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永修县志》记载,在柘林黄荆洞山脚下,有座金陵寺,相传为三国时期吴王孙权祖母的念佛堂。宋朝僧人释善恩曾经重建,明末再修复。
晋朝时期,建昌县内至少出现过三处庙宇:神惠庙、宁国院、资化院。其中,吴城望湖亭下的神惠庙,为僧人康僧会在280年初创,今不存。安义乡宁国院,在今安义县城南三里,为晋义熙年间僧人灵谷所建,清同治时已经废为民址。控鹤乡资化院,在今安义县城东二十四里,为晋朝释善道所建,元朝废,清同治时还存有遗址,今不在。
唐朝时,释悟真在马口镇城丰胡家附近建造了龙潭院。后来释道丕曾住持。时人赞誉说:“龙潭上龙潭下,山水真如回。君子居之,名满天下。”
中唐时期的禅宗伟人马祖道一禅师,对建昌禅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马祖(709-788),俗姓马,号道一,今四川什邡马祖镇人。他十二岁出家,二十六岁在衡山结庵而居,常习坐禅,昼夜用功。
有一天,怀让禅师见马祖道一整日呆坐,便问:“你整天坐禅,图个什么?”
马祖答道:“我想成佛”。
于是,怀让禅师随手拿起一块砖头,在石头上磨起来。
马祖困惑不解,问:“您这是做什么呀?”
怀让说:“我在磨砖作镜。”
马祖惊异不已说:“磨砖如何能成镜?”
怀让道:“既然磨砖不能成镜,那么坐禅又如何成佛?”
马祖闻听,豁然开悟。开悟后,马祖道一四方传法。
代宗大历八年(773),时任江西观察使的路嗣恭,邀请马祖道一来到洪州钟陵开元寺传法。马祖以“即心是佛、非心非佛、平常心是道”为宗旨,在南昌一带建庙、讲法。当时,各地信众蜂拥而至,以至于“天下极盛佛法,无过洪府”,形成了风行天下的洪州禅,嗣法大弟子达到一百三十九人。
据记载,马祖道一在建昌县创建了大果寺、大唐寺、马祖院等五座庙宇。
大果寺,因寺有梨树,结实如斗而得名。始建于建昌县城东,宋朝开始移建城西鹤鸣山。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法华和尚把大果寺迁回东门的原址,再建庙宇,现得到扩建。
大唐寺,旧名惠因院。盛于唐宋,在今安义县北。
有关马祖圆寂,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在唐贞元四年(788)的正月,马祖带着弟子们在建昌县石门山上行走。他忽然对弟子们说:“我的骨头,下个月当安葬在这里。”当时大师身体还很好,弟子们没有人能够理解这话。回去之后,马祖道一很快就生病,延至二月初一日,他就涅槃了。皇帝给马祖道一赐谥号为“大寂”禅师。
洪州刺史李兼和建昌县令李启很崇信马祖道一禅师,均为其俗家弟子。在马祖荼毘后,得到舍利子。由两人主持,将马祖的舍利子建塔安葬。弟子们就地建起了泐潭寺(今靖安宝峰寺)来纪念他。他的信物得到后世的守护,其墓塔虽然被毁两次,但是重修了六次。现得到完整保护。
马祖的弟子怀海(750-814)也是一位高僧。据传,他曾在建昌县修行讲法,草创了崇福寺及苦慧寺等庙宇。后来,他去了奉新,开辟百丈寺,在那里创立了“农禅并重”的禅风和丛林清规。这些清规先后被元朝顺帝和清雍正帝接受,修订后颁诏天下,让各寺庙依规实行。从此南禅宗的思想,基本上统一了汉传佛教。
马祖与怀海的事迹与功绩,被人誉为“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