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助后金建立殊勋

幼年的皇太极表现不俗,《清太宗实录》记道:“性嗜典籍,披览弗倦。自幼命名皇太极,太祖甚钟爱焉。甫三龄,颖悟过人。七龄以后,太祖委以一切家政。不烦指示,即能赞理,巨细悉当。及长,益加器重。”

这是关于皇太极幼年情况的唯一一条记录。皇太极三岁时,“颖悟过人”。七岁以后,努尔哈赤就将一切家政交给他赞理。皇太极居然将一个大家庭的家政料理得头头是道、井井有条,“巨细悉当”。这说明皇太极幼年老成,很小就具有超强的管理能力。

皇太极很得努尔哈赤的喜爱。因为努尔哈赤宠爱叶赫纳喇氏孟古姐姐,爱屋及乌,皇太极自然也得到了伟大的父爱。当然,皇太极本人聪明伶俐,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前文记载,他小时候,“一听不忘,一见即识”。又说他“性嗜典籍,披览弗倦,自幼聪颖过人。太祖甚钟爱焉”。

皇太极的童年是在费阿拉城度过的。费阿拉是努尔哈赤建造的第一座都城。

《清太祖武皇帝实录》记载:“丁亥年(1587),太祖于首里口虎拦哈达下,东南河二道,一名夹哈,一名首里,夹河中一平山,筑城三层,启建楼台。”

《清太祖高皇帝实录》记载:“丁亥(1587)春,正月庚寅朔(初一日)。上于硕里口虎拦哈达东南,加哈河两界中之平冈,筑城三层,并建宫室。夏六月己未朔壬午(二十四日),上始定国政,禁悖乱,戟盗贼,法制以立。”

《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丁亥(1587)春正月,城虎阑(拦)哈达南冈,始建宫室,布教令于部中。禁暴乱,戢盗窃,立法制。”

费阿拉城墙遗址

综合以上三条史料,对费阿拉城可以有一个粗线条的素描。“虎拦哈达”是满语。“虎拦”,即“呼兰”。“呼兰”的意思是“烟囱”,“哈达”的意思是“山峰”,“呼兰哈达”是“烟囱山”之意。在烟囱山下,有一个平坦的山冈,其东南方向映带两条河流,一是夹哈河,一是首里河。在这个山冈上建造了费阿拉城。其城东西南三面为崖壁,仅西北一面向外开展。

上述记载都十分简略,所幸一名朝鲜人对费阿拉城作了详细的描述。朝鲜人南部主簿申忠一作为使臣,于万历二十三年(1595)到达费阿拉城,并住了一段时间。他是万历二十三年(1595)十二月二十二日,由朝鲜出发,自满浦渡鸭绿江,沿今浑江支流新开河、富尔江到达费阿拉城的。翌年正月初五,由原路回国。他在费阿拉境内外一共停留十五天。回国后,他根据见闻,撰写了一本旅行记《建州纪程图记》。这是一部带有情报性质的图记。全书画有九幅图,图上均有仔细的标记,同时每幅图均有详细的说明。这部图记成为了解努尔哈赤费阿拉时期社会情况的唯一的第一手历史资料,弥足珍贵。

关于费阿拉城,该书记载如下:

木栅内奴酋(努尔哈赤)家图。

外城内小酋(舒尔哈齐)家图。

一、奴酋家(努尔哈赤)在小酋家北,向南造排;小酋家在奴酋家(努尔哈赤)南,向北造排。

一、外城周仅十里,内城周二马场许。

一、外城先以石筑,上数三尺许,次布椽木;又以石筑,上数三尺,又布椽木;如是而终。高可十余尺,内外皆以黏泥涂之。无雉堞、射台、隔台、壕子。

一、外城门以木板为之,又无锁钥,门闭后,以木横张,如我国将军木之制。上设敌楼,盖之以草。内城门与外城同,而无门楼。

一、内城之筑,亦同外城,而有雉堞与隔台。自东门过南门至西门,城上设候望板屋,而无上盖,设梯上下。

一、内城内,又设木栅,栅内奴酋(努尔哈赤)居之。

一、内城中,胡家百余;外城中,胡家才三百余;外城外四面,胡家四百余。

一、内城中,亲近族类居之;外城中,诸将及族党居之;外城外居生者,皆军人云。

一、外城下底,广可四五尺,上可一二尺;内城下底,广可七八尺,上广同。城中泉井仅四五处,而源流不长,故城中之人,伐冰于川,担曳输入,朝夕不绝。

一、昏晓只击鼓三通,别无巡更、坐更之事。外城门闭,而内城不闭。

一、胡人木栅,如我国垣篱。家家虽设木栅,坚固者,每部落不过三四处。

一、城上不见防备器。

据朝鲜使臣申忠一以上记载,费阿拉城是具有一定规模的宫城。山城分为内城和外城。努尔哈赤一家住在内城,生活优裕,食物充足,用品充沛,吃穿不愁。受努尔哈赤之命,少年时代的皇太极曾经管理过这个大家庭的家务。“甫七岁,委以一切家政,不烦指示,即能赞理,巨细悉当。及长,太祖益加器重。”他行事有条不紊,待人深浅有度,很得努尔哈赤的喜爱。

皇太极幼年时,就跟随父兄出外渔猎。渔猎是女真人谋生的必要手段。即使比较注重农业生产的建州女真,也把渔猎作为重要的生活来源,因此,女真人男女都擅长渔猎。在这个氛围长大的皇太极,自然锻炼出了一手骑马射箭的好本领。据说,他射箭的技术高超,“步射骑射,矢不虚发”。这为他后来征战疆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努尔哈赤的好品质对皇太极也影响巨大。崇德四年(1639),一天,皇太极对大臣回忆起努尔哈赤的好处,说道:“朕自幼跟随太祖出猎,未尝夺人一兽;军中有所俘获,未尝私隐一物。”

皇太极在三十五岁时,继承努尔哈赤大业,成为后金国汗,即天聪汗。在此之前,皇太极的表现亦可圈可点,令人称道。《清太宗实录》记道:“天命元年,太祖以上为大贝勒,与代善、阿敏、莽古尔泰,共理机务,多所赞画。统军征讨,辄侍太祖偕行。运筹帷幄,奋武戎行,诛携服叛,所向奏功,诸贝勒皆不能及。又善抚亿众,体恤将卒。无论疏戚,一皆开诚布公以待之。自国中暨藩服,莫不钦仰。上凡遇劲敌,辄亲冒矢石,而太祖深加爱护,每谕勿前往。时帝业肇兴,大勋将集,圣心默注,人望攸归。”

这是《清太宗实录》对天命元年(1616)以后、登基以前的皇太极整体表现的一个概括和总结。大体含有三层意思:其一,在政治上,皇太极同其他三大贝勒,成为努尔哈赤高层领导集体的核心成员,“共理机务,多所赞画”。其二,在军事上,皇太极协助努尔哈赤“统军征讨”,“辄侍太祖偕行”,是努尔哈赤的主要助手。“运筹帷幄,奋武戎行”,功劳卓著,“诸贝勒皆不能及”。其三,在人望上,由于皇太极“善抚亿众,体恤将卒”,又由于无论亲疏,一视同仁,因此国内番邦,“莫不钦服”。由此,皇太极得到努尔哈赤的格外器重,甚至颇多关照,遇到危险情况,“每谕勿前往”。皇太极得到了努尔哈赤的“圣心默注”,也自然是诸贝勒大臣的“人望攸归”。

下面我们按照年限回顾一下皇太极的表现。这期间,皇太极共参与了五次重大战役。

第一次战役。万历四十年(1612),皇太极参加的第一次大型战役是万历四十年的攻打乌拉之战。那一年皇太极二十岁。皇太极和五哥莽古尔泰作为统帅努尔哈赤的助手直接参加了战斗。这次战斗给皇太极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努尔哈赤的一段话。

一征乌拉之战时,乌拉首领布占泰的军队和努尔哈赤的军队处于相持状态。乌拉兵与建州兵对垒于一条河的两岸。莽古尔泰和皇太极沉不住气,急于渡河攻城。《皇朝开国方略》记载了努尔哈赤开导他们所说的一段十分重要的话:“汝等毋作此浮面取水之议,当为探源之论。譬伐大木,岂能骤摧?必以斧斤斫而小之,然后可折。今以势均力敌之大国,欲一举而取之,能尽灭乎?我且削其所属外城,独留所居大城。外城尽下,则无仆何以为主,无民何以为君乎?”

努尔哈赤的这段话使皇太极受用终生。他懂得了当条件不成熟时要善于等待的道理。皇太极后来要攻打明朝的北京时,就运用了这个理论。他对明朝展开了消耗战,直到条件成熟才进攻北京城。

皇太极在政治上是很敏感的。努尔哈赤在与其弟舒尔哈齐的政治斗争中,皇太极坚决地站在了努尔哈赤的一边;努尔哈赤在与其长子禇英的政治斗争中,皇太极也是坚决地站在了努尔哈赤一边。这是努尔哈赤时代两场大的政治斗争,皇太极都坚决支持父汗努尔哈赤。这给努尔哈赤以深刻的印象。

天命元年,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后金国建立。《清史稿》记道:“天命元年丙辰(1616)春正月壬申朔(初一日),上即位,建元天命,定国号曰金。诸贝勒大臣上尊号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弟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命额亦都、费英东、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为五大臣,同听国政。谕以秉志公诚,励精图治。”

此时,努尔哈赤五十八岁,皇太极二十四岁。年轻的皇太极进入了后金国的最高决策层。后金国的贝勒最高的是四大和硕贝勒,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这四个贝勒高于其他的贝勒,因此又称为四大贝勒。四大贝勒中,代善是二哥,莽古尔泰是五哥。阿敏是叔父舒尔哈齐之子,比皇太极年长。皇太极是四大贝勒中最年轻的。

在军事上,皇太极勇敢顽强,文武双全。

第二次战役。天命三年,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在攻打抚顺城的战斗中,皇太极出谋划策,起了重要作用。怎样攻打抚顺,皇太极献上一策。他说,听说四月初八至二十五日,守城游击李永芳要大开马市。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派出五十名奸细,分五批混进抚顺。努尔哈赤采纳了皇太极的计策。天命三年(1618)四月十四日,努尔哈赤下令出兵攻打抚顺。

在强大的军事压力和巨大的政治攻势下,明朝守城游击李永芳焦头烂额、进退维谷。抚顺城内的后金兵奸细也乘机呐喊鼓噪,人心浮动。最后权衡利弊,在援兵无望的情况下,李永芳的精神彻底崩溃,决定投降。“永芳得书,冠带立城南门”,穿戴整齐,表示投降。努尔哈赤当面喊话劝导他,同时命令兵士竖立云梯,“不移时,登其城”。李永芳看到大势已去,“遂冠带乘马出城,降”。努尔哈赤内外夹攻,抚顺唾手而得。皇太极的计策起了很大作用,再加上诱降政策,努尔哈赤顺利地拿下了抚顺城。

《满洲实录》“太祖取抚顺降李永芳图”

第三次战役。天命四年,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在萨尔浒大战的飞芬山之战中,皇太极勇猛善战,痛歼明军。天命四年(1619)三月初二,努尔哈赤看出了龚念遂营致命的弱点,决定首先攻打龚念遂营。虽然龚念遂营拥兵一万人,但努尔哈赤派四贝勒皇太极只率领一千人,用其中的五百人下马步战。皇太极率领五百骑兵奋勇冲入敌营,五百步兵紧随其后,“遂折其车,破其楯”,明军大败,四散逃走。皇太极“率众前驱,穷追纵击”,龚念遂等皆战死,龚念遂营被攻破。

三月初三,在萨尔浒大战中的阿布达里岗战斗中,皇太极再现神勇。阿布达里岗山,莽林密布,山崖陡峭,怪石嶙峋,道路崎岖。行军及此的明朝刘綎军已感十分恐怖,突然四贝勒皇太极率右翼四旗兵,自山巅冲击而下,仿佛神兵从天而降,同刘綎军拼力厮杀;二贝勒阿敏率四旗兵自后面山谷追杀而来;大贝勒代善率左翼四旗兵也从暗处冲杀出来。三路八旗兵包围刘綎军,白刃肉搏,残酷激烈。最后,明军惨败。

第四次战役。天命四年(1619)八月,努尔哈赤率大军第四次征讨叶赫。

万历十二年(1584)明将李成梁在开原汉寿亭侯庙,诱杀了叶赫贝勒清佳努和杨吉努。后来清佳努子布寨、杨吉努子纳林布禄分别继为贝勒。

建州首领努尔哈赤咄咄逼人的扩张势头,引起了海西女真四部,尤其是其中最强大的叶赫的不满。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在万历十六年(1588)九月,把自己十四岁的妹妹名孟古姐姐的叶赫纳喇氏,送给努尔哈赤为妻,履行了杨吉努先前的诺言。纳林布禄想用联姻结盟的方式笼络努尔哈赤,并以此扼制其扩张的雄心。但努尔哈赤不为所动,依然我行我素。这个联姻的方法宣告失败。

叶赫贝勒纳林布禄纠集九个部落,组成联军进击建州,以图一举消灭建州努尔哈赤。万历二十一年(1593)九月,以叶赫贝勒纳林布禄、布寨为首,纠合哈达、乌拉、辉发、朱舍里、讷殷、科尔沁、锡伯、卦尔察,共为九部,合兵三万,兵分三路,向建州苏克素浒河的古勒山挺进,进而爆发了著名的古勒山之战。

古勒山之战,努尔哈赤大获全胜,斩杀四千人,缴获战马三千匹,铠甲一千副。在战斗中,叶赫贝勒布寨被建州孤胆英雄士兵吴谈斩杀。纳林布禄见其兄被杀,昏倒在地,被救回后,不久便抑郁死去。战后,“北关请卜酋(布寨)尸,奴酋(努尔哈赤)割其半归之。于是北关遂与奴酋为不共戴天之仇”。努尔哈赤把布寨的尸体割一半归还给叶赫,这也未免太不人道了。但这也正说明了他们之间的仇恨之深。

这之后,布寨子布扬古、纳林布禄弟金台石,继为贝勒。布扬古统管西城,金台石统管东城。

第四次征讨叶赫时四大贝勒率领护军包围西城的布扬古。努尔哈赤率领八固山额真,督导大兵,攻打东城的金台石。金台石被围不降,努尔哈赤命后金军掘地为穴,城墙倒塌,攻入城内,城民投降。金台石携妻及幼子登上八角楼,努尔哈赤命他投降。因金台石是皇太极的舅父,金台石求见其外甥皇太极。当时皇太极正在进攻西城,努尔哈赤答应了金台石的要求,命皇太极从攻打西城的前线撤下来,见其舅父金台石。

重译《满文老档》卷十二记载了皇太极劝金台石投降的过程:

你这些年来,竭心力,苦国人,修筑坚固的外城,在天生的山上修筑内城。这两道城被攻破了。仍然还在这台上,想要怎么办呢?你想诱骗敌人取胜,哪个好人会照你的想法作战呢?你为什么说在我说一句收养时就下来呢?要我立不能进攻你的誓言吗?我来时,如果你下来,带到父汗那里会见。杀就死,收养就生。讨灭亲戚吗?杀死吃肉吗?饮血吗?为了和好,派过使者二三十次,我们攻打你们不胜才讲和的吗?派的使者,要杀就杀,要扣留就扣留,你今天死期至矣!如果想起你的罪恶,父汗也许会杀你,如果不念你的罪恶,而念及外甥我,也许收养。

二十七岁的皇太极的这番说辞,表现了很高的政策水平。既揭露了舅舅金台石的罪恶,又指出了舅舅金台石的前途。可谓苦口婆心,仁至义尽。“这样说了十遍仍然不听”,如此耐心地劝说,都是因为金台石是努尔哈赤爱妻叶赫纳喇氏孟古姐姐的哥哥,是皇太极的舅舅。最后,劝说没有成功,任凭他自尽了。

第五次战役。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1621)三月十日后,在沈阳外围的白塔铺之战中,皇太极的勇敢顽强,表现得更为突出。当时,明军三总兵,率领骑兵三万来援,扎营于白塔铺。他们遣兵一千为前探,遭遇八旗兵雅荪率领的精锐护军二百人。雅荪胆怯,“见之不战而退”,明兵远远地跟在他们的后边。努尔哈赤听说,大怒,自率大军追击,路过四贝勒皇太极营。四贝勒听说父汗亲自出战,急忙骑马追赶父汗,他劝说父汗不要自己追赶了,由他来追。努尔哈赤应允,于是,四贝勒率领精锐护军,迎击跟随雅荪的明军。明军四散逃走,四贝勒一直追击到白塔铺。在这里,四贝勒又见到了明朝三总兵正在统兵布阵。四贝勒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亲率百骑,迅速出击,三总兵大吃一惊,四散逃遁。四贝勒皇太极正在追击时,巧遇大贝勒代善、台吉岳托,遂同追四十里,斩杀三千余级,才收兵。

第二天,努尔哈赤召见临阵退缩的军官雅荪,斥责他说:“吾子(四贝勒),父兄依赖,如身之有目。因汝之败,深入敌军,万一有失,汝罪应磔。汝奈何率吾常胜之兵,望风奔溃,挫其锐气耶?”命革去雅荪的职务。从中可见,努尔哈赤执法之严及对四贝勒皇太极宠爱之深。

除军事斗争外,在政治斗争中,皇太极的表现也是立场坚定、旗帜分明,完全站在其父努尔哈赤一边。最明显的例子是处死长子褚英一案中,皇太极的表现。

万历四十三年(1615)八月二十二日,五十七岁的努尔哈赤做出了痛苦的抉择:下令处死了幽禁在囹圄的心爱的长子褚英。

褚英当时年仅三十六岁。

东京陵努尔哈赤长子褚英墓园

褚英,万历八年(1580)生,其母是努尔哈赤的爱妻元妃佟佳氏。褚英骁勇善战,富于谋略。他受父命,于十八岁时率兵征战安楚拉库路,大胜而还,被赐号洪巴图鲁,封贝勒。巴图鲁是满语勇士、英雄之意,前特别加上修饰语“洪”,既加重分量,又区别其他。二十七岁时,他作为副将跟随叔父舒尔哈齐出征,参与乌碣岩大战。舒尔哈齐因迷信天象欲中途班师回军,褚英坚决抵制,并出敌不意,以少击多,获取大捷,被赐号阿尔哈图土门,汉译为“广略”,史称其为广略贝勒。次年,二十八岁时,他又同贝勒阿敏一同出征,一举攻占乌拉部的宜罕山城,为统一女真诸部立了一功。年轻的褚英显露了卓越的军事才能,他指挥有方,屡建战功,很受其父努尔哈赤的赏识。努尔哈赤的事业此时正在蒸蒸日上,在国事繁忙时,他便有意识地让长子褚英代为处理国家政务。一是试试爱子的才能;二是听听各方面的反映。这无形中就把褚英推到了储君的位置上。

年事已高的努尔哈赤在考虑接班人问题了。对长子褚英的长处,努尔哈赤心中有数;对褚英的短处,努尔哈赤也洞若观火。但是,他深受汉民族嫡长子继承制的影响,认为接班人不能绕过嫡长子,为此就初步将褚英定为了继承者。对此,重译《满文老档》透露了努尔哈赤定立褚英为接班人的矛盾心理,文曰:“淑勒昆都仑汗(聪睿恭敬汗)考虑到:‘如果没有儿子们,我自己还有什么说的。现在我想让儿子们执政。’‘要让长子执政,然长子从幼心胸狭隘,肯定不会宽大为怀地抚养国人。但是抛弃长兄,使弟越其兄长执政,怎么能行呢?父我若任用长子,并掌管大国,执掌大政,也可能改变心胸狭隘的毛病,成为宽宏大量的人。’遂命长子阿尔哈图图门执政。”

努尔哈赤深知长子褚英从小就有心胸狭隘的毛病,但是他不能越过长兄安排接班人,即“但是抛弃长兄,使弟越其兄长执政,怎么能行呢”?所以,努尔哈赤让长子褚英掌管大权,盼望借此能够改掉他的毛病。“也可能改变心胸狭隘的毛病,成为宽宏大量的人。”这是作为父亲的努尔哈赤一个美好的愿望。

如果褚英视野高远、谦恭慎审,他自然会得到诸多兄弟及各位重臣的爱护和拥戴。但是,褚英毕竟不是个政治人才,而只是个军事人才。他表现得目光短浅、心胸狭隘,自视为储君,对兄弟和重臣傲慢无礼,不可一世。

《满文老档》记载:“然此执政之长子,毫无均平治理汗父委付大国之公心,离间汗父亲自举用恩养之五大臣,使其苦恼不睦。并折磨聪睿恭敬汗爱如心肝之四子,谓曰:诸弟,若不拒吾兄之言,不将吾之一切言语告与汗父,尔等须誓之。令于夜中誓之。又曰:汗父曾赐与尔等佳帛良马,汗父若死,则不赐赉尔等财帛马匹矣。”

甚至扬言:“我一旦即位,就把和我作对的各个兄弟和各个大臣全都杀掉。”此言一出,褚英的凶狠面目便暴露无遗。褚英自然地遭到了四大贝勒和五大重臣的强烈反对。四贝勒和五大臣,是努尔哈赤正式任命的。《清史稿·太祖本纪》记载:“天命元年丙辰春正月壬申朔,上(努尔哈赤)即位,建元天命,定国号曰金。诸贝勒大臣上尊号曰覆育列国英明皇帝。命次子代善为大贝勒,弟子阿敏为二贝勒,五子莽古尔泰为三贝勒,八子皇太极为四贝勒。命额亦都、费英东、何和里、扈尔汉、安费扬古为五大臣,同听国政。谕以秉志公诚,励精图治。”

这里清楚地记载了四大贝勒和五大重臣的产生过程,以及他们崇隆的政治地位。这都是英明汗努尔哈赤在建国之时,特别加以任命的。他们是努尔哈赤的左膀右臂,是心腹子弟和贴心重臣。在努尔哈赤就任英明汗的国家典礼上,郑重宣布四贝勒和五大臣,说明他们地位之崇隆、权力之巨大。

努尔哈赤第二子代善像

四大贝勒是满洲贵族四大实力集团的首领。“天命元年,(阿敏)与代善、莽古尔泰及太宗(四贝勒皇太极),并称和硕贝勒,号‘四大贝勒’,执国政。阿敏以序称二贝勒。”

努尔哈赤时代,四贝勒处于辅政地位,分掌部分国家实权。他们都是最高级的和硕贝勒,又称旗主贝勒,或固山贝勒。手握军权,拥有财货,统领部民,是努尔哈赤依靠的中坚力量。努尔哈赤对四大贝勒视同左膀右臂,“爱如心肝”。四大贝勒是中央常委级的子弟,是努尔哈赤的家族精英,是后金国的权力精英。

五大臣是费英东、额亦都、扈尔汉、何和里和安费扬古。这五位大臣都是备受努尔哈赤宠信的。他们在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事业上都屡经战阵,建立了特殊的功勋。他们紧紧追随努尔哈赤,东征西讨,艰苦备尝,忠心耿耿,矢志不渝,因而取得了努尔哈赤独有的信任。

对于是否向努尔哈赤揭发长子褚英的恶行,四贝勒和五大臣是心存顾忌的。

《满文老档》记载:“如此折磨,四弟(四大贝勒)、五大臣遭受这样苦难,聪睿恭敬汗并不知悉。四弟、五大臣相议曰:汗不知我等如此苦难,若告汗,畏执政之阿尔哈图图门(褚英)。若因畏惧执政之主而不告,我等生存之本意何在矣。彼云:汗若死后,不养我等,我等生计断矣。即死,亦将此苦难告汗。”

四大贝勒和五大重臣经过密议,“即死,亦将此苦难告汗”,即便是处以死刑,也要将自己所受的苦难报告给国汗。于是,决定破釜沉舟,共同告发褚英。告发的过程,也如《满文老档》所记:“四弟、五大臣议后告汗。汗曰:尔等若以此言口头告吾,吾焉能记,可书写呈来。四弟、五大臣将被虐情形各写一书,呈奏于汗。汗持其书,谓长子曰:此系汝四弟、五大臣劾汝过恶之书矣,汝阅之。长子,汝若自以为是,亦可上书辩驳。长子答曰:我无言可辩。”

努尔哈赤很慎重,让他们每个人都郑重地写出书面材料,揭发长子褚英。

他们如努尔哈赤的要求,照办无误。他们揭发褚英所犯罪状,一是在四大贝勒和五大重臣之间,挑拨离间,制造不和;二是向诸弟索要财物、马匹,以削夺诸弟的实力,加强他个人的力量。揭发的都是事实,褚英确实无言可辩。努尔哈赤质问他:“夫掌政之国主、汗、贝勒,须宽大为怀,秉公治国。如此虐待同父所生之四弟及为父我擢用之五大臣,使彼此不睦,则吾为何使汝执政耶?”

一边是爱子褚英,一边是中坚四大贝勒和五大重臣。界限清楚,壁垒分明。努尔哈赤必须择其一。他经过痛苦思考,权衡利弊,断然舍弃了不可造就的褚英。

重译《满文老档》记道:

四弟、五大臣每人把困苦情况写了一份,呈送给汗(努尔哈赤)。汗接受了这些报告,对长子说:“这是你的四弟、五大臣控诉你的罪行的文件。看见这个,你如果有什么正确的话,也写出来答辩。”长子回答说:“我没有一点要说明的。”因此,淑勒昆都仑汗说:“你如果不说明,就是你的过错。父我不能打仗,不能断理国事,不能执政,年纪老了,也不把国家大权移交给你!如果使在我身边长大的儿子们执政,国人听到会说:‘不要汗参与,诸子统辖国人,执掌大政。’考虑到国人的听闻,才让你执政!执政的国主汗、贝勒要宽宏大量,公平地抚养国人。如果使同父的四弟、父任用的五大臣,如此不睦,并使之困苦,怎么能让你执政呢?让你们同母兄弟两人执政,而分给了大半国人。考虑到多给兄弟们,弟弟们如果没有,可以向兄求得。求之不得,可以强取。如少给兄长,多给弟弟们,兄长向弟弟祈求是不适当的。你们生于其他兄弟之前,分给年长的同母两兄弟,国人各五千家,各八百牧群,银各一万两,敕书各八十道。给我爱妻所生诸子的国人、敕书都比这个少。给这样多还不满足,你还说要从财物不多的弟弟那里索取东西,要杀你认为不好的诸弟、诸大臣,使弟弟与五大臣,互不和睦相处,不让他们把你那种邪恶念头报告给父,让弟弟们到处立誓。如果是像你这种心胸狭隘,认为给你国人、牧群、财货等东西少,那么你专主的国人、牧群、财货等,和你弟弟们合在一起再平分。”

这是努尔哈赤训斥褚英的一大段讲话。保留在《满文老档》之中,弥足珍贵。努尔哈赤接受了四大贝勒和五大重臣的意见,断然将褚英从接班人的位置上拿了下来。从中能够看出努尔哈赤在处理重大问题时的战略眼光和宽阔胸怀。

《满文老档》图影

淑勒,乃蒙语,聪睿之意;昆都仑,乃蒙语,恭敬之意。淑勒昆都仑汗,即聪睿恭敬汗。

但是,努尔哈赤对褚英的处治是分步骤进行的。先是闲置不用,有意疏远,让其闭门思过。但是,在闲置的时间里,褚英并没有收敛,反而“意不自得”,“心术不善,不认己错”,甚至“焚表告天”,“诅咒”有关人等。褚英的表现令努尔哈赤十分失望。努尔哈赤听其言,观其行,不得不将其逮捕幽禁。“长子阿尔哈图图门三十四岁时,癸丑年三月二十六日,监禁于高墙。”癸丑年,即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月二十六日,褚英被监禁。

重译《满文老档》记道:

这样训斥后,在秋天出征乌拉时,因为知道长子心胸狭隘而不信赖他,留他的同母弟古英巴图鲁贝勒守城。次年春天,出征乌拉时,也不信赖长子,派莽古尔泰台吉、四贝勒二弟留守。两次出征乌拉时,都没派长子去,让他居住在家中。于是,长子对他的四个僚友议论说:“和诸弟平分国人,我不能再活着了。你们和我一起死吗?”四个僚友回答:“贝勒你要死,我们随着死。”从那以后,父汗出征乌拉时,长子不担心父汗与大国作战的胜败,写上诅咒出征的父汗、诸弟、五大臣的咒语,对天地焚烧。还对僚友说:“我们的兵出征乌拉失败才好!如果那样就不让父、诸弟入城。”共同说那样的恶言……淑勒昆都仑汗恐怕杀长子以后,不是给活着的诸子造成先例吗?所以没杀。在他三十四岁(癸)丑年三月二十六日,将阿尔哈图图门(褚英)监禁在高墙之中……淑勒昆都仑汗的长子阿尔哈图图门(褚英),不承认自己的错,恐怕以后毁坏生存之道,所以监禁在高墙之中。二年,经过三年的深思熟虑,顾虑长子的存在,会败坏国家。若是怜惜一个儿子,将会危及大国、众子及大臣们。因此,于乙卯年(万历四十三年,1615),淑勒昆都仑汗五十七岁,长子三十六岁的八月二十二日,下了最大的决心,将长子处死。

努尔哈赤经过两年多的反复筹思,感到自己的观察有误,褚英不是个合格的继承者,而且报复心重。如果让他生存下去,一旦时机到来,他可能予以反扑,必然会败坏国家,“若是怜惜一个儿子,将会危及大国、众子及大臣们”。从国家考虑,从大局出发,他不得不忍痛割爱,下令处死了长子褚英。“两年后,见其毫无改悔,遂诛杀。”

在努尔哈赤处治及处死长子褚英的过程中,作为四贝勒的皇太极,始终站在父汗努尔哈赤一边,旗帜鲜明,立场坚定。起初在褚英部分掌权得意忘形时,皇太极注意观察;后来在四大贝勒和五大重臣忍无可忍时,皇太极同他们站在一起,书面揭发了褚英的恶行;直至最后,努尔哈赤处死了褚英,皇太极表示坚决支持。皇太极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头脑清醒,处事果断,显露了一个政治家的睿智与机敏。

天命六年,明天启元年(1621),根据努尔哈赤的上谕,四大贝勒开始参与国家最高权力的运作。天命六年二月,“太祖命四大贝勒按月分(份)直(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直(值)月贝勒掌理”。“按月分(份)直(值)”,即是说,国家大事由四大贝勒按月轮流值班处理,这是努尔哈赤对四大贝勒的训练和考验。此时皇太极二十九岁,和其他三大贝勒一样,已经开始单独处理国家大事了。

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得力助手,是四大贝勒的中坚力量。他在追随努尔哈赤的政治较量和军事斗争中,屡建功勋,功劳卓著。在长期的戎马生涯中,他已经在璀璨的群星中凸显出来。他是一颗陡然升起的闪亮的政治和军事新星。他的继位,可以说是众望所归。

但是,皇太极的继位也非一帆风顺。 oCzcdW8yOLjHP3Uzm/ZPOSPhvxdOmcNcvLcyR5ur03r+hk3SRx1wU4RBddjd5kr6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