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心系学生安危

陈竹隐

佩弦是个感情内向的人,平日话不多,但内心是很热的。他不仅牵挂着自己的妻子儿女,而且时时关心着国家的命运,关心他的学生。1935年冬天,北京爆发了有名的“一二·九”运动。12月16日,北京三万多学生举行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反对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侵略华北,反对冀察政务委员会的成立。头天夜里,佩弦对我说,他担心学生又要流血。想起过去反动政府的种种暴行,他很为学生的安全忧虑。但是他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他认定学生的行动是爱国的、正义的。第二天,他便同学生一道进城参加了游行。当听说许多学生在城里受伤时,他深感反动政府的残酷,很难过。

后来,佩弦还到百灵庙去慰问抗日部队,途中,认识了后来成为党的负责干部的一位共产党员,回来便对我说:“看来,这个青年人可能是共产党员。他很有见解,中国要强起来,还要依靠这样的青年;要这样,才是真有作为的青年。”佩弦从这位青年的身上看到了中国的希望,我们也正是怀着这种希望,度过了八年艰苦的抗战生活的。

共同的生活,使我深深地感到佩弦的爱是广博的,他爱自己的事业,为此他一生精雕细刻,锲而不舍;他爱自己的故乡,无论走多远都怀念着它;他爱自己的亲人,是那样质朴、挚诚;他爱自己的学生,为他们的安危焦虑不安。他的感情像一池深深的潭水,沉静而深邃……

在回到北京后的这几年里,佩弦看到国民党的统治越来越腐败,看到社会那样混乱黑暗,心情很不好。他这个从来不会感情冲动的人,变得很容易动感情了。他的思想感情已经进一步和人民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了。1947年2月,佩弦在抗议当局任意逮捕人民的“十三教授宣言”上签了名。此宣言在报上发表时,他的名字排第一个。国民党特务也三次“光临”我家,但佩弦一点也不怕。他没有退却,他坚定地站立着。

那时,国民党特务也常在清华园里逛,并常在清华抓人。每次抓人,佩弦都很为学生担心,我们家也成为一些进步学生躲避抓捕的地方了。一次,佩弦犯胃病躺在床上,听到外边又在抓人,便很着急地对我说:“你注意听着门,怕有学生要来躲。”我们在屋里紧张地听着外面的动静。

忽然响起了敲门声,我马上去开门,果然来了一个女学生,便躲在我家里。那时,还有一个进步学生要到解放区去,他来找佩弦借路费。当时我们手头真是没多少钱,但还是从保姆那儿借了点钱,凑了20元,送他走了。佩弦对进步学生也是很信任的,他曾介绍一个进步学生到通县潞河中学教书。当时潞河中学行政上是被国民党控制的。不久,这个学生就到解放区去了。后来就有人扬言:这个学生领了一个月的薪水没工作就走了。佩弦听到后,很生气地说:“要是他领了一个月工资没工作就走了,我赔钱。”他专门派居乃鹏去潞河了解情况,结果证明根本没有这回事,原来是别人故意伤害他的。终于澄清了事实,批驳了谣言。

佩弦的正义感和广博的同情心,使他对相识的或不相识的人,都能伸出热情援救的手。今年(1981年)9月24日我接到王志之同志的来信,信中写道:“我在抗日同盟军战败归来,为了逃避叛徒的搜捕,未敢贸然进城,在清华园站下车,冒昧到府上投宿。朱自清先生并不嫌我蓬头垢面,更不怕我‘犯上作乱’而受牵连,殷勤接待,加以掩护。”这封信使我想起了那天的情景:佩弦非常热情地接待了他,严肃地倾听他叙述山西的抗日救亡工作和沿途脱逃的情况,并一再嘱咐我:“他是山西做地下工作的,沿途很辛苦。把床被准备得舒服点,我们要让他好好休息一下。”由于这样,几乎国民党每次抓人都有学生来我家躲避,其中有的人我们根本不认识,只是他们信任佩弦而来的。

(选自《忆佩弦》,载于《新文学史料》1978年第1期,题目为编者加) eOz/bD+TpzMQL07cpQ8PhYh7S6olE9kRv8FiMXxQpuqNROqI12OYuGwEE2tLf1s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