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宁园的第二场集体婚礼

清末,基督教青年会将西方文明引入中国,1935年6月、10月先后在宁园举办了天津最早的两次集体婚礼,曾经轰动一时,成为人们街谈巷议的热门话题。1935年10月15日的《北洋画报》图文并茂地报道了第二次集体婚礼盛况。

1935年10月12日,由天津基督教青年会举办的第二届集体婚礼在宁园礼堂举行,新人共有6对,较第一届的9对少了3对,据说是因为限制较为严格之故。他们分别是:申作槐、李芝英,吴世昌、李淑敏,盖运兴、杨凌霄,黄眉、陈式昭,徐永宽、李爱华,赵哲琳、董嘉福。然而,与此同时,在上海举行的集体婚礼却有新人148对,从中也能看出当年天津的适龄男女对这种婚礼形式尚不甚认同。

1935年10月15日《北洋画报》对天津第二届集体婚礼的图文报道

由于缺乏组织经验,第一次集体婚礼人员庞杂,现场混乱。第二次的筹备人青年会总干事陈锡三不但进行了多次现场彩排,而且改善了仪式的规则:一是减少了现场人员;二是在来宾的请帖上均写明“6岁以下儿童谢绝入内”的字样,故而礼堂内未见儿童,会场内的喧哗之声也就较上次略有减小;三是童子军严格把关,遇有头戴帽子的来宾,童子军均鞠躬致意,客气地说:“请你脱帽。”效果很好,大家也多乐于接受。因为,当时无论是在戏院和影院戴帽而坐的观众实不在少数。这与当时号称中国第二大商埠的天津的文明习惯实在不相符合。

天津第一届集体婚礼

下午2时许,新人们在东马路青年会统一梳妆打扮后,分乘花车途经大经路(今中山路)抵达宁园。新郎着天蓝色长袍、黑色马褂,新娘穿米色礼服旗袍、披西式白色婚纱。约3时许,证婚人、天津市长程克的代表市府秘书长孙润宇莅园后,在著名报人吴秋尘司仪下,仪式即行开始。新人由原系球房的休息室缓行而出,沿廊步入礼堂旁门。是时,无请帖的人遂将该廊包围,新人行至礼堂台阶时,摄影记者早已在此迎候拍摄。本来观众们一双双犀利的目光犹如枪弹向面部打来,已让新娘感心跳加速,更因所过之处与观众的距离仅有一二尺远,大家有如鉴赏古玩一般,在她们面部细细地端详,新娘个个面红低首,新郎也是热汗直淌。及至礼堂时,来宾亦集于中间走道,虎视眈眈地瞪着圆圆的眼睛。新人行走过程又需按照音乐的节拍举步,不能擅自提速。而前面的引领人曹、潘二位靓女甚是美丽,替新娘们引去了不少眼神,观众们纷纷议论说:“两位引导姑娘要比新娘们都漂亮!”

秘书长孙润宇、社会局长邓澄波、青年会会长雍剑秋分别致辞,均是言简意赅。孙、邓二人皆勉励新人们互助互爱,容让谅解,极力争做模范夫妻。而雍剑秋除祝福外,尚表达此次集体婚礼的意义在于:“你们是为国家民族而结婚,不仅是为自己结婚!”听了三人的致辞后,《北洋画报》的记者不禁感慨道:“忆有西友结婚,其证婚人有‘将来若是美满不必骄傲,若是不适合不必太灰心’之语,言外则有‘合则留,不合则去’之意,此乃中西民族性不同之点。”

婚礼现场本来安装有扩音器,但不知是设备出了问题,还是因为来宾太过拥挤把电线扯断,扩音器完全失去了功效,尽管致辞人已经用了最大的气力,也只有前三排的人能够听到。不过,这不打紧,多数观众对致辞内容并不甚留意,他们的焦点皆在品头论足新郎新娘上了。有人小声议论说:“这个胖新娘要是配这个胖新郎,那个高新郎配那个高新娘,他们互换一下岂不是更般配?”

证婚人孙润宇将婚书逐一授予新人,夫妻双方退后一步行鞠躬礼。宁园礼堂见证了这一庄严而又喜庆的难忘时刻。直到集体婚礼仪式完毕,曲终人散之时,那些没有请帖的观众仍等在礼堂外,再探新郎新娘的庐山真面目。 lQbt0+F7wsf2OnCAbe5BtXP5kqyPMvUv0IuaKzqmAPmKLgbcOHxGv5NGSnIqtre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