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五节
黄兴抵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黄兴做过反思。在1911年10月5日致冯自由的信中,关于起义地点,黄兴主张:“以武昌为中枢,湘、粤为后劲,宁、皖、陕、蜀亦同时响应以牵制之,大事不难一举而定也。” [132] 在致谭人凤的信中,黄兴写有“能争汉上为先着,此复神州第一功”的诗句。黄兴早已认识到武汉的重要性。得知武昌首义,黄兴决定前往武昌。

黄兴来了 。10月28日,黄兴偕夫人徐宗汉,同宋教仁、李书城等在上海红十字会掩护下,化装来到武昌。黎元洪此时正为无人主持前线战事发愁,听说黄兴到,即派兵一队以礼迎黄入都督府。“黎元洪派出代表带着军乐队、仪仗队在江岸迎接,仪礼颇为隆重。” [133] 交谈后得知汉口战事吃紧,黄兴立即决定先赴汉口视察军情。午后3点,黄兴回到武昌与黎元洪等开会商讨战况。

中华民国的创建人之一——黄兴

会上,大家公推黄兴为总司令。“所有湖北军队及各省援军,均归其节制调遣,又谓:‘汉口危急,请黄兴于本晚往汉督率’。” [134] 黄兴遂于当晚偕杨玺章、查光佛、蔡济民、徐达明等渡江赴汉口。

汉口的战情非常危险。就在黄兴抵达武昌的那天,清军冯国璋率部到了汉口,“黎知冯老于军事,虑黄非其敌。会湖南都督焦大鹏(时湖南已于九月一日光复)遣湘军一团来鄂助战,黎即派往汉阳交黄支配调遣。湘军勇敢善战,更富于军事智识,其程度远出鄂军之上,黄甚倚畀之”。 [135] 冯国璋(1859—1919),字华甫,直隶河间(今属河北)人。北洋武备学堂毕业后,留校任教。后随袁世凯赴小站练新军,与王士珍、段祺瑞并称“北洋三杰”。1911年5月,清廷任命冯国璋为东路军总统官,负责永平秋操。武昌起义爆发后,清廷任其为第二军总统赴湖北镇压革命。10月25日,袁世凯重返政坛后,保奏冯国璋充第一军总统,开赴湖北。

冯国璋抵达后不久,就导演了一出“火烧汉口”的惨剧。烈火三日不熄,市区化为焦土,人民死伤无数。冯国璋攻陷汉口后,黄兴无奈返回武昌。11月2日晚,黎元洪召集军事会议,决定任命黄兴为战时总司令。

此次委任,背后还有一段黎黄派系斗争。据张国淦记载:“黄兴在汉口失陷退返武昌后,居正、田桐邀请一般同志开秘密会议。由居正提议,拟公推黄兴为湖北湖南大都督,其中有同盟会同志极力附和。” [136] 参与此次秘密会议的居正在《辛亥札记》中并未言及此事。推黄兴为两湖大都督,目的是抑制黎元洪的权力。此次权力斗争,既有共进会与文学社之间的斗争,也有立宪派与革命党人的斗争,还有湖北革命党人与同盟会之间的斗争,可谓相当复杂。据李春萱回忆:

大家对黄兴出任总司令有两个不同的意见:多数革命党人主张公推黄为总司令,与黎居同等地位,不受黎元洪的委任;保守派旧人为了抬高黎元洪的地位,极力主张由黎委任,以便统率,尤其是立宪派汤化龙、胡瑞霖等极力赞成都督集权。他们说:“大敌当前,目前首要任务是在驱逐清兵出境,促成各省响应,至于黄兴个人的委任和公推的问题,此时不应该过于争执,以免影响军事前途,亟应团结军心。黄兴由黎元洪委任,就是团结一致的最好机会,不可更张,以生内乱。”说得振振有词,好像黄兴不受黎的委任,内部就要发生裂痕,汉口难保,武昌就有垮台的危险,因而一般人为这种说法所迷惑,也只好听从立宪派的主张,同意黄兴由黎元洪委任。 [137]

皮明庥教授认为是文学社和共进会的联盟在武昌首义后瓦解,导致黎黄派系权力斗争:

当黄兴、宋教仁等由沪赴汉后,受到孙武等人排挤的蒋翊武在政治上倾向于黄兴,而孙武等却“拥黎以自重”。这样,在黎黄地位问题上,湖北两个革命组织存在实质上的分歧。而很自然的,那些被革命大潮裹入首义行列中的旧军官和地方封建势力是站在孙武一边,支黎压黄的。蒋翊武和黄兴、宋教仁同为湖南人,孙武、刘公等又系湖北人,于是这场斗争又蒙上一层两湖派系矛盾的色彩。 [138]

前线战事紧急,这场权力斗争旋起旋灭,没有对革命造成多少影响。黄兴同意接受都督黎元洪的任命。然矛盾已经产生,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斗争还将不断上演。

登坛拜将 。11月3日上午8点,都督府门前建一座将坛,坛的四角,竖立革命军军旗,中间立“战时总司令黄”六字大旗。黎元洪偕各机关人员、武昌城内军官及军队一标,于正午时分齐聚军政府,请黄兴登坛拜将。黎元洪发表讲话:

本都督代表中华民国四万万同胞及全国军界同胞,特拜黄君兴为战时总司令,于本日此时就职,率我军队,推倒满清恶劣专制政府,光复汉族,建立良善真正共和,共谋人民福利。我将士皆须诚心悦服,听其指挥,群策群力,驱逐鞑虏,以卫国家,中华民国幸甚,同胞幸甚。 [139]

说毕,请黄兴登坛受职,由都督将关防、聘状、令箭等项,亲交黄总司令。

李国镛宣读委任状时,“军民皆呼民国万岁”。 [140] 然后,黄兴发表就职演说:“今日既承黎都督与诸同志举兄弟为战时总司令,为国尽瘁,亦属义不容辞。” [139] 居正现场观礼,“感想到历史上所谓韩信拜将,一军皆惊,今获见之,亦革命声中大快事也”。 [141]

同日,黄兴即奔赴汉阳,积极备战。

黄兴走了。黄兴在汉阳备战,黎元洪派李国镛前去劳军。名为劳军,实为获得前线第一手情报。李国镛回到武昌后,连夜至都督府见黎元洪汇报所见并献上一策:

黎元洪签发的湖北军政府护照

黄司令纸上谈兵,并不侦察设防战线地点,只守附近,恐北军由上游暗渡。拟请都督命黄司令设炮于蔡甸下游城头山,步队渡襄水而守,黑山、城头山两处伏炮掩护,如此,则汉阳可守。 [140]

第二天,黎元洪把此策告诉前来商议作战计划的黄兴参谋官,对方说:“防御线不能设防六十里,李国镛无军事学,此后不准参议军事。” [140]

对于黄兴的布置就连力挺他为两湖大都督的居正都感到莫名其妙。居正回忆,他曾问及黄兴的总司令部设于何处,黄兴告诉他在伯牙台。居正惊道:“伯牙台背临襄河,汉口枪支可及,恐不适,宜在汉阳城内府署。” [141] 黄兴坚持己见,认为已经决定,再变更会动摇军心。第二天,居正率学生团去伯牙台充作卫队,却未见人影。经打听附近百姓,才知道昨夜确实在此,“今早云迁往归元寺去”。 [141] 及见到黄兴,询问为何搬迁,黄兴答:“昨日隔河枪声彻宵未歇,伯牙台屋瓦有洞穿者,故迁此。”居正问:“既迁矣,何不在城内?”黄兴答:“此处系汉阳之中心点,且在旷野,便于指挥防御筑壕工作。今晚可在此暂宿,明早渡江,调湖南兵来守前线。” [142] 在《梅川日记》中,居正把“归元寺”改为“昭忠祠”。

关于此次总司令部设置问题,时任黄兴参谋长的李书城也说:“是晚,黄先生率总司令部人员同赴汉阳,在伯牙台设总司令部;嗣因敌方枪弹能射至院中,次晨移往昭忠祠。” [143] 连居正都可以一目了然的问题,黄兴作为总司令竟然在“枪弹射至院中”才醒悟,这样的备战带来的结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汉阳失陷后,黄兴回到武昌。归途中,黄兴在渡轮上回望汉阳城,“忽急走船舷,纵身投水,使非副官长曾昭文与揆一追随左右,合力抱持之,恐即与波臣为伍矣”。 [144] 汉阳战败黄兴竟然想一死了之,可见此事对他打击之大。就黄兴在汉阳作战的表现,张国淦给予积极评价:

其时黄总司令亲在前线督战,敌军炮弹,落近数武,亦不少动,辄由随从人员强曳以避。惟兵无训练,多不用命,每一方败退,他方多自由撤退,甚至奉令增援部队,睹状不复前进,且有向后撤退者,故一败而不可复振。是时总部人员逃走一空,黄总司令身边只有少数学生团。秘书田桐及日本萱野大原等均劝其退守武昌,再作后图。黎都督亦电请其到武昌,商防守策。 [145]

时任黄兴参谋长的李书城更是揽过上身,为黄兴正名:

敌军是素有训练的北洋军,我以初成之师与之作阵地战,真是既不知彼也不知己,犯了军事上的大忌。进攻汉口的失败,又引起了汉阳的失守。我对这两次战役的失败,是应该负重大责任的。因我的作战计划错误,使黄先生受“常败将军”之讥,使革命形势受到挫折,我至今犹引为遗憾。 [146]

黄兴败归还引发了一起武昌弃守之争。11月27日晚11时,军政府召开紧急会议,黄兴说明汉阳失陷原因。居正认为“克强退武昌后,以湘鄂军中间之龃龉,因之不满克强者,遂邀集一会议,请克强报告汉阳失守经过”。 [147] 看来会议前,火药味已经很浓了。会议“随即讨论武昌军队应否退出武昌移至安全地带之问题。稳健一派虽未明言放弃武昌,暗实赞成。但革命各代表以占领武昌匪易,惨淡经营始有今日。今清兵尚未渡江,何可轻言放弃武昌,言下激昂万分”。 [148] 其时,黄兴“则被江浙联军连电催赴下游,策画援鄂与北伐事宜”。 [149] 黄兴当晚即乘轮船去往上海。黎元洪在送别黄兴时,“执黄手曰:‘汉家大局又随鄂江潮俱去矣。’言已失声痛哭。黄亦哭谓黎曰:‘兹者赣沪已响应,吾将乞兵来援也。’黎颔之,派队送黄,由毡呢厂过江而东”。 [150]

黄兴来鄂匆匆一月,经历失汉口、陷汉阳,从锣鼓军仪迎接,到趁夜东去,时人和后世史学家对黄兴评价各异。我们引用皮明庥教授的观点作为本节的结语:“从阳夏战争本身来讲,最后的结局是失败了,这是严峻的历史事实,然而这种失败也并不是绝对的,它又包含着胜利的因素。如果把视野展开到全国的范围内,那么阳夏之战所造成的政治影响上的胜利,简直可以超越它本身所遭到的失败。” [151]

黄兴走后不久,黎元洪弃武昌移驻洪山,革命形势岌岌可危。《黎黄陂轶事》中有文不妨一读:

俄天光放曙,有守城军士报黎,谓:遥睹龟山之巅,已拔帜易帜。此风一播,武昌居民及军队恐慌特起。未几,炮声隆隆,直击都督府,更波及民间房舍。斯时军心散涣,咸欲弃武昌他去。黎持枪叱曰:“尔曹如是之畏葸,吾民更不堪惊扰。今日之事,惟有与城俱亡。有倡言欲去者,吾必手刃之。”于是召所部登城戒备,防敌军渡江。而城中军士逃亡一空,仅余数百人。黎焦灼万状。忽汉阳炮弹飞来,坠地开花,烈焰上腾。刹那间,都督府火起。黎亟挈众出,闻哭声震地,惨不忍闻。黎仰天呼曰:“吾一人无状,累吾民罹此痛苦,十死不足蔽其辜也。”此际军务部长孙武、张振武及刘公等咸说黎曰:“武昌大势虽瓦解,然长江下游先后独立者已数省,足可为吾后盾。公盍暂弃武昌移驻他处,然后电檄东南各省兵来援,再图恢复,或可收桑榆之效。”黎拒其言,誓死弗去。再三请之,黎曰:“吾去谁守此危城者?”孙武与刘公慨然自任,黎犹豫未决。百姓环跪,曰:“吾侪但冀都督在善保万金之体,则武昌虽失,终有复得之一日。”黎始首肯。是夕,率所部百余人及商民潜出东门,径诣洪山暂驻。盖距城仅五六里也。 [150]

就在黎元洪命悬一线的时候,清军的炮火却戛然而止,这是为什么呢? chiVsVLSe2sWFEVL8eNnMVLNjMzS4g9btpn1aXTcyLjfyYBieynOchBJ+NI3oUh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