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春秋时姜姓诸侯国,战国时为田(陈)氏所取代,为七雄之一。
姜齐是周初重臣太公吕望(亦称师尚父)之后所立。吕望为周文王所举用,并从武王伐商,有功。周公平定三监之叛,伐灭商奄、蒲姑(今山东博兴东南),吕望被封于营丘(今山东淄博东北),占有蒲姑旧地,齐立国始于此。
齐的疆域最初在今山东偏北。齐桓公称霸后,领土有所扩大,北至黄可与燕接界;西至济水与卫接界;南至泰山与鲁接界;东至今山东寿光一带,与杞、莱接界。齐灵公灭莱后,领土更扩大到今山东半岛。
西周后期,周夷王听纪侯之谮烹齐哀公,立其弟静为胡公,胡公曾迁都蒲姑。哀公弟山率营丘人杀胡公自立,为献公,献公又将都城迁回营丘,称为临淄。从此,齐的国都一直在临淄。
春秋早期,齐与主要竞争对手鲁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公元前689年,齐襄公纪国,扫除东面障碍。公元前686年,公孙无知杀襄公自立,公子纠奔鲁,公子小白奔莒。次年,无知被杀。鲁伐齐,欲纳公子纠,而齐高氏、国氏已召小白先入,击败鲁师,立为齐桓公。桓公在位期间,任用管仲为辅佐,实行一系列改革,齐国日益强大。公元前684年,齐灭掉西面小国谭,向鲁推进。公元前681年,又与宋、陈、蔡、邾会于北杏,南下灭掉逼近鲁的小国遂,迫使鲁与齐言和,盟于柯。次年,齐假王命合陈、曹伐宋,迫使宋国屈服,并与宋、卫、郑会于鄄,又次年,齐与宋、陈、卫、郑复会于鄄,开始称霸诸侯。
春秋中期,齐桓公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中原诸夏,讨伐戎、狄、徐、楚,安定周室。公元前664年,齐北伐山戎,救燕;又逐狄,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合诸侯之师侵蔡伐楚,与楚盟于召陵。此后,齐多次大会诸侯。公元前651年,齐会鲁、宋、卫、郑、许、曹于葵丘,周天子赐齐侯胙,齐霸业达到顶峰。公元前643年,齐桓公卒,齐从此失去霸主地位,但仍想和晋抗衡。公元前589年,齐、晋大战于鞍(今山东济南西北),齐师大败。到灵公、景公时,虽无法胜晋,却依然是仅次于晋的中原强国。
春秋晚期,齐国公室衰落,卿大夫相互兼并。公元前548年,崔杼杀齐庄公,立景公,与庆封共同执政。公元前546年,庆封灭崔氏之族,崔杼自杀。庆封专齐政。次年,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陈(田)、鲍四族攻庆封,庆封奔吴。齐景公时,陈桓子施惠于民,民归陈氏,陈氏因而强大。公元前532年,陈桓子联合鲍氏攻栾氏、高氏(齐惠公之后),栾施、高疆奔鲁。公元前489年,景公卒,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次年,陈僖子联合鲍氏攻国氏、高氏,国夏、高张奔鲁,遂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为齐悼公。悼公在位4年,被杀,齐人立悼公子壬为简公,阚止为政。公元前481年,陈成子杀阚止,追执简公于舒州,杀简公,立简公弟骜为平公,专齐政。
公元前386年,陈成子玄孙太公和被立为诸侯,迁齐康公于海上。公元前379年,康公卒,姜齐绝祀。
田齐是妫姓国家,出于陈厉公之子陈完。陈与田古音相近,故古书往往作田。公元前672年,陈完入齐,事齐桓公。陈完传五世至陈桓子,陈氏开始强大。以后陈氏逐渐兼并齐国的栾、高(齐惠公之后)和国、高(齐文公之后)以及鲍、阚等族,专齐政。田齐的国都仍在临淄,疆域亦袭姜齐之旧。
田齐立国时,已经进入战国中期。太公和是第一代齐侯。太公和之孙桓公午在国都临淄的稷下置学官,“设大夫之号”,招聚天下贤士。到威王、宣王时,稷下人才济济,成为东方学术文化的中心。齐威王任用邹忌为相,改革政治,齐国遂强大。公元前353年,齐大败魏军于桂陵。公元前341年,齐又大败魏军于马陵。公元前334年,齐威王与魏惠王“会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威王晚年,邹忌与将军田忌争政。公元前322年,田忌攻临淄,求邹忌,不胜,逃亡楚国。齐宣王时燕国发生“子之之乱”。公元前314年,在孟轲的劝说下,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众”伐燕,5旬克之,一度占领燕国。
齐宣王
战国晚期,齐仍保持着强盛的地位。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军于垂沙。公元前298—公元前296年,齐联合韩、魏连年攻秦,入函谷关,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攻秦,置于成皋。又次年,齐灭宋。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合燕、秦、韩、赵、魏攻齐,攻入临淄,连下70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淖齿杀死。王孙贾与莒人杀淖齿,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距守。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达5年。公元前279年,田单组织反攻,用“火牛阵”大败燕军,收复失地。齐虽复国,但元气大伤,无力再与秦抗衡。公元前221年,秦灭韩、魏、楚、燕、赵后,使将军王贲从燕地南攻占齐国,俘虏齐王建,齐国灭亡。
先秦芈姓(芈本作嬭)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亦称荆。芈姓是所谓“祝融八姓”之一,始祖为季连。季连的后世子孙鬻熊为周文王师。古书记载,鬻熊以下楚君皆以熊为氏,但据出土战国晚期的楚国铜器铭文记载,楚君名号皆以酓为氏。鬻熊曾孙熊绎僻处荆山(今湖北南漳、保康一带),跋涉山林,以事周成王,被封以子男之田,居丹阳(今湖北秭归),从此立为国家。
楚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湖北西部山区和江汉平原一带,后逐渐向西溯江而上扩展到今四川东端,向北溯汉水而上扩展到今河南西南的南阳盆地和丹江流域,向南扩展到今湖南北部的洞庭湖平原,向东沿淮水和江水扩展到今河南东南、安徽北部、江西北部和山东南部、江苏、浙江一带。
西周时期,楚对西周保持相对独立,往往叛服无定。周昭王曾两次率师伐楚。一次在昭王十六年(公元前499年),周师有较多俘获;一次在十九年(公元前496年),周师还济汉水,全军覆没,昭王本人也死在汉水中。这是西周历史上的著名事件。夷王时,王室衰微,熊绎的后代熊渠乘机出兵攻打庸和扬粤(即扬越),至于鄂,分其土,封长子毋康为句亶王,中子挚红为鄂王,少子执疵为越章王。厉王时,熊渠畏周伐楚,去其王号。周宣王时,楚一度内乱。熊严有子4人,长子熊霜先立。熊霜卒,三弟争立:仲雪死,叔堪亡濮,而少弟季徇立,是为熊徇。熊徇之孙熊仪为若敖(楚君无谥称敖,冠以葬地名),其庶支称为若敖氏,是后来楚国的显族。
春秋早期,若敖之孙熊眗(蚡冒)开启濮地。熊眴卒,其弟之子熊通杀其子代立,迁都郢(今湖北江陵纪南城)。公元前740年,熊通自立为王,是为楚武王。武王多次进攻汉以东的强国随(在今湖北随州)。文王时,楚更为强大,凌江汉间小国,并北上伐灭申(在今河南南阳)、息(在今河南息县)、邓(在今湖北襄樊)等国。
春秋中期,楚成王屡次北上伐郑,引起北方各国的联合干预。公元前656年,齐桓公合诸侯之师伐楚,与楚盟于召陵(今湖南郾城东)。齐桓公卒,宋襄公乘机图霸。公元前638年,楚败宋于泓(今河南柘城一带)。宋襄公伤股,病创而死,楚势益张。公元前632年,晋文公败楚于城濮(山东鄄城西南),楚北上之势暂时受挫。但楚先后灭亡了弦(今河南息县)、黄(今河南潢川)等小国以及楚的同姓国夔(今湖北秭归)。穆王时,楚又先后灭亡江(今河南息县)、六(今安徽六安)两国。庄王时,楚的势力达到顶峰。公元前606年,楚伐陆浑戎,观兵周郊,问鼎大小。公元前597年,楚大败晋师于邲(今河南郑州西北)。公元前594年,楚围宋5个月。楚又先后灭亡庸(今湖北竹山)、舒蓼(今安徽舒城)、萧(今江苏徐州)等小国,终于称霸诸侯。共王时,楚的势力有所衰落,公元前575年,晋败楚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次年,楚灭舒庸(今安徽舒城)。
春秋晚期,楚长期内乱。共王有子5人,子康王先立。康王卒,子郏敖立。康王弟子围、子比、子郏、弃疾争位。子围杀郏敖先立,是为灵王。灵王先后灭亡赖(今湖北随州东北)、陈、蔡。公元前529年,弃疾、子比、子郏乘灵王外出,攻入郢都,杀灵王太子禄,立子比为王,子郏为令尹,弃疾为司马。灵王饿死申亥家。后弃疾又杀子比、子郏而自立,为平王。平王暴虐,夺太子建妇,杀伍奢及伍奢子伍尚。伍奢子伍子胥出奔吴。楚昭王时,伍子胥劝说吴王阖闾伐楚。
战国·云雷纹兽首铜鼎
公元前506年,吴败楚于柏举(今湖北麻城),五战及郢,攻入楚都。昭王逃入随,使申包胥请救于秦。次年,秦、楚败吴于稷(今河南桐柏),吴引兵去。昭王灭唐(今湖北随州),还归郢,迁都鄀(今湖北宜城东南)。昭王复国后,又灭顿(今河南商水)、胡(今安徽阜阳)等小国。昭王卒,子惠王立。公元前481年,平王太子建之子胜,为白公,袭杀令尹子西和司马子期于朝,劫惠王。叶公子高出兵,平定白公之乱,再度灭陈。
战国早期,楚惠王再度灭蔡,占领淮水流域;公元前431年,简王北上灭莒(在今山东莒县)。简王卒,声王立,立仅6年,“盗”杀声王。声王子悼王晚年任用吴起变法,南收扬越,占领洞庭、苍梧,楚复强大。
战国中期,楚威王败越,占领吴故地,越从此破散。楚怀王时,楚与齐合纵。公元前318年,魏、赵、韩、燕、楚等国合纵攻秦,以楚怀王为纵长,不胜而归。秦使张仪入楚,离间齐、楚,许予商(今陕西西安商州区东南)、于(今河南西峡一带)之地600里,已而背约不予,楚因伐秦。公元前312年,秦败楚于丹阳(今河南西峡一带),取楚汉中。楚反攻,秦又败楚于蓝田(今陕西蓝田)。楚服秦,但仍与齐、韩合纵。公元前306年,楚灭越(其后裔退居闽越),设郡江东。
战国晚期,楚背齐合秦。公元前301年,齐联合韩、魏攻楚,大败楚于垂沙。次年,秦亦攻楚,取襄城。又次年,楚怀王入秦被执,3年后死于秦,楚从此一蹶不振。顷襄王时,秦继续攻楚。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破楚拔郢,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顷襄王卒,考烈王立,以黄歇(封为春申君)为相。公元前257年,黄歇与魏信陵君救赵败秦。次年,楚灭鲁。公元前253年,楚迁都巨阳(今安徽太和东南)。公元前241年,楚迁都寿春(亦称郢,今安徽寿县西南)。考烈王卒,李园杀黄歇,立幽王。幽王卒,同母弟犹代立为哀王。哀王立仅两月余,为庶兄负刍之徒袭杀,负刍自立为王。公元前223年,秦将王翦、蒙武破楚,虏王负刍,楚国灭亡。
先秦姬姓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燕本作匽,又称北燕,以区别于姞姓的南燕(今河南延津东北)。周公东征后,周太保召公奭被封于燕,他自己留辅王室,而令其子就封,成为第一代燕侯。
西周、春秋时期,燕的疆域主要包括今北京地区和辽宁西部的大凌河流域,都城在蓟(今北京)。其周围分布着许多戎、狄和貊部族,仅东南与齐邻接,同中原各国来往较少,国力一直不强。
关于西周时期的燕国,史书记载很少,只知当时共有11代燕侯,第一至第八代名号不详,最后三代为惠侯、嫠侯和顷侯。
春秋时期的燕国,史书记载也较少,《春秋》经传和《国语》都很少提及。《世本》《竹书纪年》和《史记·燕世家》记录了这一时期的燕世系,但彼此龃龉不合。春秋早期,承西周晚期夷狄交侵的局面。燕国常常受到北方山戎的侵扰。据《世本》记载,燕桓侯曾一度把都城南迁到临易(今河北容城)。公元前664年,山戎侵燕,齐桓公出兵相救,恢复了燕的疆界及其与中原周王室的联系,阻止了山戎南下。此后(或更早),燕的都城又北迁到蓟。
战国时期,燕在各大国中实力最弱,但在当时的列国兼并战争中也起过重要作用。燕与齐、赵、中山相邻,4国经常发生冲突,到战国中晚期,争战愈演愈烈。公元前323年,燕易王称王。易王卒,子燕王哙即位,其相国子之深受重用。公元前316年,燕王哙把王位禅让给子之,又收回秩禄300石以上官吏的官玺,让子之重新任命,并由他决断国事,实行政治改革。公元前314年,子之行新政三年,将军市被与太子平聚众作乱,围攻子之。子之反攻,杀死市被与太子平。双方激战数月,死伤甚众。在孟轲的劝说下,齐宣王出兵伐燕,50日将燕攻下。燕王哙死难,子之出亡,被齐擒获而醢其身。中山也乘机攻占燕的大片土地。各国见齐国无意退兵,打算吞并燕国,遂谋伐齐救燕。公元前312年,秦、魏、韩出兵救燕,败齐于濮水之上。次年,赵武灵王召燕公子职于韩,派兵护送其回燕继位,为燕昭王。昭王即位于燕破之后,立志报仇雪耻,卑身厚币招聚天下贤士,得乐毅等人,励精图治,燕从此强大。这一时期,燕国设有两个都城,上都为蓟,下都为武阳(今河北易县东南),但也有一说认为汉良乡县为燕的中都。燕将秦开破东胡后,将领土扩大到辽东,设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辽东5郡,有今滹沱河以北的河北北部及辽宁之大部。
战国·错金银兽首形辕饰
公元前284年,燕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楚、赵、魏、韩5国伐齐,攻入齐都临淄,连下70余城,齐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齐湣王逃入莒,被齐相淖齿杀死。齐人立湣王子法章为齐襄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战死,城中推举田单为将。双方相持长达5年。公元前279年,燕昭王死,惠王即位,惠王猜忌乐毅,改用骑劫为将。田单进行反攻,收复丧失的70余城,燕从此国势不振。到燕王喜时,又屡败于赵。公元前251年,燕派栗腹、庆秦攻赵,为赵将廉颇所败。公元前243年,赵派李牧攻取燕的武遂、方城。次年,燕派剧辛攻赵,又为赵将庞煖所败。公元前236年,庞煖攻取燕的狸、阳城。秦乘燕、赵之间发生大规模战争,也不断攻取三晋之地。公元前228年,秦破赵,虏赵王迁,兵临易水,直接威胁到燕国。次年,燕太子丹派荆轲入秦刺杀秦王,没有成功。秦派王翦、辛胜击溃燕、代联军于易水以西。又次年,王翦拔取燕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辽东,俘虏燕王喜,燕国灭亡。
战国七雄之一。姬姓,出于晋公族。祖先韩武子名万,为晋曲沃桓叔之子,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东北,一说在今晋南),因以韩为氏。公元前588年,晋作六军,武子玄孙献子(名厥)列为晋卿。公元前458年,韩宣子与智氏和赵、魏共灭范氏和中行氏,而尽分其土地。公元前453年,韩康子与赵襄子、魏桓子又共灭智氏,三分晋国。公元前403年,韩景侯与赵烈侯、魏文侯被周天子正式册命为诸侯。
韩的疆域最初在今山西东南部,后逐渐扩大到今河南中部。春秋晚期,韩宣子徙居州(今河南温县东北),韩贞子又徙居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当时韩的疆域大体在今山西临汾地区及其以东的沁河流域和沁河下游的河南温县一带。战国早、中期,韩武子徙居宜阳(今河南宜阳西)。韩景侯时又迁都阳翟(今河南禹县)。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将国都迁到郑(今河南新郑),重心遂移到今河南新郑一带和洛阳周围地区。
韩所处地理位置正当所谓“四战之地”的中原地区,东有魏,南有楚,西有秦,北有赵,因受各大国威胁,势力一直未能发展起来。公元前355年,韩昭侯任用申不害为相,实行政治改革,一时“国内以治,诸侯不来侵伐”。但申不害死后,韩仍不能摆脱困境,来自秦的威胁尤为严重。公元前335—公元前301年,秦曾多次败韩,先后攻取韩的宜阳、鄢、石章、武遂、穰等地。公元前296年,齐、韩、魏联军攻入秦函谷关,秦归还韩河外及武遂。公元前293年,秦大败韩、魏联军于伊阙,后又攻取韩的宛、邓,韩不得不献上武遂之地方200里。公元前286—公元前263年,秦又大败韩,并连续攻取韩的少曲、高平、陉城、南阳。公元前262年,又取韩的野王,切断上党通往韩都新郑的道路,韩上党郡守以郡降赵。次年,秦攻取韩的缑氏、纶。数年后,攻取阳城、负黍。公元前249年,秦灭东周,又取得韩的成皋、荥阳,后全部占领上党郡,并攻取韩的13城。公元前233年,韩派韩非入秦,劝秦存韩伐赵,但不久韩非被迫自杀。公元前230年,秦派内史腾攻韩,虏韩王安,以韩地设颍川郡。韩国遂亡。
战国七雄之一。嬴姓,与秦同出于蜚廉之后。祖先造父,为周穆王御,有功,封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北),因以赵为氏。赵氏的后代赵夙事晋献公,献公封赵夙于耿(今山西河津南)。赵夙子赵衰(赵成子)事晋文公,徙居原(今河南济源西北)。赵衰的后代赵盾(赵宣子)、赵朔(赵庄子)、赵武(赵文子)、赵鞅(赵简子)皆为晋卿。公元前453年,赵襄子与韩康子、魏桓子三分晋国。公元前403年,赵烈侯与魏文侯、韩景侯被周天子正式册命为诸侯。赵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山西中部。赵简子居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公元前475年,赵襄子灭代,将领土扩大到今山西东北部及河北蔚县一带。公元前425年,赵献子即位,徙居中牟(今河南鹤壁西)。公元前386年,赵敬侯迁都邯郸(今河北邯郸)。其活动中心逐渐移到今河北东南和河南北部。
战国·鸡骨白兽首双龙令牌
战国初期,赵经常与韩、魏联合进攻别国,并向北方各少数民族地区(林胡、楼烦、代、中山等)扩展。它首先灭代,后又助魏进攻中山,取得过一些胜利。战国中期,赵与齐、魏争夺卫,连年大战。赵求救于楚,转败为胜。此后不久,被魏灭亡的中山复国。赵又与中山战于房子、中人。公元前354年,魏围赵都邯郸。次年,齐救赵,败魏于桂陵。公元前333年,赵为御北敌修筑长城。其间,中山强大起来,一度围攻赵的鄗地,对赵形成严重威胁。公元前325年,赵武灵王即位,他发奋图强,重新开启“胡、翟之乡”。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与老臣肥义不顾天下之议,实行军事改革,教民“胡服骑射”,图灭中山和北略胡地。是年,赵攻中山到房子,次年,到宁葭,攻略胡地到榆中。又次年,攻取中山的丹丘、华阳等7邑,中山献邑求和。公元前300—公元前296年,赵连续进攻中山,中山灭亡。
公元前299年,赵武灵王立太子何为王,是为惠文王,令其守国,而自号主父,率军西北攻略胡地。公元前295年,公子章与田不礼乘赵主父、惠文王出游沙丘之机发动叛乱。公子成、李兑起4邑兵平定叛乱,公子章逃入主父所住沙丘宫。公子成、李兑围沙丘宫,主父饿死。赵惠文王时,赵国实力比较强大。公元前287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5国攻秦,罢于成皋,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其后,赵还不断进攻齐、魏,取得过一些土地。公元前273年,秦大败赵、魏于华阳,史载斩首15万。公元前269年,赵大败秦于阏与。公元前260年,秦、赵激战于长平,秦军大破赵军,史载坑降卒40余万,进围赵都邯郸。公元前257年,魏信陵君、楚春申君救赵败秦,解除邯郸之围。公元前251年,燕派栗腹、卿秦攻赵,为赵将廉颇、乐乘所败。公元前241年,赵庞煖率赵、楚、魏、燕、韩5国兵攻秦,至蕞。公元前236年,赵攻燕,秦乘机攻取赵的阏与、撩阳、邺、安阳等城,后又大举攻赵,遭到顽强抵抗。赵虽两次打败秦军,但兵力耗损殆尽。公元前228年,秦将王翦、辛胜破赵,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出奔代,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2年,秦将王贲攻取代,虏代王嘉,赵国灭亡。
战国七雄之一。姬姓,魏氏,始祖为周文王之子毕公高。公元前445年,魏文侯任用李悝实行变法,较早地实行了社会改革,使魏国成为最先强盛的国家。公元前354年,魏惠王派大将庞涓率兵进攻赵国。魏军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境,很快逼近赵都邯郸。在这形势危急的情况下,赵成侯忙派使者前往齐国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主将,孙膑为军帅,出兵救赵。孙膑说:要想解开纷乱的丝线,不能用手强拉硬扯;要劝解两个打架的人,不能直接参加进去打。派兵解围,应出其不意,攻其不备,采取避实击虚的策略,造成敌人的后顾之忧。田忌接受孙膑的意见,领兵杀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大梁吃紧,领兵回救,星夜赶路。孙膑、田忌将齐军埋伏在桂陵(今山东菏泽东北),静等魏军前来决战。魏军长途行军,疲于奔命,人困马乏。双方一经交战,魏军全线崩溃,齐军获得全胜。这就是以“围魏救赵”的战法著名于世的“桂陵之战”。
事隔不久,魏国联合韩国打败齐国,挽回了败局。魏国在中原又成为第一强国。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仍派田忌、孙膑率军解救韩国。孙膑采取退兵减灶、诱敌深入的战术。齐军佯败后退,第一天留下了10万人做饭的锅灶,第二天减少到5万人的锅灶,第三天减少到3万人的锅灶。庞涓以为齐军逃亡严重,穷追不舍。这时,孙膑在马陵设下埋伏,等庞涓带兵追到马陵,孙膑一声令下,齐军金鼓齐鸣,万箭齐发,大败魏军,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此后,魏惠王和齐威王会盟徐州,双方妥协,均分东方的霸权地位。
后来,魏国逐渐衰弱,齐国和秦国成为东西对峙的两个霸主,进入了齐、秦争强时期。
先秦嬴姓诸侯国,战国七雄之一。秦是古代嬴姓部族中的一支,奉祀少皞。嬴姓祖先大费,传为女脩吞玄鸟卵而生,佐禹治水。商代末年,嬴姓中有叫中潏的一支住在西戎之地,其子蜚廉、孙恶来均事商王纣。西周中期,中潏的后代大骆居西犬丘(今甘肃天水西南、礼县东北),生子成与非子。成为嫡子,继承大骆,住在西犬丘。非子为周孝王养马有功,被孝王封于“汧渭之会”(汧、渭二水交会处)的秦(一说在今甘肃清水一带,一说在今陕西宝鸡市境内),从此非子这一支遂以秦为氏。周厉王时,西戎攻灭西犬丘的大骆之族。周宣王即位,以非子曾孙秦仲为大夫,伐戎不胜,死于戎。秦仲于秦庄公始破西戎,收复西犬丘而居之。庄公子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有功,被平王封为诸侯,秦立国始于此。当时秦的国都在西犬丘,襄公为第一代国君,立国后追称庄公为公。
秦的疆域最初主要在今甘肃东南和陕西西部的渭水流域,后逐渐并灭今陕、甘境内的西戎各部,沿渭水东进,逾黄河和崤函之塞,进攻三晋;逾今陕西商洛地区进攻楚;逾今陕西汉中地区,进入巴蜀,并从巴蜀进攻楚。
春秋早期,周人退出今陕西境内后,秦致力于东略伐戎,收复周故地。公元前762年,秦文公收复“汧渭之会”,又迁都于秦。公元前753年,秦“初有史记事”。公元前750年,秦文公扩地至岐(今陕西扶风、岐山一带),收周余民。公元前677年,秦德公迁都雍(今陕西凤翔东南)。
杜虎兵符
春秋中期,秦继续向东扩展。秦穆公利用晋国发生的“骊姬之乱”,曾夺取晋的河西之地。但晋文公即位,晋逐渐恢复强大。公元前627年,晋于觳大败秦军,遏制了秦东进的势头。秦遂用由余之谋伐戎,“益国十二,开地千里”,称霸西戎。穆公之后,秦、晋长期争夺河西之地,秦胜少败多,逐渐处于劣势。秦哀公时,晋公室衰落而六卿强大,两国之间的争夺暂时有所缓和。
战国早期,秦长期处于内乱之中,无暇外顾,魏乘机夺取秦的河西之地,迫使秦退守洛水以西。在这种情况下,秦国内矛盾有所缓和,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公元前409年,秦简公“令吏初带剑”。次年,“初租禾”。
战国中期,秦献公迁都栎阳(今陕西临潼北渭水北岸)。公元前384年,献公下令“止从死”。公元前378年,秦“初行为市”。公元前375年,秦“为户籍相伍”。公元前364年,秦大败魏军于石门。秦孝公即位,下令求贤,商鞅自魏入秦。公元前356年,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实行什伍连坐之法和民户分立制度,制定按军功大小给予爵位等级的20等爵制,奖励耕织,生产多的可免徭役。秦变得更为强大,连续击败魏,并于公元前350年迁都咸阳(今陕西咸阳东北),并小邑为31县(一说40县),又“为田开阡陌”。公元前348年,“初为赋”。公元前338年,孝公卒,惠文君即位,车裂商鞅。但秦的变法并未废止,国力不断增强。公元前324年,惠文君称王改元。在此前后击破东方六国的连横进攻,灭巴、蜀,疆域迅速扩展。
战国晚期,秦更进一步向东扩展,不断取地于韩、魏和楚。公元前288年,齐、秦并称东、西帝,旋皆放弃帝号。次年,苏秦、李兑合赵、齐、楚、魏、韩5国攻秦,罢于成皋,秦归还部分赵、魏失地求和,东进企图暂时受挫。但其后六国之间矛盾迭起,齐、燕皆一蹶不振。秦乘机继续向东扩展,于公元前260年在长平大败强敌赵。公元前256年,灭西周。公元前249年,灭东周。公元前247年,魏信陵君合5国兵攻秦,败秦于河外。公元前241年,赵庞煖率赵、楚、魏、燕、韩5国兵攻秦,但并未扭转秦国强盛、六国衰落的大势。公元前230年,秦灭韩。公元前228年,秦破赵,俘虏赵王迁,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公元前226年,秦破燕拔蓟,燕王喜迁都辽东。公元前225年,秦灭魏。公元前223年,秦灭楚。公元前222年,秦灭燕、代。公元前221年,秦灭齐。至此,列国均被兼并,于是秦王政称始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