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伟大起点
——写在辛亥革命百年纪念的日子里

今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相隔十年,却被相同的历史使命——争取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当纪念宣传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时,必然要提到辛亥革命,而讲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和作用时,也必然会谈到中国共产党的成立。这就是两大历史事件的联系。

广东省、广州市政协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日子里,非常重视对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的研究、宣传,是非常必要的。非常感谢被邀请参加这个会议,给了自己再一次向辛亥革命先烈们学习的机会。作为半个广东人,在此感谢广州市政协的领导和同志们。

有件事很是欣慰,年前在北京开会的时候,自己曾对广州起义这个专有名词的使用提出意见,因为历史上广州起义不是一个,如果在网上搜索,出现更多的是1927年12月张太雷领导的那次。所以我在那次会上建议在纪念黄花岗烈士的广州起义时,最好加上辛亥两个字。此次的会议已经采取了这个意见。非常感谢广州市政协的领导和同志们接受这个建议。

谈三点想法:

一、研究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要提高对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历史作用的认识

(1)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是1911年辛亥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能孤立地来评价辛亥广州起义,要把它与同年的武昌起义结合到一起来认识,不应分割,这样才能正确地全面地认识辛亥广州起义的意义,也才能够更加明白为什么孙中山在武昌起义之后,十余年间会对辛亥广州起义念念不忘,并给予高度评价。

1911年,孙中山曾讲:“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二十九之役为之先。”后来他在《建国方略》中做如下评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慨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之造成矣。”

1921年12月,孙中山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指出:“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同一年,孙中山又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字。

孙中山去世前一年,依然念念不忘这次起义,又发表了《祭黄花岗烈士文》,还出席了岭南大学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纪念大会,发表演讲。

可以说,没有辛亥广州起义,恐怕也不会造成武昌起义成功之势。

(2)辛亥广州起义不同于同盟会以往的历次起义。

以往孙中山发动的历次起义,基本上是依靠会党和雇佣军,而辛亥广州起义的主体则是同盟会的精英。孙中山曾说“是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有广东、福建、广西、四川、安徽等),可以说,辛亥广州起义,同盟会是下了血本的。孙中山评价“吾党精华,付之一炬”。

(3)辛亥广州起义体现了海外华人、华侨对中华民族独立解放的向往和全力支持。该起义中,有许多是海外华侨,在72名烈士中,有近30人是新加坡、马来西亚的华侨。这也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统一战线形成奠定了实践基础,是非常有意义的。

(4)辛亥广州起义造就了一批视死如归的革命者,他们不屈的反对封建专制的革命精神,激励着更多的革命者,进一步推动了武昌起义的爆发;为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继续革命提供了精神动力;为中国共产党以后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培养了一批坚定的革命者;更为今天深入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精神财富。

二、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继续革命奠定了思想和实践基础,提供了历史的契机

大家知道,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它不仅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在中国大地上树起民主共和的旗帜,为中国先进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拓宽了视野,为中国进步潮流开启了闸门。当时各种主义开始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各阶级各阶层代表人物纷纷登台亮相,各种名目的政纲、政论、宣言遍布报刊,政党组织也竞相成立。这些无疑有利于吸引和动员人们关注和参与政治生活,有利于培养人们的民主精神和现代公民意识。中国人开始走出家族统治和王朝更替的封建社会形态,在中西文化的碰撞下,加快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价值判断、风俗习惯等向现代化社会转变,从而使反动的封建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了。在这个过程中,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相继爆发。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入传播,为中国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诞生并走上政治舞台,提供了历史契机。

我们知道,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大多参加过辛亥革命或受到过辛亥革命的深刻影响,辛亥革命的成功,使他们欢欣鼓舞,激励他们继续奋斗;它的失败,又给他们以深刻的启迪,而逐渐地觉悟。林伯渠(林祖涵)在1941年辛亥革命30周年的时候,曾回顾自己的思想历程说:“辛亥革命前觉得只要把帝制推翻便可以天下太平,革命以后经过多少挫折,自己所追求的民主还是那样的遥远,于是慢慢地从痛苦经验中发现了此路不通,终于走上了共产主义的道路。”董必武、吴玉章等一批曾参加过辛亥革命的先进分子,结合自己的思想和实践,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实现了自己思想上的转变,成为了坚定的共产主义者。毛泽东也参加过辛亥革命,他曾回忆:“我本人也曾经参加了这次民主革命,当了一名战士,吃七块二。”“南京政府解散了,我以为革命已经结束,便退出军队,决定回到我的书本上去。我一共当了半年兵。”

辛亥革命后仅仅十年,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登上了政治舞台,高举反帝反封建旗帜,开始了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程。可以说辛亥革命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中国共产党人的继续革命起到了催化和推动的作用。

三、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改变自己命运而奋起革命的伟大起点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把辛亥革命作为中国共产党研究历史不可缺少的一部分。1942年,当讨论如何研究中共党史时,毛泽东曾指出中国革命的准备不是从1921年开始的,实际上是由辛亥革命、“五四”运动准备的,“严格地讲,我们研究党史,只从1921年起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从辛亥革命说起差不多,应该把党成立以前的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材料研究一下。”“不然,就不能明了历史的发展。”可见,毛泽东是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看作是辛亥革命开始的反帝反封建斗争的继续和发展。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是高度评价辛亥革命的。当然,从认识问题的角度,对任何一个问题的认识都是有一个过程的。对辛亥革命的认识也是这样。

1919年7月至8月,刚刚经历了“五四”运动洗礼的毛泽东在《湘江评论》发表《民众的大联合》,对辛亥革命有段认识:“辛亥革命,似乎是一种民众的联合,其实不然。辛亥革命,乃留学生的发踪指示,哥老会的摇旗呐喊,新军和巡防营一些丘八的张弩拔剑造成的,与我们民众的大多数,毫没关系。我们虽赞成他们的主义,却不曾活动。他们也用不着我们活动。然而我们却有一层觉悟,知道圣文神武的皇帝,也是可以倒去的。大逆不道的民主,也是可以建设的。我们有话要说,有事要做,是无论何时可以说可以做的。”这是目前可以看到的毛泽东对辛亥革命最早的认识,它一方面充分肯定了这场革命推翻君主专制的历史功绩,另一方面也批评了其缺乏广大民众的参与,没有建立民众的大联合。胡适曾评价此文“眼光很远大,议论也很痛快,确实是现今一篇重要文字”。

1926年1月,毛泽东发表《国民党右派分离的原因及其对于革命前途的影响》,指出:“辛亥年的革命,虽然其本质应该是反对国际帝国主义,然因当时多数党员还没有看清此点……革命的口号变成简单的‘排满’,党的组织和内容是极其简单,作战的队伍是极其孤弱。这是因为当时还没有有组织的工农群众;当时国内还没有代表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国际的局面是几个强国霸占了全世界……只有资产阶级的国家,没有无产阶级的国家,因此中国当时的革命没有国际的援助。”同年夏,毛泽东在其主办的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讲课时指出,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国革命党人都没有注意研究农民问题,辛亥革命、五卅运动之所以失败,在于“完全未得三万万二千万之农民来帮助和拥护”。后来,他在《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中又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

抗日战争期间,毛泽东对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也是多有论述。1937年8月毛泽东在《矛盾论》中写道:“统治中国将近三百年的清朝帝国,曾在辛亥革命时期被打倒,而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同盟会,则曾经一度取得了胜利。”1939年5月4日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指出:“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正规地说起来,是从孙中山先生开始的……五十年来,有它胜利的地方,也有它失败的地方。你们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赶跑,这不是胜利吗?说它失败,是说辛亥革命只把一个皇帝赶跑,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1941年10月,中共中央发表关于纪念双十节的决定,表示“我们共产党人和全国一切真诚的革命志士,都是辛亥革命最忠实的继承者”。

1947年2月,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指出:“革命高潮快要到来。这种高潮在近半个世纪的中国历史上有过三次,第一次就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北伐战争,第三次是抗日战争,这三次都是全国规模的。其他如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土地革命战争等规模都不够,土地革命战争也没有发展到全国范围。”

1949年9月16日,毛泽东在《唯心历史观的破产》中指出:“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充分肯定了其反帝的性质。

同年9月21日,毛泽东在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的开幕词中说:“一百多年以来,我们的先人以不屈不挠的斗争反对内外压迫者,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包括伟大的中国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辛亥革命在内。我们的先人指示我们,叫我们完成他们的遗志。我们现在是这样做了。”更是明确地告诉世人,即将建立的新中国政权是对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和认识在一些微妙变化中,更加肯定。

1954年9月,毛泽东在审阅刘少奇《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的报告》时,对涉及辛亥革命的部分作了修改,最后形成为“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从此深入人心,使人们公认,任何违反这个观念的言论和行动都是非法的。但是当时的革命派是有缺点的。他们没有一个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纲领,没有广泛地发动和组织可以依靠的人民大众的力量,因此他们不能取得对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彻底胜利。这次革命终于失败了”。后来在讨论宪法草案的过程中,有些民主人士认为将辛亥革命定性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妥,在感情上有些过不去。为了平息这些争论,毛泽东还专门作了一个《关于辛亥革命的评价》的讲话,明确指出:“从社会发展历史上说,辛亥革命确实是一次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革命。”他还分析指出,“孙中山比改良派又更进一大步,他公开号召实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和临时革命政府,并制定了一个《临时约法》。辛亥革命以后,谁要再想做皇帝,就做不成了。所以我们说它有伟大的历史意义。”但另一方面,“辛亥革命没有成功,失败了。为什么失败?就是因为孙中山的领导集团犯了错误,有缺点。关于这一点,孙中山有过自我批评,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的宣言上曾经说,当时向袁世凯妥协是不对的。国民党在第一次代表大会上都做了批评,现在我们就不能批评吗?”

1956年,由于和平解放台湾政策的提出,情况又有了变化。同年11月,孙中山诞辰90周年时,毛泽东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中非常明确地指出:“纪念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纪念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国主义、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他在政治思想方面留给我们许多有益的东西。现代中国人,除了一小撮反动分子以外,都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至于其缺点,则应该“是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以苛求于前人”。以后,就不再言其失败,而重申中国共产党是孙中山革命事业的继承者。

四、关于辛亥革命的一些提法与思考

(1)中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从孙中山开始的。

(2)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主共和制度,“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巨大进步”。虽然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和人民的悲惨遭遇,但为中国的进步打开了闸门,使反动统治秩序再也无法稳定下来了。

(3)邓小平在辛亥革命70年时曾讲“辛亥革命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我们党的领导人曾称赞孙中山给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精神遗产,特别是他的爱国思想、革命意志和进取精神。(毛泽东曾表示:“战争解决一切,这个基本点,孙中山是我们的先生。”实际上,这也是中国共产党武装斗争思想的重要来源。毛泽东还说:“孙中山注意研究中国历史情况和当前社会情况方面,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辛亥革命的失败是缺乏民众的支持,也引起毛泽东很早就提出了民众的大联合。辛亥革命前后,新军中的士兵工作,比较早地引起中国共产党人对军队工作的重视。孙中山组织的多次起义中,均为城市起义,都失败了,这些也都为中国共产党人后来以农村起义包围城市提供了实例。)

(4)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历史的一次巨变。1997年中共十五大上,江泽民曾指出辛亥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改革开放实现现代化是百年来的三次历史性变化。

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忘记辛亥革命、没有忘记孙中山先生和为中华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那些辛亥英烈,也正是在辛亥革命精神的激励下,带领中国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建立了新中国,开启了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时代。

今天研究辛亥革命,有几点是需要考虑的:

(1)全民族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民主与科学。

(2)全民族的团结统一,振兴中华民族。

(3)如何吸收世界发展好的遗产,为我所用。

(2011年3月29日在广东省、广州市政协纪念辛亥“三二九”广州起义100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vZgxaacF+vdYQV4h4gyIoZuqWcTUZhTOmibPwSOKx4pBqDW2+Drts33cmzdP9+tN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