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童年:家境一天不如一天

陈竹隐

朱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1898年11月22日。原名朱自华,号实秋,名字含有“春华秋实”之意。由于三代人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他的祖父为人谨慎,在江苏东海做了十多年的承审官。父亲朱鸿钧,字小坡,母亲周氏。当时都随祖父在东海任所。佩弦出生于东海,由于两兄幼殇,他就成了长子长孙,备受家庭宠爱,小时在耳上还佩戴着金质的钟形耳环。他们兄妹共四人。佩弦幼年在家由父母启蒙课读,后在私塾读经书、古文、诗词等。由于他聪明好学,所以很快就学通了国文,又在旅扬公学学了英文。他从江苏省立第八中学毕业时,还得到了品学兼优的奖状。在校时,他非常喜欢文学,立志做文学家。1916年,他考入了北京大学预科。次年寒假,他回扬州,遵父母之命与扬州名医武威三先生的女儿武钟谦结婚。

佩弦的祖父母去世后,家境便一天不如一天,经济上很拮据。父亲虽然做着官,但一直廉洁自守,没有积蓄,所以给祖母办丧事都要借钱。佩弦20岁时,看到家里的经济状况,觉得按部就班地读书是有困难的,于是决定跳班投考北京大学本科,并改名朱自清,字佩弦。1918年,他考入了哲学系。这时,他们家中常常借钱供孩子们读书。一直到佩弦毕业做事了,家里还欠着几千元的债,都是后来一点点还的。这样的景况使佩弦对穷苦人的生活有体会,并富有强烈的同情心。

(选自《忆佩弦》,载于《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期,题目为编者加) N7SRIt/d6rufMy8XeGOvDQ9P/j00Zr1tgCThgdfSH0t3drMPUHrL/6lxuEM4cz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