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易水歌
——白虹贯日,风萧水寒

经典原文

风萧萧 兮易水 寒,壮士 一去兮不复还。

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

奇文共赏

《易水歌》,一作《渡易水歌》,是战国时期的刺客荆轲将为燕太子丹去秦国刺杀秦王前在易水饯别之际所作的一首楚辞,是一曲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还的壮士的慷慨悲歌。

战国后期,秦国发动了兼并六国的战争,自公元前230年始,相继攻韩、克赵、击魏、破楚,弱小的燕国危在旦夕。秦王政二十年(公元前227年),失去故国的荆轲(卫国早已被兼并),正在燕国做太子丹的门客。为阻止秦国的进攻,燕太子丹请荆轲谋刺秦王嬴政。为报国仇,亦为了答谢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荆轲慨然应允,准备以秦叛将樊於期的首级和献燕督亢地图为由,接近秦王而刺之。出发时,燕太子丹同众宾客送荆轲至易水河畔。荆轲的好友高渐离击筑(一种形状似筝的古代乐器),荆轲高声吟唱出这首短歌。

短歌仅两句:第一句通过描写秋风萧瑟、易水寒冽,极述天地愁惨之状,渲染了苍凉悲壮的肃杀气氛,透露出歌者激越澎湃的感情;第二句表现主人公大义凛然、义无反顾、抱定必死决心深入虎穴的献身精神。

全辞语言简洁直白,情景交融,是中国古代诗歌中的一曲绝唱。

这首辞语言十分平易、简练,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对风声萧萧、易水寒凉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现了荆轲去刺杀秦王时的悲壮情怀和不完成任务誓不回还的坚定意志。

对荆轲的行为,自古以来评价不一。有人说荆轲是舍生取义的壮士,有人说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还有人说他是中国古代的“恐怖分子”。

这些我们暂时不去讨论,仅从歌辞本身而言,这首不假修饰、质朴无华的歌辞,“写出天地愁惨之状,极壮士赴死如归之情”(《岁寒堂诗话》)。正是因为荆轲情动于中而行于言表,才使之具有了感秋风、动易水、惊天地、泣鬼神的慷慨激越的情怀,呈现出回肠荡气的巨大魅力。

作者简介

荆轲(?—公元前227年),姜姓,庆氏(古时“荆”音似“庆”)故也称庆卿、荆卿、庆轲,是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庆封的后代。战国末期卫国朝歌(今河南鹤壁淇县)人。战国时期著名刺客。

荆轲好读书,擅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卫国灭亡后,他游历到燕国,随之由田光推荐给太子丹。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

荆轲受托刺杀秦王,与秦舞阳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们。荆轲在交验樊於期头颅、献督亢(今河北涿州、易县、固安一带)之地图时,图穷匕首现,奋刺秦王。可惜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荆轲终为秦侍卫所杀。

荆轲之举,素为后人所敬重,多有赞誉。

唐代诗人王昌龄《杂兴》诗云:

握中铜匕首,粉锉楚山铁。

义士频报雠,杀人不曾缺。

可悲燕丹事,终被狼虎灭。

一举无两全,荆轲遂为血。

诚知匹夫勇,何取万人杰。

无道吞诸侯,坐见九州裂。

贾岛《易水怀古》诗云:

荆卿重虚死,节烈书前史。

我叹方寸心,谁论一时事。

至今易水桥,寒风兮萧萧。

易水流得尽,荆卿名不消。 wNnJdzKO3AkN3EkYSf98ruTnFiwstGhIGKDQQZgplFbVjSCdlfpgb5/ttSeQkrc+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