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 聘请名师 典学授读

光绪帝五岁就读,他的汉文师傅是著名的理学大师翁同龢。翁同龢既有国学功底,又有开拓意识。他不仅教导光绪帝汉文经典,还向光绪帝传播新学知识。这样,光绪帝在宫廷里就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观念。翁同龢注意引导光绪帝,让他不仅要懂得中国古代的典籍,而且更要了解当前的整个世界。这些做法,对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无疑起到了学识上奠基和思想上启迪的作用。

9787520533119_0-Chapter04-2.jpg

翁同龢

翁同龢是担任光绪帝的师傅时间最长、对光绪帝影响最大的师傅。

翁同龢(1830—1904),字叔平,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出生在官宦世家。其父翁心存历任道光、咸丰、同治三朝尚书、大学士等职。翁同龢咸丰六年(1856)会试,以一甲一名及第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同治四年(1865)在弘德殿行走,任同治帝师傅。同治七年(1868)升国子监祭酒。光绪帝继位后,两宫太后便发布懿旨:命翁同龢入毓庆宫为光绪帝授读,不久升为户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晋都察院左都御史。历任刑部、工部尚书。光绪八年(1882),任军机大臣。光绪十一年(1885),任户部尚书。

光绪元年正月二十日(1875年2月25日),四岁的小皇帝载湉在清宫太和殿举行了登基大典。

登基后不到一年,慈禧便计划小皇帝念书的问题了。其实,两宫太后就小皇帝念书一事,早于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十日(1875年1月17日),就专门发布了一道懿旨:

皇帝冲龄践祚,亟宜乘时典学,日就月将,以裕养正之功,而端出治之本。著钦天监于明年四月内选择吉期,皇帝在毓庆宫入学读书。著派署侍郎、内阁学士翁同龢、侍郎夏同善授皇帝读。其各朝夕纳诲,尽心讲贯,用收启沃之效。皇帝读书课程及毓庆宫一切事宜,著醇亲王妥为照料。至国语清文,系我朝根本,皇帝应行肄习。蒙古语言文字及骑射等事,亦应兼肄,著派御前大臣随时教习,并著醇亲王一体照料。

这个懿旨主要指示了五点:

决定了开学时间,即明年四月;

指定了读书地点,即以毓庆宫为上书房;

选派了授课教师,即学识丰富的翁同龢与夏同善;

安排了总负责人,即载湉的本生父奕譞;

划出了所学课程,即除必修的汉文经典外,还要学习清文、蒙文及骑射。

接到懿旨的第二天,翁同龢与夏同善按照惯例提出辞呈,两宫挽留,他们也就勉为其难了。

过了些时日,由钦天监选定明年四月二十一日为入学读书日期。

对于小皇帝的成长问题,许多人都予以关注。御史吴镇便上一奏折,建议要慎重选择为小皇帝服务的太监,一定要选“恂谨老成者”。

这一奏折引起两宫太后的注意,她们感到应为此发一懿旨,进一步强调要极为慎重地挑选小皇帝周围的太监。于是在光绪二年正月初十日(1876年2月4日)颁布懿旨:

皇帝于明年四月入学,允宜黜邪崇正,日进缉熙。所有毓庆宫一切事宜,前经降旨命醇亲王妥为照料。其随侍太监,自应慎选恂谨老成之人以供服役。著该王等随时稽查,如有积习未化,前后易辙者,即立予重惩,用示杜渐防微之意。

这里重申选择的随侍太监必须是“恂谨老成”的。同时,对随侍太监要留心察看,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大的,要对责任者予以重惩。而这一切的责任,都落在了醇亲王奕譞的肩上。

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76年5月14日)是光绪小皇帝正式上学读书的日子。

读书处是毓庆宫。毓庆宫是清代皇太子宫,位于内廷东路奉先殿与斋宫之间,始建于康熙十八年(1679)。这里是个美丽的所在,装修极为考究,真假门相通相隔,有“小迷宫”之称。此宫原来是康熙帝为皇太子允礽特别建造的。毓庆宫笼罩着光绪帝先祖的神秘的光环。乾隆帝为皇子时曾在此居住。乾隆帝十二岁入住,十七岁迁出。乾隆帝当太上皇时训政三年,也在此居住。同治帝在此读书,现在光绪帝也在此读书。

9787520533119_0-Chapter04-3.jpg

光绪像

上书房的作息时间是十分严格的。早晨天还没亮,皇子已开始就读了。据乾隆时在军机处任职的赵翼记载,他值班时进宫比较早,百官那时还没有到,只有内务府的苏拉(杂役)数人往来。黑暗中残睡未醒,常常倚着柱子假睡。但这时已隐隐可以望见,有白纱灯引导皇子,进毓庆宫上学去了。

熟知晚清掌故的光绪进士何刚德写道:“从前近支王公子弟,令在上书房读书,余带引见。进内时,天皆未明,即见小王公纷纷下学。儒者本有三更灯火五更鸡之语。三更灯火,今则甫经上课。至五更鸡唱,则已回家安歇矣。” 由此可知,皇子上学很早,是很辛苦的。

这一天,翁同龢与夏同善早早来到上书房恭候。还有王伯彦讷谟祜、贝勒奕劻及谙达广寿,后来恭亲王奕也到了。卯正(早六时),载湉亲自到圣人堂向圣人孔子行礼。回到宫内,光绪帝坐北朝南,领受师傅们的三跪九叩礼。礼毕,光绪帝下了宝座,向他的老师们行作揖礼。老师们都下跪作答礼,然后开始授课。

翁同龢以笔蘸墨,写了“天下太平”“光明正大”八个厚重端庄的颜体大字,然后握着光绪帝稚嫩的小手,在朱书红格纸上重描一遍。这就是描红。然后,翁同龢又拿出事先用黄绫裱成的两个方块字“帝德”,放在光绪帝面前,念了两遍,光绪帝照着念了两遍。此后,翁同龢进讲《帝鉴图说》的第一篇“三皇五帝”。翁同龢凭着给同治帝授读的经验,用浅显易懂的语言,结合神话传说,把原本枯涩难懂的内容讲解得通俗明白。光绪帝似乎听明白了,并用手指指着尧舜二帝像,显得很感兴趣。汉书结束后,伯彦又教了满文第一个字母。这时,恭亲王奕传达两宫太后懿旨,光绪帝连日来身体不舒服,上课一二刻,即三十分钟就可以了。因此,课程便结束了。

从光绪二年四月二十一日(1876年5月14日)始,至光绪十三年二月初三日(1887年3月4日)光绪帝亲政止,这十一年间,光绪帝积极上课,获益匪浅。亲政后,光绪帝依然到毓庆宫听课,并同翁同龢讨论国家大事,寻求对策,“造膝独对”。这就引起了慈禧的警觉,因此,慈禧于光绪二十二年正月十三日(1896年2月25日),下令裁撤毓庆宫书房。这就结束了光绪帝的读书生活。

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光绪帝所学的课程以汉文的儒家经典为主。其中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经》《书经》《诗经》《春秋》《孝经》等,计二十余门课程。这些都是儒家的基本著作,宣扬的是封建的纲常名教,皇帝是必须首先掌握的。

但翁同龢同以往帝师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想把光绪帝培养成一个有远见、有能力、有作为的君主。因此,翁同龢更注重结合急剧变化的舆情和国情,对光绪帝实行现实教育。他在征得慈禧的同意后,又认真安排了新鲜的中外史地和激进的早期启蒙思想家的著作方面的课程,如魏源的《圣武记》《海国图志》,冯桂芬的《校邠庐抗议》,陈炽的《庸书》,汤震的《危言》,直隶候补道钱恂编著的《通商出入表》《关税出入表》《中外交涉表》,以及出使各国使臣的考察游记等。

同时,翁同龢还从军机处和内阁档案中挑选了有关轮船、机器、开矿、海防、海军等方面内容的奏折进行讲解,使光绪帝对洋务运动有较多的了解。

翁同龢还把从出使外国使节郭嵩焘、曾纪泽、张德彝、黎庶昌、马建忠等人那里听到的“海国见闻”讲给光绪帝听。这就增加了光绪帝的世界方面的知识。

翁同龢注意引导光绪帝,不仅要懂得中国古代的典籍,而且更要了解当前的整个世界。这些做法,对光绪帝实行维新变法无疑起到了学识上奠基和思想上启迪的作用。

翁同龢长期以来,既得到两宫太后的信任,又得到光绪帝的信任。光绪帝“每事必问同龢,眷倚尤重”。但是,随着亲政日期迫切,慈禧与光绪帝之间便产生嫌隙。当然,在这之前,慈禧对翁同龢还是十分信任的。

随着时间的流逝,慈禧让小皇帝逐渐参与朝政,培养他当皇帝的能力。

不过,此时慈安太后却突然故去了。 cw0ne7z40r31cSekY/Twl7cBBxp/eTklwveoi6mTfiDnWtmjpKFeBx7ae2uoCYx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