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来赣州,听到公交车报“钓鱼台”这个站名,着实把我吓了一跳。“钓鱼台”这三个字可非同等闲。不觉让人浮想联翩,联想到中国国家领导人进行外事活动和国家接待各国元首的那个超星级宾馆——北京钓鱼台国宾馆。而赣州的钓鱼台巷却属于居民区,是一条寻常巷陌。它长三百余米,宽不到三米,赣州市民俚语曰:“三山五岭八景台,十个铜钱买得来。”钓鱼台就是其中之一。其名字由来倒还是有些历史渊源的,据同治《赣县志》记载,小巷中段原有一口小水塘,塘边有一棵古榕,旁边建有一庙,曰姜太公庙,巷以庙得名,概取太公钓鱼之意吧。随着时光的流逝,城市的发展,水塘、古庙和古榕早已荡然无存。小巷两端连接厚德路与大公路,中通宫保府与黄土井。在宋城赣州众多的古巷中,这条巷既没有名胜古迹也没有历史传说,按道理算是不起眼的地方,但是,虔城人却妇孺皆知,因为,这条普通的巷子却是赣南地区最负盛名的美食街。
民以食为天,从没有什么可以束缚中国人在饮食上的智慧,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怀着对食物的向往,在不断的实践中寻求着吃的灵感。一分分灵感、一个个故事成就了一道道的美食。因为疆土辽阔,自然环境和气候差异大,饮食也就有了明显的地域性。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地方小吃。它虽然登不了大雅之堂,但却是探寻一个地方饮食文化的最好去处。而说起小吃,人们往往会想到中国几条著名的小吃一条街,如,北京前门大栅栏、上海城隍庙、成都宽窄巷、西安北院门、南京夫子庙、丽江四方街……其中夫子庙的鸭血粉丝、西安的凉皮、肉夹馍,享誉全国。
赣州的钓鱼台是微缩版的小吃街,但是浓缩的往往是精品。这里店铺林立,每家店都有自己所独有的特色小吃,独树一帜。受条件限制,钓鱼台的店铺面积都很小,除了几家由临街的一楼套房改装成的店铺稍大外。大多都是不足十平方米,室内的每一寸空间都得到合理利用,麻雀虽小,五脏俱全,在室内装潢方面,店家们都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的,且不说都有整洁、舒适的共性,走进每一家店,都有让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特别是那几间小清新特色的饮品店,就那么三五个平方米,走进去,优美的音乐声立马把外面喧嚣的市井隔断,让人有说不出的愉悦,点一杯自己喜欢的饮品,听着耳边似曾相识的乐曲,慢慢品味,让人十分舒爽惬意。
与别处不同的是,钓鱼台小吃街并不是一味地汇集本地小吃,而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汇集全国各地的风味小吃。本地的有赣南小炒鱼、四星望月、客家酿豆腐、信丰萝卜饺、南康荷包胙、安远三鲜粉、炒田螺、南昌水煮等等,全国知名的品牌有南京鸭血粉、淮扬系列糕点、重庆酸辣粉、成都担担面、东北饺子、武大郎烧饼、湖南臭豆腐、兰州拉面、杭州小笼包、天津狗不理、山西刀削面等等,不胜枚举。
在这充满生活气息和情调的巷道上缓缓穿过,就算不吃什么,光看招牌,看特色,就感觉瞬间穿过了大江两岸,走遍了南北西东一样。看着巷子里人们的欢快表情和吃相,会突然感觉寻常百姓的生活其实真的很美好。钓鱼台在这吃的喜悦氛围之中便也有了自己的个性,火辣与素净,浪漫与柔情,令赣州人在听采茶戏、看三江六岸之外,有了可以品味自己细腻生活的地方。
我算不上是吃货,但是却喜欢小巷文化,也喜欢去品尝深藏在小巷中的那些美食,其中,我最喜欢吃的莫过于陕西的肉夹馍。我经常光顾的这家肉夹馍店就在从厚德路方向进巷口的不远处,除了卖肉夹馍,还兼营陕西凉皮和酸辣粉。店主是陕西人,他们一家都在这里做生意。制作肉夹馍的主要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因为生意极其火爆,小伙子每天都埋头忙碌着,很少与人交流。每次来赣州,我必到此处报到,买一个肉夹馍,叫一碗酸辣粉。我天生喜欢烤制的面食和各种饼类,除了吃,还喜欢看制作方法。
肉夹馍的做法看似简单,其实也有不少学问和技巧包含在其中。肉夹馍分为两部分——肉和馍,馍是白吉馍,肉是腊汁肉。白吉馍和腊汁肉都是店家事先做好了的,属于半成品吧。有顾客来买时,再现场制作。先把白吉馍放在一个特制的烤炉里,烙几分钟,这时间和火候也是有讲究的,出炉时白色的表面上被微微烤出了几圈土黄色。腊汁肉有肥有瘦、香味十足,盆里还有褐色的汁,通红油亮,香气四溢,真是令人垂涎啊!据说腊汁肉是用独有的配料、秘方配制的。小伙子把白吉馍从中间切开,但不会切到底,接着把剁好的腊汁肉拌进香菜末和青辣椒末,夹在白吉馍中间,喜欢吃辣的人还可以在里面加上点剁朝天椒,这样,肉夹馍就做好了。馍表面松脆、内心软绵,吃起来外焦里嫩,色香味俱全,好吃至极。
记得那一次,我是下午两点左右才到钓鱼台的,巷子里的客流量比正午时要少一些,径直走到肉夹馍店,看见店里竟少有地清静,只有三两个顾客在就着酸辣粉吃馍,小伙子依然忙碌着,把那些做好的白吉馍面团摆好,放在一个纸箱里。我要了一个肉夹馍和一碗酸辣粉,小伙子这次的馍烙得似乎十分精致,肉量也夹得大。“这馍怎么烙得这么漂亮啊?好像有花纹似的。”我惊讶地说。小伙子笑了笑说:“还可以,现在不太忙,烙得仔细些,你看这图案像不像一个汉朝的瓦当啊?”我仔细观察片刻,连声说:“像,真像呢!这馍为什叫白吉馍呢?”他说:“这是根据我们陕西的地名命名的,是有历史传说的。”偏偏这时,又有顾客来买馍,因为忙,我就没再追问。但是我相信他的话。绚丽的餐桌上,也许每一道美食的背后,都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呢。这次的馍尤为好吃,我连声赞叹。刚好他也闲了,就接着说:“肉夹馍听起来好像是肉重要,但是馍也是关键啊,要求很高的,现场制好的白吉馍形似‘铁圈虎背菊花心’,皮薄松脆,内里软绵,出锅的白吉馍不但表皮要焦香酥脆,馍瓤绵软可口,馍的外形搭眼一看,不带火色的地方是不允许带一点杂色的,洁白如玉,带火色的地方呢,火色深度要恰到好处,色如褐翡,是很有特色的,不同于普通的烙饼,有些高手能烙出‘龟背梅花心’图案,我还达不到那水平呢!”他不好意思地笑笑。这时巷里走来一群人,小伙子放下手里的东西,停下话茬,用秦腔一样的声调对着人群高喊了一声:“正宗陕西凉皮儿肉夹馍……”那声音雄浑醇厚,不觉让人联想起八百里秦川的无尽传奇……
信丰萝卜饺,是我最喜爱的客家特色美食,每次去赣州,必去巷子里品尝。信丰有三宝:酱油、瓜子、萝卜饺。其以软、嫩、香、滑等为特点,非常受人喜爱。与北方饺子不同的是,它的皮儿不是由面粉做的,而是由木薯粉做成的。馅的主料是白萝卜,辅料有鲜鱼、猪肉、香葱等。用油、盐、酱油、鸡精等等和着少量薯粉拌匀,包成月牙状,入笼后开水蒸锅旺火蒸十五分钟即可。再以麻油、陈醋、酱油、辣椒粉等佐餐。
大概是五月份的一天,我去巷子里吃萝卜饺。正赶上新鲜的饺子出笼,热气腾腾地端上来,但见饺皮儿晶莹剔透,饺馅若隐若现,让人垂涎欲滴,我用筷子夹起一只,左瞧右看,对着这尤物就是不忍心下口。对面桌一位老者“吃”地笑出声来说:“看身形你不是赣南人吧,以前没吃过吧?”我对他说我虽是北方人,但是来赣南多年,喜欢吃这萝卜饺,经常来吃。他听后边点头边开心地说:“你识货,萝卜饺好啊,萝卜开胃顺气,清热泻火,吃了啥烦恼都忘了,可以养颜健身啊。”“那不就成了忘忧草了?这么说我得多吃点。”“哈哈,是!我年轻时跑运输的,几乎走遍全国,大餐咱吃不起,小吃那可以说是吃遍了南北西东啊,可我还是好家乡的这一口啊,就是给我一桌子山珍海味,满汉全席我也不换啊。哈哈……”这时,坐在她身边的老妇也笑着开口说:“死老头子又信口开河了!他是我老伴儿,我娘家就是信丰人,做这个,我也算拿手,我们都爱这一口。不怕你笑话,三年困难时期,我正怀着崽,就想吃这一口,可那时穷啊,一直吃不上,做梦都想吃,有一次,半夜三更的,我做了一个梦,梦到自己吃着一笼热气腾腾的萝卜饺,哎呀,那个香哟,老伴把我摇醒了,我的嘴巴都还在吧唧、吧唧咀嚼着呢,这才感觉手有点疼,原来竟是咬着自己的手指头,我当时还怨他搅了我的美梦呢,唉!一直吃不上,一直馋,后来有一个走四方的湖南仙妈子(巫婆),给我出了一个方法,让我往十个手指甲缝里涂猪油,说是那样就解馋了。没用。现在想起来真是荒唐,亏我当时也信她。后来还是我大弟弟想法子给我弄了几个吃了,现在人老了,手脚不利索,也懒了,自家不做了,每周要来这吃一次,这家店是我们信丰老乡开的,地道,口味好。”店主笑眯眯地听着,好像还有点羞赧似的。他看上去很内向、憨厚,他走过来,对我说,“你知道吗?信丰萝卜饺上电视了,还是中央台呢!中央十三套新闻频道,节目详细介绍了信丰萝卜饺从和面、擀皮、备料到饺子皮和包饺子制作过程,时长一分钟呢。在采访的时候,厨师说的还是我们信丰话呢!”他的脸兴奋得红通通的,骄傲的表情溢于言表。可不知怎的,我的眼睛竟湿润起来。在一个人的心目中,自己家乡的美食,永远都是最好的啊。
胃知乡愁。饮食,是一个游子融入当地生活的最大障碍。游子,更多的时候是在喧嚣的市井中寻找那一句滚烫的乡音,在林林总总的小吃店南北风味中寻找那一缕家乡的味道。记得当年我和先生在石家庄读书时,在吃学校周边的河北特色小吃时,他总要提起他家乡的一种食品——磨斋,说得眉飞色舞,那滋味就像是天上没有、地上难寻似的。当我随他来到赣南后,发现那磨斋不过就是大米打成粉,加上槐花和黄柴(当地一种灌木)灰蒸熟了切成段,佐以香葱、辣椒、酱油而已,可他说起来却总是两眼放光,恨不得能上街练个摊儿以飨北方的父老乡亲们。他对磨斋的钟爱简直到了顶礼膜拜的地步。如果要给这分爱加一个期限,我想那是用一万年来形容也毫不为过。多年以后,我恍然明白,他那时渴望磨斋的背后,其实是在想念他那个远在几千里外的南方家乡。而今,在钓鱼台,远远地望一望打着我家乡特色的店铺招牌,心就醉了。真的呢,当我看到“东北饺子王”饮食店的一刹那,总是很激动,恨不得放声大吼一声:“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进得店去,吃一碗家乡风味的食品,看一看店里装饰的东北风格,和老板或者服务员用家乡的方言唠上几句嗑,心绪就渐渐平复下来,仿佛回到了家乡,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土炕热,小曲香,乡音多滚烫。那一刻,也突然理解了《笠翁对韵》中张翰“莼羹鲈脍竟归吴”。西晋文学家张翰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家乡莼菜羹、脍鲈鱼,感叹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归。”令张翰弃官而返乡的这两道苏浙佳肴,就是他的家乡菜——“莼羹鲈脍”。因思念家乡的美食而竟至辞官归家,真性情中人也。
蒋氏父子到台湾后,嘴里喊着“反共复国”的口号,但却从不排斥大陆的食品、物品。屡次让他的亲戚毛瀛初去香港想办法,千方百计地到大陆为他弄去家乡慈溪才有的黄花泥螺。据说这泥螺又腥又咸,很多人都吃不惯,包括他的家人在内,而他却酷爱。曾想不明白,吃遍中西大餐的蒋氏父子因何如此青睐泥螺这不起眼的小吃。后来终于明白,无论是什么样的人,心中都有一个思乡的情结。也许蒋氏父子在乎的并不是东西好不好吃,而是在品尝这家乡的小吃时,能一解浓浓的乡愁,这可能是局外人所难以体验的。对游子,天价昂贵却千篇一律的大餐远不如正宗的家乡小吃更能唤起对乡情和亲情的记忆。足见美食与乡愁的渊源了!
不论美食藏在多曲折的巷子里,环境多么简陋,只要有特色,口味契合,就会有人慕名而来,倘若口碑好的老字号招牌,或者再加一点美好的记忆,那说不定一天爆几次棚也是常事。在吃的法则里,风味重于一切的赣州人从来不会把自己束缚在一张乏味的食品清单上。这条长不过三百多米的小巷,诠释了这一切。这里处处都藏着惊喜和美味,千变万化,老少皆宜。你可以吃得饱,也可以吃得好。每个年龄段,每个阶层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吃食。可以花三块钱吃一大碗素面果腹,也可以花上百十块钱细细品尝各种精致的南北小吃。老年人念旧,来这里大多是吃一点绵软易消化的风味美食:福建馄饨、客家豆腐花、宁都肉丸、兴国米粉鱼,都是他们钟爱的。而津粉世家的酸辣粉、董记炒田螺、一家家烧烤店、串串香店、手抓饼摊等,大都为年轻人所青睐。每到周末和节假日,赣州几所大学的学子们便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这里,他们一个个衣着光鲜亮丽,脸上青春洋溢,给小巷增添了无限的生气,也给商家带来了无限的商机。一对学生模样的情侣,手里拿着一串卤豆腐,女孩吃一口,递给男孩,男孩吃一口再送到女孩嘴边,他们相依相偎,边走边吃,无比甜蜜,让人羡慕之情顿生,感叹岁月如流,不觉追忆起自己那美好的年少时光。
小吃代表着人类饮食和文化生活的精致化。在钓鱼台品尝小吃的同时,也在品味着赣州市民的生活与文化。反观那几条主街上,店铺的招牌上充斥着“奢华”“上流”“皇家“至尊”“王者”等张扬、奢华与富贵的字眼。如此“大餐攀比、高档竞争”,其实是寻不到小吃中的美味与文化的,就剩下“烧钱”了。如果说穿上最得体的正装,到赣州的锦江国际酒店、赣电大厦、山水大厦、赣龙大酒店等消费是一种气度,如广告词中所说的:体现的是一种王者风范,让人一定要绅士、要淑女、要优雅、要高贵,让人循规蹈矩,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那么来钓鱼台,完全是一种平民格调,一种真正的放松,因为小吃不必讲究礼仪。你既可以去四川麻辣烫那里辣得涕泪交流,在快感中尽情放纵心情,也可以去淮扬风格的小店中很淑女、很绅士地精尝细品。这里的每一家店都是感受乡情品味文化的家园,都是寻常百姓们的星巴克。来这里品味小吃,“一街走尽,味嚼九州”,犹如在时光里漫步,在故事里徘徊。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