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反对奢靡之风

一、奢靡之风的本质、危害和根源

反对奢靡之风,首先应该弄清它的本质、危害和根源。

从字面上讲,“奢”有两层含义,一是奢侈,用钱没有节制,跟“俭”相对;二是过分、过度,比如奢望、奢求,等等。“靡”是浪费的意思,以前“靡”也写作糜烂的“糜”,这个字还有一个音,可读成米,这时候是“低级庸俗”的意思,比如靡靡之音,等等。奢靡,简单说就是奢侈浪费。奢靡不仅是指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思想意识。作为生活方式,是指在物质享受方面穷奢极欲,花费大量钱财和社会资源追求过分享受;作为思想意识,是指那种腐朽没落、萎靡颓废的人生态度。奢靡是一个阶级性、历史性很强的概念,不同的时代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不同的阶级也有不同的认识。当前所讲的奢靡,主要是指那些以公款消费为主要形式、以公务人员为主要行为主体的奢侈浪费的物质享受和消极颓废的思想意识。奢靡之风贪图的是享受,丢弃的是精神;讲究的是排场,脱离的是群众;满足的是虚荣心,失掉的是民心,其本质是追求对物欲的无限占有,尽享其乐,这对于一个肩负长期执政使命的政党来说,是极其危险的,必须高度警醒。

“四风”之间常常如影相随,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形式主义迎合官僚主义,官僚主义盛行会滋生享乐主义,极度的享乐导致奢靡之风。而且有官僚主义作风的人,一般会搞形式主义,追求形式主义的人,一般都会贪图享受,贪图享受的人常常会滥用公款、铺张浪费、追求奢靡生活。“四风”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脱离群众、远离群众。“四风”当中,奢靡之风危害最大。

历朝历代,奢靡之风盛行都不是好兆头,正所谓“奢靡之始,危亡之渐”“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古往今来,凡是沉溺于声色犬马、灯红酒绿的,都会玩物丧志、自取灭亡。古人说:“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滋生骄逸之端,必践危亡之地”,都是对奢靡之害的生动写照。西晋被称为“最拜金”王朝,皇帝卖官鬻爵、奢侈成性,官员攀比炫富、崇尚空谈,社会腐败不堪,不仅导致了本王朝的灭亡,也将中国带入了长期的纷争战乱。法国国王路易十五拥有3000匹马、217部车、150个随身侍从,王室一年的花费几乎占政府收入的1/4,最终激起了法国人民的群起反抗和革命爆发。从古罗马帝国的兴衰,到各国政权的更替,再到中国历代王朝的兴亡,乃至高级领导干部因穷奢极欲身陷囹圄,都证明了马克思曾经的判断:“古代国家灭亡的标志不是生产过剩,而是达到骇人听闻和荒诞无稽的程度的消费过度和疯狂的消费。”奢靡之风,无论是对国家、对社会,还是对干部本人,都绝不是小事。从当前看:

(一)奢靡之风带来巨大浪费。尤其表现在公款吃喝上,浪费十分严重,一顿饭几万元的账单屡见不鲜,目前,全国一年公款吃喝的开销高达3000亿元。网上曝光一个地级市的国土局,公款吃喝账单动辄上万元;就连一个村委会挂牌,也要摆几十桌,有的村委会一年公款吃喝费用高达37.8万元,浪费十分严重。据资料显示,中国人在餐桌上浪费的粮食一年高达2000亿元,被倒掉的食物相当于2亿多人一年的口粮。有的官员戴贵重手表、穿名牌服装、消费高档烟酒、坐豪车住豪宅,奢靡程度无所不用其极。2009年以来,面对金融危机冲击,日本和北美奢侈品消费额剧降35%,中国市场却逆市上扬,强劲增长22%,跃居世界第二。

(二)奢靡之风极易滋生腐败。贪污受贿的人,没有几个不是从吃喝玩乐开始的。由俭入奢易,由奢返俭难。奢侈之门一旦打开,就很难再把它关上。现实生活中,一些干部退化变质,成为腐败分子和人民的罪人,往往是从贪图安逸、追求享受开始的。吃了好的,还想吃更好的;玩了好的,还想玩更好的;住了好的,还想住更好的。在位时要吃好玩好住好,退下来后也不能标准下降,靠正常的工资收入是维持不了这些高消费的,怎么办?只能靠贪污腐败。有一个贫困地区的地级市的主要领导,花天酒地,穷奢极欲,查处这个案子的时候,十几个办案人员在他家里清点赃物就用了7天,仅在家里就发现了500多件高档西服、500多双高档皮鞋、大量高档首饰古玩字画、几百个用来装钱的信封,家里到处随手就能摸出钱来。

(三)奢靡之风激化社会矛盾。目前,我国仍处于发展中阶段,还有一亿多农村扶贫对象、几千万城市贫困人口以及其他为数众多的困难群众,一些群众的上学难、求医难、就业难、买房难问题还很突出。“官员一顿饭、百姓一年粮”,奢靡之风使人情变冷、关系变庸、生活变腐、风气变坏,使不同群体之间产生消费鸿沟,进一步凸显贫富差距,严重影响社会的公平正义,加剧社会情绪不满和对立,极易引发或激化社会矛盾。某县巡警中队长开了3个煤矿,身价上亿,两女一子均在美国留学,2010年11月在家中遇害;某市政协常委在江苏镇江被害,其原因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2亿多元,并用来放高利贷,捞取俸禄之外不该得的“外快”,贪心不足最终导致杀身之祸。

(四)奢靡之风败坏社会风气。奢靡之风蔓延下去,就会有极为恶劣的示范效应,会直接败坏政风、民风。有的官员喜欢豪赌,这些年来不乏官员贪污公款,一夜输掉几百万元的例子,有的上亿元公款在5年内被挥霍一空。还有的领导干部吃喝玩乐的同时,包养情妇,腐化堕落,据报道,被查处的贪官中95%都有“情妇”,腐败案件60%以上与“情妇”有关,官场十大腐败新变种,情妇腐败居首位,最多的包养情妇达140多个,甚至母女同时被包养。这些问题,败坏了社会风气,助长了丑恶现象滋长蔓延。

奢靡之风既大量消耗着国家的财富与资源,又腐蚀着人们的精神和思想,奢靡之风的发生发展,有深刻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诸多的现实问题影响;治理奢靡之风问题,必须深挖根源、对症下药。当前,最突出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价值观扭曲。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很多人却反其道而行之,豪华成为“时尚”,节俭成为“落伍”,不穿名牌,就是“土气”;出手不大方,就是“小气”;不奢靡、不铺张,就没“面子”,低人一头。还有的是过去穷怕了,奢靡不了,现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特别是有权了,骄奢淫逸、奢侈浪费现象开始滋长,以求心理平衡和心态满足。

二是管理上松懈。一方面是经费管理不严,变相花钱、变通处理问题没有得到遏制,公款接待的随意性较大,有些公款接待在“公”字名义下,成了某些官员大到工作交往、小到私人聚会的平台。部分单位公款接待费用报销管理不够规范,一些单位把其他费用以招待费名义报销,或者向下属及基层单位转移报销,部分招待费支出深藏玄机,难以控制和查证。另一方面是权力约束不够,长期以来,各级各地对干部的教育常常是“口头教育多,监督检查少;原则要求多,实绩考核少;走过场的多,动真格的少”,对干部的监督也常常陷入“上级监督太远,下级监督太难,组织监督太软,纪委监督太迟”的状况,从而削弱了干部教育和监督的作用,致使有的干部出现奢靡苗头,未被及时发现和纠正。

三是制度上缺失。一方面,有些制度已经不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需要。比如,一些行业的住宿费、接待费、津补贴等,都是十几年乃至二十几年前的标准,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需要,但是又不能不出差、不能不执法,怎么办?只能变通,这一变通漏洞就出来了,往往用正常的工作需要,掩盖很多奢侈浪费甚至中饱私囊问题。还有的领域缺乏制度约束,成为管理的真空。另一方面,有些制度执行不力,形同虚设。我们审计发现的很多问题都是不合规问题,就是有制度不严格执行,任由奢靡之风蔓延。

四是社会风气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造就了一批富豪阶层,也带来了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之风。富豪阶层中有人热衷于奢靡生活,争相攀比,为满足虚荣心理,无所不用其极。在这些社会不良风气的侵染下,一些干部忘记了清廉勤俭的操守,觉得自己付出并不少,贡献也不小,但回报有限,染上了“攀比心理”“从众心理”,开始考虑同级别干部或身边亲戚朋友谁条件最好,谁最会享乐,就想方设法向谁看齐,继而利用公款、公权走上奢靡之路,从“为人民服务”蜕变为“为自我享乐服务”“为人民币服务”。

二、当前奢靡之风的表现形式

从全国大环境看,我们党历来反对奢靡之风,新中国成立后多次开展整风运动,改革开放以来也多次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在反对奢靡之风上采取了很多措施,效果是好的。70年代的时候,干部跟百姓同吃同住同劳动,不搞一点特殊化,到村里骑自行车甚至是步行,公社有小车也不坐,为老百姓解决点实际问题,人家为了表达谢意送点鸡蛋,那都不收。到了80年代,一些干部开始讲享受,一些村、一些企业办了食堂,吃喝问题开始抬头。再到后来,一些干部开始坐好车,搞特权,走关系。对奢靡之风不关注它,感觉不到是大问题,仔细研究它,在一定程度上还是非常严重的,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大规模修建楼堂馆所。不论身处富裕地区还是贫困地区,一些地方修建豪华办公楼投入之大令人咋舌,有的建得像美国的白宫,有的还仿照天安门;有的部门不足百人,却建起10层高的办公大楼,搞豪华装修;还有些地区热衷于投入巨资修建地标性建筑,建高档文化体育娱乐设施,有的投资几个亿(比如大庆的龙宫),靠施工单位垫资建设,由于运行维护成本过高,使用率极低,建完即闲置,造成巨大浪费,也因大量拖欠工程款使施工单位陷入困境。

二是高标准公务接待。适当的公务消费本来属于正常的行政行为,但一些干部打着“接待上级领导需要”的旗号,不仅要吃饭喝酒,还要搞洗浴、桑拿、唱歌、打牌等“一条龙”活动。有的干部每天陪人吃饭要花三四个小时,有的地方有温泉,接待部门的干部一天要陪人洗澡七八次,一些领导干部白天黑夜都陪吃陪喝陪逛陪玩,常常是醉醺醺、昏沉沉、轻飘飘。

三是热衷于造节办节。一些地方节庆泛滥,煞费苦心打造城市“名片”,巧立名目与“文化”“经贸”沾上边,什么神话传说、历史人文、飞禽走兽、花鸟虫鱼、俊男俏女等都能列入节庆范围,而且开幕式要隆重,出席领导级别要高,各方媒体要大造声势,这些活动动辄花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而且年年搞,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

四是无节制消费。一些干部不断放纵自己的欲望,在生活上讲究高档、追求奢华,穿名牌服装,吃山珍海味,住洋房别墅,开豪华名车。中国官员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奢侈品消费群体,这种奢靡与普通百姓的上学难、求医难、就业难、买房难形成鲜明对比。据有关资料透露,北京市的豪华夜总会有500家之多,高尔夫球场有40余家,据业内人士透露,去他们那里消费的,70%—80%的人是公费买单的,他们多半是公关的对象。

从审计机关内部看,审计队伍作风总体是好的。这些年审计署对作风问题坚持常抓不懈,先后开展“作风建设年”“重读党章、重温誓词、重新宣誓”“三个合格”大讨论、保持党的纯洁性、“查找不足,整改提高”等一系列活动,奢靡之风表现确实不是很明显。但是审计人员毕竟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和“世外桃源”,对诱惑和腐败没有天然的免疫力,审计人员手中有一定的权力,腐败的土壤和条件仍然客观存在,如果从主管全国审计工作的角度看,涉及面更广,一些问题更不能忽视。目前看,我觉得应防止和警惕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盲目攀比问题。反映在各个特派办,主要是争相建设、置换和改造办公楼,配置高档办公家具。当然,确实面积不够、过于老旧的,也应该建设和改造。但也有的办觉得其他办建了新楼,自己不建、不改,好像为官一任无所作为,存在攀比心理。一些办为职工解决住房脱离实际,盲目贪大,这也是一种浪费。一些办用车标准还是有些高,有的以置换、借用、接待为由,车越换越新,档次越来越高。攀比心理反映在干部队伍中,就是比收入、比待遇、比升迁,只向好的看齐,追求安逸、追求享乐,做得过分了就成了奢靡之风。

二是公款吃喝问题。这个问题在特派办要相对严重一些。署机关同志下去了,要招待;兄弟办的同志去了,要吃喝,走了还要送礼品、送土特产,有的还要陪着到景区转一转。有时署领导下去,办里还要通知地方党委、政府,把吃喝形式升格了、负担转嫁了。近几年,在署党组的严格要求下,吃喝问题有所收敛,但接待时正餐在食堂,夜宵出去吃;来了没有喝,走的时候带,这种情况也不是没有,一些干部也欣然接受。还有的到被审计单位、到地方审计机关,接受高档宴请,有的能喝爱喝,陪吃陪喝的无可奈何;有的见酒必喝,喝酒必醉,有损形象,有损尊严。

三是为审不廉问题。在这方面,应该说署党组抓的力度是非常大的,虽然审计干部手中的权力不小,但是廉政问题不多。尽管如此也不能忽视。当前,有的干部情趣低俗、玩心过重,个人生活作风问题也不是没有;有的审计干部利用工作之便,要求被审计单位办私事的仍然存在;审计信息处理过程中,通风报信问题也时有发生;更有甚者接受被审计单位贿赂,替人“消灾”,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成为违法犯罪分子的“保护伞”,最终被绳之以法。这些虽是个别现象,但影响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形象乃至职业生命,还影响了审计机关的形象,也使其他审计人员的付出化为乌有。

三、反对奢靡之风的几点建议

反对奢靡之风关系到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关系到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关系到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作为审计机关,在反对奢靡之风方面,我们承担着双重责任,既要在系统内防止奢靡之风滋长、蔓延;又要履行审计监督职能,在促进勤俭节约方面发挥作用。

一要加强教育,防微杜渐。1989年,小平同志在会见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时指出,我们最近十年的发展是很好的。我们最大的失误是在教育方面,思想政治工作薄弱了……在经济得到可喜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改善的情况下,没有告诉人民,包括共产党员在内,应该保持艰苦奋斗的传统。这句话可以说一语中的。许多人犯错误,究其根源就是放松了思想改造,个人私欲膨胀,人生观出了问题。反对奢靡之风必须从人的思想根源上抓起。一是解决好理想信念问题。教育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树立高尚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站稳政治立场,增强宗旨意识。二是坚持常敲警钟。在这方面署里做的比较好,特别是审计长在各种会议上,一直强调干部作风问题,始终教育干部消除攀比心理,反复揭批干部思想、作风方面存在的问题,及时提醒,警钟长鸣,实践看效果非常好。对干部经常性的教育,署里应该坚持下去,各个单位的主要负责同志也应增强这方面意识,坚持经常抓、长期抓,常提醒、常敲打,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守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思想观念,约束干部不良行为。三是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实践活动重在取得实效,三个环节都很重要,但是查找问题是关键,问题查不深、查不透,就认识不到存在的不足,解决问题就没有针对性。在查找问题阶段,要注意防止上紧下松、前紧后松,多花些功夫认真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把每个单位、每个干部存在的奢靡之风也包括其他三风问题查深、查透。

二要领导带头,以身作则。古人讲:“上为之,下效之。”相对普通党员干部而言,在领导干部中更有条件、更容易形成奢靡之风,领导干部中的奢靡之风形成了,很快就会传导和影响到其他党员干部。同样,领导干部对自身要求严了,其他党员干部就会有所收敛。审计署系统奢靡之风之所以没有形成气候,署领导的示范作用是关键,起到了很强的引领示范作用。但是只有署领导做到还不够,司局级领导、处级干部都应该率先垂范,从自身做起,不搞排场、不破标准、不超标配置,事事简朴、处处节约,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跟着一级学,就会聚合厉行节约的正能量,防止奢靡之风滋生蔓延。

三要完善制度,强化约束。系统配套的约束机制是反对奢靡之风的根本所在。一是进一步健全完善各项制度。要结合教育实践活动中查摆出的问题,加强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形成比较完整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比较强的狠刹奢靡之风的制度体系。目前,中央正在制定《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修订《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对经费管理、公务接待等方面的要求是很严、很细的,按照中央新的要求,对我署有关规定也应做出进一步修订完善。要进一步细化接待制度,明确特派办公务接待的具体要求;进一步严格经费管理制度,重点是细化预算,准确反映经费使用管理情况,加强绩效管理和评估,探索推行以绩效为导向的预算管理模式,提高经费使用效率。二是严格执行各项管理制度。署里的一些制度还是比较完善、比较严格的,但是重在执行,防止变通走样,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制度约束没有例外,坚决维护制度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杜绝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各种行为,使制度真正成为党员干部加强生活作风建设的硬约束。三是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强化对各级班子、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坚持八小时内与八小时外相结合,从“工作圈”延伸到“生活圈”“社交圈”,特别是要狠刹个别领导干部经常到“灯红酒绿”的娱乐场所吃喝玩乐问题,及时批评和纠正不检点行为和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四要牢记使命,依法履职。奢靡之风必然涉及公共资金,涉及领导干部,与腐败也密切相联。加强对这些问题的监督,是审计机关的职责所在。要通过依法履职,在推动全社会厉行节约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是加强对公共资金使用情况的审计。要按照李克强总理考察审计署时的讲话要求,加强对公共资金特别是“三公经费”的审计监督,当好公共资金的守护者,促进廉洁政府、俭朴政府建设。二是加强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在监督检查领导干部守法守规守纪尽责情况的同时,高度关注领导干部任职期间职务消费情况,重点看领导干部招待费、差旅费使用情况;高度关注领导干部所在地区和单位楼堂管所建设情况,重点看是否违规建设、超标准建设使用和变相置换办公楼等问题;高度关注节庆活动、会议管理情况,看是否符合实际,是否存在损失浪费、转嫁费用等问题。三是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案件。加强对行政审批、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土地转让、国有资产处置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审计监督,着重揭露以权谋私、失职渎职、贪污受贿、重大损失浪费等行为,促进领导干部廉洁自律。

(节选自2013年7月审计署党组“四风”问题专题研讨会上的发言) /9wgTYJJ5QxFfcEof/6MWviq5ef9m0fD9r0Fu35KT/biT13cQdhbYt+Wr5thdBn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