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步赣州城区,总能寻觅到古塔、古宅、古井和古树。而最让人流连的是老城区那一条条老街、古巷。如果说赣州城是一部图文并茂的古典文学巨著,那么这一条条老街、古巷就是其中的一首首最清丽最婉约的小令,一幅幅古朴淡雅的画卷。漫步老城区,在某一条繁华大街的转角处不经意中就能和它们不期而遇,它或幽深或逼仄,以一段不长的路隔开了两个世界。它虽在城中间,但没有城市的喧嚣、吵闹,犹如波涛汹涌的大海中的一个港湾,温馨宁静。古巷两侧建筑物的墙壁已斑斑驳驳,爬满了青苔,用指尖轻轻一画,就能留下一道道刻痕,仿佛就是岁月打下的烙印。小巷幽幽,埋藏着无数美好的记忆与故事……它伸向哪儿,故事就流传到哪儿。而真正记载下小巷历史的,恐怕就是这亘古不变的鹅卵石巷道了。因此,踏上这无数痕迹的鹅卵石巷道,也就走进了古巷幽深的历史。
拂去时光的青苔,有多少往事被岁月掩埋?在每一个巷口驻足观望,一座座古宅高高的门楼,看上去气派依然,一切如同旧日的模样,但是内里却破败不堪。除了几经修缮的灶儿巷外,其他的街巷大都破败不堪,在这里,仿佛看得见历史的厚重沧桑,让人心中生出隐隐的痛。
灶儿巷又称皂儿巷,因清代多住官府的皂隶而得名,是赣州古城区的名片,也是游人光顾最多的地方。几百年来巷子几经兴替,建筑风格多样,现在看到的建筑物都是经过维修或者重建的。瑞昌生、筠阳宾馆、义兴号、董府,这些都是灶儿巷里的经典建筑,各具特色,从中能看出历史的积累和延伸。而今,这些几经修缮的建筑物上,依旧处处布满了光阴打磨的印记,触摸着它,就如触摸着厚实而真切的历史肌肤。走进它,古韵、古朴、清新、淡然扑面而来,让人感到时光犹如在这里放慢了脚步。它仿佛是沙漠中的绿洲,我们可以在这里放牧心情。巷子里除古建筑外,还有几栋现代的住宅楼,也许有人会感到遗憾,但是我却觉得这其实并不是败笔。因为,置身其中,仿佛穿梭在时空隧道中,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游走,在古典与梦幻中漫步。很多宅院的檐下挂着鸟笼,养着画眉和一些我不知名的鸟,啁啾着只有公冶长才听得懂的语言,不知是刻意还是偶然,经常有人在清晨和黄昏播放《高山流水》等古典音乐,这些更给巷子增添了丝丝古韵。聆听着古意呢喃,呼吸着悠远的气息,经过某个大院的门口时,总能联想到深深的庭院中,有妙龄的女子执一柄桃木梳,坐在雕花的妆镜台前,就着心事,细细梳理如云的鬓发;有少妇斜倚着楼头的栏杆翘首期盼当差的夫婿归来。那时,真的会突然忘记了今夕何夕,自己身在何处……
数百年的绵延时光里,光阴的故事渗透于灶儿巷的每一个院落。一处气势非凡的大院落的门敞开着,里面种着一些茉莉、苏铁、桂花、滴水观音等花卉,院子略显古旧,但收拾得很干净。门口的石凳上,坐着两位穿着很休闲的老妪,正低头缝着什么,姿态十分优雅,走近一看,年长的一位,戴着老花镜,专注地绣着一只很有特色的婴儿虎头鞋的鞋面,稍稍年轻的那位,在绣着现代的十字绣。发现我立在面前,两位老人都抬起了头,友善地朝我笑笑,她们面容慈祥,肤色白皙,很有丰韵,年轻时一定是风姿绰约的美女,她们曾是古巷哪一家的淑女名媛抑或阔太呢?我不得而知,时光更替,纵使落尽了铅华,却还在一颦一笑中明净着、清丽着、优雅着。
与众多的古巷相比,灶儿巷人气最旺盛,当然,这人气指的是游人。灶儿巷多了一分市井的商贾气,少了一分居家过日子的生活气息,也许它只适合外地游客来赣州老城寻访各种古宅深院,探访宋城的历史吧。与之相比,我更喜欢周边那些原汁原味的、杂乱但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平常小巷子,喜欢在晴晴雨雨中,看小巷里芸芸众生万象。悠长的坛子巷,也是我最喜欢去的地方之一。
晴空下的巷道,洒落了一地的光影,一位拄着拐杖的老人独自蹒跚地走在坛子巷的石板路上,她的手里提着一只小竹篮,里面装了一些不知名的淡黄色的棒状花蕾。我一路尾随着她,穿过几条幽深的巷道,直走到姚衙前巷的东园古井旁,看她在井旁的长条石上坐下来,从篮子里拿出细铁丝样子的东西,把那花蕾三五个结成一串,放在竹篮里摆好,正在诧异间,却见两个打扮时尚的青年女子走上前来掏出两枚一元硬币,拿走了两串花蕾,我才恍然大悟,哦,原来这竟是出售的商品。不知出于什么,我也凑上前去,掏出一元硬币,随手拿起一串,在鼻前嗅嗅,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我问她:“阿姨,这是什么花?”谁料,老人家说的方言我竟听不懂,只有懵懵懂懂地看着她。她似乎也很着急,一边一字一句地说话,一边还打着手势。可我依然不懂,而且局促不安起来,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一位在井边汲水洗衣的阿姨连忙告诉我说,这是玉兰花,这老太太是香港人,闹日本时逃难过来的,一辈子说不好赣州话,我们听惯了,倒能听得懂哩,他老头倒是地道的老赣州呢,瞧,那边来了。顺着她的手一看,一个拄着拐杖的老先生提着一个小马扎正朝我们走来,他坐下来,看了一眼老伴,又看了一眼我手里的花串,说:“这是玉兰花,你不是南方人吧?”我说是东北人之后,他很兴奋,他说他年轻时曾经在哈尔滨工作过。我们就亲切起来,当我说出喜欢赣州这座又有历史渊源又有文化底蕴的城市后,他当即竖起大拇指说:“有眼光就是有眼光!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三十六条街七十二条巷。要了解赣州,首先要弄清楚这些啊!”他这座山那座台,这条街那条巷地耐心给我讲解了半天,但是因为太抽象了,除了知道郁孤台的那座贺兰山也叫田螺岭外,到底还是弄不清。想要了解一座城市的历史,真的是没那么简单。
最喜欢春日的黄昏。满城桐花尽开,淡淡的紫色,如诗如梦,纵横交错的众多古巷,在巷口主街桐花的映照下,流溢着温馨、淡雅的色调,勾起人们无尽的情思,沉淀着虔诚千年的古韵。住在巷子深处的人们踏着落日余晖各自归宿,木门前翘首期盼的老妇,也许在盼着儿女回来吃一顿团圆饭;垂钓归来的老翁,正喜气洋洋地从自行车上卸下自己的战利品,脸上写着收获与尽兴的幸福。归栖的鸟儿被嬉戏的孩童们惊得盘旋着不敢归巢。流年在这里回转,恍惚成久违的童话。斜阳草树,寻常巷陌,演绎着普通市井人家的故事,宛如平常一段歌。当黄昏的余晖消尽,乘凉的老人们摇着蒲扇,端着一杯清茶,聚集到一口口古井边,你一言我一语地摆着龙门阵,从池梦鲤的状元桥说到曾几的文清路,从一代儒将王阳明说到玉岩居士阳孝本,从福寿沟说到旧城改造,从古浮桥说到三江六岸。仿佛满城都是圣人,古今皆是贤士。话里话外,洋溢着自己是赣州人的荣耀。
在阳明路与一条不知名小巷的交会处,看见一位清瘦的老人,坐在一座破败宅院门口的泡桐树下,拉着二胡。我不知道他拉的是什么曲子,但是却听得出老人琴声里流出的凄美和悠扬。老人很专注很陶醉的样子,路灯下,他那张清瘦的、刻满深深皱纹的脸被映照成古铜色,他的头随着二胡的节律摇晃着,脸上的表情时而忧伤,时而又会在某一段铿锵有力或者欢快的节律中悄悄地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那颤动的琴弦仿佛就是他自己一生曾走过的路,而此时他正在茫茫人海里找寻着一位故人,诉说着一缕无尽的相思。那些在他身边走过的行人,看到他,也是表情各异,偶尔有人驻足倾听,而他却似乎并不受干扰,依旧忘我地拉着琴。或许是在琴声里默默回忆着他一生曾经演绎过的悲欢离合吧;或许是用琴声来表述他生命里流淌着不灭的坚韧意志吧;抑或是用琴声来诉说着他曲折跌宕的心路历程吧。天边新月如钩,琴声里,桐花一片片飘落。“微月照桐花,月微花漠漠。怨澹不胜情,低回拂帘幕。叶新阴影细,露重枝条弱。夜久春恨多,风清暗香薄。是夕远思君,思君瘦如削。但感事暌违,非言官好恶。奏书金銮殿,步履青龙阁。我在山馆中,满地桐花落。”胡琴中表述的就是这意境吗?我不知道,在那遥远的地方,是否也有一个心有灵犀的人在用琴声和着相思,或者能感知有人在月夜下为他(她)拉琴呢?我深深地被震撼了。而那时,不知怎的,我的耳际突然响起周传雄的歌《寂寞沙洲冷》,脑海中倏地想起东坡的词: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人是感情的动物,是最喜欢怀旧的。尽管沧桑的岁月里,曾留有许多遗憾甚至苦难,但是,仍喜欢沉浸在回忆里,也许是用过去来肯定现在的自己吧。小巷是最适合怀旧的地方。如果在文山会海中你累了,在飞机的轰鸣火车的嘶吼中你倦了,就来这里走一走吧,让思维与肉体暂时游离,给心灵一分遐想的空间,让焦躁的情绪在这古巷的情怀中渐渐平复,让负累的心灵得到放松。这样,能或多或少给自己几丝安慰,减少些许的孤独、无奈、愤懑与茫然。在这幽深的巷道、悠长的视线中,宋石、明砖、清瓦的古韵中,总让人能感受到唐诗宋词里的浪漫和风雅,让心灵能得到片刻的解脱和释然。如果在蒙蒙细雨中,那就更别有一番韵味了,默默吟咏着和雨巷有关的诗词曲赋,聆听着自己踢踏在青石板上的足音,你看着雨巷中的风景,雨巷中的人们看着你,以你为风景,你们一起谱写着一首江南情怀的幽曲。这飘逸着诗情、充满着画意的情调,使人忘却了人生的沉浮。
古巷除了有经久不衰的历史文化,还有跳跃在舌尖的经典美食。作为一个东北来赣的新客家人,虽然定居在赣南十几年了,但我对面食和重口味的小吃还是情有独钟的。方杆巷的众多饺子店是我常去大快朵颐的地方;钓鱼台的陕西肉夹馍、武大郎烧饼、手撕饼都是我喜爱的;人民巷里的几家特色菜馆也是我们经常光顾的,喜欢那里的瓦煲牛肉、赣州小炒鱼和特色啤酒鸭,也喜欢追逐着挑着担子走街串巷的大娘、阿嫂们的鲜嫩豆腐花还有客家米酒。在小巷里饮着文化,咀嚼着风情,品味着历史,好不惬意。文化味、古风味甚至腐朽味和着饭菜的香味构成了这别具一格的小巷味。
古巷,好似一杯酒,是窖藏在民间千百年的陈年佳酿,香远情浓,愈老愈醇;古巷,好像一首歌,一代又一代,一年又一年,口口相传,深沉咏唱,唱得桐花飘落,唱得月光长泻。就算青丝成了白发,无论在漫漫旅途还是天涯海角,多少天涯游子还在回望。这些巷虽然会被时间风化,但是永远不会被遗忘的,和那些最古老的文化一样,流传千年,从来不需要被刻意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它们永远在城市的一隅默默坚守着它们的传奇,展示着最古老的文化。一座座幽深的院落,一堵堵斑驳的墙砖,一扇扇虚掩的大门,一个个银发的背影,一生默默地守候,殷殷地期盼,这一切都将定格在深深的寻常巷陌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