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后浙江又爆发了吕留良文字狱。吕留良(1629—1683),明末清初杰出的学者、思想家、诗人。又名光轮,一作光纶,字庄生,一字用晦,号晚村,别号耻翁、南阳布衣、吕医山人等,暮年为僧,名耐可,字不昧,号何求老人,浙江崇德县(今浙江省桐乡市崇福镇)人。顺治十年应试为诸生,后隐居不出。康熙间拒应满清的鸿博之征,后削发为僧。作为清初著名学者,吕留良主张严于夷夏之防,矢志复明。他散万金之家以结客,往来湖山之间,跋风涉雨,各尝艰苦。《厉耦耕诗》记载有“箭瘢入骨阴辄痛,舌血溅衣洗更新”的诗句。清康熙五年(1666)拒不应试,被革除诸生。康熙十七年、十九年,两次不应征辟、避迹僧庵著述讲学,所著诗词文章多有非议清廷和康熙帝的言论。
吕留良文字狱案,是由曾静等人所引发的。曾静(1679—1735),湖南永兴县人,康熙十八年生,县学生员。雍正五年(1727)应试靖州屡次不中,转而以授徒为业,得读浙江人吕留良所评点时文,中有论“夷夏之防”等语。派门人衡阳张熙专程去浙江吕家访求书籍。时吕留良早死,其子吕毅中将乃父遗书全交张熙。曾静见吕留良书中多反清复明之意,愈加倾心。恰逢此时,社会上有传闻说雍正帝与四川提督岳钟琪矛盾加剧,曾静认为此机可乘,派学生张熙带自己拟好的一封书信,游说岳钟琪背叛朝廷。岳钟琪见张熙已经落入自己的圈套,便顺势加以欺骗,等到套到了张熙、曾静等人的详细情况后,岳钟琪下令全国各地迅速捉拿曾静等人。
因曾静对吕留良推崇备至,供述中不时提到吕留良,其家中又搜出吕留良作品,雍正即着浙江总督李卫“严缉查拿匪类,以速慎为要,正犯勿要漏网”。此前,吕留良和其儿子吕葆中已先后故世,浙江巡抚李卫只好逮系吕家子孙吕留良的四子吕黄中、九子吕毅中、长孙吕懿历等均被逮捕入狱。其学生严鸿逵,字赓臣,浙江湖州人,为人刚直,崇奉师父思想学说,曾被推荐为清廷修纂《明史》,拒不应召,此时他也已病逝。严鸿逵的得意门生沈在宽与严鸿逵同为湖州人,因张熙来求书时曾拜访过他,也被逮捕,同时被逮捕的还有刊刻吕留良书籍的车鼎丰、车鼎贲兄弟,私藏的孙用克、周敬舆以及学生房明畴、金子尚等数十人,一场腥风血雨就此拉开了序幕。
吕留良死后,雍正十年(1732),吕留良被定为“大逆”罪名,开棺枭首戮尸,其子孙、亲戚及门人弟子广受株连,60余口长途跋涉,遣戍至宁古塔为奴,铸成清代震惊全国的文字狱,罹难之酷烈,为清代之首。后雍正帝竟赦免吕留良案中涉案之曾静,命刑部侍郎杭奕禄带曾静由京城往江宁、苏州、杭州各地,宣扬“本朝得统之正”,赞颂当今皇帝“圣德同天之大”,“现身说法,化导愚顽”。后来,乾隆帝公然违抗父命而将曾静、张熙等人凌迟处死。
雍正帝的死因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中有一种说法是吕留良的孙女吕四娘逃出了官府的捉拿,长大后拜甘凤池为师,学得飞檐走壁的功夫,取了雍正帝的项上人头。吕四娘在正史中没有记载,纯属文学上的虚构。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负责查办吕留良文字狱案,捉拿吕留良子孙的,正是浙江总督李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