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4章
谈论你们的亲子关系

好的亲子对话的基础是孩子对父母的信任和融洽的亲子关系。父母怎样做,才能既让孩子对你感兴趣,又不会让孩子觉得你太黏人呢?和孩子分享自己的人生历程和感悟时,怎样才算把握好合适的度呢?在哪些情况下,孩子想听听你的看法?有什么巧妙的办法能让那些沉默寡言、不爱表达的孩子袒露心声呢?在这一章,你将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还记得孩子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会爬到你的腿上,用胖乎乎的小手轻轻地捧着你的脸,好奇地盯着你的眼睛吗?很显然,十一二岁的孩子跟父母绝对不会那么亲昵,但是你心中仍然期望找到往日和孩子那种纯粹的、温柔的联结。可是在这样一个尴尬的年龄段——孩子听到你高声大笑会皱起眉头,轻拍孩子的肩膀他们就像触电一样,想实现这样的期望谈何容易?在这样一个关系紧张且疏离的阶段,如何才能跟孩子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呢?

这确实不容易,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只要能掌握好跟孩子互动的小窍门,亲子关系就会大大得到改善,既能满足孩子独立的欲望,也能满足父母对亲昵的渴求。

首先,我们得转换身份,从经理降成经理助理,有关内容我已经在第二章介绍过。这点非常重要,它能有效地改变你跟孩子相处时的心态。

接着,你要让孩子重新认识你。抛开父母的身份,你是一个有才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的实实在在的人。你可以利用自己的才能和兴趣爱好,来跟孩子建立感情的纽带。在这一章,你将学会如何先通过对话搭建起友好关系的桥梁,然后再过渡到重要的谈话。

当然,这并不是要你放弃父母的身份,把孩子当作朋友相处,而是建议你尝试着去调整亲子关系,这样双方才能以成年人的方式去了解对方。这有点像一直处于变化中的师生关系。幼儿园的师生关系和高中的师生关系其实有很大不同。虽然到了高中后,老师和学生仍然不是朋友关系,但两者的身份界限却模糊了许多。面对年龄大的学生,老师可以更多地分享他们的爱好,更幽默,更多地展现出自己的性格特点,乃至缺点。这能让学生认识到人性的脆弱与局限,从失败中寻求进步,而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营造民主的家庭氛围

有些家长以为法式育儿 应该是这样的:孩子们听着大卫·鲍伊和披头士,跟父母一起共用美味的咖喱和辣味金枪鱼卷,彬彬有礼地听着父母跟朋友聊着时事动态,恰到好处地说补充两句父母感兴趣的话。在没生孩子以前,多数父母都多多少少会抱有这样美好的幻想,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我们才发现自己被孩子绑架了。比方说,朋友们都说有家新开的饭店口味很不错,这天晚上,你好不容易抽出时间去品尝一下,结果在排队等座的30分钟时间里,孩子足足抱怨了29分钟,还坚决不吃20美元一份的奶酪意面,理由竟然是上面洒了面包屑。再比如,你开着车行驶在路上,愉快地哼着歌,过了好一会儿你才反应过来自己来回哼唱的居然是孩子平时爱听的、儿童重新翻唱的流行歌曲。我们被绑架了,只能迁就孩子的需求,把自己的需求束之高阁。

在孩子上初中之前,我们必须叫停孩子对我们的极权统治。我们应该从现在开始,逐步走向民主。这样做有两个意想不到的好处:首先,它能帮助十一二岁的孩子学会如何尊重别人,如何跟别人和睦相处,去人家做客怎么做才有礼貌,也能让他们接受别人不同的想法和体验。其次,他们会明白,地球并不是以他们为中心的,没人有义务一直迁就他们,这样他们就不会愤愤不平。相反,他们会觉得如释重负。一旦孩子放松了,他们会更愿意敞开心扉。下面我们来看看具体的原因。

孩子希望你去了解他,而不是依赖他

兰妮参加了我举办的青少年领袖成长夏令营,她悄悄告诉我,学校里的孩子基本上都不喜欢她。她跟我聊了聊同学们是怎么跟她相处的,以及为什么她觉得自己很失败。在过去的一年中,她觉得孤独又迷茫。我问兰妮,她的父母有没有考虑过把她转到其他学校,她说她没有告诉他们自己的事。我问她为什么要隐瞒,她回答道,“妈妈会很伤心的。她老是哭,我不想让她难受。”通过进一步的沟通,我才知道原来兰妮的妈妈超级欣赏自己的女儿,她几乎没什么朋友,婚姻也以失败收场,她内心深处有种强烈的需求——要让兰妮觉得自己很讨人喜爱,要让她觉得幸福。至少兰妮是这么感觉的。问题就出在这儿。

十一二岁的孩子希望父母是个内心幸福的独立个体,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有自己的朋友,生活忙碌而充实。父母活得圆满了,孩子才愿意跟你分享他们的生活,因为这样他们不会担心要去承担额外的情感负担——除了自己的,还有父母的。如果父母的内心足够强大,无论孩子发生了什么,都能经受得住,都能坦然应对,那么孩子会有一种强烈的安全感,尤其是在十一二岁这样情绪特别不稳定的年龄段。而且,如果孩子的状态有一点起伏,大人就跟着提心吊胆的话,最后只会让自己心力交瘁。

小对话,大用途

最有收获的亲子对话不见得一定能教给孩子什么知识或者让孩子有所领悟。有时候没有明确目标的谈话也同样重要,漫无目的的随便聊聊也很好,都能让父母和孩子更愿意去多了解对方。跟孩子谈谈你日常工作生活中的琐事或者你过去的经历,能拉近你和孩子之间的距离。今天你们没有待在一起的时候,有什么事让你最开心吗?哪首歌能勾起你最难忘的回忆?哪本书对你的影响最大?这样的聊天能让孩子了解你的缺点和弱点。你的性格有哪些缺陷?什么会让你感到焦虑?什么让你感到害怕?分享自己经历的首要目的是要让孩子愿意全方位地了解你,发展你们的亲子关系,从而让孩子认可你,在接下来艰难的青春期阶段,知道你是他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这才是分享的意义。当然,跟孩子谈论你自己还有两方面积极的“副作用”——孩子会觉得妈妈(爸爸)很厉害,你们也会更开心。

分享自己经历的首要目的是要让孩子愿意全方位地了解你,发展你们的亲子关系,从而让孩子认可你,在接下来艰难的青春期阶段,知道你是他值得信赖和依靠的人。这才是分享的意义。

不要过度分享

或许你已经准备好要和孩子进行成年人之间的对话了,但心里又有点忐忑,不清楚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哪些能讲,哪些不能讲。怎么样算是过度分享呢?这让我想起幼儿园老师为了阻止小朋友打小报告所使用的小技巧。他们是这么跟小孩子解释的,“如果你告诉老师的话会给其他小朋友带来麻烦,那就是打小报告;如果你告诉老师的话是为了保护其他小朋友不受伤害,那叫告知。”告知老师是为了帮助别人,打小报告可不是。我们要想借鉴这个区分方法,首先得判断自己的动机。如果说分享的目的是跟孩子建立联结,或者给孩子提供客观、中立的信息,以帮助他们在了解事实的基础上自己做决定,那你尽可去做;如果你打算用自己的情绪来左右孩子的决定(比如让孩子害怕或者操纵孩子),那我建议你还是立刻收手。下面的做法,家长必须避免:

不要试图恐吓孩子

“我高中有一回喝多了,结果醉得人事不省,醒来时发现自己吐了一地,躺在陌生人家的门廊里。爸爸是个过来人,我提醒你一定要小心,千万别跟我犯同样的错误。”这样的父母心里巴不得孩子能听自己的话——一旦出了什么差错,可能有意想不到的严重后果,这是他们的亲身体会。他们以为,如果孩子了解了父母犯下的错误,他们大概率会做出安全保险的决定,但实际上,这种说话方式几乎没有任何效果,甚至适得其反。十一二岁的孩子很可能会觉得爸爸的话无关痛痒,于是通过自己收集的信息对风险进行评估。“哦,可我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你不是还好好的吗?”再者,这个年龄的孩子觉得自己跟父母不一样。他们听了你的故事往往会这么想,“这种事我一辈子也干不出来,我又不是你。”

不要试图哗众取宠

“有一次我跟朋友们在树林里开派对,后来警察来了,结果我被拘留了一个星期!”儿子,你看看,你老爸是不是也年轻过!我可不是只会报税的会计师。我年轻时候也很拉风的,怎么样,你听了之后是不是觉得老爸现在也有点酷啊!这个爸爸让人感觉像是为了进入私家会所,不得不花钱买通了门卫一样。在聊到棘手的话题时,我们没必要“装嫩”,没必要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向孩子证明,虽然我们已经不是小孩了,但很清楚他们会干些什么。

不要试图操控孩子

“想知道我为啥对你爸发火,是吗?那你应该去问问他干了什么好事,我绝对不会再相信他了。你以为他有多高尚吗?他可不是你想的那样。”千万不要跟孩子透露任何会让婚姻中另一方形象受损的隐私。这么做不但不会让孩子觉得你很有道德,还会让他觉得你心胸狭隘。

不要分享自己过去的隐私

梅丽莎·霍尔姆斯(Melisa Holmes)和崔西·哈奇森(Trish Hutchison)博士共同创建了健康教育网站Girlology.com,他们告诫父母,孩子对于自己亲密关系的决策,不需要以父母的性经历为参考。孩子或许会问,“你第一次_____是什么时候?”霍尔姆斯和哈奇森博士一致认为,最好的回答是:“我的责任是要帮助你自己做决定,你的决定不应该受到其他人的选择的影响。”对此我深表赞成,我的判断是,把隐私告诉孩子大概率会让孩子的思路更混乱,而不是更清晰。

那么……我能分享什么呢?

分享危险行为的客观后果

告诉孩子你犯过的错误并不能教会孩子如何保护自己。客观数据和科学研究的结果,还有心理医生的专业建议才是首选该告诉孩子的内容。在孩子小学阶段,家长得准备好要像一部真实可信的百科全书那样,各方面的客观信息都知道。别害怕,这不是说父母什么都得懂,而是说当孩子提出问题时,父母愿意去找资料,并把答案及时反馈给孩子。

如果孩子愿意,可以分享自己的痛苦

那怎么知道孩子愿意不愿意呢?你可以直接问。举个例子,假使孩子跟好朋友关系破裂了,你可以问,“我也有过同样的经历,要是你肯听我讲讲,会不会好受点?”

分享决策的过程

有哪些方法能帮助我们做出好的决策?把各种各样的方法告诉孩子,帮助孩子从中找出他最喜欢的方法,比如列出优缺点,寻求反馈,安静思考,做调查,在脑海中设想,撰写日志,甚至抛硬币也行。注意,我们要分享的是决策过程,而不是决策的结果。

分享自己的感受

让孩子知道你在某种经历中的感受对他们很有帮助。一大家人马上就要聚在一起了,你觉得紧张吗?某个政治问题让你焦虑吗?你嫉妒哪个同事吗?孩子虽然不是我们的知心朋友,但我们也没必要把内心复杂的感受全部隐藏起来。父母是如何把握自己的感情的?他们又是如何接纳负面情绪,拥抱积极情绪的?孩子们从我们身上能学到很多东西,并从中受益。

分享自己的价值观

青少年常会质疑父母的价值观。就这一点而言,你越是打压他们,他们越是要奋起反抗。为什么你的价值观对你而言意义重大?你可以告诉孩子其中的原因,但不要把自己的观念强加于他,那么反过来,孩子也会尊重你的观点。“我知道,现在没什么人写感谢卡了,但我相信,感恩之心是让人快乐的秘诀,一张卡片可以传达出对帮助过我的人的深深谢意。”

分享自己的过去

尽管我不赞成家长把自己年轻时候干的荒唐事告诉孩子,但我认为分享自己青春年少时青涩的情感和难忘的经历是跟孩子心心相通的好办法。那么把哪些经历告诉孩子比较合适呢?有什么判断方法吗?很简单,我们大人老是跟小孩说,“凡是你不想让爷爷奶奶或者老师看见的东西,都不许发到网上。”我建议父母可以参考这个办法,凡是你不想让新同事或者刚认识的人看到的隐私,都不要告诉孩子。

分享日常琐事

两个人为什么会亲密呢?不就是因为我愿意把日常的琐事讲给你听,而不是讲给别人听吗?我们大可不必把一天发生的所有事事无巨细地唠叨给孩子听,但我们可以挑一些说说。比如,你今天上班路上的新发现,在播客上听到的有趣的事儿,午饭吃的什么,等等。“少即是多”这个理念确实没错,但和家人分享他们看不见你的时候发生在你身上的小事,这很重要。无论开始有多无趣,多乏味,也要坚持下去。

家长苦口婆心,孩子拒不合作

读者们可能会觉得我说了那么多是在白费口舌。你很想跟孩子讲话,结果呢?他们只会敷衍了事——“好。”“可以。”“说完了吗?”我在上文已经说过,现在再强调一遍:这是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想要表现得包容孩子,完全接纳孩子,又不能让他感觉到你离了他不行,这是门艺术。实践得越多,你就越能让孩子相信你是个好相处的人,开始他愿意跟你说些小事——到最后也说重要的事。即便孩子刚开始不为所动也别害怕,但你得坚持下去。要始终如一,这是赢得孩子信任的关键。

我在每一章都会先提纲挈领地说一下重点,然后通过一两个对话示例告诉大家,不同的对话主题应该怎么操作。在这一章开始,我们就要开始学习针对不同主题的对话示例。BRIEF原则最为重要。如果父母能游刃有余地开始和结束对话,不仅能减轻孩子的压力,孩子也会更坦诚。如何跟孩子讨论亲子关系的话题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B:心平气和地开始对话

家长:嘿,我今天读到些有趣的内容想跟你说说。两分钟可以吗?

孩子:好啊。

家长:太好了!那本书是讲亲子关系的。

孩子:好吧。(白眼警报)

R:与孩子共情

家长:我知道你对这种书没什么兴趣,但我确实读到些能让我们彼此更轻松的方法,这下你是不是有些好奇?

孩子:书里是不是让父母给孩子买个新手机啊?

家长:哈哈!没有……不是那回事。我话还没说完呢!

I:提出问题,收集信息

我一直强调家长得活学活用。在谈论亲子关系时,我们不需要问问题,这步可以跳过。

E:重复听到的话

既然跳过了提问环节,我们也无须重复听到的话。

F:家长给出反馈

家长:好,书里说到了你这个年龄段,亲子关系就会开始慢慢改变。你逐渐长成个大人,所以我不能再直接告诉你应该怎么做,而是得跟你一起商量。妈妈应该是一个倾听者,协助你做出最有利于身心幸福的决定。而你需要把你的情况告诉我,这样我才能鼓励你,支持你。听起来不错吧?大人少干涉,少指手画脚,而是跟孩子一起商量。

孩子:嗯,有什么条件吗?

家长:你这么问很聪明。没有任何条件,但是我们事先得说清楚。如果是直接关系到你人身安全的问题,仍然是我说了算。我得确保你不会因为某些错误而后悔终生。至于其他方面的问题,比如朋友的相处、学校的功课等,我只是帮助你决策……大概相当于你的助理吧。我知道,有些决定会让你感到骄傲,有些决定则会让你觉得遗憾,这很正常。没人能一直不犯错,能一直做出完美的决定。重点是你能在我的帮助下,学会独立决策,权衡利弊,做出你认为最好的选择。我得了解你的情况,这样才能在你需要的时候提供帮助。

大概就是这些内容了。我希望咱们的看法能一致,所以才分享给你听。我手头还有些事,得先忙会。要是你想聊聊或者去逛逛超市的话,先等我30分钟。

运气好的话,孩子或许很乐意跟你聊聊书上的内容,比如他有什么样的期待等,也可能你说完他就没下文了。这个对话为以后的亲子沟通奠定了稳固的基础,因为如果大人能通过夸奖的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期望,孩子们就会更愿意去实现这些期望。比如,“你现在是个小大人了,我们得像成年人那样说话了”,比“如果你想让我把你当大人看待,就请你像成年人一样跟我说话”更能鼓舞孩子。

如何跟孩子谈论有趣的事

家长越是能放手(比如不去监督孩子完成每项任务,不管孩子作业有没有在截止日期前提交,不安排孩子参与社交活动),亲子关系提升的空间就越大。我们应该多关注孩子的内心——孩子在想什么,少关注孩子必须完成什么,我们除了可以跟孩子谈自己每天的工作,也可以聊些其他的。这样孩子才不会把你看作是个“监工”,自然而然地会对你感到好奇,想更多地了解你。

下文所列具体的话题/对话能帮助你跟孩子轻松有趣地快速聊上几句。我在书的最后又把这些问题列了一遍,以方便读者使用——如果你的孩子更喜欢书面交流的话,也可以把最后的几页纸撕下来。大部分的问题适合父母给孩子提问,有些则是孩子问父母的,还有些可以双向使用。

另外,我还为家长们准备了一些有关孩子偏好的问题。小孩子发脾气时,妈妈一个大大的拥抱或者插科打诨就能把孩子逗乐,但这两招用在十一二岁的孩子身上,只会让他们火冒三丈或者窘迫万分。我们既然要改变跟孩子的相处模式,那么搞清楚孩子在面对父母时的期待,处理冲突和情绪等其他可能的波动时的偏好,是很有帮助的。

闲聊小对话

家长问孩子:

— 结合我们家的情况,你觉得你第一份工作可能是什么?

— 如果你有机会给一名新生介绍你们学校,你觉得最值得介绍的地方是哪里,哪些地方不值得推荐?

— 你的朋友为什么喜欢来我们家玩?你又为什么喜欢去别人家玩呢?

— 你们吃午饭时学校放什么歌大家最兴奋?

孩子问家长

— 你第一份工作是做什么的?你做过那么多工作,最讨厌哪份工作?

— 你上高中时哪门功课最好?你大学时候学的什么专业,为什么选那个专业呢?

— 还没生我的时候,你做过什么特别酷的事情没有?

— 你觉得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有哪些事能做得更好?哪些已经做得很好了?

双向问题

— 除了家人以外,你还想跟谁待在一起?

— 有没有什么让你很想笑,却又不该笑的事?

— 跟家里其他人比,你最擅长什么?

— 你希望你的朋友能多做点……事?

— 如果明天你完全自由,什么事也没有,你最想做什么?

— 你最讨厌哪样家务?

— 你最近在电视上看到或者书里读到哪些恐怖的内容?

— 要是你能重新设计规划我们居住的城市,你会怎么改动?

— 有没有人说你像哪个名人?

— 如果你赢了一场比赛,有机会见到一个神秘人物,你希望他是谁?不想见到谁?

偏好

— 如果取得了一些成绩的话,你希望得到很多人的关注吗?是不是在不同的场合,你希望获得的关注度也不同?(比如在公共场合和在家的情况有所不同。)

— 难过的时候,你是希望我来安慰你,还是想自己待着?

— 如果一整天都不顺心的话,做什么能让你好受点?

— 如果我觉得你做得很好的话,我应该怎样表达赞赏之意呢?一起举手击掌,给你发祝贺短信,当面表示赞美,送你贵重的礼物,还是度个奢华的假期呢?

— 在谁跟前夸你比较好?是只在家里夸奖,在朋友面前夸奖,还是发到社交媒体上,让大家都知道呢?

— 当我们争吵时,你是愿意问题当时就解决还是等以后再谈?等多久?

— 如果需要你做什么事,是直接告诉你好还是写下来告诉你好?

— 是在你房间谈事情合适,还是在我房间、车里或者其他地方更合适呢?

— 如果你和朋友闹掰了,你希望我跟他们谈谈吗?

别做谈话终结者——谈论你们的亲子关系的禁忌

“你不喜欢我,不喜欢好了。我该做的都做了。”

跟孩子老是争吵不是好的养育方式。没错,当家长给孩子设置边界时,孩子们会觉得大人很苛刻严厉。这时候我们需要跟其他家长一起相互支持,对孩子的不满付诸一笑。我们不能把严厉苛刻作为一种手段,把跟孩子友好相处的机会拒之门外。坚定地给孩子设置合理的边界,不要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给孩子做个好的表率,这样他们将来在和朋友、下属和爱人相处时,才能把握好尺度,知道尊重别人。

坚定地给孩子设置合理的边界,不要一副颐指气使的样子,给孩子做个好的表率,这样他们将来在和朋友、下属和爱人相处时,才能把握好尺度,知道尊重别人。

“根本问题……,听好了,这事的教训是……”

我们必须克制,不要老想着让孩子学到教训。随着父母和孩子互相分享得越来越多,有时听孩子说了什么事,我们就总想着他们能吃一堑,长一智。我记得有一次我们全家出动,去市中心观看一场重要的赛事。家里几个十几岁的孩子开了一辆车,他们把车停在体育场附近,而我和丈夫把车停在他的公司然后走过去(几百米的距离)。比赛结束后,孩子们被堵在地下停车场足足有一个半小时,一直等到地面上的车走得差不多了才出来。他们在车里可急坏了,差点得了幽闭恐惧症。我丈夫当时也很着急,但是他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孩子渡过难关,只会叮嘱他们以后一定要避免类似情况。“这件事告诉我们,看比赛绝对不能把车停在场馆附近,因为出来会很麻烦。”这话不说大家也明白,本来已经心急如焚的孩子们听到这话,肯定更不高兴。记住,经验是最好的老师。我们只需要倾听和安慰。

没时间仔细看书?那一来堂速成课吧。

本章小结

· 在青春期早期,亲子关系应该向成人之间的关系发展,家长跟孩子的沟通不应该以说教为主,而是要多跟孩子进行简单轻松的对话,不要给孩子造成负担。愉快的交流比什么都重要,它也是实现互相尊重的良好途径。

· 跟孩子解释清楚两个成人应该怎样对话,孩子会更积极地回应你。

· 孩子一直在成长,他们处理情绪、冲突的方式,解决问题的方式都会出现阶段性的变化。家长不妨跟孩子讨论一下他们的偏好。

· 和孩子分享固然是好事,但不要过度分享。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价值观、自己在不同经历中的不同感受、有关身心健康的研究和数据、有趣的回忆和日常生活中他们经常忽视的小事情。分享绝不是为了恐吓孩子、操控孩子或者让他们对自己另眼高看。谁在青春年少时都干过些荒唐事,如果你不愿意让老板或者新同事知道这些事,那你也不能告诉孩子。

· 亲子关系的转变不是一蹴而就的,你不可能一下子就非常满意。孩子是一点一点敞开心扉的,这是个漫长的过程,但无论要投入多少时间,花费多少耐心,都是值得的。 b8/74rYMmVb437cOeng9mytYtT1Nip/Q6+8rxcwR5DlqIab1YhtVgo7ucBTHKK0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