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锦衣卫与锦衣卫桥

在河北区的南部,北起金钟路、南至小关大街,有一条锦衣卫桥大街,它因清乾隆年间在金钟河上建起的锦衣卫桥而得名,而这座桥的命名还得从天津的锦衣卫说起。

据《明史》记载,锦衣卫原为明代设置的禁卫军名称,是明成祖朱棣于明初设置的亲军二十二卫之一,属于世袭的特权阶级。其职能为“主巡察、缉捕、理诏狱”等。《明史·职官志》中记有“十五年(1417)罢置司,改设锦衣卫”,明确地告诉我们锦衣卫出现在1417年。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北京就成为明代的政治中心。为了保卫北京,明廷特派皇帝亲军锦衣卫在天津护卫,驻军就在今陈家沟子西北至贾家大桥以东,即小关街口,专设锦衣卫指挥使衙门,老百姓简称它为锦衣卫。

清代史料中曾对锦衣卫做过详细记述,其中写道:“锦衣卫则统校尉力士。皇帝临座,则夹陛而立;乘辇,则扶辇而行。接触既迫,信任遂亲。始则传宣谕旨,继乃擅作威福,兼为皇帝之耳目与爪牙。中叶以后,勋戚子弟多寄禄于其中……永乐时,增置北镇抚司,则指定之特殊事件,皆得由北镇抚司任意处理,不经法司,欺压良善,草菅人命,暗无天日。为明代弊政之一。”这段文字简明扼要地记述了锦衣卫的职能、与皇帝的关系以及在朝廷的纵容下逐渐发展成为祸害一方的恶吏。

锦衣卫桥。选自《天津市政府公报》1933年第54期

清乾隆十一年(1746),在金钟河上建了一座桥,取名锦衣卫桥。《续天津县志》记载:“锦衣卫桥,河东小关东北,明锦衣卫指挥地,乾隆十一年造。”由于锦衣卫人员不断更换,许多退役人员便就地在此安家,多年发展,渐成规模,明末清初聚集成村,取名锦衣卫桥村。

至清咸丰年间(1851—1861),因清廷的军机大臣焦佑瀛也住在锦衣卫桥村,为其出入方便,便在此拓建了一条街道,以桥命名,即锦衣卫桥大街。

1939年第35期《立言画刊》介绍锦衣卫桥和费宫人故里

清末锦衣卫桥周围的自然风光极其秀美,堪称天津一景。天津文士华鼎元曾作《锦衣桥》诗赞美道:“青帘斜挂杏林边,垂柳荫中系钓船;记取锦衣桥畔路,澹烟疏雨暮春天。”

清同治十三年(1874),法国传教士曾在此建立天主教堂,当时正值火烧望海楼后不久。虽有当地民众的竭力反对,天津县慑于洋人势力,教堂还是如期建成了。但随即在义和团运动中便被付之一炬。

1953年施工金钟河下水工程时将锦衣卫桥拆除。1954年将大叠道、韦驮庙街相接,统称为锦衣卫桥大街。 vuwmrXmVrqpXD4kgfJ3DcurPcL4sDOi3nzdpMXxAo9I1db4coq9DcMFtq4nGHSPJ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