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礼仪的内涵、起源和发展

1.1.1 礼仪的内涵

礼仪,是礼和仪的总称。礼最初的意义是敬神。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提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在敬神的基础上,礼的含义逐渐拓展,引申为礼貌、尊敬,对象也扩及至人,于是产生了一系列对人表示尊敬的礼节;同时,礼也包含为表示敬意或为显示隆重而举行仪式的意思。随着社会的发展,礼又成为衡量社会行为和道德的规范及法则的总称。仪本意指法度、准则和规范,后来才有了仪式及礼节的含义。

可见,礼仪是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准则,是人们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礼仪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式,是三者的统称。

礼貌是人们在相互交往过程中通过仪容、仪态、语言等表示敬重和友好的行为规范。例如,微笑、主动打招呼、道谢等。

礼节是指在比较正式的交际场合,人们相互表示尊重、祝颂、问候、致意、哀悼、慰问,以及给予必要协助和照料的形式,如握手、介绍、馈赠等。

仪式是指具有专门规定的程序化规则的活动。例如,迎送仪式、签字仪式、颁奖仪式、开幕式、升旗仪式、奠基仪式等。

礼貌是礼仪的基础,体现了一个人的品质和素养;礼节是礼貌的升华,是礼仪的主要组成部分;仪式是礼貌的表达形式,是礼仪的秩序规范。礼仪作为一种社会文化和文明的象征,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往。如今,礼仪规范已被列入某些正式的国际公约,成为各国正式交往中不可缺少的行为准则。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认识礼仪。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个人的素质体现在对礼仪的掌握和应用上。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与人之间交际的一种实用艺术,是一种交际方式,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表示尊重、友好的规范做法。从道德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理解成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从民俗的角度来看,“礼出于俗,俗化为礼”,不少礼仪和民俗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例如,春节是中华民族悠久、隆重的传统佳节,节前扫尘、除夕守岁、晚辈给长辈拜年、大人给小孩压岁钱等,这些习俗也和我们的节日礼仪紧密结合在一起。

拓展阅读

用礼仪制度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礼仪关乎人格,也关乎国格。我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注重树立礼仪之邦的良好形象。我国历来高度重视对国家重要礼仪的教育与宣传,尤其注重通过礼仪制度褒奖先进、彰显礼仪文化的时代价值。

近些年来,我国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庆典活动,不断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例如,在201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颁授仪式中,高规格、隆重的仪式,既是崇高礼赞又是庄严宣示,号召人们敬仰英雄、学习英雄,用实际行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实践证明,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对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激发人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我们要传承并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礼仪文化、建立和规范礼仪制度,不断增强人们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1.1.2 礼仪的起源和发展

礼仪产生于人类早期对大自然和神灵的崇拜形式。在当时的条件下,人们无法解释自然界和自身的一些现象,就把它们看作大自然的恩赐与惩罚、神灵的意志,于是对大自然及神灵产生敬畏,以求赐福或免除灾祸,寻求精神上的安慰。为了表示虔诚,人们创造了许多祭祀程序和方式,而后形成了一整套仪式,这就是礼仪的起源。

古代,我国已经有了成文的礼仪制度,即“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冠婚之事为嘉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军旅之事为军礼,丧葬之事为凶礼。

尧舜时期制定的礼仪经过夏、商、周时期的总结、推广而日趋完善。周朝还设置专门掌管天下礼仪的礼官,使礼仪臻于完备。在这个时期,礼仪被打上了阶级的烙印。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统治者开始将原始的宗教礼仪发展为符合奴隶社会政治需要的礼制,形成了典章制度和刑典法律。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争鸣,礼仪也产生了分化。礼仪制度成为国礼,民众交往的礼俗逐渐成为家礼。《管子·牧民》中有“大礼”和“小礼”之说,注释为“礼其大者在国家典章制度,其小者在平民日用居处行为之间。”以孔子、孟子为主的儒家学者系统地阐述了礼制的起源、本质和功能,第一次在理论上全面而深刻地论述了社会等级秩序划分及其意义。

从秦汉到清末,纵观封建社会的发展历程,可以说历代统治者都十分重视礼仪,自秦代以后的历代统治者都推崇儒家的礼治。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治国方略确定之后,礼仪作为社会道德、行为标准、精神支柱,其地位被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治者根据自己的统治需要,在沿袭周礼的基础上,不断对礼制加以修改、补充。“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让人们以礼为准绳,不得逾越。这种以礼治国的做法,对稳定当时的社会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

封建社会的礼仪内容大致有国家政治的礼制和家庭伦理两类。礼制的核心思想已从奴隶社会的“尊君”观念发展为“君权神授”的理论体系,所谓“天不变,道亦不变”,这里的“道”指的就是“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二者形成了完整的封建礼仪道德规范。到了宋代,封建礼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封建理学理论产生,道德和行为规范成为封建礼制的中心,“三从”“四德”就是这一时期女子道德礼仪的标准。封建礼制中的君权神授夸大、神化了帝王,“三纲五常”“三从”“四德”压抑了人们的个性发展、限制了人们之间的平等交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逐渐确立了以“平等相处、友好往来、相互帮助、团结友爱”为主要原则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礼仪进入了全新的发展时期。 v95oyt0y8ToDUNI2bFAnbH8V8T8mujl+9a43CnDpDt53vKPcx2ZFqRlZ8XXbTl6a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