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在天津市档案馆编写的《天津老戏园》一书即将付梓之际,好友周利成约我为该书作序,这着实令我诚惶诚恐。我虽然多年前曾参与《中国京剧大百科全书·剧场卷》撰稿,还曾在编写个人专著《天津演剧史》时,对天津历史上的演出场所作过普查,但那对于我来说只是附带性工作,触及肤浅,研究不专。又怎能为友人的大作写序呢?怎奈学友诚挚相邀,催促再三,实难推却。恭敬不如从命,写了以下一些赘语,聊代为序。

有人群就有娱乐,有娱乐就有表演场所。我国早期社会的娱乐活动是与人们祈天、酬神等民俗活动相伴而生的。当天津还是小县镇的时候,民间演戏活动就已经十分活跃。人们利用自然地理条件,用土木堆砌戏台,艺人们在露天舞台上表演各种技艺,观众在四周围观,各种小吃摊、茶摊、杂货摊遍布周边。此为天津地界原始的娱乐场所。随着时代的变化、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在不断变易,各种活动的场所日益丰富起来。及至后来戏曲与戏院、说书与书场、杂耍与杂耍园、电影与影院以及舞场等,在天津先后兴起,并且一跃而在全国领先。

清代中叶,天津已成为北方的经济中心,商业繁荣,人口陡增,为开创小型娱乐场所提供了必要条件。这时期,天津出现了将舞台与观众统一在一个建筑体内的室内剧场——“茶园”。茶园虽为戏曲演出场所,实际入园者主要以喝茶消遣为主,听戏为辅。观众入园只收茶资,看戏不收钱。当时,茶园主要分布在侯家后、钞关一带,被时人称为“四大名园”的金声茶园、庆芳茶园、协盛茶园和袭胜茶园,以戏好、角好、水好、茶叶好、服务周到而兴盛于时,北京、上海等地的名角争相到天津献艺。天津因此而成为著名戏曲艺人荟萃之所,同时又是众多演员出道成名的宝地。

1860年天津开埠后,帝国主义列强竞相在天津开辟租界,外国军队更以保护侨民利益为由纷纷进驻津门,为外国大兵服务的影院、酒吧、舞厅、妓院等应运而生。每至夜晚,英、法租界便成了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世界。

清末民初,随着现代建筑、房地产、电灯等行业的发展和天津戏曲舞台的兴盛,茶园已不适应戏曲演出的需要,于是,戏园、戏楼、戏院等单纯演戏之所相继产生。1927年,春和大戏院的出现是天津戏剧史上划时代的标志;1936年建成的全国一流剧场——中国大戏院,成为旧天津剧场发展的顶峰,凡能在此登台并得到天津观众认可的演员,再到南北各地唱戏,无不大受欢迎,身价倍增。至解放前夕,天津共有戏院、影院、书场、杂耍场百余家,遍布全市每个角落。众多发达的现代化娱乐场所促进了演艺事业的发展。

《天津老戏园》一书以丰富、翔实的档案史料和珍贵图片,展现了城市变迁中的人文风物,再现了天津当年文化艺术的辉煌,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津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以及天津当代都市文化形成的历史渊源。一种文化现象总是与社会的变革、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革相生相伴而又相辅相成的。京剧的第一代演员程长庚、余三胜,第二代演员谭鑫培、汪桂芬以及此后的“四大须生”“四大名旦”,河北梆子的元元红、金刚钻、银达子、韩俊卿等,曲艺的万人迷、侯宝林、骆玉笙等,都曾在天津登台献艺,无数名伶在天津走红。京韵大鼓、河南坠子、铁片大鼓、西河大鼓等外地曲种先后在天津唱响,体现了天津地方文化包容吸收的特征和开放式发展的特性。从梨园行流行的名言“北京学艺,天津走红,上海赚钱”,从冠以天津的“曲艺之乡”“河北梆子发祥地”“评剧的摇篮”等一大堆头衔中,从中国第一家影院出现在天津,苏联影片最早在天津放映,可以充分领略到天津当年文化艺术的风采。该书虽只是反映了戏曲、曲艺、电影及舞场等在天津的情况,但实际上也是当年中国整个娱乐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该书以文学语言描述历史的写作风格,也为史学类书籍送来一缕清新的春风,读来格外轻松、休闲。外地人读后可以最直观地认识天津、了解天津,天津人读后定会倍感亲切与自豪,尤其是天津卫的老人读后,一定会引起不少对往事的回想。

自天津有史以来,不管社会怎样变易,娱乐业始终经久不衰。记录娱乐业的历史沧桑,从中总结其兴衰规律,不单对于娱乐业人士具有启示意义,同时对于研究天津历史文化的后来者也有参考价值。

甄光俊
天津市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JsYqLg54iAkuEkuCvIBcKVOmvM14pUF6Ky31TWZL1NDmdpdC/ep0XuWAgJQSIuZ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