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时期由于政治宽松与经济富足,特别是名流志士与高僧的力推,禅宗文化达到了一个高峰。建昌县僧寺一直盛行“十方禅林制”,所以唐朝以后,云居山上有曹洞、法眼、云门、临济、沩仰宗传承流布。道齐之后,又由法眼宗的代表人物契环住持。
契环也叫契瑰,是法眼宗的巨擘,受到僧俗的敬仰,名气很大。他最擅长机锋辩答,口才惊人。起初他协助道齐管理寺务,成为道齐最得力的助手。继任住持数十年中,他严谨奉行本寺规章,弘法传灯,禅风兴盛。大中祥符元年(1008),在契环禅师的奏请下,宋真宗赵恒亲书“真如禅院”的寺额,诏赐云居,沿用至今。
历来对“什么是佛?”回答不一。
有学僧问契环禅师:“如何是佛?”
禅师答道:“赞叹不及。”
学僧道:“莫非这个便是么?”
禅师道:“不令人赞叹。”
契环继往开来,广结善缘,对真如禅院做了全面重建,除旧布新,规模宏远,构建房屋多达五百余间。又花费大量黄金及数万两白银,给佛像、殿宇装金,远远地都能看见大庙上下金碧辉煌,光彩夺目。
北宋庆历朝宰相、著名诗人晏殊(991-1055)为重建而欢呼,精心创作了一篇《云居山重修真如禅院碑记》。文章洋洋二千余言,绘景抒情,用绮丽的骈文,歌颂真如禅院盛迹及契环功绩,详细记述此次修葺之盛况,通篇赞语,文彩飘逸,辞藻富丽。文中云:“一灯是续,十代于兹”“丹梁画拱……缥瓦朱檐”“琳碧青荧,广厦重深。”
据雍正《江西通志》记载,当时洪州南昌诗人、庆历六年进士、殿中丞袁陟也撰写了长诗《再游云居》,其中写道:
风吹岭头树,似欲招行客。
缘云过绝顶,复见紫霄宅。
在契环重兴云居之后,真如禅院僧众继往开来,传灯讲经,兴旺了很久。之后,契环师弟慧震(约1014-1017)继任住持。任内道场兴旺,名声远播。
其后,沩仰宗的义能禅师接任,在宋天禧(1017-1021)年间担任住持。普济在他所著的《五灯会元》中,记载了义能的部分语录。
有学僧问“如何是佛?”
禅师答:“即心即佛。”
学僧说:“学人不会,乞师方便。”
禅师说“方便呼为佛!回光返照看,身心是何物?”
此后,曹洞宗五祖戒禅师的三位弟子,包括庆禅师、自宝、心空分别继任了三年、两年、三年。其后,晓舜、修己、志禅等禅师又住持了二十年左右。这几位禅师也都是高僧,《五灯会元》等书中记录了他们的言行。
自宝(978-1054),是曹洞宗五祖戒禅师法嗣,俗姓吴,安徽庐州合肥人。幼年出家,虔心向佛,持戒严谨。
一日,自宝禅师在行脚的时候,被旅店的游娼所纠缠,他正襟危坐,通宵达旦。直等到早上,游娼强行收费,禅师给了她钱,然后焚毁被褥离去。
宋宝元(1038-1039)年间,自宝担任了真如禅院的住持。其后,又在洞山讲法,四方闻风而来听讲,盛名传遍各处。他去世后,就在洞山建塔安葬,人称他为洞山自宝。
心空(约985-1044),北宋曹洞宗禅师,也是五祖戒禅师的法嗣。宋仁宗赵祯赐号惠照。他于1041-1044年担任真如禅院住持。他道行高卓,名盛于时。任内,以弘法传教为己任,真如禅院得到中兴。心空圆寂之后,就塔葬在云居山,今存。位置在云居山赵州关三百来米的明月湖右侧山坳中,塔座北朝南,系花岗石结构,有亭翼护。
其后,还有一位云门宗高僧晓舜(约1005-1065),前来住持,人称舜老夫,字宝觉。他是瑞州(今高安)人,系洞山晓聪的法嗣。
晓舜小时候秉赋聪颖,但性格粗蛮,不务正业。有一天幡然醒悟,舍俗出家,在本县小寺院落发做沙弥,修养性情。参拜晓聪禅师,亲近左右。师父晓聪见其年轻气盛,根底浅薄,让他游方求学。不久,晓舜云游到武昌,在居士刘公家化缘。刘公道行高卓,修养极深。晓舜与刘居士辩论佛学奥义,自然辩不过刘居士。刘居士接连发问,请他参悟:
“古镜未磨”时如何?
“古镜磨光”又怎样?
晓舜苦思未得,只得回去告知晓聪。终于得到了晓聪的指点。这件事成为他人生思想的重要转折点,忽然让晓舜开悟了。从此,他一改往日粗疏浮躁习气,说话做事都深思熟虑,探究洞察因果,逐渐得到盛名,受各界的敬重爱戴。
在宋嘉祐年间(1056-1063),晓舜被推举为真如禅院住持。他大力弘扬教义,启迪后学。他的讲法极其精彩,四方闻名,求道者纷至沓来。真如禅院聚众时达千人,呈现出一派旺盛发达的景象。1065年,晓舜圆寂于真如禅院,并在云居山上建塔安葬。他有一首上堂开示的禅诗:
云居不会禅,洗脚上床眠。
冬瓜直笼统,瓠子曲弯弯。
修已,北宋临济宗禅师,号仗锡。曾遍游名山大寺,拜会天下高僧。宋治平年间(1064-1067),他受邀担任云居山真如禅院住持。他离开真如禅院以后,去了仗锡山,在那里继续修行,教化山民。传说,他为解除山民的虎患,把山中恶虎养起来。最后,他竟然舍身喂虎。修己之后,其徒弟志禅禅师接任住持真如禅院。
云居山真如禅寺在这些高僧大德的主持下,兴旺发达起来,整体建筑的规模宏大,气象庄严,合寺居僧达数百人,天下的衲子都尊崇他们的道行与道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