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章
虎爸虎妈会养出什么样的孩子?

在医院的急诊室,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有一天晚上,我正在指导医学系实习生汤姆,一位男士在妻子的陪同下来到诊所,他出现了幻觉,正处在困惑的状态。我让汤姆调出病历,考量各种可能的病因,并在45分钟内向我汇报。90分钟后,汤姆还不见人影,我只好搁下手边的工作去找他。然后我撞见了一个令人不安的场景:汤姆站在患者床边,那位男士正在啜泣,脸涨得很红,看起来非常不舒服。我赶紧走过去让汤姆将访谈做一个结尾,这个过程中我发现患者因为癌症治疗在忍受着痛苦煎熬,他还问了其他医生能不能起来走走。我把汤姆带到旁边,问他有没有注意到患者的不适。

“这个嘛,”他说,“我还在填他的抑郁量表,不调查清楚填完表格我不想结束访谈。”

汤姆对患者缺乏同理心的态度让我忧心忡忡。完成工作之后,我找他坐下来,想要开导他一番。我问他今晚跟着我实习有什么心得或问题。汤姆对刚才那位患者的事只字未提,反倒开始急切地问我转正考试会考什么。其实那天晚上我们还看到了其他几个很特别的案例,有个病人得了额叶脑瘤,一个病人患有大麻引起的精神病,还有一个病人患有纵欲无度的“性瘾”(sex addict),但这些案例似乎都激不起他的好奇心。事实上,我的结论是汤姆并没有好奇心,也不太有同理心、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或沟通能力!我问了几个同事对他的印象,才发现其他人也有同感。虽然很多人都曾试着教导汤姆该用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患者,但病人和主管都抱怨连连,汤姆的实习成绩岌岌可危。有些同事怎么都想不通,汤姆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考上了医学院,还是个厉害的小提琴手,这些事实显示出他是个认真、自律且拥有高智商的人。这样的落差让其他人很吃惊,但我却一点也不意外。

在十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我看到汤姆这种类型的学生在医学院学生中的比例越来越高。这些年轻人被称为“酥脆族”(crisp),他们累到焦头烂额,内在动力已经烧焦到酥脆的程度;还有“茶杯族”(teacup),这些被“泡泡纸”包覆的学生极为脆弱,一旦遇上人生第一个挫折就会应声破碎。酥脆族和茶杯族习惯性规避风险,他们精疲力竭、备感压力、僵化死板,这跟刚刚开启追求知识旅程的年轻人应该有的样子完全相反。许多学业平均成绩、考试成绩和在特定课外活动中表现高人一等的孩子,却缺乏社交技巧、同理心,缺乏与人合作以及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个族群的普遍行为包括把患者叫醒或打断家属会面,因为这样他们才能把自己的流程走完。他们无法随机应变、面对现实压力和解决突发问题。在我讲完课之后,学生告诉我:“现在很多年轻人根本不关心概念,我们只想知道考试会考什么。”有一次我在讲解激励技巧的时候,学生问我:“我们为什么要学激励技巧?我们是医生,难道病人不该乖乖听我们的话吗?”(对,最好是如此,那我们只要说“减肥”“别再抽烟了”或“多运动”就够了)

汤姆显然是个聪明的年轻人,但他在现实世界中无法应付突发状况并进行团队合作。汤姆最后因表现不佳以及由此导致的信心不足离开了医学院。你可以想象到,离开医学院会是他人生中一段难熬的时光。我很希望他能健康、快乐又成功,但在他适应能力不足的情况下,我还是相当担心他。

生理和心理:生活失衡的可靠迹象

每次见到像汤姆这样的孩子和年轻人,我总是很震惊他们的人生有多失衡。人体是很奇妙的,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套复杂且几乎万无一失的警报系统,通过生理迹象告诉我们:生活失衡了。一旦忽视这些警报,灾难就会来临。在该进食的时候,身体会让我们感到饥饿;该睡觉的时候,身体会让我们感到疲惫。如果把这些提醒我们要顺应生存之道的信号抛在脑后,我们会得到警告,身体会感到不舒服。举例来说,我们如果没好好吃饭,会变得血糖过低、暴躁易怒和健康欠佳;如果没睡好,则会精神不集中。要是继续忽视或不管这些警告,我们备感压力的身体会失调,导致患病风险提高,像是抑郁、焦虑、成瘾和糖尿病。我们的身体会通过这些提醒、信号、警报和失调来告诉我们,我们的身心失去了平衡。然而,很多人不一定会去倾听,包括我自己也是,直到跌倒受伤。

我天生患有关节过度活动症(hypermobility),这意味着我的关节比较松弛。筋骨柔软是很好,但身体也需要力量,而我极度缺乏。只要进行一些早期治疗并加强肌肉训练,情况会大不相同,但父母和我都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更糟的是,青春期荷尔蒙让我的关节更加脆弱,单是膝盖脱臼的次数就高达6次,其中一次还是平常走路时发生的。由于身体无法平衡,我在30岁时骑自行车不小心跌倒,跌断了左胳膊肘、肩膀和肋骨。我打了骨钉,做了两次手术,留下了断裂的旋转肌袖(rotator cuff)、滑囊炎(bursitis)和慢性疼痛等后遗症。

之后十年我原本应该定期运动并接受物理治疗,但我没有去做,使得膝盖和左肩疼痛每天侵蚀我的人生。为了减缓症状,我吃消炎药来自我治疗。结果长期久坐、运动不足和过去的问题全部加在一起,造成了严重的慢性疼痛症候群,彻底把我击垮了。我的右腿因为使用不足而萎缩,并引发臀部循环不畅,致使我只能使用左下半身。同时我的左肩部位进一步弱化,将上背和脖子往右拉。我完全失衡了,在疼痛问题得到控制之前,我的人生在各个方面都寸步难行(字面意思和比喻意义上皆是如此)。我花了多年时间进行类固醇注射、物理治疗、针灸和运动医学的密集治疗,才让身体得以正常运作。康复之后,我对人生完全改观。我过去因为慢性疼痛和身体不便深受绝望打击,现在更加关注健康,以及过平衡的生活。人体的各个部位既独立运作又密切联系,它们需要互相达成平衡,无论核心部位还是附属部位,无论力量还是柔韧性。这些要素在儿童和青少年体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就应调整至最佳状态。

人类的心理也需要整合、平衡,以便拥有强健的核心、力量和柔韧性。身体成长最快的时期为儿童和青少年阶段,大脑也是。事实上,人脑真正进入“青春期”,女性大约要到23岁,男性25岁(没错,男性的确成熟得晚)。年轻的大脑比年老的大脑需要更多睡眠和玩乐时间。和身体一样,年幼时心理上根深蒂固的习惯比成年之后养成的更难矫正。

我来说一下泰勒的故事,他失衡的生活如何影响了心理健康。泰勒小的时候就是个焦虑的孩子。这种倾向可能遗传自他母亲,她总是太过在乎“如果这样会怎样”以及“其他人会怎么想”。她总是围着泰勒转,不让他离开视线范围,确保他“守规矩”且远离危险。泰勒的父母逼着他打高尔夫球,因为这是一项安全的运动,他从小也展现出过人天赋,等申请大学时会加分不少。泰勒虽然不怎么喜欢打高尔夫球,但也顺从了父母的意思,因为他觉得自己别无选择,也不想让父母失望。泰勒的父母不知道他并不快乐。这一家人很少对外显露不愉快,爸妈都习惯摆出“完美”的模样。对于泰勒的问题,大部分情况下他们要么绝口不提,要么快速帮他解决。这种教养方式在泰勒小时候还行得通,但当他进入青春期后,他的过度谨慎、缺乏问题解决技巧以及把情绪闷在心里的习惯开始产生负面影响:面对生活中各种纷繁的活动他感到恐慌,像是写作考试、打高水平高尔夫球赛、认识新朋友和公开场合发言。每次他觉得恐慌,就会失去更多自信,变得更加焦虑,特别是在社交场合。泰勒从未告诉过别人这件事,他开始喜欢躲起来,因为这样比较有安全感,并借由打游戏和抽大麻来发泄。

泰勒15岁时,在一场重要的高尔夫球锦标赛中怯场了。他的教练气得失去冷静,在众人面前斥责他。泰勒觉得自己无法面对这种状况,干脆从此放弃打高尔夫球。只是想到要见教练或开车经过高尔夫球场,都能让他惊慌失措。他认为自己让父母失望透顶,他们牺牲了那么多,殷切期盼他在高尔夫球上有所成就,但他不知道还能做些什么。

泰勒的恐慌、焦虑和孤立感越来越严重,他也越来越依赖大麻来解闷。这一切都影响了他的内在动力、专注力和记忆力。毫不意外,他的成绩一落千丈。到了18岁,泰勒上了一个他觉得“不怎么好”的大学,但还是没办法应付学业。他没有去发掘自己痛苦背后的原因,也就是焦虑,反而在社交场合用酒精以及私底下抽更多大麻来麻痹自己。他失去了平衡,经常性的恐慌发作让他变得非常不健康。泰勒再也无法入睡、专心或集中注意力,最终把自己隔绝于所有亲朋好友之外。直到他完全被严重焦虑击垮,连宿舍房间都出不了,才发现自己得了重度抑郁症。他的抑郁症持续了将近两年,他必须接受的治疗包括严格的药物控制,个别治疗以改善他的个人应对技巧和问题解决能力,家庭治疗以消除他对父母的罪恶感和怒气,以及团体治疗以增强他的社交自信心。经历过抑郁症的折磨,现在他比较懂得如何处理不确定性、解决问题、管理情绪以及过上一种平衡的生活。

我希望泰勒和我自己的案例能让大家认识到,我们的心理和身体一样,都需要平衡。泰勒的焦虑和我的关节过度活动症,都是因为没有及早处理,导致严重问题爆发。我如果早点进行肌肉强化训练,泰勒早点建立起信心,绝对大有益处。青春期的生理化学变化让我们两个的问题一发不可收拾,我的情况是脱臼,泰勒则是恐慌发作。我们都经历了一个雪上加霜的事件:我的自行车意外和泰勒跟教练的冲突。我们都出现了失衡的早期征兆,但都选择了忽视,自己想办法治愈。我们都继续生活,直到完全脱轨。我们都耗费了极大心力重获平衡。我们都不是故意要变得如此失衡,这是父母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但是,缺乏对问题的重视和必要的修正,让我们的生活逐渐失衡,最终让我们吃尽苦头。失衡在一开始可能会让亲子双方在某种程度上获得助益。举例来说,泰勒的谨慎帮助他远离伤害,使他成为一个听话的好孩子,从不捣乱。我们之所以会生病,是因为我们都在不断加强自身优势,却忽视了自己的弱点。人生越早失衡就越难重新步上正轨。如果这种不平衡开始于儿童黄金发育阶段,身体或心理不能以一种平衡的方式发展,之后患病、疼痛和受伤的风险就更大。

我们时常将生理和心理平衡视为理所当然,跟健康一样。想想看,我们走路或骑自行车需要发展出多少神经元和联结。除此之外,心灵必须时时注意身体并随时校正,才能在走路或骑自行车时保持平衡。虽然熟练之后要达到平衡看似很容易,但容易不代表简单。我们通常不了解校正是一件多复杂的事,直到少了些什么。有人认为我们的身体和心理会自动校正不平衡的状态,这种想法不完全错误,因为它们会在我们失去平衡时发出警报。不过,能不能听进去并付诸行动重获平衡,就操之在个人了,不听的话就会摔跤。

失去平衡是现在很多孩子的通病,已经影响到了每天的生活。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被保护起来,他们就无法学会保护自己;如果我们的孩子花太多时间坐在书桌前,没有生活在真实世界的足够经验,长大之后就不会知道怎么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找到平衡;如果我们的孩子花太多时间读书或练习,没有足够的休息或放松,就很难做到不紧绷;如果我们的孩子只会听命行事,没有机会靠自己来解决问题,就难以面对和应付遇到的问题。一个在失衡状态下成长的孩子根本不会知道平衡为何物。

我认为凭直觉,我们都会注意到身体发出的警报,但对心理发出的警报却置之不理。想象一下,一个8岁的孩子拥有一副肌肉发达的身躯,像是强壮的肱二头肌,那是多么奇怪的形象。身为父母,直觉会告诉你这不太对劲。你可能会说他的肱二头肌看起来“不自然”,质疑他所进行的力量训练是否不利于健康。身为父母的直觉告诉我们,身强体壮是好事,但以人为方式加速自然的体能成长并不是。孩子的心灵也是同样的道理。把8岁的孩子送去做力量训练最终会导致发育迟缓,而剥夺孩子童年的玩乐机会,要求他们有高人一等的表现,长久下来只会拖垮他们。

虎式教养的负面效果

行程过满的虎崽忙到无法满足人生基本需求

缺乏睡眠、阳光、锻炼和营养 16岁的桑杰在追求至高荣誉、参加各种义工活动和准备大学入学考试之间不断奔波。他来见我的时候心烦意乱又无地自容,因为大家都觉得他“很坚强”,他却需要看医生。我发现他在萌生自杀念头之前的三个月里每天只睡5个小时。他和父母都知道睡眠很重要,但他就是没办法在白天把所有事情做完。他的父母很慈爱也很担忧,但没有引导他减少活动带来的负担,而是轮流熬夜陪儿子,帮他泡咖啡,任他读书读到睡着。他们甚至在他的成绩开始变差之后,请了一个昂贵的家教晚上帮他补习功课。

桑杰并不需要家教来帮助他提高成绩,他本身就很聪明,他需要的是休息。但他陷入了恶性循环,把每一个“领先”的机会看得太重,他睡得越来越晚,失去了清晰思考的能力,成绩也每况愈下。他觉得自己要发狂了,最后会被送进精神病院。我也同意如果他再不好好睡觉,可能就是这个下场。他不相信简单的睡眠就能解决他的问题,他一向都把睡眠时间挪来用在更“重要”的事情上。我向桑杰说明,睡眠不足几乎就跟长期抽烟一样有害健康。他答应我会多睡一会儿。仅仅过了四天,他注意到自己的心情、精力、注意力和专注力都有了明显改善。两星期后,他已经恢复正常了,一再感谢我救了他一命,而我所做的只是建议他多睡一会儿。我想补充的是,这种建议是任何具备基本直觉的人都想得到的,根本不需要任何医学背景!

我还遇到过无数年轻或年长的“老虎”,他们饱受睡前焦虑的折磨(最终导致失眠)。因为他们太忙了,就寝时间是大脑唯一可以处理当天各种情绪的时间。讽刺的是,许多患者告诉我,他们应付睡前焦虑的方法就是让自己在白天更忙,希望能累到一躺到床上就马上睡着。

有些老虎家长让自己的孩子忙到“不见天日”。据报道,在东亚主要国家,像是中国、韩国、日本等,90%的孩子早早就近视了。相较之下,北美的亚裔年轻人近视率只有10%~20%,显然近视的高发率并非受到遗传因素影响。研究员认为这是因为学习过度,而接触自然光太少,造成用眼过度。儿科医师也发现,佝偻病又开始出现,并认为原因是缺乏维生素D,它需要身体晒太阳才能合成。(我想电子游戏也难辞其咎)。如果我们的孩子总是待在室内读书或玩游戏,就永远没有时间享受户外乐趣。没有机会呼吸新鲜空气,也不晒太阳,这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如果你在室内待一整天,筋骨不怎么活动,体重很容易就会增加。肥胖儿童自19世纪80年代以来已经是之前的两倍还多,而且没有趋缓迹象。儿童肥胖在欧洲和东方国家日益严重,近期研究显示,儿童参与的需要久坐的结构化活动时长和肥胖有直接关联。

儿童糖尿病也有增高趋势,令人不禁怀疑,“忙碌程度”增加,吃快餐,以及奔波于不同活动之间在车上吃晚餐,是导致糖尿病和肥胖的部分原因。

忙碌也会导致极端行为的产生。举例来说,由于大学入学考试是中国教育体制中对人生最具决定性的关键考试之一,因此有些高考考生通过静脉点滴注射氨基酸,这样他们就不用把宝贵的学习时间浪费在吃饭上了。赞同这项做法的人表示(对,我很惊讶竟然有人承认他们支持这种疯狂行为),输液让学生省下去餐厅吃饭的时间来读书。他们还认为,这样能让彻夜苦读的学生提神醒脑、冷静思考。我很怀疑这种糟糕的生活方式选择是否已经算是明目张胆地对孩子身心的虐待。不管你的看法如何,孩子都正在受到伤害。

过度竞争的虎崽无法在真实世界里竞争

社交技巧与社会联系不足 许多父母和青少年现在比较喜欢从事单人的运动和音乐,不愿参加团队运动、乐团或社团,主要是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赢”起来比较容易。曾有家长告诉我,游泳、高尔夫球或单独演奏一种乐器不用在团队里去配合别人,比较能控制结果。一位商学院的毕业生跟我说,他们系的本科生都不愿意参加团体项目,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分数没有太多控制权。试想一下,有多少行业的运转是不需要团队合作的?这种短视近利,狭隘地只关注眼前的做法,会严重损害一个人长期发展的能力。今天这个世界跟过去一样具有社会性,甚至更甚以往,因为智能手机和计算机让全球的相互联结更紧密。优秀的社交技巧很快会成为履历表上的关键一项,而虎崽却极为缺乏。社交技巧与社会联系不足不仅有损就业前景,也会妨碍一个人在各方面获得成功。人类是社会动物,社交技巧和社会联系就跟睡眠一样,是维持健康之必需。

身体损伤 在运动和训练中被逼得太紧的孩子容易受伤。急诊室医生看到越来越多的孩子因为过度训练和过度运动而受到伤害。在2008年至2009年,有40万起脑损伤(脑震荡)案例发生在美国高中体育活动中。1997年至2007年间,8到19岁参加篮球、足球和橄榄球等运动的孩子脑震荡发生率增加了1倍以上,即便参加这些运动的人数是下降的。

医生也会告诉你,越来越多的父母不听从医生建议,他们不让受伤的孩子休息或暂停运动。这些伤害很严重,如果不让受伤的孩子好好休息,再回到他们被逼迫的运动场上,后果不堪设想。我见过扭伤脚踝的芭蕾舞者回到舞蹈教室,得了滑囊炎的网球队员回到网球场上,闪到腰的划船选手回到船上,以及膝盖疼痛的溜冰选手回到冰上。但最令人担忧的是受伤的曲棍球、篮球、橄榄球、足球、滑雪和雪地滑板运动员。我看到他们患有失眠、晕眩、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焦虑和抑郁等,而这些全都是头部创伤没有得到妥善处理的后遗症。如果一个孩子在经历脑震荡后不久又从事运动,通常是因为家长内心的老虎在作祟,使他们将受伤的孩子逼向危险边缘,或默许孩子这么做。不管是你的孩子“真的”想在康复之前回到赛场上,还是你“感受到”了来自队伍或教练的压力,在我看来都不合理。我们是父母,如果我们不把孩子的健康放在第一位,还有谁做得到?

人格缺失 为了赢得胜利不计代价,虎式教养会教出任性、自私和不道德的孩子。作弊和其他不道德的行为日渐猖獗,已经变得越来越常见。在竞争最激烈的运动中,孩子常常有不管怎样都要夺第一的压力。年轻运动员会“干掉”敌队最强选手,即使这么做可能导致严重伤害。媒体几乎每天都会报道专业运动员的作弊丑闻,但我可以用第一手资料告诉你,高中和大学运动员通常更容易作弊和使用违禁药物,因为较为松散的管制可以让作弊神不知鬼不觉。我常常怀疑这些专制的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紧盯不放,怎么可能是最后一个知情的人。我不是说所有父母都鼓励这种行为,但至少拒绝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在运动场上作弊只是不道德行为的冰山一角。不久之前,哈佛100名学生被指控在带回家完成的试卷中作弊。中佛罗里达大学则有超过100名学生提前拿到了期中考试的题目,他们没有一个人对作弊感到后悔。在1940年,20%的美国大学生承认曾在高中考试中作弊;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增加到75%~98%。

最近我和一名拥有30年经验的教师安妮聊天,她透露教育工作者现在不能给学生太低的分数,更别说约束他们不要作弊,特别是在遇到老虎父母的时候。安妮告诉我,一位名叫马可的学生,他的父母责怪安妮揭穿马可考试作弊并取消考试成绩。安妮认为和马可的父母讨论这件事,对于马可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在不造成“致命伤”的情况下,让他了解到自己犯下的错误会导致什么后果(他当时读九年级,那次考试成绩并不会影响奖学金或大学入学申请)。可是他的父母很担心他的名声,以及反映在成绩单上的影响,因此他们提出要把整件事压下来。在压力之下,老师和学校不得不将这门课在总成绩中的比重降低,这样马可的成绩便不会受到切实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所有跟作弊有关的痕迹全被清除得一干二净。马可从这次事件当中感受到的压力微乎其微,他的父母替他承担了所有焦虑、压力和替他擦屁股的成本。更有趣的是,马可坦承考试作弊而且还怪他的老师“大惊小怪”,让他的父母觉得他“受尽委屈”。这个例子显示出虎式父母不顾一切只想赢和不惜代价保护孩子的心态,可能导致尊重、责任和道德等价值观崩溃。

就连当义工都可以和作弊沾上边。许多年轻人当义工只是为了更容易申请大学,对此他们甚至可以跟你直言不讳。这些“做做样子”的学生并没有想到,很多入学审查官一眼就可以看穿这种装模作样的行为。最糟糕的是,这些为了得到利益才去做义工的人,无法体会真心付出后才会收获的幸福感。

成瘾物质使用和成瘾 在十余年的工作中,我看到越来越多成绩斐然的年轻人使用处方药来提升表现。加州大学一项研究发现,20%的大学生承认至少有过一次以非医疗目的使用聪明药、利他林等兴奋剂的经历,最常见的原因是“改善学业成绩”“让读书更有效率”“提神”。其他跟学业无关的动机,像是在派对上助兴或用来减重则被认为比较不重要。根据我对兴奋剂滥用、依赖与使用不当的广泛研究以及讲课经验,我认为这些研究结果都过于保守,而问题每天都在恶化。我看到孩子服用处方药来延长读书时间,打橄榄球打得更勇猛,在田径场上跑得更快,为了划船和跳芭蕾减重,以及熬过被塞满的日程,压力大到就要忍受不了的日子。

兴奋剂(以咖啡因最常见)是能在短期内提升表现没错,但长期下来的代价可能是破坏整个身体系统。举例来说,大脑的自然睡眠周期会变得紊乱,让年轻人无法入睡,即使停用兴奋剂也一样。兴奋剂具有高度成瘾性,可能会导致一个人的生活完全失衡。我遇到过也治疗过太多聪明又勤奋的虎崽,在不经意的情况下因为想要提神和提升运动或学业表现而对兴奋剂上瘾。

心理健康、自我伤害与自杀倾向 大学生心理辅导室涌入了越来越多需要心理咨询的学生,从各种迹象来看,未来数十年的需求还会不断增加。青少年抑郁症等心理健康问题自21世纪初期以来上升了五倍。一项研究指出,1938年至2007年间,美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幅明显增加。相较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大学生,现在的大学生抑郁症、轻躁狂、妄想症和心理病态偏差在临床量表上的评分高出一大截。心理病态分数超标的年轻人数量高出惊人的五倍之多。研究证据有力表明,这一结果并非由反应偏差(response bias)造成,也就是说,不仅仅是因为现在的人比过去更容易承认自己抑郁。研究者表示,研究结果最符合这样一种模式,即文化转向外在目标,如物质主义和地位,而远离内在目标,如社区、生活意义和归属。

这些结果一点都不令我意外,因为我每天都目睹这些问题日益恶化。不过,这几个趋势中最让人不安的是自我伤害。我看到太多年轻人用割、烧等自我毁灭的方式来伤害自己,包括自杀未遂和自杀死亡。这些人通常通过自我伤害来解决心理压力。他们借由自残让大脑分泌内啡肽(endorphin),来缓解伤口的疼痛。一项2011年的研究报告追踪了美国八所大学的学生,发现其中有15%的人曾经割伤、烧伤或用其他方法伤害过自己。这些行为最常发生在一天即将结束,这些学生该准备入睡的时候。

自杀有时是逃离压力最极端且悲惨的手段。2012年秋天,新学年开始之前,康奈尔大学在其位于纽约美丽的东岸校园的七座桥上安装了铁丝网。原因是在2010年,有6名学生自杀,其中3名是从这些桥上跳下去的。校长戴维·J.斯科尔顿(David J. Skorton)表示,这些死亡案例只是“冰山一角,显示出我们以及各地的校园有许多学生正在面临范围更广的心理健康挑战”。康奈尔大学很快成为所谓的“自杀大学”,但它绝非唯一遭遇此问题的学校。事实上,康奈尔的学生自杀率和北美洲其他大学差不多,比世界上许多学校要低。

在中国,大学生自杀率飙升,数字为同龄非大学生年轻人的2~4倍。在韩国,韩国科学技术学院(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学生会在同一年第四个同学自杀后,说了以下这段话:“我们日复一日被无情的竞争压得喘不过气来。由于有太多家庭作业要做,我们连30分钟都腾不出来以帮助同学解决烦恼……我们失去了开怀大笑的能力。”

在印度,如果你问大学行政人员,他们会告诉你学生自杀是一个严重问题。一项研究发现,2006年有5857名学生自杀;到了2010年,这个数字攀升到了7379名(差不多一天20名)。

当然了,自杀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议题,触发原因通常不止一个。其实年轻人的所有心理健康问题都是多方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像基因、早期童年经历、创伤、头部外伤、个性、荷尔蒙、成瘾物质使用以及环境。因此我的意思不是把年轻人的所有不开心都怪到虎式教养头上。事实上,更准确地说,失衡的“老虎文化”才是导致我们许多人不开心的主要原因。

最令人难过的是,那些最聪明、最有才华的年轻人面临自残和自杀的风险最高。小小年纪便在学业、运动或音乐上展现出过人天赋的孩子会被挑选出来,被课程、家教和殷切期望压得喘不过气,常常不计代价想要有杰出表现。他们逐渐用成就来构筑自我意识。他们的控制点变得完全来在外部。很多这种“高成就者”把任何形式(像是考试、竞争或友谊)的失败视为大灾难,而非宝贵的学习经验。他们不知道怎么应付失败,也不懂失败是人生很自然的一部分,因为他们从来不被容许失败。除此之外,他们中的很多人曾亲口告诉我,父母和其他人对他们的自残行为视而不见。他们说:“只要我……(填空格:考试考好,入选足球队,赢得钢琴比赛名次,等等),我想做什么都行。”遗憾的是,大家一心只想明日之星一帆风顺,却不管他的船正在慢慢下沉。

身为精神科医师,我经常近距离地体会到自杀带来的惨痛代价。这些案例和统计数字真的只是冰山一角。不管数字怎么变动,多失去一个聪明的年轻人,都是整个世界的一大损失,我们只能和他们的父母一起哀悼这些早早地无意识地离开人世的生命。

适得其反的虎式教养

虎式教养长期累积下来会让孩子离成功越来越远,让父母事与愿违。我指的不只是事业成就,还有身体、心理、社交和精神上的健康与幸福。

得克萨斯大学人类发展与家庭科学学院副教授金苏永(Su Yeong Kim)对300多个华裔美籍家庭进行了八年的追踪调查。她想知道为什么虎式教养可以适用于华裔美籍家庭,但同样严厉的教养法对非亚裔儿童却会造成伤害。

结果显示,虎式教养并不适合每个人。金苏永发现,大部分华裔美籍家长并非完全是大家读完《虎妈战歌》会想象到的那种独裁型老虎父母。更重要的是,严厉而又情感内敛的华裔美籍父母最后养出来的孩子,跟其他种族的虎崽一样悲惨和茫然。被金苏永归类为“老虎父母”的子女往往学业成就和教育程度较低,心理适应不良的情况较明显,家人之间的情感也比父母被归类为“支持”或“随和”的家庭疏离。若以学业成就、教育程度和家庭亲密关系来衡量,支持型父母的子女拥有最佳的发展结果。这些孩子也避免了虎式教养家庭里同龄人所深受的学业压力、抑郁症和亲子疏离之苦。金苏永的研究证明了虎式教养需要付出巨大代价,但回报微乎其微。

虎崽尚未准备好面对21世纪的世界

普鲁士王国在19世纪早期建立了第一个强制性的国家资助的学校系统,从此以后学校教育的基本架构和方法并没有太大变化。这个系统把重点放在服从、责任和军事准备上,由于效果非常好,很快便流传到整个欧洲和北美洲,成为今日学校的基础。毫不奇怪的,我们的孩子正在为过去两个世纪以来的智力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在19世纪和20世纪大部分时间,信息不如现在这么容易获取,知识最丰富的人是最有价值的。考试分数和成绩是把知识最丰富的人挑出来的最简单方法。因此,学校开始关注考试成绩,父母也一样,他们经常逼迫孩子获得最高的分数。这件事在一百年前十分合理。

科技和机器在过去催生出传统的教室,并将高智力与好成绩画上等号,但同样的东西在今日已经让这些旧观念变得不合时宜。因为科技,我们追求的不再是标准答案,而是问对的问题。19世纪的教育模式让孩子变得跟机器一样(事实上,“计算机”这个词本来是在电子计算机发明之前,用来称呼能够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人。在19世纪,一群群聪明的年轻男子,以及二战时期的女子,会坐下来拿出纸笔算数,现在则是由计算机完成)。一路下来,机器成为模范人类,“她是一部‘机器’”成为称赞的话。问题是,人类并非机器,我们再怎么样像机器也不能把工作做得跟机器一样好。机器拼字拼得更快,计算得更快,也能更快找到信息。孩子在21世纪需要的成功要素是计算机没有的认知技能:想象力和创造力,以及合作、批判性思考、沟通与创新能力。

我们不需要知道所有数据,但要能够分辨数据的好坏。我们不需要知道每个问题的答案,但需要知道怎么在一大堆错的答案当中找到对的答案。我们不能自己解决所有问题,但绝对可以用非窃取的方式去运用别人的智慧结晶。合作、诠释和道德,这些是机器做不到的事,但我们的孩子必须做到。

科技正在迫使我们比以往想得更广更远,这一点日渐明显。十几年前还没有谷歌、脸书和推特。现在你能想象生活中少了它们会是什么样吗?谁会知道今天还不存在的公司,10年之后它们的名字会被加进词典里(或者应该说词典网站)?才不过5年前,社群网站管理员、用户体验设计师和机器生化人类学家,都是大家听都没听过的职业。想想看,一个在2014年上小学一年级的孩子会在2029年左右从大学毕业,如果我们一直教孩子19世纪的技能,怎么可能帮他们准备好进入目前想象中的科技尚未发展出来的21世纪新职场?但这就是现状,我们正在给孩子他们不需要的工具。

这时你可能会想:“这种体制或许过时了,但我的孩子就在里面,也只能接受。”值得庆幸的是,情况正在改变。大学校长们正在思考该怎么教育现在即将入学的“酥脆族”和“茶杯族”,他们意识到录取程序有重大缺陷,因为它常常有利于19世纪的考试高手,而非21世纪的灵活脑袋。

南加州大学和教育保护协会(Education Conservancy)一份2011年的报告提出了具有说服力的论点,主张重新调整录取程序。这份报告强烈抨击大学院校现有的录取程序,作者写道:“赋予标准化测验莫须有的价值,把它当作衡量学业能力的最佳方法,造成考试成绩比学生实际学习或发展来得更重要的印象,并催生出产值数十亿的测验、模拟测验和测验辅导产业。”除此之外作者表示,录取程序“强化了学生不屑的态度,让他们认为申请上名校是最终目的,而非一段教育历程的起点,这种态度造成高中生作弊和钻漏洞行为泛滥,同时导致有效教学的需求弱化,以及大学的学习效果不彰”。作者也呼吁各大院校以新的测验模板来评估高中生是否具有到高等院校学习和精进的个人愿望,并做好了进入大学阶段的准备。

我们现在还只是处于一个剧变的开端。讽刺的是,老虎父母最强烈的动机之一就是让孩子获得就业保障,但这正是虎式教养最适得其反之处。

虎崽在21世纪的职场表现不佳

虎式教养打包票保证,在这个竞争越来越激烈的世界,它是最佳教养法。的确,我们的孩子未来会进入的职场将与我们的截然不同,但不会是虎式教养模式所期望的那样。21世纪是全球竞争的时代,科技让世界各地相连,但社会互动也越来越强。而且经调查,有超过1500名的全球顶尖首席执行官认为,创造力是21世纪最重要的领导特质,而这个特质被虎式教养扼杀了。

雇主抱怨新一代的年轻员工或毕业生不会创造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无法进行团队合作。光鲜亮丽的履历表上彰显的全方位人才,不见得和本人一致。这是因为“全方位”的定义被老虎父母误解了。“全方位”的意思已经不是根据自己天生的兴趣探索不同领域,而是由父母决定的要求。虎崽通过“指示”来探索一项活动。对于将要申请高中、大学或研究生的虎崽来说,“全方位”代表着又要进行另一项在家长指示下为了让履历好看的活动。

音乐、团体运动等多元经验能帮助孩子发展勤勉、创意、随机应变和其他特质,带来更多的生产力和创新。但如果获得这些经验的动机来自外部,相关的正面特质便无法建立。要是等到上了大学或研究生再来发展这些特质,那就太迟了。

如今的年轻人不快乐、烦躁、焦虑而且尚未准备好面对真实世界,他们成了所谓的“权利一代”(Generation Entitled,Gen Entitled)和“Y世代”(Gen Y),也就是:“我为什么不能得到我想要的东西?”你可能会认为,有史以来,人们就是会对当代的年轻人摇头叹息,数落他们的不是。“现在的孩子”总是让老一辈的人抓狂。不过,这一次老一辈的人可能是对的。近期研究发现,Y世代和之前的世代有着可量化的不同点。Y世代认为,社区参与和自我接纳的重要性比财富、个人形象和名气低得多。这些年轻人有时也被称为“千禧世代”(Millennials)或“唯我世代”(Gen Me),他们对捐助慈善机构、保护环境或参与社会运动的意愿比较低。往好处看,千禧世代比较外向(虽然这不一定代表他们具备较强的社交能力),不太会有性别歧视,也比之前的世代较没有偏见(除了涉及超重人群时)。有趣的是,他们没有偏见不是因为有同理心,而是因为能够忍受。

Y世代强烈的权利意识,在职场中带来了实际的问题。雇主现在不时抱怨Y世代员工不但骄傲自大,认为规则不适用于他们,也不觉得有必要“尽责”。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Ernst & Young)等公司都专门雇用了顾问来帮他们训练千禧世代的员工。这些顾问面对的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一项研究显示,这个世代的年轻人宁愿失业也不做他们看不上的工作;平均而言,他们将30岁视为离开父母的年纪(毫无疑问,这两项因素之间有关联)。

世界各地的企业领袖和人力资源管理者很受不了年轻员工无法“跳脱框架思考”,不能解决问题,或(更糟糕的)要父母帮他们谈工作合约或打电话来请病假。管理者表示,许多年轻员工难以跟别人达成共识,因为他们竞争意识太强或缺乏重要的社交技能,或两者皆是。一家顶尖企业的首席执行官告诉我:“很多求职者都拥有完美的人生,甚至在学业、音乐和运动上有过人的成就。但如果他们不能与人共事或创新,那一切都白搭。事实上,这些成就还可能带来反作用,因为它们显示出这个人活在某种泡泡里,没有现实生活的经验。如果求职信给我这种感觉,我会立刻刷掉。”21世纪的雇主现在远远地就能看出谁是老虎。

老虎家长付出的个人代价

我们这些被老虎文化所困住的人本意是好的,我们只是没有为我们的孩子做得足够好。那我们自己呢?我们是否受益于老虎的生活方式?显然没有!

以我的例子来看,虎式教养差一点让我失去了宝贝女儿。我和丈夫已经有两个健康的子女,要不要“第三个孩子”的想法一直盘踞在我的心头。虽然我们的生活已经因为满满的日程安排和两个孩子的花费而失控,但我内心深处还是渴望再有一个宝宝。我丈夫(他是比较实际的那种人)很明确地说:“不行,我们的生活已经手忙脚乱,开销又大,养不起第三个小孩了。我们会发疯、破产。”理智上,我同意他的看法。我们的生活容不下第三个孩子。这时我才突然领悟到,我们的生活变得完全失衡了。我告诉丈夫:“如果我的父母能以更少的花费成功把五个孩子养大,我们养三个一定没问题。我不是很确定该怎么做,但我们绝对做得到。”当然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我们必须驯服心中的老虎。

母亲总是跟我说,要是我单纯真心地想要什么东西,不为了任何外在原因,那么我会找到办法得到它。我是单纯真心地想要第三个孩子,不为任何外在原因。事实上,我知道第三个孩子会给我极度在乎的外在事物带来巨大冲击,像我的事业(请了两次产假之后,我发起的项目组正在解体),我的外表(我还没减掉上次怀孕增加的体重,过去四年,我看起来都是一副很累的样子),我的财务状况(现在还有谁养得起三个孩子?),我的房子(它会变得乱上加乱),我的社会地位(变成三个小孩管不住的家庭之后,没有人会邀请我们做客),甚至我的朋友。此外,再度怀孕对我的婚姻、脆弱的膝盖和背部以及睡眠不足一点都帮不上忙!

我想人只有在全心全意想要一件东西时,才会愿意老实并深入地面对眼前的阻碍。我这么做之后,发现我生第三个孩子的阻碍主要是我自己,以及我为自己和家人带来无以为继的生活。当然,我丈夫也难辞其咎。事实上,他的控制欲甚至比我还严重(他爸爸那边是军人家庭)。但我是整座城市儿童与青少年心理健康计划医疗总监,而且我才是内在动力方面的专家,他不是。我不应该做出无意义又会伤害到家庭的举动。

我家老大出生时,我是个紧张的新手妈妈。出于恐惧,我开始采用虎式教养,并因为欠缺考虑和贪图方便就这样持续下来了。虎式教养虽然令人体力和财务吃紧,但在情绪上不费工夫。老虎父母的生活忙得不可开交,所以和子女之间有着一定的距离。虎式教养让我们把脆弱、同情和无条件地接纳等内心深处的情绪搁在一旁。老虎父母很努力,但方法不够聪明。如果他们足够聪明,就会更关注真正重要的事,并了解忽略这些事会让亲子双方付出代价。

我终于内省并对自己和丈夫承认,我们正过着失衡的老虎生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决定做出改变,重新找回平衡。这并不容易,有时候还很令人害怕。但人生就是一段波澜起伏的旅程,而非一连串的竞赛。我们正在这片海洋里游着,有时平静,有时嬉闹,有时谨慎,而更多时候是风风雨雨。但我们跟三个孩子(包括我可爱的小女儿)会同舟共济。

老虎家庭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会经历很多痛苦。首先,所有课程和家教需要花上一大笔钱,支付这些费用可能会造成很大的压力。不仅如此,还要花时间把孩子接来送往,赶着参加游泳比赛、上音乐课或辅导班,而无法顾及赚钱,堆积如山的家务,其他觉得被冷落的子女,其他人际关系,婚姻,家庭,“属于自己”的时间,以及最宝贵的亲子相处时光。一个老虎家庭可能是由爸爸跟儿子进行同一项活动,妈妈跟女儿进行另一项,因此家庭成员过着平行生活,房子变成补给站,而非真正培育下一代的家。除此之外,老虎父母经常疲惫不堪,在孩子的青春期亦是如此,其实这时家长的存在特别重要。这种生活方式让孩子和全家人都受苦。我亲身体验过,也看过太多同样的例子。根据我个人以及我在健康、教育、科学和研究方面的同事的观察,他们有些是亲子关系专家,所有人都认为问题日渐严重,必须而且可以被遏止。

驯服内心的老虎

如果虎式教养模式不管用,还会对孩子(父母亦然)造成看得见和看不见的伤害,我们要怎么帮助孩子迈向21世纪的成功道路?有什么更好的模式,可以让孩子更有机会成为健康、快乐、积极而且真正成功的领袖,为世界做出贡献?

有的!但在我告诉你是什么模式之前,我想先问几个难以回答的问题,让你做好驯服心中老虎或周遭老虎的准备。以下是自我测试:

你对孩子的真正期望是什么?你可能对他们有很高的期待,希望他们找到好工作,过上好日子。但你是否也期望他们快乐?期望他们有能力创新或发挥创意?期望他们具备道德和社群意识?如果你只期望他们表现杰出或取得眼前的成功,这无异于让他们短视近利,牺牲长久下来会获得永续成就进而提升和丰富人生的机会。

你是不是任何事情都不甘人后(几乎所有人都是这样,不用不好意思承认)?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已经习惯用外在表征(房子、车子、孩子的外表和表现)来作为衡量自我的标准。对某些家庭而言,有一个上常春藤名校的孩子,就像车道上停着一辆法拉利或肩上背着一个LV包。这些表征透露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成功、具有眼光和超凡品位,而且有能力负担孩子的学费。不甘人后的想法来自害怕被忽略或冷落。它让我们进入飞行模式,日程被安排得满满的,变得忙碌不已。

你总是追求完美?在媒体和社群媒体的推波助澜下,我们很难不把“完美”当作一个理想和向往的目标。问题在于追求完美的想法是对现实的扭曲。完美是一种迷思,也是我们迈向真正成功的巨大阻碍。完美主义者通常都害怕失败,无法以尝试错误的方式解决问题,导致他们规避风险,特别是刻意不显露脆弱的“真实”自我。

你的孩子是不是日程排得满满当当?让孩子广泛参与各种各样的活动固然是好事,但多少算太多,或是花多少时间才算花太多时间?是不是应该给孩子一些自由时间来放松、思考,甚至只是发呆?现在的儿童比起30年前,自由时间少了一半。很多家长跟我说:“可是我的孩子就是想要参加这么多活动,还哀求我帮他们报名!”这是因为对许多从两三岁开始便行程满档的孩子来说,他们会的事情就是参加这些活动。他们不知道怎么好好休息或排解无聊,也没什么想象力可以自己放松、玩乐或学习。

你的孩子生活是否被过度安排?确保孩子得到他们需要的家教辅导或教练训练是很好,但如果这么做取代了学习过程,并占据了他们自己探索的时间,那就不好了。被过度安排的生活令人喘不过气,凡事都得接受指导则会扼杀创意的发挥空间以及思考问题及解决的能力。

你是否把孩子逼得太紧?每个人当然都需要鼓励来推一把。不过,推得太用力会影响孩子内在动力的发展。他们最后可能会怨恨父母施加命令;更糟的是,他们可能发展不出自我意识和内在动力。

你是否整天围着孩子转?所有孩子都需要被关注,被保护,被帮助和拯救。你是在鼓励孩子独立还是更加依赖你?你是否代替孩子做了他们需要学会的事,比如挑衣服、挑课程或挑工作?

你在为孩子铺路时,是否让他们参与其中?没错,帮孩子打好基础能让他们面对挑战迎刃而解。但你是否太快、太频繁介入?是的话,你可能正在剥夺孩子克服逆境、体验自然结果、靠自己想办法以及从挑战中学习的机会。

可能以上的几点你都没做,却还是觉得哪里不对劲。这样的话,老虎应该不是你。孩子也可能自己对自己做这些事。这是文化的一部分,存在于空气里。害怕浪费时间,追求完美,渴望迎头赶上,期待得高分和赚大钱,这些想法无处不在。最终导致许多年轻人盲目追求个人表现等外在驱动目标,舍弃了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交健康的内在目标,而父母并没有在后面督促他们。一名年轻患者告诉我:“我就是我自己的虎妈。”

不管老虎文化出现在哪里,都无法持续下去,而且对孩子、父母乃至整个社会都有害。我们理应为孩子争取每一个可能的机会,但教养不代表要和周遭的现实对抗,而是在其中找到出路。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必须冷静、专注、坚强和适应。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后能过上健康、快乐和积极的人生(哪个父母不希望呢?),首要任务便是抛开老虎,拥抱海豚。 7ifMACUSKP879CaWjUMB5gdR3DDUTg2led9JHtCP4fg+rjuTe6/GIwKDXzu3KkkR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