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代十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

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持久而又剧烈的战乱,南方零碎而又频繁的割据,加之受到统治者文化背景、治国理念、情操格局等方面的限制,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普遍不高。但是,五代十国毕竟前承大唐、后启北宋,有华夏浓厚的文化底蕴为支撑,仍然结出了比较可观的果实。

政治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均有变化,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五代沿唐制设三省六部,中书门下为宰相办公之处。五代宰相职衔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侍中和中书令,侍中、中书令及平章事为正宰相之职。十国中称帝诸国情况类似,称王诸国其宰相职衔多名为丞相或左、右丞相,诸国也常以参政事、参知政事作为任相前的过渡。

唐亡前夕,朱温诛戮宦官,解散了宦官所领的神策军。以后,朱温以宣武军节度使称帝,即以宣武镇兵为禁军,设置为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唐改为侍卫亲军,置马步军都指挥使。后周又增置殿前司,也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后来又置殿前都点检,位在都指挥使之上,而侍卫司分置马军和步军两指挥使,不置都指挥使。

唐代宗设内枢密使,由宦官担任,后设枢密院。后梁初废枢密院为崇政院,设崇政院使、判官。后重建枢密院,废崇政院。后晋、后汉、后周沿设,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或副使,大都为皇帝亲信担任。这一时期的军国大事主要是军事,实际形成枢密使主军事、宰相主日常行政事务,尚书省兵部职权几乎全为枢密院所夺。十国中大多亦设枢密使、内枢密使等,职权比五代的枢密使低。

后梁以建昌院管理全国财政,设判建昌院事,不久改以宰相分判度支或户部、盐铁、转运等使,又改置租庸使,由宰相兼判,统管财政。后唐亦设租庸使统领财政,后以三司使为最高财政官员。后晋、后汉、后周沿设。十国大多由户部管理财政,亦有设三司使者,常由宰相兼判。

五代以翰林学士草拟内制(诏令),中书省中书舍人草拟外制(中书门下制)。后晋、后汉、后周沿设。十国中称帝诸国亦采用此制,称王诸国设文苑学士、知辞制等草制。五代设弘文馆、史馆、集贤院,弘文馆大学士、监修国史、集贤殿大学士,也作为宰相所兼的职衔。

五代沿唐制设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官,后不设御史大夫,遂以御史中丞为台长,后晋、后汉、后周沿袭。十国中除荆南和楚外,大多亦设御史台,以御史大夫或中丞为台长。

五代地方府、州分为节度使州、防御使州、团练使州和刺史州,州长官为刺史,通常由前三使分别兼任,单任刺史者较少。节度使兼任州刺史,本州以外的辖州,称为支郡,上述各类长官几乎都由武将担任。都城、陪都称府,长官称尹,陪都设留守兼任府尹。州、府下设判官、推官为上佐,录事参军掌庶务,户曹、仓曹等分理诸事。县设县令,下设主簿、县尉分理民事、刑狱。

经济

唐朝后期,因为安史之乱、藩镇割据与黄巢之乱,使北方一直处于战乱之中,人口流移南方,田园荒芜。到五代十国时期,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致使经济凋敝,人口锐减。直至后周后期才有所恢复,但经济实力始终不及南方。而南方相对比较稳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大批流民为南方带去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在农业方面,长期战乱极大地破坏了华北地区的农业生产,五代时期不仅水利失修,连年战争使大批青壮年劳动力战死疆场,致使劳动力锐减;为躲避残酷的战争和繁重的赋税徭役,百姓或流离失所,或抛家他走,土地荒芜,耕种失时,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不过,五代王朝及部分地方官府,为巩固统治及增加赋税,尤其是后唐明宗和后周,致力于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后梁建国前后,鼓励耕桑,薄收租赋,在直辖区发展农业生产,为后梁数十年的征战提供经济支撑。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尹张全义招怀流散,劝之树艺,无严刑,无租税,流民大量投归。数年之后,河南府所属二十县桑麻蔚然,野无闲土。后梁建立后,张全义继续恢复与发展农业生产,河南成为后梁朝廷财政的重要基地。洛阳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促使洛阳城市经济的复苏,为后唐建都洛阳奠定了基础。后唐明宗为解决军需,利用闲田兴置军屯,恢复营田,不仅用兵士,还用无地民户耕种,恢复农业生产,在解决军队粮食供应方面起到了一定作用。十国割据政权多数采取保境安民政策,招抚流亡,兴修水利,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南唐、吴越在兴修水利方面很具特色,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南唐圩田每圩方圆数十里,中有河渠,外有门闸,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涝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浙西吴越常有营田军四都七八千人,专门导河筑堤以减水患。南唐、吴越兴修水利发展农业,促使两国社会经济兴盛,国力增强。闽虽小国,亦定租税,劝农桑,恢复发展农业生产。楚国在重视农业生产的同时,还重视经济作物的生产。南方九国都重视水利工程建设,较重要的水利工程,为吴越王钱镠时期修筑的捍海塘。钱镠在位于杭州候潮门外,即今杭州六和塔到畏山门一带,修筑了竹笼石塘,即造竹器,积巨石,树以大木,以抵海潮。从唐代土塘到五代竹笼石塘,在我国修筑海塘技术史上是一大进步。

本时期由于南方多国并存,而且多数君王重视发展经济,逐渐形成若干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湖广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从中获得厚利。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商业比较兴盛。多国混战虽然严重破坏了社会经济,但社会生产仍未中断。即使在华北地区,后梁建国初和后唐明宗在位时,都曾分别采取恢复生产的措施。后周时,手工业如纺织、造纸、制茶、晒盐煮盐等生产也有所发展。

文化

处在乱世中的五代十国时期,残酷地破坏和限制了文化的发展。但由于中华文化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吸引力,以及广袤大地上各地受到动乱破坏程度的不同,以及统治者文化根底和文化背景的差异,也在一些地区或一些时段,文化的发展呈现一定的可观之处。如江南的吴、南唐和吴越,巴蜀地区的前后蜀,相对富庶安定,一些统治者也有相当的文化根基,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文化的发展;作为传统文化根脉最深的中原地区,虽然屡经战乱,文化也不至于完全失色;五代十国时期,虽然割据称雄到处篱笆,但各个地区和各个政权之间,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联系一直没有断绝,而且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定意义上对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新的元素;丧乱之中,唐末许多文人学士或隐遁山林,或流亡到比较安定的地区,但保存传播文化的良知和意愿,使他们能够坚持以文化传播和发展为己任;部分对文化发展有兴趣或者有责任的统治者,保护和任用文人学士,提倡或实践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文化的发展;旧的士族门阀残余势力在动乱中被彻底摧毁,文化发展的束缚相对减少,也有利于促进文化的发展。

五代时期,佛教禅宗进入全兴期。北方从后梁到后汉,对于佛教多因袭唐代旧规,例行诞节诣寺行香、斋僧、僧道对论、赐紫衣师号、度僧等事,但对僧尼的管理比较严格。后来政令渐弛,寺僧浮滥,影响国家赋税兵役,后周对佛教予以沙汰,废除未经国家颁给寺额的寺院,禁止私度,出家必须通过严格的读经考验,禁止流行的烧身、炼指等残害肢体行为,在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佛教的发展。南方如吴越、南汉、闽国等,社会日趋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帝王多有浓厚的宗教情结,支持佛教的建寺、造像、读经、写经、刻经等有利弘扬佛教的行动,保存和创造了佛教文化典籍和艺术。吴越王钱弘俶效阿育王故事,铸造八万四千小铜塔,塔中纳《宝箧印陀罗尼经》印刷经卷,颁布境内;闽王王审知冶铜铁三万斤铸释迦、弥勒诸像;闽王室写金银字经书藏经等,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了佛教文化。

文学在五代十国时期,总体上呈凋零态势。五代诗文沿袭晚唐遗风,崇尚词藻华丽,大多内容空洞。唯罗隐小品文《谗书》,讽刺现实,一针见血,鲁迅评价为抗争和愤激之谈,在五代文坛中独放异彩。后梁杜荀鹤、吴越罗隐、前蜀韦庄、后蜀僧可朋、荆南僧齐己等人,不少诗作反映了唐末战乱与民间疾苦,如韦庄的《秦妇吟》、杜荀鹤的《山中寡妇》等诗,基本为五代现实的写照。唐代中叶兴起的词,在前、后蜀和南唐得到提高和发展。后蜀赵崇祚将晚唐、五代以温庭筠为首的十八家词人的五百首词编为《花间集》,成为最早的一部词总集,而且引领词的创作形成流派。南唐词在五代词的发展中独树一帜,以中主李璟、后主李煜、宰相冯延巳为代表的南唐词派,词风比较清丽委婉,艺术风格有所创新,李煜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词人。晚唐五代的词大都是描写统治阶级的享乐生活,题材庸俗,境界狭窄,风格柔靡,花间派的作品就是这种风格的代表。李煜前期作品也是如此,但在国亡被俘以后,李煜的词或慨叹身世,或怀恋往昔,形象鲜明,语言生动,把伤感之情写得深挚感人,如《虞美人》《浪淘沙》等,突破了晚唐以来专写风花雪月、男情女爱的窠臼,在内容和意境两方面都有创新,提高了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使词作为一种独立文体、取得与诗同等地位方面做出了贡献。李煜不仅是五代、宋初最杰出的词人,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五代十国时期,书法和绘画也有一定成就。帝王中如后梁末帝朱友贞,史称笔势结密,有王氏羲献帖法。南唐中主李璟、后主李煜,不仅是著名词人,也是著名书法家,李璟的楷书有名于当世,李煜的行书落笔瘦硬而风神溢出,成就仅次于杨凝式。中原杨凝式的行、草,纵逸雄强,独步五代。吴越诗人罗隐、前蜀诗人韦庄皆以行书名世。

五代山水画与花鸟画成就突出,后梁荆浩的山水画气势磅礴,笔趣并重,关仝以荆浩为师,强调师法自然,属北派山水画;南唐董源擅长画崇山峻岭,属南派山水画。南唐徐熙的花鸟画成就突出,前后蜀黄筌长于画鸟,对宋代花鸟画派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原杰出的人物画家有张图、赵喦,南唐有周文矩、顾闳中,前、后蜀有贯休、黄筌,吴越有王道求、李群等,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是传世名作。

史学在五代十国时期略有开拓。虽然战乱不断,中原五代皇朝仍沿唐制设史馆,后梁修撰《太祖实录》,敬翔又奉诏撰《大梁编遗》,与《实录》并行。后唐修撰《庄宗实录》《明庄宗录》《唐功臣列传》;后汉修撰《高祖实录》,后周修撰《太祖实录》等。后代为前代修撰实录,是五代史学的特色。后汉修成后晋《高祖实录》《少帝实录》。五代的各朝实录总数达360卷之多,为北宋初年薛居正等修撰《五代史》提供了基础。五代史学中最重要的著作,当属公元941年后晋宰相赵莹奉诏监修的《唐史》,史称《旧唐书》。《旧唐书》保存了大量唐代的原始资料,受到后世史学家的重视。此外,王仁裕撰《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唐玄宗时的朝野逸事;王定保撰《唐摭言》,详述唐代贡举制度;尉迟偓撰《中朝故事》,记载唐末四朝的旧闻;刘崇远撰《金华子》;记叙唐末朝野故事;孙光宪撰《北梦琐言》,记载唐及五代士人逸事,这些撰著都有非常重要的史料价值。

科技

由于战乱与天灾,五代十国的科技发展不及前朝。相对而言,南方九国的科技发展较北方五代兴盛。在天文方面,朝廷的历书因为藩镇割据不能遍及全国,百姓为了有历书使用,纷纷采用民间历书。其中唐朝曹士所编的《符天历》流行于唐朝后期、五代与北宋民间达数百年之久。《符天历》是以显庆五年为历元,以雨水为气首,以一万为基本天文数据的分母,从而大大减轻了计算工作量。

医学方面,五代出现了官方医官,后唐于清泰年间增设翰林医官之职。后蜀本草学家韩保升,详察药品,深知药性,施药辄神效。在后蜀帝孟昶支持下,韩保升以唐朝《新修本草》为蓝本,重新编著成《蜀重广英公本草》,史称《蜀本草》,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澄心堂纸是五代时期的名纸之一。五代南唐后主擅写诗词,工于书法,喜欢收藏书籍和纸张,为此将金陵官府一幢房子命名为澄心堂,作为作诗藏书之地。南唐后主令四川造纸工匠来到澄心堂,仿照蜀纸制成一种质地更加优良的新纸,并命名为澄心堂纸,从而在纸品中增加了备受行家追捧的佼佼者。

五代也为陶艺的重要蜕变期,制窑由民间走向官方,民窑与官窑争奇斗艳。官窑专门供应皇室和官员用瓷,在北方有后唐、后周的御窑,在南方有吴越的秘色窑,西南方有前蜀、后蜀的官窑。而民间如河北的定窑、吴越的越窑,其烧制技术优良,十分有名。南青北白是五代时期瓷业的主流,而制瓷技术则比唐朝更有发展,以越窑青瓷与定窑白瓷最为著名。多为贡品的吴越青瓷,胎质细腻,胎壁较薄,施釉均匀,釉色青润有光泽,造型和纹饰端整秀丽,证明了越窑瓷器在原料处理、烧造技术和装饰手法等方面的进步。浙江嵊县出土的青瓷七子纹盒,盒盖贴印栩栩如生的七子形象,装饰花纹层次分明,极为精美。吴越王墓出土的龙身涂金瓷罂,用金银装饰的金釦越瓷,为难得的珍品。五代越窑制瓷工艺的另一成就,是能够烧制缸、瓶等大件瓷器,突破了成型和烧成技术上的多道难关。五代时期,河北曲阳定窑的白瓷声誉超过了邢窑,河北曲阳涧磁村窑址出土的碗、盘、罐、盒、瓶等,胎质细腻,胎体较薄,釉色莹润。而后周时世宗时的柴窑瓷器,曾被列为五大名瓷之一。文献记载柴窑的“雨过天青”瓷器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其碎片也与金翠同价,可见当时烧造技术的高超和瓷器的名贵。

冶金,在五代十国时期,连年战乱中的北方矿冶业凋敝停滞,而南方矿冶生产则有新的发展,徐州、江陵等地上贡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九炼钢刀剑,炼制水平非同一般。五代轩辕述在所撰的《宝藏畅微论》中说,“铁铜以胆苦水浸至生赤煤,熬炼成,而黑坚”,证明五代时期已经用胆水浸铜。公元953年所铸的沧州大铁狮,长6.3米,高5.4米,宽3米,重达40吨,从狮足至脊分为15段,依次接铸成型,用范达多344块,工艺复杂,制作精良。

雕版印刷在五代开始盛行,这一时期不仅民间印刷业有所发展,而且出现了由朝廷提倡和组织的较大规模的刻印书籍活动。后唐宰相冯道等奏准刻版印制儒家群经,作为儒生学用的标准文本。世称《五代监本九经》的《易经》《书经》《诗经》《三礼》和《春秋三传》,是在冯道倡议下,将儒家经书雕印出版。这是我国出版史上首次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大规模出版事业的开端。蜀、南唐、吴越、闽等地区,印刷业也很发达。在四川成都,前蜀雕印贯休的《禅月集》,后蜀雕印增广的《蜀本草》等都很著名。在杭州,吴越王钱弘俶雕造《宝箧印经》达八万多卷。从湖州天宁寺等处发现的钱弘俶所印经卷,扉画线条明朗精美,文字清晰悦目,纸质洁白,墨色精良,千年如新,证明吴越印刷品不但数量多,而且质量高;钱弘俶出资绢印二万幅二十四种应现观音像,则是我国最早用丝织品印刷的版画。后来的开封、杭州、成都、建康、福州等,都发展成为重要的印刷出版中心。 syR006stJQXNUp5ocE8ChLfsYXBbe4v3w/oAFB5kgcIVHGzmTz/kEbclc5+P3kw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