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图册

毛泽东认为,革命势力会“星火燎原”。

1930年的新年刚过,毛泽东读到了一封奇特的写给他的“新年贺信”,信中透露了一股悲观情绪,主张大敌当前之际,红四军应分散去打游击,各自找出路。

信的作者是林彪。此时,林彪已是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正在出征赣南途中。

尽管戎马倥偬,但是1月5日,毛泽东仍当即在古田村的一间民房里,用了整整一天时间,给林彪写了一封长达7000余字的复信。除了向中共中央写汇报信比较长之外,毛泽东很少写长信。这次他给林彪写长信是个例外。此信是一封公开信,写毕印发到红四军各基层单位。毛泽东写毕此信,翌日便率第二纵队离开古田,向赣南进发。

这封长信,后来收入《毛泽东选集》第一卷,成了著名的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林彪比毛泽东小14岁,生于光绪三十三年丁未十一月初一,即1907年12月5日。湖北黄冈县人氏,本名林育容,又写作林毓容。

林彪的父亲,亲友通常称他“四爹”,在杂货铺里当店员。后来到长江小火轮上当会计,也做过织布工人。

林彪的母亲,亲友通常叫她“毓四婆”。

林彪有一个哥哥,一个姐姐,两个弟弟。

林彪的父亲在抗日战争时从湖北带全家逃往衡阳,再逃往柳州。林彪的母亲死于逃难途中。大嫂在去贵阳途中被日本飞机炸死。父亲辗转打听到林彪的消息后,找到重庆八路军办事处,被送往延安。解放后来到北京,1961年病死,终年84岁。

林彪的哥哥在黄冈参加过游击队,1959年因脑溢血而死。大弟弟林向荣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团政委,战死于太原。二弟弟林毓菊后来在天津一家医院担任党委书记。姐姐则生活在湖南。

林彪在9岁时读私塾,11岁入八斗湾浚新学校。1921年,新学校停办后,他随堂兄到武汉读书。他受同乡陈潭秋、林育南的影响,思想日渐进步。1923年,林彪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5年,林彪成为黄埔军校第四期学员,在那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自进入黄埔军校起,由原名林育容改名林彪。

北伐开始时,林彪担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五师七十三团排长。

南昌起义时,林彪担任第十一军军部特务连连长。

此后,他随朱德、陈毅上了井冈山。上山后一个月,出任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第十师二十八团一营营长。过了半年,1928年11月,他升为二十八团团长。这个团是朱德南昌起义带过来的主力团。过了一年多,他升任红军第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成为红军的骨干将领。

林彪此人性格内向,言语不多,论指挥作战,确有一套本事。也正因为这样,他才从排长、连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一个一个台阶地迈上去。他在红军建设上也有贡献,例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中最后两项“注意”,便是林彪提出来的。不过,林彪又常常左右摇摆。在井冈山,在面临第三次“会剿”时,他便曾提出“红旗到底打得多久”的疑问。毛泽东曾批评他“娃娃不懂事”。这一回,毛泽东读了林彪的“新年贺信”,一下子便抓住了林彪的悲观情绪。此时的毛泽东,刚刚在古田会议上批判了党内种种错误思想,却未曾对悲观情绪来一通批判。而毛泽东对林彪悲观情绪的反感,由来已久,毛泽东收到中共中央的“二月来信”,就直截了当地复函称中央“太悲观了”!一股激情在毛泽东的心中升腾,终于把思绪从笔端汩汩流出,写出了致林彪的长信。他借林彪来做文章,以端正红四军上上下下的对形势的错误估计。

毛泽东此信,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收入《毛泽东选集》时做了删节。信的开头一段,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中所没有的。毛泽东此信的原文是这样的:新年已经到来几天了,你的信我还没有回答。一则有些事忙,二则也因为我到底写点什么给你呢?有什么好一点的东西可以贡献给你呢?搜索我的枯肠,没有想出一点适当的东西来,因此也就拖延着。现在我想得一点东西了,虽然不知道到底于你的情况切合不切合,但我这点材料实是现今斗争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使于你的个别情况不切合,仍是一般紧要的问题,所以我们就把它提出来。

我要提出什么问题呢?就是对于时局的估量和伴随而来的我们行动问题。我以前感觉到至今还有些感觉你对于时局的估量是比较的悲观。去年5月18日晚上瑞金的会议席上,你这个观点是最明显。我知道你相信革命高潮是不可避免地要到来,但你不相信革命高潮有迅速到来的可能。因此,在行动上你不赞成一年争取江西的计划,而只赞成闽粤赣交界三区域的游击;同时,在三区域也没有建立赤色政权的深刻观念,因之也就没有由这种赤色政权的深入与扩大去促进全国革命高潮的深刻观念……似乎你认为在距离革命高潮尚远的时期的建立政权的艰苦工作为徒劳,而希望用比较轻便的流动游击去扩大政治影响,等到全国各地争取群众的工作做好了,或做到某个地步了,然后来一个全国暴动,那时把红军的力量加上去,就成为全国形势的大革命。你的这种全国范围的包括一切地方先争取群众后建立政权的理论,我觉得是于中国的革命不适合的。

你的这种理论的来源,据我的观察,主要是没有把中国是一个帝国主义最后阶段中互相争夺的殖民地一件事认识清楚。

以上这些被删去的原文,可从中共中央北方局1944年印行的《抗战以前选集》中查到。毛泽东在信中,提及了中共中央的“二月来信”。他写道:中央二月来信就是代表那时候党内悲观分析的证据……

中央二月来信的精神是不好的,这封信给了四军党内一部分同志以不良影响。(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04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毛泽东对悲观情绪的根源作了如下分析。

1927年革命失败以后,革命的主观力量确实大为削弱了。剩下的一点小小的力量,若仅依据某些现象来看,自然要使同志们(作这样看法的同志们)发生悲观的念头。但若从实质上看,便大大不然。这里用得着中国的一句老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就是说,现在虽只有一点小小的力量,但是它的发展会是很快的……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中国是全国都布满了干柴,很快就会燃成烈火。“星火燎原”的话,正是时局发展的适当的描写。(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99页、102页,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最后,毛泽东以充满诗意的笔触,如此热烈欢呼到:

油画:《毛泽东在井冈山》

但我所说的中国革命高潮快要到来,决不是如有些人所谓“有到来之可能”那样完全没有行动意义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空的东西。它是站在海岸遥望海中已经看得见桅杆尖头了的一只航船,它是立于高山之巅远看东方已见光芒四射喷薄欲出的一轮朝日,它是躁动于母腹中的快要成熟了的一个婴儿。(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第106页,人民出版社1991版)

毛泽东此信,写得这般潇洒,表明他复出后充满着必胜的信心。

信的结束语,也是后来被删除的。原文是:

我所不赞成你的是指你缺乏建立政权的深刻的观念,因之对于争取群众促进革命高潮的任务,就必然不能如你心头所想的完满地达到,我这封信所要说的主要的就在于这一点。

古田镇赖家坊“协成店”小屋的油灯,彻夜通亮。毛泽东一气呵成地写成了给林彪的这封长信。同时他加上了《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交付油印,发至各大队党支部。后来,此信以“毛泽东同志写给林彪同志的信”为题,收入1941年出版的《六大以来》。1947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也全文收入此信。

1948年2月28日,林彪致函中共中央宣传部,要求印行《毛泽东选集》时,此文不要公开他的名字,称这样可以“不在群众中引起误会”,避免国外“种种无益的推测”。此时,林彪已是东北野战军司令员、中共东北局书记。

毛泽东同意了林彪的请求,将此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同时删去了信的开头几段和末段中直接涉及林彪的文字。

这样,由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出版委员会编定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在1952年印行时,《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题注没有提及林彪:“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文革”中,林彪成了中共中央副主席,仍耿耿于怀于这笔旧账。1969年9月,林彪授意他人,代表他写了《西江月·重上井冈山》一词:

繁茂三湾竹树,

苍茫五哨云烟。

井冈搏斗忆当年,

唤起人间巨变。

红日光弥宇宙,

战旗涌作重洋。

工农亿万志昂扬,

誓把敌顽埋葬。

四十年前旧地,

万千往事萦怀。

英雄烈士启蒿莱,

生死艰难度外。

志壮坚信马列,

岂疑星火燎原。

辉煌胜利尽开颜,

斗志不容稍减。

1972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粉碎林彪反党集团反革命政变的斗争》(材料之二)说,内中的“岂疑星火燎原”一句,显然是想把那笔旧账勾销。据云,拟稿者最初写作“何疑星火燎原”,林彪改为“岂疑星火燎原”。

如此反反复复,历史云遮雾嶂。直至1991年《毛泽东选集》第二版问世,《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的题注才如实写上:这是毛泽东写给林彪的一封信。

1965年,离开井冈山已36年的毛泽东说:“我老了,经常梦到井冈山。很想去看看……”1965年5月19日,陪同毛泽东外巡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副主任、公安部副部长汪东兴打电话通知中共江西省委并井冈山管理局,准备22日接待毛泽东上山。

5月21日上午10时许,毛泽东结束了在长沙的21天生活,由中共湖南省委第一书记张平化和汪东兴等人陪同去江西考察。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小车队司机赵毅雍开着银灰色吉姆轿车送毛泽东去长沙火车站东站。

赵毅雍将毛泽东送到长沙火车站东站后,毛泽东便登上专列向东飞驰而去。

赵毅雍驾驶着吉姆在湘东丘陵的崎岖山路上奔驰,后面跟着十余辆大小车辆,组成了一个浩浩荡荡的车队,直奔湘东铁路线上的醴陵。

下午1点多钟,车队到达醴陵县城。

醴陵邻接江西,浙赣铁路横贯这里。在距醴陵县城仅几公里的一个叫阳三石的小站,赵毅雍奉命独自开着那辆豪华的苏式银灰色吉姆轿车离开车队,悄悄来到这里,等待着专列的到来。其余的车辆则停在距车站两公里的地方待命。

下午1时许,毛泽东乘坐的专列,经过两个多小时的运行抵达阳三石车站。

毛泽东上了赵毅雍所开的那辆吉姆轿车,20余辆汽车组成一列车队,奔驰在丘陵地区的公路上。

车队进入攸县境内的菜花坪,前面是湘江支流洣水河,汽车必得要从渡船上过河。车队驶上轮渡,毛泽东坐在银灰色吉姆内。有个船工透过窗玻璃,看见了车内的毛泽东,高兴极了,轻声地叫了一声:“毛主席!”毛泽东朝他笑了笑,船工脸上露出幸福的笑容。

5月21日下午,毛泽东的车队驶抵茶陵县城。当晚,毛泽东下榻在中共茶陵县委招待所。毛泽东对茶陵县委领导人说:38年前,路过茶陵很狼狈,吃住都很困难,这一次可完全不一样了!

毛泽东毫无睡意,要看书,叫人把《茶陵州志》借来,开始挑灯夜读,一直读到凌晨3点。

5月22日,毛泽东离开茶陵县城,进入江西省永新县。

午饭后,车队向宁冈进发。车过宁冈砻市,毛泽东让车开慢一点。宁冈砻市是毛泽东与朱德1928年5月4日会师的地方。毛泽东坐在车内,眼睛平视前方,不时浏览砻市的风景,脸上露出了笑容。

小轿车沿着盘山公路缓缓前进。下午4点,毛泽东来到了井冈山下的茅坪村,车队在谢氏慎公祠前的空坪停了下来。

在谢氏慎公祠后面,有一栋土砖结构的两层楼房,楼上有一个八角形天窗,当地群众称之为八角楼,毛泽东曾在这里主持召开过苏维埃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1928年,毛泽东在这座简陋的小砖房里,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一文,分析了中国红色政权的发生和存在的原因,预言了中国革命的光明前景。

警卫人员和随行人员都下了车,可毛泽东对司机赵毅雍说:“老赵,不要停车,你慢慢地转,我们慢慢上山!”于是,银灰色吉姆在八角楼前缓缓地兜了一个大圈,毛泽东撩开窗帘,浏览了一下谢氏慎公祠和八角楼外景。稍后,车子乘势掉过头来,直奔通往黄洋界的盘山公路。

银灰色吉姆穿过崇山峻岭,转了几十道弯,终于第一个跃上海拔1343米的井冈山的高峰黄洋界。

72岁的毛泽东手持从北京带来的竹拐杖,他站在黄洋界上极目远望,山风飒飒。他来到一座木头做的纪念碑前。这块碑上一面刻着毛泽东1928年秋写的那阕《西江月·井冈山》词,一面刻着朱德题写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

毛泽东心潮澎湃,他大声对张平化等陪同人员说:“这首词是1928年9月初写的。那时刚刚在黄洋界打退湖南、江西两路敌人的进攻,那一次我不在山上,你们知道这一仗吗?”接下来他讲道:“1928年8月30日,敌湘赣两军各一部趁我军在赣西南欲归未归之际进攻井冈山,我守军不足一营,好险哦!守军凭险抵抗,反复较量,终于把敌人赶下山,才保存了这个根据地。”接着,毛泽东深情地指着架设在哨口的一门大炮,向人们介绍道:这门大炮是南昌起义军带上井冈山的,至于黄洋界上的三发炮弹,人们都说前两发受潮,第三发没有受潮,所以“炮声隆”,其实也受潮了,只是打前两发时,使炮膛加热,为打响第三发提供了条件,“从这点上说,前两发的功劳不能抹杀哟!这就是事物的辩证法。”大家听后,觉得很有道理。

毛泽东特意请摄影师在纪念碑前拍照留念。他首先跟张平化夫妇在纪念碑前合影。张平化是这次陪同毛泽东井冈山之行的领导干部中唯一的一位井冈山老战士,他全家有7口人为革命献身。接着,毛泽东跟江西迎接的同志合影,然后与汪东兴等随行人员合影留念。车队在黄洋界足足停了40分钟,毛泽东才依依不舍地离开。

这时太阳开始下山,车队直奔茨坪。来到大井,毛泽东凝望五井碑片刻,若有所思。

1927年秋天,毛泽东率领秋收起义部队来到井冈山时,茨坪不过是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毛泽东到了这里后,茨坪便成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政治、军事、经济中心。湘赣边界特委、湘赣边界工农兵政府,都曾设在这里。东南山脚下,有一栋简陋的小民房,那就是毛泽东旧居。1928年11月间,毛泽东在这小屋里写下《井冈山的斗争》一文。

1965年的茨坪,俨然一座山中美城。车队到达茨坪时,天色已经暗下来,千百盏灯火齐放光明,一片辉煌,稀落的行人在自由漫步,喇叭里播送着当年中央苏区的民歌《十送红军》。毛泽东在车上高兴地说井冈山有电灯啦!话音刚落,车队已停在灯火辉煌的宾馆门前。

宾馆刚建成不久,坐落在青松翠竹之中,显得幽静而舒适。毛泽东下车后环顾宾馆四周,感慨地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这可和当年太不一样了!那时敌人前堵后追,我们靠两条腿拼命走,这一千多公里走了半个多月,这次坐汽车两天就到了,还是机械化好。”又说:“没有井冈山人民支持,没有井冈山的艰苦奋斗就不会有今天!”

毛泽东下榻在井冈山宾馆一楼115房间。这里特为他预做了又宽又厚的木板床,床上一边放被褥,一边留给他放书。根据先遣人员的安排,撤掉房间里的九斗桌,搬来一张方桌(吃饭)和三斗桌(办公),窗帘换成了黑色。

考虑到毛泽东和随行人员长途跋涉的辛苦,同时也想表达井冈山人民的一片心意,第一天晚餐桌上特地摆上了茅台酒、米酒酿、水果、香烟和丰盛的菜肴。汪东兴发现后,立即纠正,并批评:“不是说好了嘛,主席每餐四菜一汤,每天两元五角钱伙食标准。一路上都没有喝酒,你们也将烟酒、水果都撤掉。主席的随行人员按每天一元五角的标准就餐,一分钱也不能多。”

毛泽东在宾馆每天吃的都是家常便饭,尤其是辣椒、青菜那是不能少的,他还喜欢吃泥鳅、小鲫鱼。敬老院有一位老赤卫队员,知道当年的毛委员爱吃小竹笋,特地拔了一些送来。毛泽东吃得津津有味,高兴地说:“很久没有吃过小竹笋了,小竹笋味道好,我有这个菜就行了!”

他特别交代厨房工作人员,四菜一汤的量不要多,够吃就行,吃不了的菜不要倒掉,留到下餐再吃。

到井冈山第二天,毛泽东问宾馆工作人员:“井冈山当年的红米现在还有没有?”当听说还有红米,他非常高兴。此后,每天中餐都为他蒸一小碗红米饭。

在井冈山逗留期间,毛泽东的情绪非常好,常和人谈起当年井冈山的斗争,一谈往往就是一两个小时。他工作时间安排得十分紧凑,凌晨两三点钟房间里的灯还亮着。他不断地向当地干部了解这里的建设和人民生活情况,问及这里的水利情况、公路建设以及茨坪各项新建筑。听了人们的介绍以后,毛泽东高兴地说:“几十年了,井冈山变化很大。”

毛泽东特别怀念袁文才和王佐两位革命烈士,肯定袁、王为中国革命胜利做出了贡献,并特意抽出时间专门接见袁、王二位烈士的遗属。当他跟袁文才的遗孀谢梅香见面时,未待有关人员介绍,他就认出来了,叫了一声“袁嫂子”,谢梅香老人眼泪“哗”地流出来了。他见谢梅香哭,自己也很难过。当年,他在闽西,听说袁文才、王佐被错杀,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心神总不安宁,他跟袁、王的感情是很深的。30多年过去了,千言万语难以诉说。毛泽东紧紧地握着谢梅香那双颤抖的手,神情格外凝重。

毛泽东还特别叮嘱随行工作人员,轮流到大小五井、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参观,参观后要向他汇报。井冈山管理局领导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陈列大纲呈上给他审阅,他阅后很满意,说:“是这样的。”

5月27日,毛泽东在汪东兴、张平化等人的陪同下,手持井冈山的竹杖,向井冈山宾馆的后山登攀。他爬上山坡,高兴地举起手杖,寓意深长地说:“这东西是好武器,平时可以帮助我们走路,坏人来了可以用它自卫打击敌人。”毛泽东谈笑风生,健步向前。井冈山陪同的同志告诉他:“毛主席,那边没有路了,不能去了!”毛泽东微笑着说:“路是人走出来的嘛,我就不相信这里的山没路,有山必有路。”说着,他挥起竹杖拨开荆棘继续往前走,给随从人员踩出一条小路。

晚饭后,毛泽东经常由汪东兴、张平化、刘俊秀等陪同外出散步,一边漫步,一边漫谈。

毛泽东深情地说:“我离开井冈山已经36年了,这次旧地重游,心情特别激动,为了创建这块革命根据地,不少革命先烈牺牲了自己的生命。我早就想回井冈山看一看,没想到一别就是36年。”“今天井冈山各方面比起36年前大不相同了,上山坐汽车,住楼房,吃饭四菜一汤,穿的是干净整齐的衣服,真是神气多了。我相信,井冈山将来还会变得更好,更神气。但我劝大家日子好过了,艰苦奋斗的精神不要丢了,井冈山的革命精神不要丢了。”

从5月22日到29日,毛泽东在井冈山共住了七天。这七天时间,每到夜阑人静之时,毛泽东总在宾馆寓所里来回踱步,沉吟不已。他以忆往昔、抒豪情的海阔心胸、浩然情愫,结合自己重上井冈山所见所感,填写了两首词。

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千里来寻故地,旧貌变新颜。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过了黄洋界,险处不须看。

风雷动,旌旗奋,是人寰。三十八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毛泽东《念奴娇·井冈山》

念奴娇·井冈山

参天万木,千百里,飞上南天奇岳。故地重来何所见,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黄洋界上,车子飞如跃。江山如画,古代曾云海绿。

弹指三十八年,人间变了,似天渊翻覆。犹记当时烽火里,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天际悬明月,风雷磅礴。一声鸡唱,万怪烟消云落。

5月29日早上,毛泽东下山去南昌,他的生活管理员吴连登跨进了宾馆会计室,找到了会计雷良钊。

毛泽东回井冈山

“小雷,毛主席今天要走了,请你结一下伙食费。”

“什么,结伙食费?”雷良钊好像没听清他的意思,瞪大了双眼。

“是的,毛主席有交代,他的账一定要按生活标准收,每天两元五角钱,一路上都是这样的。”吴连登平静地笑道。

毛泽东在井冈山会见大小五井、拿山、罗浮等地的革命老人和干部

雷良钊很为难,如果收下这些钱和粮票将使他无法向井冈山人民交代。山里人没有什么好东西招待毛主席他老人家,只是按规定为毛主席做了几餐家常菜,于是,说什么他也不肯收下这钱和粮票。吴连登只得耐心地解释:“你不知道,主席和我们工作人员外出都有严格规定,这是纪律,我们必须遵守。在我们的约法中有这样的一条,‘凡是首长需要的物品,托当地代办的,必须付清货款,如果地方不收钱,就不能拿东西’,这钱和粮票你们一定要收下,不然我回去是要挨批的!”正在雷良钊左右为难之际,吴连登又说:“毛主席最反对搞特殊化。前几年,主席身边的个别工作人员,利用跟随主席外出巡视的机会,向地方上索取了一些东西,主席知道这件事后,非常生气,立即将那名工作人员调离中南海。为了挽回影响,他从自己的稿费中拿出一笔钱,派人分别到这些地方进行退赔和道歉。你们说,今天这钱和粮票没交清,我能离开井冈山吗?”

听了吴连登这番话,当了六年会计、业务上非常拔尖的雷良钊惊呆了。在吴连登一再严肃的催促下,他这才拿起了账本。平常只需五分钟便可结清的账,今天他用了半个多小时还没有算好。在写错了四次之后,还是吴连登提醒他:“交款人就写首长吧!”雷良钊这才在号码为“006482”这一联发票上写下了“首长伙食费,7天,每天2.5元,计17.50元”等字样,发票开具时间为1965年5月29日。

5月29日,这天一大早,人们从山下赶来聚集在宾馆门前的坪场上,等待毛泽东的接见。这些人里有当年的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老暴动队员,也有烈士遗孀和子女。

上午9点钟,毛泽东来到坪场上,人群中立刻响起长时间的热烈鼓掌。毛泽东边鼓掌边招手,缓步走到人群中,微笑着和他们一一握手,当毛泽东来到革命老人谢槐福面前时,他停了下来,深情地望着这位革命老人。从1927年至1928年间,毛泽东曾多次在他家住过。数九寒天,红军未来得及筹办棉衣,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一样穿着单衣。红军发了棉衣后,毛泽东却把自己领到的一件棉衣送给了穷得没有衣服穿的谢槐福。此刻,谢槐福站在毛主席身边,心情无比激动,仿佛仍感受到那件棉衣的温暖。

此时,从茨坪、拿山、罗浮,从井冈山各个山村赶来见毛主席的群众正在公路边等候着。毛泽东走出小坪场,步下台阶,人群中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千百名群众欢呼雀跃,掌声、欢呼声经久不息,在群峰间久久回荡。

毛泽东向人群频频挥手告别致意,显得依依不舍。在震耳欲聋的群众惜别声中毛泽东下了井冈山…… o1+wUWhXQ5Kj7UfddZfB1fxsPv+uopPmnfWBRyPYdqBryRn5pUXyewCGW1qNV9f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