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二节
洪山会议

1957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湖北省委员会编辑了《辛亥首义回忆录》一书,由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其中万鸿喈先生的《辛亥革命酝酿时期的回忆》一文引起笔者注意。该文讲述文学社和共进会共同推举黎元洪为都督的会议过程,非常引人关注。其实万先生并不是第一个谈及此问题的人,按时间顺序,一共有四人分别以文字形式书及此事。他们是章太炎、孙武、万鸿喈、胡祖舜。

下面我们详细说说:

章太炎 。章太炎(1869—1936),名炳麟,是民国时期重要政治人物,著名思想家。他是黎元洪政治生涯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物。章太炎第一次知道黎元洪的名字是通过报纸,“秋八月,武昌起兵。余时方与诸生讲学,晨起,阅日报得之,不遽信。及莫(同暮),阅报,所传皆同。一二日知鄂军都督为黎元洪”。 [24] 当时章太炎正在日本讲学,看报纸得知武昌起义的爆发和黎元洪的名字。他第一次与黎元洪见面是在1912年7月25日,地点是武昌,“仆于七月二十四日抵汉,次日谒黎。黎公年四十九,体斡肥硕,言辞简明。秘书、参议,衣服不华,每日至黎公座次谒白文件。一席之间八九人,皆执连柄蒲葵扇,黎公亦时握焉;其所着西装制服,以粗夏布为之。自大都督以至州县科员,皆月支薪二十元……以项城(袁世凯)之雄略,黄陂(黎元洪)之果毅,左提右挈,中国宜无灭亡之道”。 [25]

章太炎眼里的黎元洪,体斡肥硕,言辞简明,着粗夏布西装,性格刚毅。总之,章太炎对黎元洪的第一印象非常好。之后,俩人开始了长达18年的友谊,直到1928年6月3日黎元洪病逝。章太炎悲痛之余,曾作《祭大总统黎公文》,有“董史有作,荣名谁归”之句。董史,即指史官。1933年,更作《大总统黎公碑》以记之,笔者要说的就是这个碑文。

该碑文首次透露一个秘密。这个秘密就是文学社、共进会暗中属意黎元洪,并推举他为大都督事。碑文是这样的:

初,自黄花岗之难,中国同盟会衰矣。其在江汉,共进会最盛,次有日知、文学诸会,各有名字,与其所交关军士,力均不能相听下,谋帅无适任者,以公善拊御,皆属意公。且曰:谘议局长汤化龙才,请以民政长辅公。议定三月矣,阴为文告,署检称大都督黎,未以告也。 [26]

章太炎作《大总统黎公碑》的拓帖

意思是说共进会、日知会、文学社各有大都督人选,但候选人的资历和威信无法让军人臣服,即“谋帅无适任者”。最后大家一致认为黎元洪是最合适的人选,即“以公善拊御,皆属意公”。同时还为黎元洪选定了一个助手汤化龙,任民政长,即“请以民政长辅公”。并私下撰写了文告,在文告中署名大都督黎,但没有公开宣告。

章太炎从何处得到这个说法目前没有资料说明。那么,他的说法可信吗?笔者认为比较可信。此碑文曾因某些内容不符史实被人去函质疑,章氏不得已作过修改,但上面所引文字未见变化。事情是这样的:碑文一经发表,曾用枪迫黎元洪就任都督的李西屏认为与史实不符,两次去信质问章太炎,章太炎虽声称无一句臆造,但不得已也对碑文作了修改,其主要更改如下:

原文是:“兵起,有数卒突入公门,公错愕,手刃之。无几,又数人至,促公赴军械局,请受都督印,公见化龙在,知士大夫有谋,宣言无略财,无妄杀,如是则可,皆踊跃称听命,即诣谘议局就选。” [27]

修改后:“兵起,公犹在协部,质明返私宅。无几,十代表至,速公诣谘议局请受都督印。公见化龙在,知士大夫有谋,宣言无略财,无妄杀,如是则可,皆踊跃称听命,乃就选。” [26]

可见此次修改,并未触及文学社、共进会暗中属意黎元洪为都督事,也未见其成员予以反驳。不仅不反驳,共进会领导人孙武、文学社万鸿喈、胡祖舜还先后发表文章确认此事。

共进会领袖孙武

孙武 。孙武有篇未刊稿《武昌革命真相》,约写于1937年,藏于其女孙筥芹处,非常珍贵。边吉先生有幸读到了手稿,他是这样描述的:

原稿封面褐色,已破损,左上角毛笔写“字学”二字,右下有“孙季平”的署名。孙季平系孙武第六子。估计此稿本原为孙季平学字的本子,孙武移做《武昌革命真相》的稿本。稿本红直格,毛笔书写。第一页第一行有“武昌革命真相”的标题,上有一“抄”字。据了解,“抄”字乃孙武示其秘书张汉仆抄正的意思。抄正本已佚,仅留下此原稿本。 [28]

手稿里记录了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事。孙武写道:

至辛亥(1911年)三月,考查武汉军人已入会有十之八九,故五月初一日在长清里九十一号机关招集干部同志潘善伯……是会以起义为标准,故讨论之事最多。一、总机解组,推黎元洪为都督,此会决定也。 [29]

这里明确写道:“推黎元洪为都督,此会决定也。”文中提到的潘善伯(1880—1959),名公复,湖北襄阳人。潘为湖北共进会元老,武昌起义后任谘议局军务部秘书。他著有《辛亥革命运动中的共进会》一文。奇怪的是文中未谈及推黎元洪为都督事,亦未谈及此次会议。

参加长清里会议的还有一些人。他们是“邓玉麟、丁立中、彭楚藩、李春萱、谢石钦、梅宝玑、牟鸿勋、高因群、钟雨庭、马骥云、钱芸生、徐万年、孟法臣、徐北宾、方兴等……湖南焦达峰、黎意达、杨晋康等”。 [30] 到目前为止,还未发现可以佐证孙武说法的由以上诸位所写的资料。

万鸿喈 。万鸿喈,生于1890年,又名迪庥,湖北黄冈人,文学社元老,武昌首义元勋,曾任鄂军政府军务部参谋。他是涉及此事的最重要的人。章太炎谈及此事的时间虽然在前,但较隐晦;万鸿喈虽然发表文章在后,但清晰直白。他一石激起千层浪,把这个问题推到台前。说实话是需要胆量的,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某种意识或个人好恶掩盖,我们需要说真话的历史参与者。在向万先生致敬之后,我们还是要回到他的文章,看看他是如何说的:

其次谈谈推黎元洪做都督的问题。照说武昌义旗一举,全城克服的时候,应由一个有才干、孚众望的革命中坚人物出来担任革命首领,以便把革命进行到底。何以突然捧出一个不革命、非党人的黎元洪来作军政府的都督呢?关于这一问题,外间传说、诸家记载各执一说或含糊其辞,至今几成疑案。据我所知,这件事确在事先作过决定,现在把我所亲身经历的洪山秘密会议情形追述出来,以供参考。

一九一一年四月(辛亥三月间),蒋翊武托刘九穗来邀我到洪山宝通寺开会,据说此会是各标、营、队有代表性的重要分子会议。我和刘走到长春观门口遇着蒋翊武,蒋小声告诉我说:“今日开会,是讨论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的问题。”

我当时回答:“黎非同志,何以推他为都督?”

刘笑对蒋说:“早知万同志反对此事,开会时必有争辩,所以先为告知,我们可找一草地休息,详谈一下。”

在休息时间,刘对我说:“革命党人中间并非没有首领人才,蓝天蔚在第三十二标的时候,大家即有意推蓝为都督,但他远在奉天,一时不能南来。最适合都督之选的是吴禄贞,但他也在北方,我们已决定先派人去和他接洽,恐怕他也一时赶不到。至若现在军队里的同志,都是一些兵士正、副目,下级军官不多,中级军官更没有,不足以资号召。所以要把黎元洪拉出来,其利有三:一、黎乃当时名将,用他可以慑服清廷,号召天下,增加革命军的声威;二、黎乃鄂军将领,素得士心,可以号召部属附和革命;三、黎素来爱护当兵文人,而这些文人全是革命党人,容易和他合作。所以拉黎出来,革命必易成功。我们只要能推翻清朝,何惜给他一个都督名义,俟将来吴禄贞领兵南下,再推吴为正式都督,给黎一个相当位置,有何不可?”

蒋并笑说:“将来推你为大东门及通湘门司令时,你还得好好注意黎的行动呢。”他说完了这话,我们重新回到洪山庙内,见有士兵六人(五人忘其名),其中有祝制六同志向我注目示意,可知他们都是有代表性的。我们一同步登宝塔,蔡国桢(即蔡济民)同志因着排长制服,留在塔下守卫,作为掩护。塔内先有着便衣的三人,一为孙武,一为张振武(或是詹大悲,现在记不清了),余一人忘其名。开会无仪式,不签名,也不作记录。

蒋翊武提议:推黎元洪为临时都督,代表中有人反对,有人问:“黎元洪是否同志?”当由刘九穗将在路上对我说的那篇话又复述一遍,各代表听了轻轻拍手点头赞成。

会议历时约十余分钟即各自散去。

我回营后,心中仍有些不安,以为推一不革命的人做革命领袖,将来做事恐难于得心应手。

次日各同志在操场开小会,我私将刘九穗、蒋翊武引到一旁问道:“文学社人数最多,蒋同志既为文学社领袖,何以不做都督?”

蒋先答道:“在湖北起义,自以湖北人为首领为适宜。”

我又问:“既然如此,蔡国桢同志也可以被推为都督。”

蒋郑重告我说:“革命团体很多,以前有日知会,以后有共进会、群治学社等等,里边的首脑人物像孙武、刘公、季雨霖等都可以推为都督。不过革命党人素不争权夺利,宁可互相退让,以免将来发生裂痕,老弟以为何如?”我听了这话,方始释然。

以上系洪山秘密会议商定推举黎元洪为临时都督的经过大略,后来组织军政府,果以黎为都督。是否即按照洪山会议执行,则不得而知了。 [31]

武昌洪山宝通寺宝塔

万鸿喈的这篇文章明确地谈到了在辛亥革命爆发前,革命党人秘密推举黎元洪为首义大都督的过程。这里革命党人刘九穗的一番话,充满了关于推举黎元洪为首义大都督的战略思维。这次会议的时间:辛亥三月间,地点:武昌洪山宝通寺,人员:蒋翊武、刘九穗、蔡济民、孙武和万鸿喈等,议题:议论推举黎元洪为首义大都督,决定:推举黎元洪为首义大都督。

可是,为什么这么重要的会议只有万鸿喈一人提及,其他与会诸人都没有谈及此事呢?万先生在文中共提到六个人,其中明确肯定在场的四人是:蒋翊武、刘九穗、蔡济民和孙武。蒋翊武是文学社领袖,1913年在桂林遇害;刘九穗,字鸿展,湖北应城人,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成员,1915年在芜湖反袁战死;蔡济民,原名国桢,湖北黄陂人,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成员,1919年被川军方化南杀害。万先生在文中提及但不敢确定的另外两人是张振武和詹大悲,他们分别于1912年和1927年遇害。也就是说,在章太炎的碑文发表后,万鸿喈文中提到的人物除了孙武和万本人外都已经作古,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没有其他人出来做证了。

张国淦1956年12月订正的《辛亥革命史料》亦引用万文。张国淦(1876—1959),字乾若、仲嘉,湖北蒲圻人,晚清举人,曾任袁世凯政府和黎元洪政府的国务院秘书长,是中国近代史学家。他没有就万文的真实性做判断,但他巧妙地引用了熊十力的话:“万迪庥尝论推举黎元洪为都督,自系实录,黎公被推,说者皆谓偶然,此乃大误,试思如是大事,可以偶然为之否?黎之被推,亦自有故。” [32] 熊十力(1885—1968),字子真,晚年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国学大师。熊十力早年加入日知会等革命组织,武昌起义后任鄂军政府参谋。他认为黎元洪被推为大都督是大事,既然是大事,一定不会偶然为之,一定会有前因。

胡祖舜 。胡祖舜(1885—1948),字玉斋,湖北嘉鱼人,共进会会员,辛亥首义参与者。起义后,任鄂军政府参谋。他在《六十谈往》中记述:“余忆首义之前,蒋翊武曾一度提议元洪为未来之都督人选问题;众议虽无任何决定,然亦无人反对。元洪之被拥为都督,非偶然也。” [33] 遗憾的是,胡祖舜没有说明具体是哪次会议提名黎元洪为都督人选,也没有说明具体哪些人是会议参与者。他的“非偶然”说,让我们对首义都督问题多了一份思考。

确实,推举黎元洪做都督不是偶然,也不应该是偶然。武昌首义策划者,在起义前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军事指挥、起义战略、旗帜口号、武器弹药、都督印信等几乎面面俱到,应有尽有。为什么会单单漏掉都督这一重要人事安排?笔者认为,此事并没有漏掉,而是被人为地在记忆里抹去了。

如何抹去的呢?我们不妨先看两份回忆材料,这两份回忆资料均对起义后革命军请黎元洪“出主大计”之事作了非常具体的描述。

第一份资料。据武昌起义第一人熊秉坤回忆:

言毕,即带执事官王安澜往黄土坡某号该协参谋刘文吉家避匿;文吉亦愿任保护之责。黎忆及平时积蓄,乃派伙夫回家搬运。该伙夫肩挑皮箱三只,恰与前所派之巡查汤启发、程定国、马荣等相值,汤等疑为乘机劫夺之匪类,喝令止步,并欲加以惩治。伙夫答:“余乃此公馆伙夫,原非匪人。”汤诘其奉何人所派,担往何处?伙夫不得已,始吐真情。汤等乃偕伙夫同往刘宅,黎见众至,知难再匿,出叱汤等曰:“余带兵并不刻薄,汝等何事难余?”

众曰:“我等来此,特请公出主大计,非恶意也。”

黎曰:“革命党人才济济,要余何为?”

众曰:“公平昔御众极得士心,今之革命党员,均属同袍。众望所孚,无如公者,请即出领导一切。” [34]

第二份资料。据胡祖舜回忆:

启发等曾访黎而不得者,遂跟踪而往。黎适与其执事官王安澜(号梓材,枣阳人)等坐谈,见启发等骤至,事出仓卒,不明情由,乃惊起曰:“我黎某治军素宽厚,汝辈何得来谋我?”

众曰:“非也,我辈非谋害统领而来,乃系请统领出而主持大计者。”

黎曰:“汝辈革命党人才济济,何用我为?”

众曰:“统领非去不可。” [35]

两份回忆资料同时提及一个人——汤启发。汤是何许人也?他的个人资料非常少。据熊秉坤记载:“(汤)为清光绪二十四年入工程八营,充当兵士。时人犹论好儿不当兵之说,顽视而窃笑之。(光绪)三十年提升三队一哨六棚正目(即三连一排六班班长)。三十二年,一营编四队,改充后(队)九棚正目……至十九日……本后队六棚正目(即六班班长)金兆龙等组织革命,准备齐全,而本营二排排长陶启胜酷用压力以激之。晚八点钟陶被后队五棚兵士程正瀛枪毙。发(汤启发)遂督队攻楚望台……独念汉满决裂,战争方始,指挥统一,事乃有济,因与李松山、马自忠等拥立黎都督,而人心始定。” [36]

由上文可知,新军班长汤启发是辛亥首义的重要人物。前文所引资料,全都叙及汤启发等劝进黎元洪承担首义大都督重任,说到“特请公出主大计”等语。

湖广总督瑞澂与湖北新军将弁合影(前排左六为湖广总督瑞澂;右三为黎元洪;右四为张彪)

查多人记载共进会、文学社会议记录,未见汤启发参会记录。起义前,湖北革命党工程八营代表共计13人,他们是“徐兆宾、雷振声、熊秉坤、方兴、金兆龙、罗炳顺、马荣、吕中秋、徐少斌、程定国、林振邦、任正亮、舒继武”。 [37] 湖北革命党开会,由总代表出席,之后把会议内容传达给标(团)代表和营代表,再由他们传达给排代表。而如此名不见经传的普通起义人,何以能说出“请公主持大计”这样的话呢?我们知道他们一定是受命而来,而这个命令的来源就是蔡济民。

蔡济民(1887—1919),原名国桢,字幼香,湖北黄陂人,黎元洪老乡,共进会、文学社、同盟会会员,武昌起义元勋,湖北革命党参议部部长。1911年10月11日黎明,主要起义同志齐聚武昌阅马厂谘议局,成立军政府和推举都督。其时,大局初定,人心浮动。而党内重要人物如刘公、孙武、蒋翊武、居正、黄兴、谭人凤、宋教仁、杨玉如均未在武昌,胡瑛、詹大悲尚在狱中。蔡济民提出组织军政府,“咸表赞同。即推蔡济民、张庭辅、吴醒汉、高尚志、蔡大辅、徐达明、王文锦、陈洪诰、谢石钦、邓玉麟等十五人组织谋略处” [38] 。而都督人选尚无着落。这时,省议员刘庚藻进言道:“统领黎元洪现在城内,若合选,当导觅之。” [39]

没想到,众人均赞成,蔡济民于是同刘往寻黎元洪。

蔡济民恰恰是万鸿喈所述武昌洪山宝通寺会议的会场警卫。他知道洪山宝通寺会议的内容吗?笔者认为他肯定知道。蔡济民自以二十九标排长之衔入文学社以来,地位直线上升。到雄楚楼会议时,已经是军事筹备员,和著名的三烈士之刘复基、彭楚藩平起平坐。暗举黎元洪为都督这样的大事,舍党内高级人物不告,而诉之于万,恐怕说不过去。况且,蔡与万是世交,据万鸿喈讲:“我幼年随父亲在黄陂读书的时候,就认识了蔡济民。” [40] 文学社成立前后,蔡和万都是积极分子。俩人既是世交又有革命友谊。万如果把此事透露给蔡济民,我们不会感到奇怪。万对蒋翊武说的那句“蔡国桢(济民)同志也可以被推为都督”,可以视作蔡济民在革命党中的地位的体现,也可以视作万鸿喈对蔡济民的尊重和友谊。蔡济民未对黎元洪为都督事提出异议,是否和事先知道洪山宝通寺会议内容有关,我们不得而知。但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蔡济民知道武昌洪山宝通寺会议内容的概率非常大。无奈蔡济民去世太早,没有留下相关文字资料。

话说回来,起义后组织军政府是革命党的既定方针。孙中山与程潜的谈话,以及同盟会军政府章程均可证明。

孙中山谈话 。程潜(1882—1968),字颂云,湖南醴陵人,1905年8月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后,任湘军都督府参谋长。他回忆道:

我加入同盟会不到几天,仇亮引导我到东京赤坂区灵南坂日人金弥宅,谒见孙中山先生。先生态度和蔼可亲,与同志谈,谆谆不倦。我请面示革命方略,先生指示三点:(一)首先打倒自己脑海中的敌人,抛弃富贵利禄的观念,树立爱国家爱人民的思想,服膺主义,不与敌人妥协。(二)革命军占领地区,必须立即成立政府,以为号召,即使占领地区小至一州一县,亦应如此。(三)慎选革命基地,以发展革命力量。 [41]

孙中山在这里着重强调“革命军占领地区,必须立即成立政府,以为号召”。这就是说,成立军政府是革命后首先要做的工作。

同盟会章程 。湖北革命党和同盟会一直都有联系,领导人如刘公、孙武、居正等还是同盟会会员,他们的起义行动也是依照同盟会的章程来指导的。同盟会指出,起义后的工作要分三期,分别是:军法之治;约法之治;宪法之治。“军法之治”的《军政府与各国民军之条件》中,第一条即是:“各处国民军,每军立一都督,以起义之首领任之。” [42] 由此可知,行动前必须选定都督。事实上,共进会会员从日本回国时,就已经选定了八省都督,他们是“聂荆为广东大都督、刘玉山为广西大都督、邓文辉为江西大都督、何起义为四川大都督、孙竹丹为安徽大都督、傅亦僧为江苏大都督、罗洁为河南大都督、刘公为湖北大都督”。 [22]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武昌首义前,湖北革命党一定而且必须要确定都督人选。万鸿喈所说的武昌洪山宝通寺会议的召开时间是1911年3月,距离起义尚有半年时间。洪山宝通寺会议是文学社和共进会共同召开的,文学社领袖蒋翊武、共进会领袖孙武均在现场。可见推举黎元洪为都督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武昌起义后,吴禄贞、蓝天蔚、黄兴、宋教仁、谭人凤、刘公等革命党属意的备用人选,由于各种原因,他们在起义时,都无法到达武汉。而孙武和蒋翊武,由于共进会和文学社之间的利益关系,并不是都督人选。历史的责任就这样落在黎元洪的肩上,而黎元洪经过内心斗争,最终选择承担重任,首义都督就此诞生。 c2PnkawMuOTV9MzAMyLEXbuBlbebuu72jCD/gVYQ3wlyAIxajjDqHB/m/NNvrY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