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 ,静以修身 ,俭以养德 。
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 。
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治性 。
年与时驰 ,意与日去 ,遂成枯落 ,多不接世 ,悲守穷庐 ,将复何及!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蜀国丞相诸葛亮临终前写给其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
这篇文章作于蜀汉后主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了蜀汉复兴大业日夜操劳,他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诸葛亮病危前,儿子诸葛瞻年仅8岁。诸葛亮担心儿子的成长,于是写下这篇堪称遗书的书信告诫诸葛瞻,表达了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
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在信中表露无遗。全文通过智慧理性、简练谨严的文字,将普天下为人父者的爱子之情表达得非常深切,亦成为后世历代学子修身立志的励志名篇。
古代家训,大都浓缩了作者毕生的生活经历、人生体验和学术思想等方面内容,不仅作者的子孙从中获益颇多,后人读来也大有可借鉴之处。诸葛亮被后人誉为“智慧之化身”,他的这篇《诫子书》,阐述修身养性、治学做人的深刻道理,可以看作是诸葛亮对其一生的总结,也可谓是一篇充满智慧之语的家训,成为古代家训中的代表名作。
这篇短文,不但讲明修身养性的途径和方法,也指明了立志与学习的关系;不但讲明了宁静淡泊的重要,也指明了放纵怠慢、偏激急躁的危害。诸葛亮不但在大的原则方面对其子严格要求,甚至在一些具体事情上也体现出对子女的细微关怀。
文章短小精悍,言简意赅;文字清新雅致,不事雕琢;说理平易近人,循循善诱。
当代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南怀瑾赞誉道:“《诫子书》充分表达了他(诸葛亮)的儒家思想的修养,所以后人讲养性修身的道理,老实说都没有跳出诸葛亮的手掌心。他以这种文字说理,文学的境界非常高,组织非常美妙,将学术性、思想性的东西文学化了。”
说点题外话。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写信给哥哥诸葛瑾,称:“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
诸葛亮病死后,诸葛瞻袭爵武乡侯。延熙六年(243年),17岁的诸葛瞻娶蜀汉公主为妻,授为骑都尉。
景耀四年(261年),诸葛瞻与辅国大将军董厥并为平尚书事,统领中央事务。后主刘禅宠信黄皓,诸葛瞻无所匡正。魏将邓艾伐蜀,诸葛瞻率领长子诸葛尚与将军张遵、李球、黄崇等人防御绵竹(今四川省德阳市)。后诸葛瞻不听黄崇速占险要的建议,坐失兵机,出城与邓艾决战,兵败被杀,绵竹失守。
诸葛瞻之子诸葛尚听说军败后,叹息说:“我们父子受了国家那么多的恩惠,而没有提早斩除黄皓,以致惨败,还有什么面目活下去呢?”于是也冲入阵内战死。
蜀汉后主刘禅出降,蜀汉灭亡。
诸葛亮生平简介见《出师表》。此处谈一点后世对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被后世视为忠君典范,受到无数人景仰。
《三国志》作者陈寿评曰:“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唐代诗人杜甫一生对诸葛亮充满景仰之情,吟咏或提到诸葛亮的诗篇有二十多篇,像“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这样的诗句,将诸葛亮的历史地位推崇到无以复加的地步。
《蜀相》便是杜甫游览武侯祠时创作的一首咏史怀古诗。此诗借游览古迹,表达了诗人对蜀汉丞相诸葛亮雄才大略、辅佐两朝、忠心报国的称颂以及对他出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也是对诸葛亮一生的总结:
丞相祠堂何处寻?
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
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
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朱熹作为一名理学家,评价古今人物时的道德要求极为苛刻,从古今人物中评选“用心光明正大,疏畅洞达,磊磊落落而不可掩者”,第一位就是诸葛亮,和杜甫、颜真卿、韩愈、范仲淹并称“五君子”。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