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南开大学最先创办特种奖学金

南开大学自1919年创办后,学风纯洁,成绩卓著,人才辈出,声名鹊起。为适应社会需要,辅翼贫寒学子,1931年7月,校长张伯苓率先创办特种奖学金,对外公布《南开大学特种奖学金章程》,面向京津沪三地学子公开招考。

1931年7月14日《时事新报》中《南开大学创办特种奖学金,奖励勤学寒士之新事业》一文,介绍了此项奖学金的缘起、办法、金额和名额。张伯苓爱惜人才,时常感到生活中坚韧耐劳的学问家或成功者,以出身贫寒者为多。当时在国内获得大学教育的机会极不容易,一些聪俊有志的寒家子弟或家道中衰的勤勉青年,虽有向上之心,但均因经济供给不足而望而却步。而那些有幸受到高等教育的富家子弟,往往不知珍惜而无所成就。鉴于此,为国家前途计,为社会幸福计,为奖励勤苦寒士,他遂与老友吴达铨商议,请其出资,在南开大学创办特种奖学金。银行家吴达铨热心公益,更重国家教育,积极响应,促其实施。

当时,全国各大学均设有普通奖学金,可使优秀学生免纳学费和住宿费。但获得普通奖学金的学生,因衣食费用不得资助,仍不能维持生活。南开大学的特种奖学金为每年每人350元,若能撙节,除学宿费外,尚能吃饭、穿衣、买书、零用等。且得此奖学金的学生,入校以后,如成绩优良,还可连得四年。也就是说,他完全可以不依靠家庭资助而大学毕业。

特种奖学金第一年作为试办,暂定名额为20人,试办顺利后,由奖学金委员会进一步推广。张伯苓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这种办法,用钱本不甚多。如果推行着有效,得着社会人士的同情,募集起来,总比让人家捐成万的钱兴学容易得多。中国虽穷,一年节省一点奢靡费用,出三百多元,供给一名学生的人,还可以说到处都有。进一步说,与其供给自己庸才子弟,劳而无功,还不如援助一个不认识的高才青年效果大些。因为人才的养成,对于我们民族的盛衰,国家的兴亡,很有关系。”

《科学》1935年第19卷第4期“科学”栏目登载南开大学特种奖学金办法

特种奖学金章程一经公布,《大公报》《国闻周报》《时事新报》等十数家报刊均做相关报道,均给予很高评价,并希望其他学校竞相效尤。《国闻周报》的《南开大学之新事业》一文称:“只以二十名额为限,事属创行,愿宏力绌。自教育上之意义者,此事在中国社会,开一风气,造端虽微,收效必大。故吾人不独盼该校此举之成功,并望其他各方面之继起。……南开倡行之办法,任何校皆可提倡,任何地皆可发起。盖使人捐款巨万兴学,其事难;担负一人或数人学费,其事易。”《现代学生》写道:“此事确属创举,真是穷学生的一线曙光。我们不但应当极端地赞佩南开,而且应替穷学生庆幸。但是,阴霾中的一线微光,怎能照彻去路?杯水车薪,哪能有济于事?希望享受最高物质生活的阔人,荣华都市里的财翁,国立、私立各大学的诸公,步着南开的踪迹追随上去。那么,不但穷学生的求学问题得到初步解决,就是国家社会也受益不少。”

据史料记载,中国航空仪表专家昝凌,1932年自南开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南开大学;革命烈士刘毓璠1935年秋考取南开大学。他二人均因成绩优异而获得特种奖学金。1933年8月15日,张伯苓致函大陆银行经理谈丹崖,对其资助16名学生特种奖学金表示感谢。

《国闻周报》1931年第8卷第27期论评选辑——南开大学之新事业 IDXRcDHxEFql0yHKxuEnvX8ti+bfI4Viljm+mMYYOIAPpo1UMGI1L1z7dmfRvIr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