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禅师一贯坚持众生平等。他说:众姓出家,同名释子,不以贵贱论高下。他继承发展了慧远的“沙门不敬王者”的思想,积极救治时弊。
当时,高丽王子放弃王位出家,取僧名为义天。他渡过大海来到了明州,给宋朝皇帝上奏疏,要求“走遍中国丛林,问遍佛法高道”。朝廷下诏,让朝奉郎杨次公陪伴他,走遍中土的十方诸刹。僧人义天走到哪,都受到尊贵的礼遇,僧俗们都用对待王公的礼仪来迎接。这一天,他们一行来到了润州金山寺。住持佛印坦然接受了义天的朝拜。杨次公大为惊讶地说:“大师啊,请四处咨询一下。要按照朝廷要求和时宜来对待他……。”
佛印说:“义天师父也是佛子,只不过是外国僧人罢了。僧人到了丛林,必须恪遵丛林仪轨,没有王子平民、家族门阀、高低贵贱之分。如果不尊重丛林之道法,随顺俗礼,诸方大德这样做,已经先自丢掉了丛林法度,失去了出家人的本分。那还怎么让义天师父向华夏学习师法制度呢?”
后来,朝廷知晓了这件事,认为佛印做得对,顾大局、知大体、维护了尊严。其实,佛印才智出众,所遵循的仅仅只是佛祖所指示的众生平等,并无很深的新意,只是把那种奴气、软弱和卑贱给完全比下去了。
当时,有一位大军事家、枢密副使、观文殿学士,还兼任洪州刺史,名叫王韶。数十年来,他一直在西北边塞抗击西夏大军,并收复河州、湟州,拓地两千多里,杀敌无数。在南昌,他用军事手段管理民众,但是他对于佛教的禅宗很感兴趣。
佛印刚好受邀在南昌上蓝寺,为大众主持说法,王韶前来听法。他来到王韶的面前,点燃了一炷香,断然地大喝道:此香为杀人不眨眼上将军,也是立地成佛大居士所上。
殿内侍立的人群都齐声赞颂“好”,声音震天动地。王韶内心立刻受到了触动,他的杀心从此变得平淡悠然了。
王韶是德安人,他和他儿子去世后葬在建昌县燕坊,后人遍及周边县市。如今永修王氏也多奉他为先祖。
在与理学鼻祖周敦颐交往中,佛印也多有启发和帮助,对周敦颐太极思想诞生起到了积极作用。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号濂溪。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于庐山莲花峰下的濂溪安家,担任知南康军(今星子),既任职又养病。作为理学的创始人,他无疑是博学而伟大的。他所著的《爱莲说》至今为人称颂。
周敦颐与佛印相聚,互相切磋探讨儒学佛教与人生至理。他曾总结自己的太极图说理论的形成,缘于佛印的指导,是从佛印思想中悟出理学的哲理:吾此妙心,实启迪于黄龙,发明于佛印。
周敦颐创作了《呈云居佛印禅师偈》:
昔本不迷今不悟,
心融境会豁幽潜。
草深窗外松当道,
尽日令人看不厌。
此时,四十岁出头的佛印更加超脱,对于周敦颐这么一位领导,佛印依然不卑不亢,只以师友身份交流,愉快地启发他,回应得体,和了一首《和周茂叔绝句》:
大道体宽无不在,
何拘动植与飞潜。
行观坐看了无碍,
色见声求心自厌。
就两首诗歌来比较的话,看得出两者的异曲同工之妙。周太守提出的是“心融境会”“草深窗外松当道”,这是一种高妙脱俗的境界,禅味较深。而佛印的诗中,比原诗更进一步,意境更高,认为“大道体宽无不在”“行观坐看了无碍”,提升了禅诗的层次。
当时,丛林中对佛印与周敦颐这两首唱和诗评价很高,认为他们对青松的理解超凡脱尘,与慧远禅师的白莲意境不相上下。于是,佛印禅师牵头在云居山上成立了一个“青松社”,对东晋慧远禅师“白莲社”进行追述与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