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印(1032-1098),名了元,字宝觉,神宗皇帝赐号佛印,北宋云门宗高僧。俗姓林,饶州浮梁(今景德镇)人。他的外貌形象很特殊。据他的好友陈舜俞记录:佛印“岩顶而电目,海口而潮音者,云居师也”。彭汝砺也形容他:“貌古瘦瘁如孤松”。另一位高僧惠洪,在《禅林僧宝传》中描述他:“骨面而秀清,临事无凝滞。过眼水流云散,其为人服义疾恶”。
据此看来,佛印容颜清癯见骨,顶宽平有如岩石顶,面貌古老,眼睛炯炯有神,嘴唇宽阔,声音如大海潮声,宽厚庄严而公平仗义。所以,现在流传的佛印圆胖的形象,并不真实。
佛印少年出家为僧,有神童的美名,才思敏捷,下笔如有神助。他穷搜苦学《法华经》等著作,精益求精,学问进展迅速。其后,他遍游名山大川,广参知识大德,精研内外经典,道行与日俱进。1051年,这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他云游到了庐山,受到当时开先寺、圆通寺接纳。两寺的方丈善暹、居讷都是名满天下的大德。交谈之下,他们感到这位后生学贯古今,有前辈雪窦重显大师的风骨,将来定成高僧。善暹把佛印收为法嗣,留他在圆通寺,担任“掌书记”的职务。
次年,也就是皇祐四年(1052),刚满二十岁的佛印,即被推荐为江州承天寺住持。州郡官员见他如此年轻,不肯批准。居讷长老负责任地说:了元年纪虽轻,学问超过老僧!于是,佛印得以授任名寺承天寺的住持,其名声在圈内传开了,其思想、讲法,也被越来越多的僧俗所敬重。他开悟早,道行高,思想透脱。曾写过《大德顿悟诗》三首禅诗,其中一首写道:
一树春风有两般,
南枝向暧北枝寒。
现前一段西来意,
一片西飞一片东。
诗句通过暖寒、东西等方面的对比,领会到佛法迥然不同的境界,再可以推广到理解万事万物,冷眼浮华,悲喜寒暖。试着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对于所有因缘福祸和境遇,一并接受、理解、放下。
佛印另一段有名的领悟偈,也很通透灵动。诗云:万般草木根苗异,一得春风便放花。
此后,佛印经历了九座道场,都担任住持。除了九江的承天寺外,还有淮郡的斗方寺,庐山开先寺、归宗寺,润州的金山寺、焦山寺,袁州仰山寺、云居真如禅寺等著名丛林。四十余年里,佛印在这些名山大剎中弘法传教,德化缁素,门人弟子遍满天下。
佛印曾游历于开封汴梁,拜见皇子曹王,受到曹王礼遇。经曹王推荐,神宗召见他,赐法号佛印,并赏高丽进贡的宝物磨衲袈裟。苏轼为此撰写了《磨衲赞并序》,云:“匣而藏之,见衲不见师;衣而不匣,见师不见衲”,盛赞佛印与磨衲袈裟都是天下之宝。
据记载,佛印曾“住云居四十载”,先后主持真如禅院四次,与备受黄庭坚推崇的元佑禅师交替着主持这个道场。神宗元丰年间,他们大行禅法,衲子风拥云集,罗拜门墙之下。真如禅寺重新达到一千余人,成为名闻遐迩、众望所归的盛大道场。
佛印在云居山上点拨了很多优秀僧才。当时,有一位灵源惟清(约1057-1117),是真净克文的弟子,始终低调沉稳,虽道行高妙,但是没有被人发现。佛印察觉到他的智慧,直接选拔他为首座!不仅眼光独到,而且果断公平。后来灵源惟清成长为黄龙派的宗师,曾住持过修水的黄龙寺。
佛印是一位了悟生死的高僧,在自己将要涅槃的那个冬天,邀请画家李公麟(1049-1106)为自己绘像。李公麟,字伯时,晚号龙眠居士。他曾为皇帝作画像。佛印对画家说,你可要画我微笑的样子哦。
佛印对画像很满意,题诗写道:
李公天上石麒麟,
传得云居道者真。
不为拈花明大事,
等闲开口笑何人?
泥牛漫向风前嗅,
枯木无端雪里春。
对现堂前俱不识,
太平时代自由身。
次年(1098)正月初四日,佛印禅师在寺中听到客堂里有人谈话,其内容正好符合自己的心境,不由开心地跟着大笑起来,在笑声中安然圆寂。
佛印在真如禅寺留有“洪觉道场”“阿弥陀佛”两处书法遗迹。前者为人们所熟知。后者“阿弥陀佛”四字为楷体,刻在被称为石鼓的摩崖上。石鼓位于云居山半山,从北面山脚下由张公渡进山五里路左,登山大道关房旧址侧,即那块横架在山岩中的天然花岗岩巨石,靠路的一面,像削圆了的满月,形同大鼓,浑圆平正。
宋代云居山禅宗文化,以佛印时代为代表,前后辉煌了两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