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章
锦囊妙计

跟十一二岁的孩子对话,和跟其他年龄段的孩子对话有很大区别。父母只是单纯地想关心下孩子一天的情况,结果孩子的反应却让他们茫然无措——他们会发火、恼怒或者对大人不屑一顾。这不全是孩子的错。正常情况下,孩子在十一二岁的时候会逐渐远离父母,我们应该主动学习如何同有独立意愿的孩子相处,而不能任由对立的情绪发酵。这是亲子良好沟通的关键。由于工作需要,我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已经相处了14年,因此在这个方面颇有些心得,也积累了很多锦囊妙计,这些方法能彻底改变家庭亲子对话的方式,现在我要把这些锦囊妙计交到读者的手中。无论和孩子谈论的是什么内容,你都可以使用这些技巧。

9个改善与青少年对话质量的方法

1.扮演总经理助理的角色

多数父母都认为必须严加管束上初中的孩子,因为他们会接触到更广阔的世界,而更广阔的世界里往往隐藏着潜在的危险。的确,孩子确实会经历一些事情,让你觉得恐惧后怕、震惊错愕,甚至是大发雷霆,但这时候你一定要克制住冲动,绝不能上来就打压孩子。

孩子到了一个新的环境中,能小心谨慎、冷静理智地分析判断,同时好奇心和警惕心也能保持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而且对自己也有清醒的认识的话,这无疑是最理想的状态。但这些能力不是天生的,成长的过程不正是培养能力的过程吗?孩子一旦被剥夺了锻炼的机会,那他永远也学不会这些技能。

孩子到了大概11岁的时候,大脑会发生一些根本的改变,开始向成年人的大脑靠近,但是真正达到一个稳定态的成人大脑却要用上10到14年的时间。对于父母和孩子而言,最为关键的都是耐心。在这十几年的时间里,大脑的前额叶皮层——负责批判性思考、解决问题、解读面部表情和风险评估的区域,其实是在休息。我跟孩子们说,这有点像你最喜欢的那家商场的总经理趁中午下班时间去后台吃了个三明治,唯一的不同是吃一个三明治要不了十年的时间。经理其实还待在商场里,但他的注意力不会像上班时那么集中。结果呢?商场的安全性大大降低了,一旦有人来偷砸抢烧的话,更容易蒙受损失。

当经理(前额叶皮层)休息时,大脑的情绪中枢(杏仁核)则显得躁动不安,它想大展身手,成为行动的主宰者,它拼命挥舞着胳膊,大声喊道:“选我!选我!”问题在于,杏仁核非常冲动,喜欢尝试新鲜事物,以冒险为乐,热衷于强烈的情感,它觉得做一个决策者超级刺激。我们都遇到过这样的经理,在他手下干活有时是挺有意思的,但多数情况下,他总是变幻莫测,太靠近危险的边缘,让人心神不宁、担惊受怕。

那么,当经理不在岗的时候,怎么解决商场无人管理的问题呢?

我们需要一个经理助理。我必须得强调“助理”这两个字,助理不是老板。经理助理只是老板的副手,只是多了双观察的眼睛和倾听的耳朵,只有在老板需要的时候才会伸出援手。一个踏实本分的助理总是在适当的时刻给予经理帮助,从不会想要取而代之。

现在我们不妨闭上眼睛,回忆一下你接触过的最差劲的经理。你们会如何描述他们呢?跟我定期见面的一些家长是这样描述的:

·控制欲极强

·沟通能力较差(说话含糊不清,重点不突出,前后矛盾)

·给人以距离感

·命令员工在休息时间加班,喜欢打探别人隐私

·员工的晋升没有规章制度可循

·不督促员工改正错误

·过于情绪化

·任人唯亲

大家一致讨厌的类型是:

·事无巨细,什么都要插一手的经理

要是你问一个初中生为什么讨厌父母,他的答案跟上面所列的内容很可能完全一样。和十一二岁的孩子谈话时,要时刻记住,你只是多出来的一双眼睛和耳朵,你只是在他们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他们只有经过反复的实践,才会越来越有责任心,才能更好地决策,而这些是成为一名优秀的经理的基本素质。父母可以最大化地影响孩子的决策、价值观和个性,但说到底你……只是个助理。经理助理应该这么说话:

·“我能帮上你什么忙吗?”

·“想要达到目标的话,你还需要什么?”

·“你仔细考虑一下,我在这听着。”

·“你想听听我对这件事的看法吗?”

·“我可以跟你讨论一下这几种解决方案吗?”

2.舒展眉头

哪种方法最能显著改善亲子关系呢?跟初中生父母打交道这么多年,我听到大家谈论得最多的办法就是跟孩子谈话时,不要皱着眉头。这个方法有实证研究的支撑——来自哈佛教学医院麦柯莱恩医院的黛博拉·约格伦-托特(Dr.Deborah Yurgelun-Todd)博士,也是该医院神经心理学和认知神经影像中心的主任,针对人们如何解读面部表情做了一项研究,虽然只是个小型研究,但该研究的结果却有着非常广泛的意义。

这项研究的实验对象是成人和青少年。首先,约格伦-托特给他们看人脸的照片,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观察他们的大脑。实验对象需要根据照片,判断出照片里的人的情绪。研究发现,成年人只要看照片,就能够准确无误地判断出他们的基本情绪,准确率达到100%。然后,约格伦-托特又重复了这些步骤,只不过这次她把成年人换成了青少年。结果会有怎样的差异呢?青少年识别情绪的正确率仅有50%。核磁共振脑成像技术显示,成年人在识别情绪时,调动的是大脑的前额叶层,而青少年调动的则是杏仁核,也就是产生情绪、识别情绪和对情绪做出反应的部分:当个体感到恐惧时,决定他是战斗、逃跑还是原地不动的,就是大脑的杏仁核。直到20岁出头,人的大脑才发育得足够成熟,才能用前额叶皮层来解读他人的面部表情。

那么这项研究的结果对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着怎样的指导意义呢?

因为无法准确解读人的面部表情,青少年只能凭感觉猜测对方的情绪。多数情况下,他们会把皱着的眉头误读为生气。但实际上,比如我自己跟孩子沟通的时候,皱眉头有很多原因,不一定是生气的缘故。有时皱眉头是在告诉孩子,我正在非常全神贯注地听他们说话;有时皱眉头是因为我得一边听他们讲事情,一边还要忙自己手头的活儿,怕又忘了把工作邮件发出去,因为之前已经忘了两次;有时皱眉头是为了表现出自己能感同身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已经48岁了,眉头有皱纹在所难免啊。但不管我心里到底怎么想,孩子们一看到我皱眉头,就以为我生气了。

设想一下,孩子放学回到家,进门后把书包往地板上一扔,径直往电视跟前跑去。你高兴地喊住孩子,想问问他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欢迎回家!我说,今天数学考得怎么样?”(你还在心里暗暗得意,看我是多负责任的父母,连孩子今天考试都记得!)

“哼!分数还没出来呢!你干嘛这么烦?!”

好吧。你可没料到事情会闹成这个结果,觉得莫名其妙。但孩子的感受很可能是这样的:他抬起头来,看到你正微微皱着眉头(你自己或许并未意识到)。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孩子白天在学校已经接受了七个小时的知识轰炸,和同学的相处也很耗神,因为他们会不由自主地在意同龄人的目光,毫无疑问,孩子回到家已经筋疲力尽了。看到你的表情,孩子瞬间的反应是,你之所以会这么问,要么是生气了,要么是想批评他。“我到底哪里做错了?我只是问了个问题而已啊?”我服务过很多家庭,在这些家庭里,父母们每天都会产生类似的疑问。

尽管十一二岁孩子的情绪相当复杂,但实际上,要想避免这种情况并不难。

家长要学着舒展眉头。在跟家里的初中生谈话之前,尤其是孩子告诉你的消息让你大吃一惊、措手不及或者心烦意乱时,我建议这个时候你不妨假装自己是晚间脱口秀节目上的明星,这个明星因为打了太多肉毒杆菌,眉毛已经完全动不了了。你觉得自己就像个机器人、一个百依百顺的父母,这样就对了,如果是像一只眼看着汽车就要撞过来的小鹿那样惊慌失措,那就错了。不要表现得很惊讶,得面无表情地装出一副若无其事的样子。

或许你会问,脸上没有表情是不是不太友好,但是对于十一二岁的孩子而言,这反而是一种解脱——因为你没在评判他。眉头越是舒展,孩子越愿意向你敞开心扉,因为他知道,你会营造出一个安全的中立地带,他可以随心所欲地讲话,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这么做还有另外两条充分的理由。第一,脸上什么表情都没有,他们自然不会误读,以为你在生气。这并不是要剥夺你正常的感受或健康的情绪,实际上,愤怒有时也是不可或缺的健康情绪。这个方法的初衷是为了避免沟通中的误会,并非要扭曲人的本性。第二,它是一个很好的开头,有了这一步的铺垫,孩子才愿意继续听下去。试想一下,看到大人面红耳赤地高声咆哮着,孩子会作何反应呢?他一定会把你的话当作耳旁风,认为你大惊小怪。如果家长跟孩子说话时能不带任何表情,孩子就没理由不高兴听大人讲话。

3.学会装傻

社交媒体上过一段时间就会流传着一则虚假小广告,它是这么呼吁青少年的:

“现在就行动起来!愚蠢的家长是不是让你们不胜其扰?趁着年轻什么都知道,离开他们,找份工作,自力更生!”

居然真有青少年相信了,是不是很可笑?同样真实的是,青少年虽然不像大人那样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但他们也有我们大人没有的东西:好奇的眼睛、无穷无尽的乐观精神、对自己能力十足的信心。

“管理政府的人都是白痴。老百姓没有钱,他们可以多印些钞票啊。你们怎么就没想到呢?”青少年信誓旦旦地要解决我们成人解决不了的问题,他们是如此幼稚可笑,如此大言不惭,总是高估自己的能力,俨然一副专家派头,你多半会对他们嗤之以鼻。你的孩子是不是以为自己一下子就能闯过忍者武士 的所有关卡?甚至都不需要提前训练?

既然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我们索性就装作什么也不懂,那我们就不能像个律师一样,罗列各种证据以证明他们是错的,但我们可以保持好奇心,反过来问他们问题。比如问孩子一些探究性的问题:那是什么原理?它看起来会是什么样?那种感觉如何?你觉得最理想的结果是什么?最差的呢?忍者武士那一关足有六英尺宽,你两个手臂全张开也不过只有五英尺,你打算怎么闯过去?用什么办法能弥补两边各六英寸 的差距?

4.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注

或许你还记得孩子小时候的场景,你坐下来给自己倒杯热咖啡,拿起一本书,然后跟孩子惬意地聊天,就像跟朋友在一起……同理,如果你很随意和放松,十一二岁的孩子就会主动靠近你。所以,假如你想跟孩子多聊一会,最好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注。

场景A:

我:来……(拍拍沙发边上的位置)你在学校的研究项目怎么样了?快跟我讲讲,说仔细点啊!

孩子:我现在不太想说话。我太累了。

场景B:

我:嘿!我挺想听听你的研究项目在班上的反响如何,不过现在没空。我得先发几封邮件……

孩子:等等!你还是先听我讲完吧。

这一招虽然不是时时都管用,但一旦成功,你会觉得兴奋极了,那感觉就像《十一罗汉》 里的江洋大盗,略施小计就能得手,最后还能逍遥法外。

5.不要搞突然袭击

初中生白天在学校疲于应付各种各样的事情——什么时候交作业,哪个老师提了哪些要求,吃午饭的时候坐在哪儿才能让大家注意到(或者注意不到)自己,总之,他们一天中要做很多决定。也难怪孩子回到家后需要自我减压的空间和时间。要是孩子一进门,家长就迎上来问这问那,孩子会觉得你可能是事先计划好要给他一个措手不及,他们的反应自然不会太友善。

我们得尽量表现得很随意,平心静气地跟孩子说话,要想达到最好的效果,你可以征询孩子的意见,问他等会儿愿不愿意跟你聊会天,约定好具体的时间,也可以更尊重孩子的想法,让他们自己决定时间。“我猜你现在肯定想歇一会。妈妈挺想听你说说今天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了解一下你最近的学习情况。吃完饭我们能聊个十分钟吗?要是你今天太累了,那就明天早饭时再说。你看呢?”

这么做不仅给孩子留出了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减压,也充分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权,让他自己计划安排时间,而这样的自主权是当今孩子极度缺乏的,这和第四个方法——不要表现出过分的关注是互为补充的。你越是不那么迫切和渴求,孩子越是不那么抗拒。

6.慢慢来,别着急

十一二岁孩子的大脑很容易受到激烈情绪的刺激,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家长情绪失控,大喊大叫时,孩子大脑的某个区域反而会体验到强烈的满足感(同时也会直接忽视家长的观点!)。当你和孩子的冲突无可避免时,最好的办法就是等待。初中生和事情过了就忘的小孩子可不一样,事情发生后,即便大人没有当即做出反应,过段时间再跟孩子谈也未尝不可,因为他们仍然能从中吸取教训。正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比较容易冲动,我们更有必要教会他们如何放慢反应速度,不要意气用事。

举个例子,如果孩子气冲冲地指责你,说你给他午饭带的三明治没按他的要求来,你不妨这么回答,“嗯,我这会还没想好该怎么回答你。不如这样吧,我先想一会,过几个小时再跟你说。”孩子看到你没有当场发飙,而是一反常态地说你得思考一下下一步怎么处理,他一定会害怕,并且意识到自己刚刚的行为是多么自私。最后他多半会来跟你道歉,恳求你的原谅。你可以立刻接受孩子的道歉,也可以不慌不忙地告诉他,你要再考虑考虑——这取决于孩子犯相同错误的频率。如果你认为有必要凸显错误的严重性,需要略施惩戒,你还可以再加上一句,“我得慎重地考虑一下事情的后果。过会儿再跟你谈。”怎样才能让孩子放慢脚步,发现自己的错误呢?在我们最终下定论之前,给孩子设置一段留白的时间,这个方法最有效。

7.边做事边聊天

或许是因为十一二岁的孩子不善于解读面部表情,也或许是因为他们过于情绪化,因此他们在谈到有些话题时会非常脆弱,跟父母对视只会让他们更拘谨。家长们经常说一边开车一边跟孩子聊天最为开心,至少,在没有智能手机和耳机的那个时代确实如此。如果你的家庭对于手机的使用制定了明确的规则,那你不妨禁止孩子坐车时用手机,鼓励孩子跟你多聊聊。孩子一边做其他事情,一边跟父母聊天会更加坦诚,比如坐车、玩电子游戏、骑车、和爸爸妈妈一起烹饪时。总体而言,如果家长跟孩子谈话时有直接的目光接触的话,他们的反应通常是点点头,顶多也就是简短地答应几句。这个规律在男孩身上似乎更明显,所以要想好好聊天,不如先给他们找点事做,让他们忙碌起来。

8.书面交流

对于有些孩子来说,书面交流的效果比口头交流要好。这或许是因为他们是听觉型学习者,也可能是他们觉得书面交流留有足够的时间思考,与口头交流相比,他们不需要当即做出回应,所以也更保险稳妥些,或者是担心大人会误会自己的想法,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确实就喜欢窝在床上,自己琢磨伤脑筋的问题。如果你的孩子是这种类型,借助其他方式也可以很好地交流。我所服务的一些家长会准备一个线圈活页本,家长先写下一些问题,比如“下一次你想看哪部电影?”“你最近……的情况如何?”孩子写好答案后再交给父母,如此来回传递。还有些父母会借助电子产品,用社交软件和孩子聊天,既轻松有趣,也能了解孩子的想法。

9.委托他人

最后我要说的是,跟孩子谈话不一定非得是父母。了解一个孩子需要多方面的力量,你也可以委托其他人去做这件事。如果有合适的机会,你可以拜托信得过的好朋友去跟孩子聊聊重要的问题。让孩子知道,如果有什么心事的话,不仅可以找你倾诉,凯茜阿姨和你最好的朋友乔伊也非常乐意分担他的喜怒哀乐。希尔维是我最好的朋友,她一听说我给孩子买了手机,就第一时间给他们发去短信:“嘿!我是希尔维!快把我的号码存下来,以后要是遇到不顺心的事,记得发短信给我,我一定会去找你们的——无条件地关心你们!”这也是帮助孩子培养友谊、建立信任和拓展安全网络的好方法。

在这一章,我大致谈了谈和十一二岁的孩子交流的注意事项和方法,但每个孩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有着细微的差别,我们绝对不能一概而论。或许有的孩子就是喜欢喜怒哀乐溢于言表的父母,或者更愿意坐下来跟父母一本正经地谈话,或者聊起天来就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恨不得把什么事儿都说给父母听。也有的孩子就是寡言少语,以至于家长都担心,是不是得等到哪天孩子因为干了坏事上了报纸,才知道他们到底发生了什么。虽然青少年研究的最新结果为我们指明了养育的大方向,但最了解孩子的人仍然是父母。我们应该选择适合孩子个性的方法,或者对现成的方法做出相应的调整。还需要注意的是,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同样的方法一个月前兴许管用,但一个月后或许孩子就不喜欢了,那就得换个对策;同胞兄弟姐妹的个性并不相同,也需要区别对待。经过几年的摸索实践,你也能成为一名亲子沟通导师。因材施教,活学活用,保持开放的学习心态,这才是任何情况下都能和孩子良好沟通的关键。 Bw3EAUuR9px3FvAOp4ti6vXSDGNZMOcBcSCRwvK3wYJmXTEy2ZacC2pKey8gMvB2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