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自序

白驹过隙,时光荏苒,一晃儿,我在天津市档案馆工作已满33个年头了,从事档案编辑研究工作即查资料、写书也是33年了,所谓“择一业,终一生”。“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工作与兴趣相一致是我人生最大的幸福,所以,乐此不疲。

2000年初,我在旧书摊上见到10期《北洋画报》,当时正在准备出版我的第一本书,需要一些配图,便以200元买了下来。画报印刷之精美、图片之清晰、排版之新颖深深地吸引了我,更吸引我的还是画报的内容。此前,我接触的资料都是档案、文献和报纸,多是正面记述大事件、大人物,是一板一眼的官样文章。而画报记录的则是大事件背后的小故事,大人物背后的小逸闻,极具故事性、趣味性。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充和完善,它让历史更加全面、具体、立体、鲜活、生动、形象。两者有机地结合,还原了完整的中国近代历史。如果把档案、文献、报纸比作一个人的骨干,那么画报则是一个人的血肉。从此,我便喜欢上了画报,开始全力搜集画报,那时每个周六都要到天津的旧书市场去淘宝,隔周就到北京的潘家园、报国寺、琉璃厂等逛逛,出差到一地也都要打听旧书市场,抽时间去看看。

到2010年,十年的时间,我已经收集了120余种老画报,也就在这一年开始研究老画报,2011年出版了第一批研究成果“中国老画报系列丛书”——《北京老画报》《天津老画报》《上海老画报》,畅销一时,同时也让老画报收藏热了起来。老画报价格飞涨,我一个工薪阶层已经买不起了。此后,我就开始到天津图书馆、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中山图书馆等全国各大图书馆查阅、扫描老画报,截止到现在已经收集清末、民国时期的老画报近1000种、20余万页,利用这一富矿资源,出版了多本专著,并确定了今后的老画报研究方向。

2015年,我在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民国风尚志》一书,社会反响很好,深受读者欢迎。但今天我重读《民国风尚志》,发现有的文章已经不合时宜,有的文章尚显粗陋,有的文章又找到了新资料。于是,我对原书稿做了大手术,删掉大半文章,利用过去20余年收集到的900余种、20余万页的老画报丰富资料,续写了20余篇新文,补充了20余篇近期在报刊上发表的旧文。值得一提的是,还增加了40余幅老画报配图,因此更名为《老画报风尚志》,以突出老画报的特色。如今,呈现给读者的这本书,已是焕然一新了。

本书分为六个栏目:风气之先、摩登时代、时尚名流、娱乐场所、传统习俗、西风东渐,各类之间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本书以民国时期画报为基本素材,参阅相关档案、报刊等文献,各方资料相互印证、补充,以期达到内容上最接近历史的真实;文字基本保持画报的原貌,如行文的人称、语气,如人名、地名和用字用词等略加串联和注释,保持其轻松幽默、平实朴素的民国风格;形式上图文并茂、雅俗共赏。

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和故事,本书再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旧中国诸多领域的领风气之先和摩登时尚,也揭露了社会各界的混乱与黑暗;既展示了上层人士的摩登与开化,也记述了影星、名伶、舞女等的歌舞升平、灯红酒绿,更记录了下层穷苦百姓的命途多舛、悲惨遭遇,从而描摹出旧中国新意与时尚、混乱与落后的一幅矛盾交织的画面。相信读者朋友们会从中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更加珍惜今天的文明进步的新生活。

作为一个写书人,我有三大快乐:一是在卷帙浩繁、汗牛充栋的老画报中找到了新资料,发现之乐;二是自己写的文章印成铅字,发表在报刊上,捧着泛着墨香的新书,收获之乐;三是新书出版后,举办新书分享会,将自己的新书介绍给读者,让读者与自己的书相遇,分享之乐。相信在中国文史出版社编辑团队的辛勤劳动下,实现这三大快乐的脚步已经近了,很近了。 NyirNtUy3RrTRQVSQDKbfMXm/O7QyHAOQ6KBILGPDGD0g7VWSeKki0NmN4Faq9eu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