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今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盖追先帝之殊遇 ,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 ,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志士之气 ,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 ,俱为一体;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 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 ,志虑忠纯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 ,有所广益 。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 ,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 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 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 ,躬耕于南阳 ,苟全 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 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 ,猥自枉屈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 ,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 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 ,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 ,察纳雅言 ,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决定北上伐魏、克复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
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封诸葛亮为丞相。汉建兴元年(223年),刘备病死,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随后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汉境内呈现出一派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国的长安。临行之前他上书后主,即这篇《出师表》。
这篇表文以议论为主,兼用记叙和抒情。全文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洛阳);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贰的思想。
清朝丘维屏说:“武侯在国,目睹后主听用嬖昵小人,或难于进言,或言之不省,借出师时叮咛痛切言之。”全文既不借助于华丽的辞藻,也未引用古老的典故;每句话既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语言率直质朴,感情恳切忠贞。
《出师表》中,既有诸葛亮作为臣子对刘氏父子的忠心,也有作为长辈对刘禅谆谆教导的苦心。“报先帝”“忠陛下”思想贯穿全文,反复劝勉后主要继承刘备的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诚挚恳切的深情溢于言表,其忠义之心不知令后世多少仁人志士动容。古人有“读《出师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忠”的说法;陆游《书愤》中有“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之句,的确不是虚夸之言。
《出师表》又称《前出师表》,因为此后诸葛亮还有一篇《后出师表》。
《后出师表》载于三国时期吴人张俨的《默记》中,当作于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比《前出师表》晚了一年。此时正值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原未取得预期成果之时,为消除各方阻碍,在第二次北伐临行之际,诸葛亮向后主刘禅献上了这篇《后出师表》。
刘备临终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加紧从政治、外交、经济、军事上全面进行北伐准备。政治上,高度集中军政大权,“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励精图治;笼络土著地主,缓和主客矛盾,革除刘璋法令不行的弊政;以身作则,虚心纳谏,调动全国力量投入战争。在外交上,派使者联吴;韬光养晦,对魏国的劝降书不作答复,以低姿态麻痹敌国。经济上,坚决与民休息,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多产粮食,增加储备;保护水利工程,发展煮盐、织锦等手工业,扩大财政来源。军事上,伺机平定南中叛乱,治戎讲武,训练部队。
诸葛亮南征后,北伐魏国提上日程。北伐魏国是刘备集团一贯的方针,夺取天下是刘备的最终目的。诸葛亮鉴于魏国经济逐渐恢复,时间拖长对蜀国不利,而及早北伐可发挥自己治国治军的优势;何况一旦自己身死之后,蜀国无人能够蹈涉中原,抗衡大国,因此认为唯有及身而用,才有希望蚕食并最终打败魏国,也可报答刘备知遇之恩。为此他决心展开北伐,并且“用兵不戢,屡耀其武”,坚持到底。
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在向刘禅呈上《前出师表》以后,迅即率师进驻汉中。建兴六年(228年)春,诸葛亮出师北伐祁山,魏国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纷纷叛魏归汉。蜀军在占据陇右三郡后,却以街亭、箕谷的失利而结束了第一次北伐。同年冬十一月,魏国大举进军东吴,魏将曹休为吴将陆逊所败,张郃东下,关中极为虚弱。诸葛亮认为进攻时机已到,准备全师出兵伐魏。但是,蜀中不少大臣安于逸乐,对进军一事心怀疑虑,并且产生了不少非议。为此,诸葛亮再次上表,苦心孤诣地申明讨伐的决心,义正词严地批驳非议的错误。因为这次上表后于第一次出师时的奏表,故而后世称之为《后出师表》。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琊阳都(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蜀汉丞相,中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文学家。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他就在隆中隐居。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辅佐自己。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
伐吴失败后,刘备临终前将国事托付于诸葛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诸葛亮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诸葛亮前后五次北伐中原,却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54岁。后主刘禅追谥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东晋桓温追封其为武兴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