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元佑归葬云居峰

元佑(1030-1095),是信州上饶王氏子。早在十三岁的时候,就出家了。因为善于说法,受到黄龙开派宗师慧南的喜爱,纳为法嗣。他苦心苦志追求,又行脚天下名山,参拜名师,终于大彻大悟。

元佑禅师花了六年时间,把湖南衡山的马祖故居建造成辉煌的殿阁,交付给他人住持;又在道林禅师弘法的湘西律居寺,坚持论道,受到诸方衲子追随,在南方一带声望很高。晚年,他游方到了庐山。当时南康太守陆公畤,郑重地邀请他住持庐山玉涧寺,没有答应。王安石的弟弟王安上长住云居山,邀请大师前来问法参禅,并住持云居山真如禅院,让佛印禅师与之交替住持。

这次元佑禅师没有推辞。他说:“我要带着这把老骨头,归葬到云居峰顶”。他坐上王大人所备好的舆轿,登上莲花城,在这里安居,全力弘教。

《禅林僧宝传》作者惠洪是元佑禅师的师侄。据作者亲见亲闻:晚年的元佑,就跟图画里的须菩提长相类似:外形清癯,就像大病初愈,瘦骨尽露,然而神观超诣,须发飘然,不加修剪,却洁白似雪,风度英伟。元佑禅师的说法精炼生动,他的语录为人们传诵,他的修为被引为典范。

黄庭坚曾为元佑禅师撰写了《云居佑禅师烧香颂》,评价元佑禅师的神采:一身入定千身出,云居不打这鼓笛。又在《<云居佑禅师语录>序》中,黄庭坚高度赞誉元佑禅师:法音如雷如霆,慧辩如云如雨。

皇子徐王很尊崇他,向哲宗皇上奏请。皇帝赐给元佑紫方袍。由礼部按照程序,下发牒子,派人到南康军建昌县的云居山送达紫袍。元佑没有接受,坚定地推辞了。他让礼部官员带着自己回复的偈子回京复命。偈子写道:

为僧六十鬓先华,

无补空门愧出家。

愿乞封回礼部牒,

免辜卢老衲袈裟。

有人问元佑禅师为什么要拒绝皇帝给的荣誉。元佑回答:“人主之恩,是王者的布施。我不是推辞它以邀取浮名,只是觉得自己的道行还不能够匹配,不要辜负了卢老(即六祖慧能)传下来的袈裟。你看僧人惠满不接受别人的住宿,也说‘天下无僧,才会接受您的供养’,这是怎样的一种境界呢?”

1095年七月初七,元佑禅师在大殿聚众讲法,忽然圆寂。涅槃后,酷暑无侵、颜面如生。荼毘后得到五色舍利,光耀夺目,映照山林。

流传后世的“诸方三塔”的安葬模式,是元佑禅师所创造的,几百年来被禅林认可和继承。典籍记载:“今诸方三塔,师始创也”。在云居山上,元佑以弘觉大师道膺的祖塔为主塔,东西两边为“卵塔”(普同塔),三塔相连。东塔掩埋历代住持们的火浴雨舍利(高僧普同塔),西塔安放其他僧人的舍利(众僧普同塔)。这种方式被人称为“诸方三塔”。现在云居山上部分碑塔也是这样三塔并立。放眼向各地的古刹看,三方诸塔也不鲜见。比如,在福建灵石就有一些这样的三塔墓,是模仿云居山的三塔模式安葬的。

元佑禅师之后,约于宋崇宁年间(1102-1106),由云门宗的海印(1032-1115)继续住持。海印禅师圆寂后,宋徽宗赐号“文庆”,苏轼的儿子苏过为他撰写了塔铭。在《五灯会元》中保留了他的名句:

道本无为,法非延促。

一念万年,千古在目。

月白风恬,山青水绿。

法法现前,头头具足。

祖意教意,非直非曲。

约在宋大观末年(1110)左右,心印禅师住持云居山真如禅院。心印禅师并非等闲之人,其盛名与当时的大宗师们并驾齐驱。后来的高僧宗杲曾投其门下,求学曹洞宗的宗旨。

宋政和二年(1112),心印禅师示寂,葬云居山。弟子为他建六角形的花岗石塔。有亭阁保护,在云居山真如禅寺赵州关内明月湖左侧,约二百三十米处青龙山山坳东北侧。曾被捣毁,1986年修葺复原。 Aeog6cWqLjk5nbATG4tmB+pGbd2e1ePgzfmWgaOPlT8LoJ5G5F0vjPlmS+jgLY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