区域性货币。

公元前336年,秦国开始统一铸造铜币,流通于市。铜币形制为无郭圆钱,有“一铢重一两”“半两”等,以两为重量单位。“圆钱”与“刀”“布”等同于货币,但“圆钱”对后世币制影响很大,并被一直沿用下来。

齐国刀币

刀币是由古代的石刀演化发展出来的。刀币的流通地区是齐国、赵国和燕国的部分地区,而以齐国最为典型。齐国专门使用刀币,其刀币形制较大而币头较小。楚国金爰在战国时代大量使用,成为当时主要黄金铸币。黄金质量均一,价值稳定,耐久耐磨,又可以任意分割,携带贮藏方便。黄金的单位价值高,比各种铜铸币更适合于高额交易。因此,随着春秋战国时期货币经济的发展,黄金开始成为货币。

三、商业自由发展的时代

春秋战国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带动了商业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富可敌国的大商人。春秋时期民间商品交换有较大发展,出现了很多以私人资本经商的大商人。

春秋战国时期,商人在社会大变革中所起的作用,甚至不逊色于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据司马迁说,齐国的上卿管仲、鲍叔牙在入仕前曾合伙经商,分红的时候,因管仲有母而贫,鲍叔牙主动让利。

辅佐越王勾践打败吴王夫差的范蠡,功成名就后做了商人,“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被人称作“陶朱公”,成为人们顶礼膜拜的财神爷。

孔子的大弟子子贡学成之后改作商人,“意则屡中”,发了大财,经商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孔子之所以能名扬天下,其中也有子贡的帮助。

据《左传》记载,郑国商人弦高巧计骗走秦国军队,使郑国免遭袭击。而郑国的另一个商人则在楚国设法营救晋国的大夫荀莹。

而大商人吕不韦左右秦国政治的史事,更为人所熟知。吕不韦出巨资帮助落魄的秦公子子楚,使其成为秦庄襄王,自己则被封为秦国国相。应该说,在秦国统一六国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大商人的吕不韦的活动是不容忽视的。当时土地买卖的出现,很大程度上得力于商人的经营和他们试图使世上一切都商品化的努力。

四、手工业进一步发展

工业分民间的和官府的两种。民间如纺织不过是家庭的一种副业。官府工业则有较大规模,《周礼·考工记》提到的工种有攻木、攻金、攻皮和刮磨、抟埴等项,冶铁业大约出现于春秋末,但很快就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1.青铜工具的普及

春秋战国时代,因礼崩乐坏,使王室之器衰退,诸侯之器兴起,日用器也发达起来。尤其是春秋晚期以来,随着经济生产发展,青铜工具开始增多。此时青铜器物的形制突破了商、西周时的厚重、方板的特点,而代之以轻便、新颖的造型,种类也更多。

由于经济发展,战争频繁,铸钱、铸镜、铜剑等成了重要的铸造门类。这一时期出现的层叠铸造、失蜡法铸造和金属型铸造,使青铜器铸造进一步简化;锻打、钎焊、镂刻、镶嵌、鎏金银,以及淬火回火技术,都得到了较大发展。青铜工具的数量大大增加。

春秋时期开始,青铜农具大量地生产和使用,而且品种繁多。到了战国晚期,青铜礼器的主导地位已被青铜工具所代替。

冶铜业在战国手工业中仍占据颇为重要的地位。湖北大冶的铜绿山,发现一处属于春秋到战国时期的铜矿遗址,矿井深达50米,井下有纵横交错的巷道,为了防止坍塌,巷道中都架设木制的支架。矿工用青铜或铁制的工具开采矿石,用木辘轳作为提取矿石的工具。据今人估计,当时在连续几个世纪中,开采的矿石可达10万吨左右,从这一遗址的情况来看,当时开采铜矿已具有较大的规模,开采技术也较为先进。

铜除了铸造礼器、乐器之外,还要铸作钱币、符节、玺印、量器等物。社会对铜的需求量很大,故铜器物制造水平仍有提高。据《周礼·考工记》,当时有所谓“钟鼎、斧斤、戈戟、大刃、削杀矢、鉴燧”这样的“六齐”。“齐”指铜、锡的比例。“六齐”即按六类不同器物而定出不同的铜、锡比例。为了更好装饰铜器表面,在铜器表面刻出细槽,再将金、银丝嵌入,形成美观的图案花纹。器物铭文也可采用此法。这就是所谓的错金银,铜器经过这种加工之后,具有更大的艺术魅力。

2.战国铁兵器

冶铁是一种新兴的金属冶铸业。最初大约始于春秋末,到战国时有了很大的进展。《山海经》中提到“天下出铜之山四百六十七,出铁之山三千六百九十”。在叙述某山的各种资源时,常有“其阳多铜,其阴多铁”的话,反映出人们对铁矿资源情况的了解已很充分。《管子》还说:“上有赭者,下有铁”,则当时人已掌握通过辨认矿苗来找矿的方法。

越王勾践剑

在春秋时期,很少使用铁兵器。但到了战国时期,铁兵器的使用已经非常普遍了。据文献记载,战国时期的铁兵器种类很多,有铁剑、铁甲、铁杖、铁锥等。

在现在已出土的上千件先秦铁器中,绝大部分是战国中晚期的,其中铁兵器占大多数,有矛、戟、剑、刀、镞、匕首、甲胄等。1965年,河北省易县燕下都44号墓出土了铁矛19件、铁戟12件、铁剑15件和铁刀、匕首、胄等。

3.精致的玉器

从春秋晚期开始,玉器发生了比较明显的变化。玉器上的花纹由简单向繁密的方向发展,并流行隐起的涡纹,器物显得圆润丰满。体现战国玉器高度工艺水平的是战国中、晚期的玉器,其代表作有辉县固围村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平山中山国王墓出土的青玉带钩等。魏王室墓出土的大玉璜中有7块美玉、2个鎏金铜兽头,以铜片贯联起来成为一器,呈弧形,全长20.2厘米,玉质温润。色白而泛浅灰,是精美的和田玉。中间一玉微曲似折扇形,上侧琢一回首垂尾卧兽,口部钻有一个小孔,便于穿系,下弧一鼻穿孔,供系玉佩用。此中心玉与其左右的扇面形玉琢有变形蟠虬纹饰,成为龙身,其外两侧为玉龙首,龙首口含鎏金铜虎首,虎首口衔有着卷云饰纹的椭圆形玉,图案匀称饱满,琢工细腻精巧。战国时玉器玉质优良,王侯多使用和田玉,玉质细腻温润,光泽晶莹,青白色较多,偶见白玉。

4.丝织业

丝麻织物的生产也颇为发达。东方的齐国就以多“文采布帛”而著名当时。一些古墓出土的麻织品中,有很细的麻布,每平方厘米有经线28支,纬线24支。在湖北江陵马山的楚墓中出土一批数量很大的丝织品,保存较好,尤属罕见,其中包括绢、罗、纱、锦等不同品种,以绢的数量为最多。绢每平方厘米有经线50支,纬线30支。最细密的,经线达158支,纬线达70支。绢被染成红、黑、紫、黄、褐等颜色。罗、纱是属于质地稀薄的丝织物。这批织物中最珍贵的锦,是用提花机织出的质地较厚的丝织品,上面有五彩的动物或人物花纹,表明当时已有构造复杂的纺织机,织匠则掌握了难度较高的纺织技巧。出土品中还有不少刺绣。绣的方法分平绣、锁绣两种,绣于罗或绢上,绣出色彩绚丽的龙、凤、虎等图案花纹。从上述遗物看出,战国时丝织品生产方面,无论是纺织、染色或是提花、手绣,都达到较高的技术水平。

5.民营手工业

民营手工业约开始于春秋末,进入战国后获得很大发展。盐、铁等重要门类中,有不少民营作坊。如魏的猗顿以经营河东池盐而著名,经营冶铁者尤多,如魏的孔氏,赵的卓氏、郭纵,都以冶铁而致富,史称孔氏“家致富数千金”,郭纵可以和“王者埒富”。也有经营其他矿产者,如秦的巴寡妇清,其先世就拥有出产丹砂的矿山,故能“擅其利数世”。官府作坊的产品,大部分供直接消费,仅有一部分才拿去出售,而私营则不然,其产品主要是供销售。因而民营手工业的发达,可为市场提供更多的商品,对商业交换的兴盛起到重要作用。

五、都江堰与郑国渠

1.都江堰

都江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原名“都安堰”,因在古都安县境内而得名。宋、元后改称都江堰,在今四川省西北岷江中游。岷江发源于岷山,水量充沛,水患不断。秦昭襄王时,蜀郡守李冰父子治理岷江,从根本上免除了水灾之患,又开发了航运和灌溉,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六畜兴旺。

2.郑国渠

为了削弱秦国的兵力,韩国特意派出水利专家郑国前来秦国,劝说秦王修建大型水利工程,希望以此分散秦国进攻韩国的精力。一段时间后,秦王发现自己中计,恼羞成怒的他想要立即斩杀郑国。郑国神态自若地说,修凿大型水利工程或许能让韩国苟延残喘几年,但对于秦国来说,无疑是受益百年。秦王感觉郑国的话很有道理,于是命令郑国继续主持修建水利工程。历经十几年的努力,150千米长的郑国渠最终建成,关中果然因此一跃成为富饶之地。后来,日益发达的农业成为秦王统一中国最为有力的物质保障。

六、《甘石星经》

随着战国时期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国在天文学领域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甘德,又称甘公,战国时期齐国人;石申,又称石申夫或石申父,战国时期魏国人。他们都是取得了卓越成就的天文学家。甘德写有《天文星占》8卷,石申写有《天文》8卷,后人把这两部著作合为一部,称《甘石星经》。

《甘石星经》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天文学著作,可惜它在宋代以后失传了,今天只能从唐代的天文学书籍《开元占经》里见到它的一些片断摘录。这些片断摘录表明,甘德和石申曾系统地观察了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的运行,发现了五大行星出没的规律;记录了800颗恒星的名字,测定了121颗恒星的方位。后人将甘德和石申测定的恒星记录称为《甘石星表》,这是我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比希腊天文学家伊巴谷测编的欧洲第一个恒星表大约早200年。他们当时各自在自己的国家进行天文观测并做了相关记录,直到汉朝,他们两人的著作还是分别刊行,后来的人们才将他们的著作合并。后世许多天文学家在进行天文研究时,都要参考《甘石星经》中的数据,因此,这部著作在我国和世界天文学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七、神医扁鹊

中医古籍《图注八十一难经》

扁鹊(公元前407—公元前310年),姓秦,名越人,春秋战国时期渤海郡鄚(今河北任丘市)人。精通各种治病的方法,春秋战国时期名医,先秦医学的杰出代表。他的妙手回春之术,简直可以和传说中的神医扁鹊媲美,后人就干脆把他叫作扁鹊,秦越人这个本名反而被人们忘却了。

把中药制成丸、散、膏、丹、汤剂等品类,也是他的创造。他是我国中医发展史上一位承前启后的重要医学家,为我国传统中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人们把他比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后来的中医都尊他为祖师。扁鹊的医学理论,被后人整理成一部医书,名叫《难经》,是中医学的宝贵文献。

八、木匠祖师鲁班

鲁班(公元前507—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

25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鲁班的名字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鲁班书》插图

鲁班除了发明锯和石磨之外,还有许多发明创造。他曾发明了一系列木工用具,如刨子(刨光木料的工具)、钻(打孔的器具)、铲、凿子、墨斗(木工画线的用具)和曲尺等,以及弹墨线时用的小弯钩——“班母”,刨木料时顶住木料的卡口——“班妻”。他制造过一种攻城用的云梯。鲁班还对古代的锁进行了改进,把锁的机关设在里面,只有通过特定的钥匙才能开启,安全性和实用性大大增强。据记载,鲁班曾用竹子做成一只木鸟,它能借助风力飞上高空,三天三夜不落地。这在当时引起很大震动。

在兵器方面,鲁班曾为楚国发明攻城的“云梯”和水战用的钩强。这里还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根据《墨子·公输篇》记载,鲁班为楚国造了攻城机械,墨子赶去与他斗法,终于制止一场战争。后来,鲁班就不再造兵器,而是潜心于造福人类的发明。

无论是在典籍记载还是在民间传说中,鲁班都是一个勤奋多产的发明家。他不停地发明新的工具,改进旧的工具。他的发明创造大大改善人民的生活,也提高劳动效率,为我国早期的土木建筑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对人类贡献非常之大,连欧美一些建筑家们也认为:在世界古代建筑史上,鲁班是一位罕见的大师。 DU6e33IOpUbyU1FPFjzu+BnKqXFj4DBxQZ3bQUXkPuIukEUV1VBFjXQaIcHjQfl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