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容开山建寺多年后,曹洞宗第二世祖道愿(835-902)应邀而来。他是曹洞宗创始人洞山良价的法嗣,时称“南宗伟人”,俗姓王,河北蓟门玉田人。
在惠能之后,禅宗逐渐形成五支,分别为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其中曹洞宗源自洞山良价、曹山本寂(840-901)。它可以上溯到中唐的吉安青原山行思及其弟子石头希迁,递次为药山惟俨、南泉普愿及云岩昙晟,而以洞山良价、曹山本寂师徒二人为标志,合称“曹洞宗”,也有人称为“洞曹正宗”。后以“五位君臣”为教义,形成“家风细密,言行相应,随机利物,就语接人”的曹洞禅风。
当时,良价把曹洞宗倾力传授给弟子本寂和道膺,并把道膺许为门下弟子中的领袖。他多次集众赞颂道膺说:“此人,就是千人万人也挡不住他。”
道膺开悟之后,先到江西三峰(今宜丰县城北三里处)独立演法弘宗,阐教传灯。他学到了洞山良价学说的精髓,又融汇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其法大受欢迎,影响日益扩大,名声也逐渐响亮起来。
当时,统治江西中部地区的是镇南节度使钟传(约842-906),祖籍高安,从唐乾符四年(877)开始,聚兵攻占抚州、洪州等地,主政江西近三十年,被封爵为南平郡王。钟传笃信佛教,礼敬大德,他久闻道膺的大名,真心诚意地接纳他,把道膺请到了豫章使署,恭请他开示教诲,发愿要世世代代奉道膺为师,做好檀越护法。唐僖宗中和三年(883),云居禅院僧人恳请道膺前来主法。钟传听了非常高兴,就极力邀请道膺上云居山,道膺答应了。
上云居山后,道膺看到了云居禅院的困难情况,立誓振兴这座道场。在山上,道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播扬曹洞宗教义二十年。他募资重建了殿宇楼阁、僧舍,添置了各类书籍与法器。庙内香火法事越来越旺盛,住众多达一千五百人以上。
南平王钟传多次朝山设供,塑像铸钟,购置用品捐赠,每每施金逾万。经钟传申表上奏,皇帝亲赐寺名,改为“龙昌禅院”,并赐给道膺紫袈裟。
道膺禅师循循善诱,收弟子千人以上,最著名的高徒有十九位,如,道简、道昌、道丕、怀岳、怀恽、澹权、本空、利严、南台、丰化等,其思想得以逐步散播,传遍南北,甚至远达东南亚。其中,新罗(今属韩国)的利严禅师得到道膺传授,回到新罗后,在须弥山创建了广照寺,开创了韩国曹洞宗须弥山派。在新罗国被高丽国所统一后,道膺的另一位徒弟庆甫禅师回到祖国,也把曹洞禅传播到朝鲜半岛。
过了几百年,南宋嘉定十六年(1223),日本禅师希玄道元来华求法。他追随道膺的法孙——如净禅师参学,回国后,把曹洞宗道膺思想引入了日本。直到现在,日本佛教界依然把真如禅寺尊为曹洞宗祖庭之一。
道膺另一位弟子本空(号佛日)也是一代宗师。他从小思维敏捷,佛学辩论无人能敌。于是,骄傲地说:“谁能说服我,才配当我的师父”。本空十三岁时,来到龙昌禅院,参拜道膺。两人机语相接,辩驳多轮,最后被道膺禅师折服,成为道膺法嗣,还住在云居山四年。他后来住持杭州径山的佛日寺,传播曹洞思想。
千年以来,曹洞宗的发展绵延不绝。当年,洞山良价和首席弟子曹山本寂功不可没。但是,本寂授徒不多,弘化不广,传播几代以后就消失了。而获得良价禅师宗旨与精神的道膺,把曹洞宗流传了下来。无论从其阐扬教义的深远广大方面,还是从门徒弟子众多方面,道膺都是曹洞传承的关键。后世曹洞宗所奉行的基本上还是道膺精神,真如禅寺也相应地成为曹洞宗传播的祖庭。这一现象,后人概括为“宗风启洞山”。
唐天复二年(902),道膺禅师在寺中圆寂。唐昭宗赐谥号“弘觉”。钟传闻讯,大为伤悼,提供大量钱物,作为丧葬费用。天下丛林各大道场、僧俗两界大德名士都派人或亲自赶来顶礼参祭。祭桌遍地,果馔罗列,一时盛况空前。道膺的德望之高,影响之大,由此可见一斑。在云居山上,至今还保留了多处与道膺有关的古迹。
一是膺祖塔(弘觉禅师塔)。膺祖塔坐落于赵州关外东北侧约一百五十米处大道旁,即钵盂山东麓山脚下。始建于唐天复二年,后被毁,1985年修复。塔座昂然,塔院轩敞。和宋朝所建的高僧普同塔、众僧普同塔矗立在同一个塔坪,呈梅花形,道膺塔居中。塔的碑顶端镌有横排篆书体“勅赐云居弘觉禅师”八字。下面镌有竖列楷书字体的《重录曹洞正宗二世道膺祖师志序》。塔坪入口处两侧前沿,相距六米各立有两根石柱。近侧一根高一米半,远侧一根高两米半。相传此四根石柱为唐代塔院之遗物。
据查,真如禅寺多次重修殿宇,都为道膺塑像建殿,以永续纪念。
二是弘觉道场石刻。坐落在云山水电站机房东南侧旁,系一水平巨石上镌刻有“洪觉道场”(弘觉道场)四字,字系隶体,约一点二米见方,风格超脱,见于一方框之中。相传道膺禅师在此讲经说法,系宋代住持佛印了元禅师题写。
三是手植银杏(白果树)。银杏是珍贵稀有的中生代孑遗树种,被国家列为二类保护植物。在真如禅寺院墙周边,有古银杏十四株,为道膺亲手所植,距今一千一百多年。以鼓楼后面那株银杏为代表。这棵树高三十二米,直径两米,胸围六点一米。树荫覆盖直径九米,枝繁叶茂,蓊郁苍翠,其拔地参天之势,堪与庐山“三宝树”中的古银杏相媲美。
云居山银杏果实分为有心、无心两种,其中无心银杏两株,堪称奇景。明代达观真可禅师曾有诗赞真如禅寺那株无心银杏:
有实无心事最真,
难将此语对旁人。
只须自己亲尝嚼,
始信欧峰别样春。
四是五龙潭神话。出真如禅寺赵州关,循大道往东北,沿溪流而下,约三里许,有一处峡谷,东侧为毛窝山,西侧为仰天窝,两峰夹有一潭,称“五龙潭”。其深六七米余,面积约五百平方米,天然浑圆,潭深色碧,水珠溅沫,在日光照射下闪耀夺目。周围岩壁离地十多米,陡峭润滑,瀑布喷泻犹如白练悬挂,又如五条巨龙呼啸而下。
相传,道膺禅师在云居山开山讲法,有五位老人常来偷听,道膺派人尾随查访,见五位老人跃入深渊,化为五个深潭。于是,后人称之为“五龙潭”。
五是赵州关故事。从谂(778-897)禅师,因主持河北赵州(今赵县)观音院,也称赵州和尚。他有一则“吃茶去”的公案,影响深远。他开辟了一种内省参悟“庭前柏树子”的宗风,被人称为“赵州门风”。
赵州和尚在一百多岁时,还到处行脚参方。他专门到云居山朝觐,拜会道膺禅师。听说赵州和尚来了,道膺走到山门外迎接。两人相会于龙昌禅院外的明月湖前,两位禅师机锋相对,你来我往,各有所得。赵州和尚在山上住了一段时间。临别时,道膺又送赵州和尚至山门外,两人依依不舍。宋人将他两人相见分别处称之为赵州关,并建山门以示纪念;还邀请王安石的外孙吴说题写“赵州关”三字,字迹苍劲端正,请人镌刻于石壁。当时,宋高宗赵构反复仿写吴说的字,先后写了十多副,都没有办法比得上,只好作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