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八章
梁武帝饿死台城

侯景亲手灭掉了他拥立的伪皇帝萧正德,然后,派王伟去文德殿拜见梁武帝。

梁武帝窝着火,也想看看这个幕后帮助叛逆侯景策划的人是个什么东西?梁武帝令侍从揭起帘幕,打开房门,带侯景的狗头军师王伟进来。

王伟跪拜之后,将侯景的书信(其实就是王伟所写)交给梁武帝,声称:“我们受到一些奸佞的蒙蔽,带领人马进入朝堂,惊动了皇上,现特来宫中,等候降罪。”

梁武帝坐在空旷的大殿上,王伟显得异常的压抑。王伟的祖上是略阳人。从血缘上推测,应该是汉人。其父王略,曾在魏国担任过许昌县令。因此就安家定居在河南颍川。王伟通晓《周易》,写的文章华丽、言辞优美。在魏国当过行台郎。这是一有职无权的小官。不知何故,他一个汉人,却甘心跟着残暴的侯景混。侯景屡次叛乱(背叛尔朱荣、背叛高澄、背叛南梁),都是他王伟一手策划的。当年高澄写信召唤侯景回东魏京城,是王伟替侯景写回信给高澄,文辞很优美。高澄看了回信,称赞文笔写得漂亮,便问是谁写的回信?左右回说是王伟所写。高澄说:“王伟有这样的才干,你们为什么不早一点告诉我?”

可惜王伟空有文才和谋略,却帮助侯景出谋划策,侯景的大部分军事行动和文书告示都出于王伟。甚至侯景篡位弑君,都是王伟出的主意。王伟空读圣贤书,却鼓动侯景荼毒江南民众,重创江南几百年积累的经济成果,给江南华夏汉文明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最后,叛贼侯景身败,王伟也落得一个遗臭万年的下场。

梁武帝毫无表情地看了一眼这个枉读圣贤书的王伟,问道:“侯景在什么地方?你可以把他叫来。”

侯景带了五百多名盔甲武士保护自己,入太极殿的东堂晋见梁武帝。侯景在大殿下跪拜,以额触地。典仪官带着侯景走到三公坐的榻前。梁武帝神色不变,问侯景道:“你在军队里的时间很长,真是劳苦功高呀?”侯景不敢抬头正视梁武帝,汗水流了一脸。

梁武帝又问道:“你是哪里人?敢到这里来,你的妻儿还在北方吗?”侯景自知做贼而心虚。他无论打着多么堂皇的旗号,都改变不了做贼的实质。贼人在主人面前,心里还是慌乱的。这个满嘴谎言的侯景对梁武帝的问话,竟然一句也回答不出来。

侯景的部将任约在一旁代侯景回答:“臣下侯景的妻儿都被高家屠杀光了,只有我单身一人投靠了陛下您。”任约把侯景说得可怜兮兮的。

梁武帝盯了一眼侯景,又问道:“当初你渡江过来的时候有多少人?”侯景说道:“一千人。”梁武帝追问:“包围台城时共有多少人?”回答说:“十万人。”

梁武帝再问:“现在共有多少人?”回答:“四海之内,没有不属于我的人。”

梁武帝心情很复杂!贼兵势大,反证自己不得人心啊!他看看代侯景答话的任约,沉闷地低下头,不再说话了。梁武帝是否应该问一声,代侯景答话的任约,是不是汉人?为何甘心帮助外族羯胡人疯狂屠杀汉族同胞?为何背叛朝廷?

任约,此人也是三降三叛的混混儿。他先是在西魏军中任职,后投靠侯景。接着随侯景投降梁武帝萧衍的南梁,不久又随侯景反梁,造成了江南历史上重大灾难的“侯景之乱”,任约是侯景的主要打手。侯景死后又投靠了梁武帝萧衍的儿子萧绎,萧绎死后他又投奔了北齐。

侯景当年一边投靠南梁,一边又投降西魏。并与西魏统军将领虚与委蛇,拉拢西魏军中的中下级军官。西魏的统军将领也是只老狐狸,察觉侯景的真实意图后就率军撤回西魏。不过西魏的中级军官任约率所属千余人投靠了侯景。

侯景率叛军攻占建康后,去见梁武帝时,没想到侯景这个凶悍、残暴的胡人,竟然被“俘虏”梁武帝的责问,吓得大汗淋漓,话都说不出来,只好由任约来代答。

后来,侯景令任约率军二万攻打江州(现九江)、郢州(现武汉)、巴陵(现岳阳)等地。俘获、杀害梁朝的宗室、太守、将领很多。“侯景之乱”江南死伤460万人,任约一直为虎作伥,是祸害江南民众的主要凶手之一。

侯景见过梁武帝之后,又到永福省去拜见皇太子。太子萧纲也表现不错,没有害怕的神色。皇太子身边的侍卫却害怕,都已惊慌地逃散了。只剩下中庶子徐摛、通事舍人陈郡人殷不害留在萧纲身边侍奉。徐摛见侯景带着众多卫兵闯进宫来,很不满,正色道:“你来拜见皇太子,应当遵守礼节,怎么可以这样横冲直闯,成何体统?”侯景听了,马上就跪下参拜。皇太子与侯景说话,侯景也是紧张得讲不出话来。

侯景离开后,对他身边的人感叹道:“我经常跨上马鞍,与敌人对阵,面临刀丛箭雨,心绪平稳如常,一点也不害怕;今天见到萧公,心里竟然不由自主地恐慌起来。这岂不是天子的威严,难以触犯吗?我不要再见他们了。”

侯景下令把两宫的侍卫都撤掉,放纵将士把皇帝及后妃使用的车辆、服装,还有宫女都抢得一干二净。又把朝臣、王侯们押送到永福省,派王伟守卫武德殿。令于子悦驻太极殿东堂。梁武帝虽然被侯景控制了,但他心里非常不平。多次拒绝在侯景对内外官员的诏书上用玺、画押。侯景恼怒梁武帝的反抗和不配合,逐渐断绝武帝萧衍的饮食。

侯景“挟天子以令诸侯”,伪造梁武帝的诏书,下令大赦天下。还加封自己为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侯景又伪造梁武帝的诏书,派遣石城公萧大款去传诏,下令解散城外以柳仲礼为大都督的三十万救援部队。

城外的梁朝“援军”大都督柳仲礼接到“诏书”,召集各位将领商议“解散”这件事。邵陵王萧纶对柳仲礼说道:“今天该下什么样的命令,我们都听将军您了。”柳仲礼注目细看萧纶不作回答。裴之高、王僧辩对柳仲礼说道:“将军您拥有百万人马,却致使皇宫沦陷,眼下正是应该投入全部力量决一死战的时候,何必多言呢?”作为联军统帅的柳仲礼,竟然一言不发。有将领也义愤填膺地责问他为何不敢讨贼?柳仲礼却理直气壮地反问:“侯景举兵,也只是清君侧。如今,国家还在,圣上安好,我们又无讨贼诏书,讨什么贼?”柳仲礼的这一番话,也说得诸将无以应对。诸将只得各归原地,纷纷离去。

南兖州刺史临成公萧大连、湘东王嫡长子萧方等、鄱阳王嫡长子萧嗣、北兖州刺史湘潭侯萧退、吴郡太守袁君正、晋陵太守陆经等人都各返原本镇守的州郡。国贼就在咫尺,而三十万勤王大军却就此散去,岂不令人满腔怅然?!

在聚集于京城外围的百万大军里,有多少名望颇高的皇室王爷?又有多少能征会战的将帅?而柳仲礼却被各路人马推举为联军统帅,必有他过人之处。正如衡州刺史韦粲提议其表弟司州刺史柳仲礼出任大都督时,所说的理由:“柳仲礼久捍边疆,为侯景所惮;士马精锐,无出其前。”

柳仲礼出自河东柳氏。柳氏为南朝一大世族,伴随了南朝宋、齐、梁三代风雨兴衰。柳仲礼的从祖父柳世隆是齐武帝的功臣,父柳津(庆远)则是梁武帝萧衍起事时的重臣,到梁武帝时期,则以柳仲礼为翘楚马首。据史载,柳仲礼“勇力兼人,少有胆气,身长八尺,眉目疏朗”,柳仲礼镇守襄阳时曾击败过西魏名将贺拔胜,声名大振,“仲礼亦自谓当世英雄,诸将莫己若也”。

可是,柳仲礼竟然在青塘一战之后,就再也不言战。无论将领如何主动请战,无论其父如何责骂,柳仲礼就是不出战。经过青塘一战,柳仲礼性情大变,神情傲狠,陵蔑将帅,以致援军内部将帅不和、互相猜阻、离心离德、莫有战心。实在令后世的诗史者、研史者,都不可理解!

柳仲礼解散了城外的勤王大军之后,与他的弟弟柳敬礼,还有羊鸦仁、王僧辩、赵伯超一道打开营门向侯景投降,将士们叹息愤恨不已。

柳仲礼等人进入京城,先去拜会了侯景之后,才去晋见梁武帝。这个秩序,真的是搞颠倒了。侯景见了王僧辩,仍令王僧辩回竟陵。王僧辩能够顺利地离开建康,大概侯景认为他是“北人”的缘故。王僧辩的父亲王神念,是北魏降梁的鲜卑人,原姓乌丸。而侯景也是鲜卑化的羯人。侯景没想到,日后令他灭亡的,恰是这个鲜卑人的“老乡”。

侯景见了柳仲礼兄弟等人,留柳仲礼之弟柳敬礼、羊鸦仁于宫内,遣柳仲礼回任司州刺史。之后,柳仲礼才去见梁武帝。武帝萧衍气愤地不跟他们说话。柳仲礼去见父亲柳津,柳津痛哭,叹息道:“汝非我子,何劳相见!”

柳津痛恨儿子柳仲礼占据兵力优势之时,竟然未能忠心护主救国,叛贼近在眼前,却未勇敢挥戟除贼。而只凭叛贼侯景一纸伪诏,就解散三十万勤王部队,以致国家陷入贼人之手,梁朝将领也会一个一个地或被剿灭,或被收服。柳津越想越悲痛,泣不成声!

柳仲礼遵照侯景的命令,即将返回司州府任职之前,侯景为他饯行。柳仲礼之弟柳敬礼悄悄对柳仲礼献计,道:“景今来会,敬礼抱之,兄便可杀,虽死无恨。”

说实在话,这是他们柳氏兄弟俩唯一的能够挽回尊严和名声,铲除逆贼侯景的最后机会!柳仲礼也答应了。可事到临头,柳仲礼又胆怯了。史载“及酒数行,敬礼目仲礼,仲礼见备卫严,不敢动,遂不果”,柳仲礼自青塘一战后,勇气全失,了无所成。后西魏来侵,柳仲礼与杨忠(隋文帝杨坚之父)交战,兵败被杀。

有史学家认为梁朝灭亡,“始于朱异,成于仲礼”——当初正是朱异力主纳降侯景,又对侯景谋叛的情报压制不报,才导致南梁打了一场毫无准备的战争。后来,梁祸已起,固然有萧氏宗王各怀野心、伺机抢夺帝位而作壁上观,但作为百万援军的大都督柳仲礼畏懦惧战,负有重大罪责!但根本原因,还是梁武帝萧衍晚年昏聩所致!

侯景之乱,导致繁华的江南经济遭到毁灭性的破坏,华夏一千多年来积累的社会财富,包括文明成果(图书、典籍、人文),建筑成就(楼亭、寺院、雕刻、桥梁)等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从而更大地加剧了南弱北强的形势。

侯景当年曾向萧衍求婚,道:“俺的老婆孩子都让北齐杀光了,希望皇上帮我在王、谢等高门大第中择配”,梁武帝觉得侯景一个行伍粗人,没有文化没有修养,怎么配得上江南高门大户?便回答说:“王、谢门第很高,不好择偶,你可在朱、张以下配之。”其意是:“王、谢两家门第非常高,都是斯文名门,你一个野蛮羯人而已,恐怕配不上,还是退而求其次,找门第稍逊的朱、张两家试试吧。”

这事深深地刺激了侯景自卑的心理,他恨恨道:“会将吴儿女以配奴!”(以后你们这些江南望族的白富美女们,都给老子当奴隶吧!)

侯景攻破皇城后,大发淫威。先把梁武帝最宠爱的孙女、太子萧纲之女,只有十三岁的溧阳公主强行霸占;后又报复羊侃在坚守台城时痛击侯景兵将之仇,杀入羊侃家,将羊侃之女抢走强暴。对于王、谢两家,侯景更是记恨,一进入建康,就令士兵把建康一带的王、谢、桓、庾、顾、陆、朱、张等士族家庭的男人一律杀光,把他们的妻女全部押到军营听候处理。

被杀的士族成员不可计数,江南高门大户基本殆尽,南方士族整个阶层就此消亡。横亘六朝绵延百年的士族制度全面崩溃!

最惨痛的是这些贵族的女眷有数万人之多,侯景挑出最漂亮的几十个留下自己享受。这些富有教养、经过诗书熏陶的纤纤女子,被逼得咬舌自杀的;或稍有不从,即一刀杀死的,不可胜数!

侯景之乱历时长达三年零八个月,南朝士族被彻底毁灭,南方社会遭受空前的破坏,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垄焉。”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梁武帝被侯景禁闭,心怀愤恨。凡是侯景要办的事,梁武帝多半加以谴责。侯景想安排部将宋子仙担任朝廷的司空一职,梁武帝反对,说:“三公是要调和阴阳的,怎么可以任用宋子仙这种人?”侯景又想安插他的两个同党担任便殿主帅,梁武帝也拒绝用印和画押。侯景也没办法当众去逼迫梁武帝听自己的使唤。他从心里非常痛恨梁武帝。

皇太子萧纲有时进来,流着眼泪劝告梁武帝不要与侯景对抗,梁武帝却争辩道:“谁让你来的!如果国家的神器还在,就可以恢复;如果不是这样,何必流泪!”

侯景派手下的兵将到几个大殿、偏殿、朝廷行省办事机构里值勤,他们带着弓、刀,出入宫廷,吵吵嚷嚷。梁武帝不高兴,也很奇怪,询问侍从,道:“这是怎么回事”,直将军周石珍回答:“这是侯丞相的卫兵。”梁武帝听了非常愤怒,斥责周石珍道:“是侯景,为什么管他叫丞相?”

旁边的人都很害怕,劝武帝少发脾气。侯景听到部属的报告,也很生气。从此往后,梁武帝的饮料、膳食等物品开始减少。武帝想要什么就缺少什么。萧衍没有想到自己的晚年竟然是这个样子的,非常忧虑和气愤,久而久之,萧衍病倒了。

皇太子萧纲见武帝病倒,自忖来日不多,宜早作打算。萧纲(503—551),字世缵,小字六通,是南梁第三位皇帝、梁武帝萧衍第三子,昭明太子萧统同母弟,母为贵嫔丁令光。中大通二年(530),征为都督南扬、徐二州诸军事、骠骑将军、扬州刺史。中大通三年(531),被征入朝,还没到达,昭明太子就对身边的人说:“我梦见和晋安王下棋乱了章法,我就把配剑给了他,晋安王回来的时候,一定会有这一变化的吧。”四月,昭明太子逝世。五月二十七日,立晋安王为皇太子。七月初七,在殿前册封。因为正在修缮东宫,暂时住在东府。四年九月,迁回东宫。

萧纲自普通四年(523)至中大通二年(530)担任雍州刺史约七年多时间。萧纲在雍州刺史任上,曾经发布政令原减民间资费,又发布政令革除贪惰。在东宫时,视察京师监狱,同情囚徒配役既枉且滥,上启论事。从这些事迹来看,他能够体恤民瘼。至于他的政治业绩,主要是在雍州刺史任时,北伐有攻城略地之功。《梁书·简文帝纪》曰:“在襄阳拜表北伐,遣长史柳津、司马董当门、壮武将军杜怀宝、振远将军曹义宗等众军进讨,克平南阳、新野等郡。魏南荆州刺史李志据安昌城降,拓地千余里。”这里是综合萧纲普通、大通北伐业绩而言的。

萧纲养德东宫十八年,与通常的太子一样,没有特别的政治业绩。在攸关梁朝生死的侯景之乱当中,萧纲最初虽然积极投身救亡,但是,从范桃棒事件的处理,可见他个性优柔寡断。台城攻陷之后,先做俘虏,再当傀儡皇帝,最终仍死于敌手。

论萧纲与梁朝政治,萧纲与朱异近二十年的矛盾不应忽视。在梁朝的中后期,朱异是最受梁武帝宠信的权臣。中大通三年萧纲继萧统之后任皇太子,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初入东宫,萧纲就非常不快乐。他在《与湘东王书》中透露过心中的压抑与郁闷。朱异因为嫉恨自萧纲小时就随侍的徐摛受梁武帝赏识,马上将徐摛排挤出京城。奸臣擅权,对于经历过边镇辛苦的萧纲来说,很看不惯。他答书在新安太守任的徐摛,感叹自身虽居监抚之任,不能除去朝之奸臣。文曰:“山涛有云,东宫养德而已。但今与古殊,时有监抚之务。竟不能黜邪进善,少助国章,献可替不,仰裨圣政,以此惭惶,无忘夕惕。驱驰五岭,在戎十年,险阻艰难,备更之矣。观夫全躯具臣,刀笔小吏,未尝识山川之形势、介胄之勤劳、细民之疾苦、风俗之嗜好,高阁之间可来,高门之地徒重。玉馔罗前,黄金在握,浞訾栗斯,容与自熹。亦复言轩羲以来,一人而已。使人见此,良足长叹。”

大同年间,萧纲亲信的侍臣韦粲又被朱异排挤外放。侯景之乱爆发之前,相关事件的处置失当,与朱异颇有关系。侯景之乱爆发,叛军提出的口号就是要诛杀朱异等奸臣。据《梁书·朱异传》,侯景叛军包围台城时,城内文武百官皆怨恨朱异弄权,皇太子萧纲作《围城赋》直指朱异为招祸之首;又据《南史·朱异传》,萧纲作《愍乱诗》也指斥朱异误国。这一现象值得读史者深长思考。萧纲其实也是因为受父皇宠爱才被越次拜为皇太子的,贵为王储,仍要身受一位权臣几十年的挤压,直至国家灭亡前夕才能一吐心中的愤怒,可见君主专制政体的严重弊端。

萧纲正位东宫,从此成为梁朝中央文坛的领袖人物。晋安王文学集团成为东宫文学集团,这时,湘东王萧绎虽然远在荆州,大略具有萧纲文学集团副领袖的地位。萧纲与萧统同父同母,情义甚笃。萧纲与萧绎不同母,但是,兄弟情亦好。

萧纲入主东宫之后,将雍府以来的文学活动推到一个最高层次,萧纲成为京城也即梁朝文坛的中心人物。令人瞩目的宫体诗风是在这时得到正名的,所谓宫体即“东宫体”。萧纲文学集团从这时开始以湘东王萧绎为副领袖,又得著名文人萧子显的加盟。虽然徐摛、庾肩吾这两位早期健将在东宫初期曾先后离开过东宫,但是,宫体诗风愈演愈烈,终梁之世,又不断有新人加入。写作宫体诗的主张除了与“新变”的文学观念有关之外,与当时整个的历史氛围、与永明体以来文学史发展的趋势也并不矛盾。

宫体诗的倡导、宫体新文学观念,与当时文学史实际是可以衔接得上的。宫体诗的基本观念也大致是清晰的:主张“新变”,所以反对复古;主张修辞,所以反对“阐缓”冗长;主张文娱审美的倾向,所以主张“放荡”,主张美文学。

以萧纲为中心的文学群体的活动,及其所取得的成就,在文学史上有其地位。它推动了文学事业的发展,对于律体的建设及唐诗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从雍府时期成长起来的萧纲文学集团的后起之秀徐陵、庾信,甚至成为梁朝之后二百多年间文学的偶像。

由于萧纲与萧绎在文学领域结成的友谊,所以,在萧纲太子陷入侯景困笼之中时,他只能通过文友渠道,给湘东王萧绎写信,把小儿子萧大圜托付给萧绎,并且将剪下的头发与指甲连书信一起寄给他。这就是以后萧绎奉命讨贼的由来。

太清三年(549)五月初二(6月12日),梁武帝躺在皇宫的净居殿,嘴里发苦,要喝蜂蜜,却没人拿来。他气呼呼地从喉咙里发出两声“嗬!嗬!”的声音,便死去了。享年八十六岁。

史书上,对梁武帝的评价是相当高的。说他能文能武,六艺精通。梁武帝萧衍年少时,很爱学习,研讨。后来军务繁多,仍手不释卷。烛光下读书到五更。他撰写了《通史》六百卷、《金海》三十卷、《制旨孝经义》《周易讲疏》和《六十四卦》、二《系》、《文言》《序卦》等义,《乐社义》《毛诗》《春秋答问》《尚书大义》《中庸讲疏》《孔子正言》《孝经讲疏》,共二百多卷。他“修整国立学校,增加生员,建立五馆,设置五经博士”。

大同年间(535—546),萧衍在禁城的西面设立了士林馆,领军朱异、太府卿贺琛、舍人孔子祛等轮流讲述。皇太子、宣城王也在东宫宣猷堂和扬州官署开课讲学。于是四方州郡,无不仿效。他创作的赞、序、诏诰、铭、诔、说、箴、颂、笺、奏等文字,共一百二十卷。萧衍的确博学多才。六艺娴熟,棋艺高超,阴阳、纬候、卜筮、占决、草隶、尺牍、骑射,无不精妙。

可惜的是,后世文人对齐、梁朝代的诗文成就,评价不高。萧衍的诗歌从题材、内容、风格诸方面来说,多“儿女情语”“神仙道气”,少“风云之气”,少言志述怀、积极进取之作。正如白居易所说的:齐、梁诗文,大都是“嘲风月,弄花草”“风云气少,儿女情多”,齐梁诗人缺乏匡世救时的崇高理想,也缺乏严肃认真的社会责任心,因此反映社会现实及言志述怀之作不多,充斥当时文坛的是大量的山水、咏物、艳情之诗。

萧衍身穿的是布衣,用的是木棉皂帐,一顶帽子戴三年,一条被子盖两年。自从五十岁后便断绝了房事,后宫的职官贵妃以下,六宫的祭服和华美服装,除了三翟以外,其他都不拖地,周围不用锦绮。不饮酒、不听音乐歌曲,不是宗庙祭祀、大会宴请和各种法事,平时都不曾奏乐。

武帝对政务十分勤恳,孜孜不倦。常常是冬季四更天的时候,他就命令点起蜡烛阅读文件,拿笔受冻,手因此而皲裂。然而仁爱不断,亲人和所爱的人犯了错误常常宽大原谅,所以政治、刑法松弛紊乱。每当决定死罪,常常有人悲哀哭泣,然后就同意了他们的奏请。

武帝性格方正,即使处在小殿暗室,也总是整理衣冠小坐,暑天从不撩衣袒露。即使见宫内小臣,也像是款待贵宾一样。

起初,齐高帝梦见穿着木屐登殿,看见了武、明二帝后面一个人用手展开着一张天地图而不认识,向他询问,回答说:“顺你之后。”后来崔慧景进行威逼,长沙宣武王入京援助,到了越城,梦见乘马飞到半天空中却掉了下来,武帝所乘的马则化为一条赤龙,腾空独上。当时台阁中有个卫士是一个男巫师,常常看见太极殿有六条龙各自守着一个柱子,结果忽然失掉了其中的两条,后来看见在宣武王的院子里。当时宣武王为益州刺史,巫师便前往蜀地去做事。等到宣武王在郢州,这个巫师回到了京城,却见六条龙都在武帝所住的斋房中,于是便离开郢州前往雍州。中途遇到疾病将要死去,便对同伴说:“萧雍州一定会做天子。”把以前的旧事详细说了一遍。根据这些推断,原来就是天命。

天监年间,和尚释宝志写诗说:“昔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四中复有四,城北火酣酣。”

梁武帝觉得是预言,就让周舍把它记录封存起来。

后来,中大同元年(546),同泰寺受灾,武帝打开封函见到了周舍的手迹,流下了眼泪。萧衍生于甲辰年(464),三十八岁时正是攻克建邺的那年。遇灾那年实际上是丙寅年,已经八十三了。四月十四日失火,失火的开始,是起自寺塔的第三层。而“三”,是萧衍在弟兄中的排行顺次。

武帝很不高兴,心里很厌恶,召太史令虞履进行占卜,遇到的是《巛》。虞履从字面上来解说:“没有灾害。有关的《繇》中说:‘西南得朋,东北丧朋,安贞吉。’《文言》中说:‘东北丧朋,乃终有庆。’”

但梁武帝却深明含义,说:“这是魔鬼呀。酉应见卯,金来克木,卯为阴间的贼。鬼而又带贼,不是魔是什么。为什么会产生魔呢?酉是口舌,是处于说话的位置。说是言《兑》,从而知道善言之口,应该能够提前做好法事。”

于是,梁武帝开始做法事,希望能化解。大家都愿意来化解灾祸。“有的刺血洒地,有的刺血写经,穿心点灯,坐禅不食。”太清元年(547),武帝“舍身于光严殿、重云殿,游仙化生都发生震动,三天才停下来”。当时,很多人以为“地震”是“祥瑞”,而懂得的人却认为:“地为不动。不动而动,在《洪范》中称为妖。”

梁武帝原先信道教,后信佛教。十分虔诚,甚至于三次到同泰寺舍身修行。他每天只吃一顿饭,饭菜没有鲜肥鱼肉,只是豆羹粗饭。有时遇上事情耽误,太阳如果过了中午,便漱一下口就过去了。他建了很多寺庙,又印了很多经典书籍,来弘扬佛法,也成就了很多僧人。他制成了《涅槃》《大品》《净名》《三慧》各种经义计数百卷。听看经卷的余闲时间,就在重云殿和同泰寺讲说,著名僧人、高级学者、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四部听众,常常在一万人以上。在皇帝的亲身倡导下,那时候佛教很兴盛,很多人都出家为僧为尼,引为时尚。梁武帝自以为功德很大了,也很骄傲。

当听说达摩祖师到中国之时,梁武帝便遣人迎接,欲向达摩大师请教佛法。达摩祖师和梁武帝见面后,相互以礼问讯,便开始交谈。达摩祖师原名为菩提多罗,后改名为菩提达摩,乃印度人。达摩祖师原是南天竺香至王第三子,出家为僧后,师从般若多罗大师,精研大乘佛法,成为佛传禅宗第二十八祖。般若多罗大师嘱咐达摩道:“我灭度67年之后,印度将有灾难;彼时印度佛法会受到大破坏,你那时要去中国传法。到了中国后,先在北方传法,因为南方的人还不懂佛法。”于是达摩祖师在中国传法之后,便成为中国的禅宗初祖。

达摩祖师得以与梁武帝讨论佛法。但是,梁武帝虽然信佛多年,但并未趣入佛法真谛,而是浮于表面的有相之法中。梁武帝笑着问达摩道:“朕这一生,造寺、度僧、写经无数,大力弘扬佛法,有多大的功德?”

梁武帝本以为达摩会夸赞自己功德无量,却不想达摩的回答刚开始就令他失望。达摩答道:“其实无有功德,皆是有漏之因,种人天善根而已。好比人的影子,又如镜花水月,看似有,其实没有。”

梁武帝追问道:“试问如何做才有功德呢?”达摩说道:“真实的功德是圆融无碍的佛法智慧,本体空寂,无法可寻。这种功德,非世间的有为之法所可达到的。”

梁武帝继续问达摩道:“请问大师圣人所求的第一义谛是什么呢?”达摩答道:“本一同性,其实无圣无贤。”对于达摩所说的无相根本佛法,执于有相法的梁武帝,又无法理解进而认同。

梁武帝内心已经不太高兴了,有些气愤地问达摩第三个问题:“试问我身边的这个人是谁呢?!”达摩只是淡淡地回答:“这个人我也不认识。”梁武帝对于达摩的回答,越来越摸不着头脑,以为达摩其实不通佛法,于是扔下“话不投机”四字,请人送走达摩大师。

后来,梁武帝在他的师父志公禅师面前提起与达摩的交谈。志公禅师听后,大为吃惊,以为达摩大师乃是观音入世,弘扬佛法而来。梁武帝听了志公禅师的解释后,也十分震惊,又十分后悔自己当初的行为。梁武帝连忙派人再去请达摩大师,想诚心供养大师。可是,请达摩大师的士兵刚来到江边,大师便一苇渡江而去。

对于梁武帝佞佛之事,达摩祖师却直言不讳地说他是:“你并无功德!”后世的六祖慧能大师也评定梁武帝是:“武帝心邪,不知正法。”假如萧衍地下有知,闻听六祖慧能的评语,他不知作何感想?!

梁武帝被侯景饿死在净居殿,侯景封锁消息不发丧。又把梁武帝的遗体收殓后,移到了昭阳殿。接着,侯景令人去永福省接来皇太子萧纲,叫他像平常一样入朝。王伟和随从们在旁边监视皇太子。萧纲知道父亲已逝,不敢作声,只能暗中呜咽,泪流满面。殿堂外的文武百官都不知道梁武帝已驾崩的事。

梁武帝萧衍也曾经英雄一世,创建梁朝,在位期间崇佛修庙,持斋念经几十年,没想到晚年却是这样的下场。 f+4cpIpbZFqwYNwO4gsb14ijpaQt/iFuJi6nWWTtxckwzrw2nVabK2jpsQOKmXUQ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