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牡丹亭上三生路

初识《牡丹亭》,是我六七岁的时候吧,正月时节,姥姥家的村里照例请戏班唱大戏。东北有童谣:“拉大锯,扯大锯,姥姥家门口唱大戏。接闺女,唤女婿,小外孙子也要去。今儿搭棚,明儿挂彩,羊肉包子往上摆,不吃不吃吃二百……”就是描绘去姥姥家看戏的情景。那时还没上小学,但我是属于早慧的孩子,能听得懂戏文,如黄梅戏《女驸马》、评剧《牧羊传》《茶瓶记》,京剧《铡美案》等农村常唱的曲目,很被长辈们赏识。记得那次因为二舅母的娘家人来走亲戚,姥姥一家人陪客迟到了,晚上七点半钟的光景才到场院的戏台。台上一个穿一袭白衣、头戴白花连脸色也画得惨白的小旦正咿咿呀呀地唱着,听腔调不是黄梅戏也不是评剧、京剧,听声音凄凄怨怨的,戏台正中挂着一顶薄薄的纱帐,纱帐后烛火正明,一个书生抱着一幅美人画像伏在一张桌子上,似睡非睡,梦呓般痴痴地叫着:“俺的姐姐,俺的美人!”一连叫数次,每叫一次,帐外的白衣小旦便飘忽忽地转一下身,哀哀地唱着,声音逐渐哽咽。因为来得晚,位置不好,离得远,又露天戏台人声嘈杂,我听不清她唱的是什么词,只是觉得唱腔很感人,懵懵懂懂地看完了后面的整幕戏。只听村里人称老秀才的三姥爷对姥姥说,这出唱的是昆曲《牡丹亭》,是古往今来的戏中第一。从此,这《牡丹亭》就刻在了我的心坎上。

再识《牡丹亭》,是十年以后中考后等待放榜的日子,借了表哥的一本《红楼梦》,如醉如痴地读着。忽然读到林黛玉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唱道:“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许多伤春之辞,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这为数不多的几句戏文便勾起了黛玉对自己身世与处境的感伤。“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直到今天,许多人感怀伤春时仍然喜欢这样轻叹一声,说的虽是戏中词,道的却是人间情愫。因此,不光是黛玉,我在书上看到这几句唱词,也被打动,牡丹亭竟是这么凄美的戏曲,于是便有了看一整出戏,或者读一遍原著的欲望。可那时是八十年代,还没有电脑,一时无法实现。幸好,表哥知道后,又让同学帮我弄到了一卷元曲《牡丹亭》。

《牡丹亭》是戏剧大师汤显祖于一五九八年以唐人话本小说《杜丽娘慕色还魂》为基础而创作的。说的是宋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与岭南书生柳梦梅因梦生情,为情而死、为情而生的故事。原来有小时候看的那幕戏竟是《牡丹亭》里幽媾那一场。那穿白衣戴白花脸色惨白的小旦竟是因情而死的丽娘鬼魂。至今犹记得戏中丽娘的那几句韵白:“泉下长眠梦不成,一生余得许多情。魂随月下丹青引,人在风前叹息声……”

小的时候看戏剧《牡丹亭》并不很懂,只是被那段凄婉的唱腔感动。也不过是觉得那幕戏中小生英俊、小旦漂亮而已。只是那时看到杜丽娘身着白裳、头戴白花、咿咿呀呀呜呜咽咽地唱,唱得听者动容落泪,虽不甚明白剧情,心中却很是同情。那时我以为哭泣就是一个人最忧伤的时候。读了《牡丹亭》后始知独自承受一分难与人言说的心事,一分不能言表的苦,这心事又只能在心里反反复复地翻江倒海,情郁于中而不能发之于外,无处话凄凉才是最苦的境界,这是可以让人抑郁而亡的,如杜丽娘、《人面桃花》中的少女、《红楼梦》中的黛玉。记得多年前,在一部电视剧中看过一个情节:一位大家闺秀深爱一个穷小子,为世俗所不容,最后劳燕分飞,但女子却为之遁入空门,独坐青灯古佛前终此一生。她圆寂时留下遗言,火化后若有舍利子,一定等到某人来时呈给他看。若干年后,当年的穷小子已是耄耋之年,功成名就,历尽千难万险找寻到此处,徒儿尊师父遗言拿出舍利子,那人老泪纵横,他说,他也终生未娶,那舍利子是自己深爱的女子内心的情结所化生的……记得当时看到那场景几乎哭到崩溃。

我国的戏剧,带神话色彩的太多,剧情大胆火辣,穿越时空,虽然荒诞离奇,但却依旧能感人,如《牡丹亭》,主人公为情,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能说现实生活中不能说的话,能穿透世俗的城墙,我想这可能就是戏剧的功效。也许这种超凡脱俗,让意境飞翔起来,正是艺术的特点。

《牡丹亭》里杜丽娘死前曾自描春容并题诗云:“近睹分明似俨然,远观自在若飞仙。他年得傍蟾宫客,不在梅边在柳边。”柳梦梅拾画后,和诗曰:“丹青妙处却天然,不是天仙即地仙。欲傍蟾宫人还远,恰似春在柳梅边。”两人阴阳相隔,却心有灵犀,依然可以靠诗传情,超越人世之浪漫。想起美国穿越大片《惊情四百年》,伯爵在伦敦街头见到自己前生的恋人时说的那句精典的英文台词:I have crossed oceans of time to find you.(我跨越浩瀚的时间海洋来寻找你。)这种隔世相望的情怀是戏剧中的经典,最是动人心弦。一句“不在梅边在柳边”是杜丽娘对柳梦梅梦中一见便钟情的佐证。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情是那年宝黛初会,眼前分明是外来客,心底却是旧时友;情是张爱玲初会胡兰成,只一句话,就让她在他面前甘愿“低到尘埃里去”;情是仓央嘉措爱次仁旺姆,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情是但丁初见贝德丽彩,一瞬间惊为天人,浑身每一根细小的毛孔都在震颤……

有了情也就有了不幸。丽娘做了那一场春梦,和柳生有了梦中情之后,就再也放不下了,世间唯女子最傻最痴情,为情可以将自己低到男子脚下,既便是像张爱玲这样不羁的旷世才女,于千万人之中,于千万年之中,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遇见了她想遇见的胡兰成,也把那颗高傲的心变得很低很低,一直低到尘埃里,还要自己培上土,使这分情生根发芽,深深植根在土壤里,无法自拔。只是,它所开放出的尘埃的花朵,被胡兰成无情的双手一抚,顷刻间零落黄泥碾作尘。再超凡脱俗的人,也逃不脱情感所带来的忧伤。就算是聪明绝顶、风华绝代的张爱玲,在这段情感面前,也无法只轻轻地说一句:“哦,你也在这里吗?”

情不分国界,不分种族。想起《茶花女》中的女主角玛格丽特临终前所说的话:“阿尔芒,生命可以结束,但我对你的爱是永不会结束的,我爱你!”是的,生命可以结束,对一个人的爱是不会结束的。就如丽娘,可以为梦梅而生为梦梅而死,即使在另一个世界,依然可以隔空相望。

幽媾、冥誓后,当杜丽娘求他,让他掘开她的坟墓以便她还魂。他没有犹豫。明朝的例律是最严酷的,掘坟是要斩首的。梦梅冒着杀头之罪,不顾个人安危,只祈求掘坟时莫惊动了小姐,毅然掘了坟,杜丽娘因此起死回生了。爱,在这里有了变换阴阳、起死回生的法力。世人皆赞叹柳梦梅掘坟前的果敢,也庆幸于杜丽娘竟然真的起死回生。世间情痴不独中国的白面书生。为爱而掘坟的痴情者,中外皆有之,如《茶花女》中的阿尔芒。玛格丽特死后,他的情人阿尔芒怀着深情大爱和万分愧疚的心情掘开她的坟墓,一定要亲见其尸才能相信她的死亡,一定要为她另择一处永久的墓地。这是西方的故事。遗憾的是,他看见的是心爱的人那腐烂的、散发着浓郁尸臭的遗体,玛格丽特没有在中国式的故事中复活,只是,阿尔芒怀着万分爱怜与崇敬的心情,亲手为她迁葬,在她的墓前摆满圣洁的白色茶花,她在他的心中永生,这也足以告慰她在天之灵了。

《牡丹亭》在舞台上经久不衰,一演四百年,不知震撼了多少人的心灵,赚走了多少人同情的眼泪。四百年,可以使江山失色,沧海改变。不变的是,人们对它的热情依旧。因梦生情,为情而死,再为情而生。牡丹亭演绎了一曲爱情大戏,让人沉醉于舞台的角色和剧情之中,仿佛要离开这现实世界而去。在《牡丹亭》里,爱情被赋予了神奇的力量。甚至可以超越生死。当有爱情驻扎的最好时光因为岁月的流逝、生死的屏障而被迫终了,我们用有轮回和缘分的信念来慰藉自己,来战胜自己,从而获得生生世世的永恒。

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写到此处,不知为何,突然想起终身仰望、爱慕林徽因的金岳霖。他爱她,可她名花有主,于是他不是赠送明珠、暗度陈仓,而是选择与她比邻而居,仰望她,守望她的幸福。她的幸福就是他此生最大的快乐。天妒红颜,五十一岁时她去世了,他却依旧不改初衷,他依旧爱她,为她终生未娶。很多年后的一天,他突然大摆宴席,请很多老朋友们吃饭,大家百思不得其解时他却说:“我今天请你们吃饭,是因为今天是徽因的生日!”满座听闻皆掩泣。每次读到此,我都会禁不住泪流满面。金教授心甘情愿地爱了她一生。他的爱,就像盛在玉碗里的冰雪,晶莹、圣洁。爱一个人,是真心希望他(她)过得幸福,爱一个人也真的是可以超越生死的。原来,爱竟可以这样,不是一朝一夕,而是渗透血液,深入骨髓,植入前世今生的。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情无关生与死。

我还喜欢一封情书,就是前文提到的,被人唾骂了近百年的中国“负心郎”的典范——胡兰成在那时代写给张爱玲的情书——《我身在忘川》。“梦醒来,我身在忘川,立在属于我的那块三生石旁,三生石上只有爱玲的名字,可是我看不到爱玲你在哪儿,原是今生今世已惘然,山河岁月空惆怅,而我,终将是要等着你的。”

“终将是要等着你的”,我每次读到这一句,就忍不住热泪盈眶,我不去想它的前因后果,甚至它的出处,我只觉得我读到的是尘世间最美的情书。许多年过去了,在忘川河畔的胡兰成,你一定还在等着“看到你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开出花来”的张爱玲吧?

先时,只知道《牡丹亭》的发源地在江西大余而并没有仔细去查询大余在江西什么位置,甚至不知道它隶属于哪个市。也许是天意吧,若干年后,自己竟然定居赣南,我所居住的小城与大余一样都隶属于赣州市。早就听人说过,大余县有一个牡丹亭文化公园。这个公园位于县城的东山脚下,章水之滨。园内古木参天,有牡丹亭、芍药栏、绿荫亭、丽娘冢、梅花观、梳妆台等景观,其中牡丹亭构建精巧,为园中十景之最,但是一直没能前往。偶然在QQ空间里看到一位文友上传的去牡丹亭采风的照片,突然间有了一种去造访的冲动。一念起万水千山,两百多公里的距离已经不能阻隔。于是,我在网上对他说下周我想去牡丹亭,以圆我三十多年的梦。那位文友说,不去也罢,你身体不好,那地方阴气重,我去过的,不知怎的,那里的花花草草一年四季都长得出奇地好,树木也是,遮天蔽日的,显得很是阴森。我很感动于他的这分关心,可是我还是决定辗转赣州去大余。到牡丹亭公园大门口时已经是下午三点多的光景,看园的老人满腹狐疑地看着我,说现在园内没有一个游客,你要进去吗?我点头称是。

不到园林,怎知景色如此!园内古木参天,曲径通幽。的确,这里的草木也是知情的,在这样的仲秋时节,还是蓊蓊郁郁。不自觉地就想起那丽娘就是在四百多年前的中秋之夜带难解的情结逝去的。人道是春华秋实,那丽娘在初春时节种下了一颗爱的种子,可是秋天并未收获果实,而是怆然而逝,且不说她日后还魂,就想她病重时自描春容后那闺怨:“春香,也有古今美女,早嫁了丈夫相爱,替他描模画样;也有美人自家写照,寄与情人。似我杜丽娘寄谁呵!”那场景就不免让人同情万分。再前走几步,一座高大的亭子就与我不期而遇了,亭基由花岗岩石块精砌而成,有两米多高。台基之上便是八角形的牡丹亭。牡丹亭,我三十年魂牵梦绕的地方,我来了,一个人,孤独地来了,来这纯美的爱情圣地,追寻我的一个梦。拾级而上,里面是青砖铺的地面,显出丝丝古韵。在这遮天蔽日的园中,这一处倒也显得空旷开阔,仿佛是一座舞台,四百年前的故事就是在这里上演。

来时看过大余网的简介,知道这牡丹亭公园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在此选址重修的。但是,我依然把它当作那故事的发生地。这重修的牡丹亭还看不到沧桑的印迹,当年的一切却已是沧海桑田。也许是带着寻梦的目的,带着故事情节而来的原因吧,一个人的牡丹亭,更易伤情,清风徐来,看四面竹树环合,坐在这牡丹亭上,就像坐在自己的三生石上,想起自己的生前身后事,不知怎的,自己总是觉得好像在等待着什么。难道是等待着那些剧中的人物粉墨登场吗?我宁愿相信,每个人都是有前世今生、前尘旧梦的,只是,忘记了自己的旧精魂。不知怎的,忽地就落下泪来。“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悦事谁家院……”清逸婉转的昆曲,突然在我耳畔响起,原来是园中的音响,内心忽地很感动,这分明是守园的老人为我一个人播放的。这又瞬间把我的思绪拉到剧中,一幕幕剧情如飞轮般在我的头脑中快闪,一个个鲜活的面容在我眼前轮番亮相,从第一出直到最后一出。最后剧情停留在这牡丹亭里:游园、惊梦、寻梦。闭上眼睛,让所有的思绪暂时停滞。仿佛见一位少女,莲步轻移,款款向我走来,脸上并无油彩,正是丽娘,跨越四百年的沧桑岁月向我走来,“如花美眷,似水流年”两句唱词自内心突起。她仿佛是我的至交旧友,隔空相遇,惆怅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那眼神哀怨凄婉,仿佛在说:I have crossed oceans of time to find you。

穿过四百年的烟尘岁月,我知道她那被《诗经》吹醒的心,在庭院深深里悸动,却无处话凄凉。高墙深院里,她无法如那千年前的那女子一样提篮去河中的小岛上采荇菜,可那千年前那关关的鸟叫声却触动了她的心弦;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彼君子兮,又在何方?纵使河中洲上荇菜参差,而高墙深院之中的你,安能左右流之?彼君子兮,否寤寐思服?纵河边荇菜参差,她不能左右采之、左右芼之,君子啊,你可曾想到要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彼君子兮,在何方兮?一个影子,一袭白衣,翩然而来,她看不到他的面貌,只有给自己一个梦。戏剧中的她就卧在闺房,恹恹地睡去。在梦里,她遇到了彼君子,他并未骑白马只是白衣如雪,风华正茂,执柳枝立于梅树下,说:“姐姐,你既淹通书史,可作诗以赏此柳枝乎?小姐,咱爱煞你哩!”后来在众花神的庇佑下,竟与其成就美事。这就是她的君子,她的真命天子,一生情感的寄托。可是梦终究会醒的。母亲,惊醒了她的春梦。她揉了揉眼角,睁开双眼,发现不过是一场春梦,眼前依旧是自己十几年的闺房。再去园中寻梦,看看周围,书生不见了,虽然牡丹亭畔芍药栏前春光依旧,但在杜丽娘眼里,已是“凄凉冷落,杳无人迹,好不伤心也”!依旧是熟悉的亭子,依旧是姹紫嫣红开遍,依旧是良辰美景奈何天,没有情人的世界一片灰暗,便纵有千般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滴清泪徐徐落下,一种相思油然而生,一个郁结悄然而结。诗意的梦换来了此生不散的哀愁,换来香魂一缕随风散……

站在丽娘冢前,并不遗憾没祭品祭奠香魂,因为,我知道,她不在这墓中,他是被柳生掘坟而还魂去了的。陈寅恪说:“情之最上者,世无其人,悬空设想,而甘为之死,如《牡丹亭》之杜丽娘是也。”这是世人对她最高的礼赞。多少年来,不知有多少痴男怨女为她的结局感到欣慰,她或许不曾想到过,她就是那个日后让人羡慕的奇女子,这段故事也注定会和她一起流传千古!

《牡丹亭》问世后,就有各地争相修建牡丹亭甚至争抢故事的发源地。除江西大余外,福建南安、江西临川,甚至昆曲的故乡江苏昆山也有。在“2006中国·遂昌汤显祖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谢传梅提出了“大余是《牡丹亭》故事策源地”的新观点,用翔实的材料、确凿的证据,引证了这个观点,得到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认可。从此,确定大余就是《牡丹亭》故事策源地,解决了四百多年来关于《牡丹亭》故事源头之争问题。其实,早在一九一八年重修“牡丹亭十景”时,大余县知事吴宝炬就曾作诗赞咏:“摘艳光寒亭上日,还魂影合镜中鸾。梦梅梦柳三生石,怜我怜卿一样看。”讲述了府衙园林与《牡丹亭》互为因果,相得益彰的关系。昆山是昆曲(昆剧)的发源地,而汤显祖的《牡丹亭》大多以昆曲形式演出,所以在昆山也有纪念性的建筑——牡丹亭。当一个昆山籍的文友告诉我说,那座精致的牡丹亭就位于昆山市区的亭林公园内,亭旁小桥流水,亭上匾额辉煌,是游人赏玩的好去处时,我却有些失落。后来他有所察觉,又安慰说:“昆山的牡丹亭是昆曲中的,但是汤显祖的《牡丹亭》是天下人的,而真正的牡丹亭是你们江西大余的。在昆山修牡丹亭最主要是为了彰显汤显祖这幕剧作的不朽精神,其次还有做昆曲发展的里程碑的作用。”我又稍感受用。

明朝永乐年间,著名戏剧家王思任说:“乞韦驮尊者丞镇此亭。天下之宝,当为天下护之也。”这也许是古往今来牡丹亭得到的最高评价。因此,我们江西人更应该倍感荣耀、倍加爱护此亭。

远处的夕阳和公园内的百年古树交相辉映,让我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几百年前的宋朝。奇怪一下午竟只有我一名游客,守园的老人像是不放心我的安全,走过来,却又不忍心打扰我这分独处的宁静,遮遮掩掩地藏在香樟树后面。广播中依旧在播放着昆曲《牡丹亭》,只是此时我已经忘记了仔细听一下唱的是哪一段了,是时候回去了。

走到门口处回望,那老人正微笑着看着我,我也微笑着向他点头致意。而此时,昆曲《牡丹亭》依旧在唱着。不知怎的,我总觉得有人在我身后大声吟诵着:“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 SrwtGKPNNnDwwaD6c1pYV22tRJ08iIObCgcabNUA7dRNSKQRUnVN2ZIJwva/JEx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