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津卫三宗宝

三岔河口炮台

“天津卫三宗宝,鼓楼、炮台、铃铛阁。”这是流传在老天津的一句顺口溜。然而,多年后,随着“鼓楼拆,炮台倒,大火烧了铃铛阁”,三宗宝渐渐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恐怕很少有人能说出它们的修建年代和准确位置了。

1404年,天津设卫筑城时,其实只是一个土围子,后来才用砖砌了正式的城墙。1491年,天津兵备道增建了设有东西南北四门的城楼,并在城中心修建了鼓楼。说是鼓楼,其实并没有鼓,只在鼓楼内悬挂着一口大钟。楼高三层,最底一层设有四面通行、十字交叉的四个圆拱形的通道,行人车辆可以自由穿行。清代天津诗人梅宝璐还为鼓楼题写了一副对联:高敞快登临,看七十二沽往来帆影;繁华谁唤醒?听一百八杵早晚钟声。清朝末年,鼓楼被破坏。辛亥革命后,在天津绅商的号召和捐助下,在原址上重建了一座鼓楼,书法家华世奎重新题写了梅宝璐的对联。1952年,由于城市建设的需要,又把它拆除了。

八国联军绘制的三岔河口炮台

很多人认为三宗宝中的炮台是大沽炮台,其实不然。1639年,为了防御满洲人的入侵,明政府又在天津城周围建造了七座炮台,分别设在今天的马家口、海光寺西、三岔河口北岸、窑洼南岸、西沽、邵公庄东和双庙街。每座炮台设10名兵士昼夜把守。清代曾将炮台列入“天津八景”之一。在抵御八国联军入侵天津的战役中,炮台充当了保家卫国的战士角色。但它最终仍没能阻挡住八国联军,并于1901年9月25日全部被联军拆除。

铃铛阁并不是一处独立建筑,而是稽古寺内的一座藏经阁。《天津卫志》中明确写着:“稽古寺,在城外西北一里许(现铃铛阁中学所在地)。明万历七年(1579)建,后有藏经阁。”为了宣传佛家醒世作用,兼防止飞鸟粪便的玷污,在房脊屋檐檐角围挂了48个长一尺的铃铛,风起铃动,悦耳之声可以传出二三里外。所以,才得名铃铛阁,并渐渐取代了稽古寺名。阁内藏有16柜佛经,其中的《大藏经》包括了几乎全部的汉语传教经典。藏书多为各地名流捐赠的海内孤本。1892年,因稽古寺邻近的木板厂失火,殃及铃铛阁,可叹这一著名古迹连同稀世的藏书均在顷刻间被付之一炬。 ciy7Nt2lEOgfEd0zPxH9E2fGh4VB9owSZlWl+JTn9mWKTcsDCqwgdvlaX0nHfX5/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