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天津的母亲河
——海河

海河的形成要比天津的历史久远,海河为天津带来了最早的城市直沽寨,促进了天津最早的港口直沽港与海津镇的出现。有了海河,才有了600年前地处“海运、商舶往来之冲”的天津卫,才有了近代天津这座中国北方最大的工商业和港口贸易城市。所以说,海河是天津的血脉,是天津的母亲河,是天津的主要象征。

徐光启与海河得名

人们通常所说的海河,是指海河水系诸河流汇聚入海的干流,起自天津西的金钢桥,东至大沽口入海,全长72公里。它的上游有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等五大河流与300多条支流。这些河流像一把巨型的扇子斜铺在华北大地上,组成海河水系。

海河出现在距今约4000年前。在此之前,地球处于全新世大暖期,气温奇高,冰川融化,雨量增多,从而引发了全新世大海浸,鼎盛时海面高度超过现代海面3~5米,今海河平原只是渤海的一部分,根本无河道可言。距今5000年前高海面开始回落。4000年时,今张贵庄、巨葛庄一线开始露出海面,于是就有了最早的海河平原。发源于太行山、燕山的一些河流穿越平原入海,也就有了相当于今天的海河上游段的河道。

海河历史上有沽河、直沽、白河、逆河、滹沱河等别名。明代,海河最通行的名称是“直沽”。如景泰七年(1456)官修《寰宇通志》卷一《顺天府·山川》载:“直沽:在武清县东南,卫河、白河、丁字沽合流于此,入于海。”“海河”之名,最早见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徐光启写的《粪壅规则》一书。他曾就农田施肥问题,根据调查天津、北京以及晋、鲁、江、浙、闽、广等地经验,撰写专著《粪壅规则》,其中有“天津海河上人云‘灰上田惹碱’”之句,这是迄今为止“海河”一名最早的史料记载。这一名称一经出现,很快便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清圣祖康熙十三年(1674)薛柱斗等修《天津卫志》,虽然在卷一《形胜》中仍以“三岔河”之名介绍海河,并沿用《大明一统志》的说法,在介绍“三角淀”等时仍使用“直沽河”之称,但在卷一“建置·闸河”一项中,却赫然写上了“海河”之名,其中有“城东南角石闸一座,引海河潮水周城四面,由南城水门入城”之句。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刊印的《畿辅通志》载:“海河,南北运河之汇流也。”此后,海河的众多别称逐渐为海河所取代。

海河工程局与6次裁弯取直

19世纪80年代前,虽然海河河道曲折迂回,但可直通海船。后因泥沙增多,河道淤塞,水位下降,造成吃水在11尺以上的海轮不能直接驶入天津紫竹林码头,只得在塘沽停泊后借驳船转运货物。光绪二十三年(1897)初,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王文韶鉴于海河连年灾害及给两岸居民造成的损失,聘请水利工程师、英国人林德为顾问,与外国驻津领事团团长、法国总领事杜士兰,英国领事宝士徒,天津洋商会主席、英国人克森士,津海关税务司、德国人德璀琳等会商,协议成立了海河工程局。

海河疏浚工程。选自《四海半月刊》1931年第2卷第10期

1900年7月14日八国联军侵占天津,海河工程局被各国租界当局接管。《辛丑条约》签订不久,直隶总督袁世凯与英驻津领事郝伯金商定,对海河工程局进行改组。改组后的海河工程局设秘书长以及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都由英国人担任。下设总务部、工厂部、挖河部、船坞部、海口部,亦均由外国人任职。该局名义上是中国官署,实际上已成了由英国人操纵,为英国租界利益服务的工具。所以有人将其归纳为:中国衙署,英国掌权,华人出力,洋人受益。

该局先后承办了裁弯取直、闭塞支渠、截沙放淤、吹泥垫地、拓宽河道、疏浚港池、冬季破冰等一系列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从1901年至1923年进行了6次裁弯取直,使得海河河道缩短26.34公里。从金钢桥到大沽出海口全长72公里的海河干流,航行时间缩短了1小时。不仅河道调直缩短,而且河床刷深拓宽,增大了纳潮量,3000吨级轮船可直驶市区码头泊岸。从1927年到1939年,海河工程局承办了以上游截沙为主的放淤工程。结合河道经常的疏通,以便保持航道水深。至20世纪30年代,海河两岸可供轮船靠岸的码头多达150余处,1936年进出轮船达3730艘,标志着天津对外贸易的兴盛,从而也奠定了天津作为北方重要贸易口岸的优势地位。

“一定要根治海河”

海河流域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全年雨量分布极不均衡,夏秋七八月份,上游山区经常发生暴雨,每逢暴雨顺流而下,再加上下游平原的沥涝,排洪排涝不畅,即造成十年九涝。据史料记载,从1368年至1948年的580年间,先后发生较大水灾387次,平均一年多一点就有一次。特别是1939年7月太行山一带山洪暴发,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等河流多处漫溢决口,使116个县受灾,淹没了4.5万平方公里,受灾人口300余万,死伤1.2万人,京汉、津浦铁路冲毁160公里,1.4万户房屋倒塌,洪水冲进天津市区,水深达一至两米,街上行舟长达月余。

新中国成立后,海河水系曾修复和兴修了一些水利工程,但由于旧有的一些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河道淤积,甚至遭到破坏,虽大力修复,但标准很低。在“大跃进”口号下,一些水利工程上得急,上得快,工程质量很差。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中南部太行山东麓地区连降暴雨,造成近50年来罕见的特大洪水,漳卫河、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等河系洪水猛涨,洪水所到之处,大堤溃决,房倒屋塌,平地行洪宽度达百里,受灾严重。

海河流域洪涝成灾,给人民生活带来重大苦难。为此,毛泽东主席特在1963年11月17日发出“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

1964年,中央水电部在北京成立了海河勘测设计院,负责海河流域规划工作。9月提出了《海河流域轮廓规划意见(讨论稿)》《海河流域防洪规划(草案)》。随后,组建了根治海河指挥部。地、县、公社等各级党政军机关和有关企事业等部门,相继抽调上万名干部建立了严密的组织指挥系统。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海河治理规划,并多次做出重要指示。

海河两岸。选自《中华》画报1937年第56期

根治海河连续奋战了14个春秋,从1965年冬季开始到1979年,每年都有三五十万人南征北战,有重点、分阶段地对中下游行洪河道和除涝河道进行大规模治理。1965年冬至1968年春,治理了海河流域南部黑龙港地区的宣惠河、老漳河、索芦河、老盐河等排沥河道,新挖了子牙河新河、滏阳新河,扩挖了滹沱河、滏阳河中游河道等;1968年冬至1975年春,治理了独流减河、大清河南北支、永定新河、北京排污等排洪河道,同时加固了中部、南部的滹沱河北堤和南堤,拓宽了漳卫新河、卫运河、卫河等河道;1976年冬至1979年春,治理了唐山大地震毁坏的河道和输水干渠,疏浚了清凉江,扩挖了北排河、滏东排河和老沙河。

这14年,共新挖和扩挖34条骨干河道,总长达3700多公里,修筑防洪大堤4300多公里,开挖疏浚了270条支流河道和15万余条沟渠……这些数字记录了这支由数十万人组成的治河大军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取得的劳动成果,也记录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治河壮举,更记录了党和政府为民造福的丰功伟绩。

经过这次治理和改革开放后的不断综合治理,海河已成为一条兼具泄洪、航运、供水、灌溉、排涝、旅游多功能的深水河道。

独特的海河文化

海河赋予了天津特有的文化张力,也标志着天津的文化走向与魅力,具备了深沉历史底蕴与丰富文化内涵。几百年来,海河赋予了天津河海交汇、南北并存的传统地域文化。由于海河是一条河海通津的河流,所以作为海洋文化标志的妈祖文化六七百年来在天津绵延不断,天津的天后宫完好保存至今,而且是世界大城市所鲜见。天津人那种不畏艰险的品质,拔山扛鼎的气概,显然是受到了妈祖文化的影响。

天津是个“五方杂处”的城市,生活在海河两岸的天津人绝大部分都是外地人,多姿多彩的江淮文化、运河文化先后在天津落户。天津因受到海洋与海河的影响,在中国北方得风气之先,近代先进文化率先在天津登陆,近代中国的多项第一,如邮政、铁路、电报、有轨电车、海洋化工等等都起源于天津。

海河赋予了天津中西兼容、开放发展的近代先进文化。在海河两岸伫立着九国租界和城市中心繁华区。在一定意义上说,世界各国的风貌建筑就是从海河进入天津的。在海河市区段两岸,点缀着形形色色的小洋楼。天津被称为“万国建筑博览会”,即缘此而得。这里,有曾是华北最大综合性商场的劝业场,有闻名遐迩的商业区小白楼和居住区“五大道”。这里,名人故居触目皆是,近代遗迹无处不存。

开埠前的天津,不过是个“府县同城”,但在开埠后的半个世纪里,却迅速成长为中国第二大工商业城市和港口贸易城市,在北方更是首屈一指。究其原因,就在于天津有着开放、包容、多元的海河文化底蕴,有着不断创新和与时俱进的文化品格,才能使天津有资格在一个多世纪前,就站到了世界先进文化前沿。

随着近几年来天津市政府对海河两岸的综合开发治理,如今,海河更以崭新的姿态呈现在世人面前,天津这座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港口城市必将快步进入世界名城之林。 PGIDFEIL92W7uw/su9tanPO08Gzu/xBJR4DR4wurn+HpHovdArvKd3bszc6/nNa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