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云白山青万余里:古代饮食民俗

中国饮食民俗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是诸多民俗中最古老、最持久、最活跃、最有特色、最具群众性和生命力的一个重要分支。

1.饮食民俗的概念

饮食民俗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也称饮食风俗、食俗。

具体来说,饮食民俗一般包括年节食俗、日常食俗、人生礼仪食俗、宗教信仰食俗;如按民族成分来认识,又可分为汉民族食俗、少数民族食俗。

饮食民俗是一种饮食活动,是一定区域或民族的人们共同遵守的一种饮食方式,同时在民族文化交流与传播过程中逐渐发展。

2.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

饮食民俗形成的原因包括以下几点:

(1)经济原因。

饮食民俗虽然是一种文化现象,但其孕育和演变无疑会受到社会生产力发展程度和农业生产力布局的制约。有什么样的物质生产基础,便会产生相应的膳食结构和肴馔(饭食)风格。而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又为各地饮食民俗多样性提供了物质基础。

农副产品是人类食物中最重要的物质来源,在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的共同影响下,我国的农业生产布局、耕作制度、农副产品种类等都有很大差异。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西部以牧业为主。北方农区以面粉、杂粮为主食;南方农区以稻米为主食,茶和酒为主要饮料。

(2)自然条件原因。

自然地理条件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饮食民俗对自然条件有很强的选择性和适应性。地域及气候等条件不同,食性和食趣也不一样,形成了东辣西酸、南甜北咸的口味嗜好的分别。东南待客重水鲜,西北迎宾多羊馔,均与就地“取食”的生存习性相一致。

这种饮食民俗的地域差异,正是各种民间风味和各种菜系形成的重要原因。

(3)民族原因。

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多民族国家。由于各民族所处地域的自然和社会条件不同,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经过世代的传承和演变,形成了区别于其他民族的自己所特有的传统饮食民俗。

(4)宗教信仰原因。

不少饮食民俗是从原始信仰崇拜和某些人为宗教仪式演变而来的。道教、佛教、伊斯兰教的兴起、传播和流行,对我国的饮食民俗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教义和戒律对教徒的约束力很大,因此,这类约束民俗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以食为天的儒家思想,以养生为尚的道家饮食思想,以茹素修行的佛家饮食思想,以清净为本的伊斯兰教饮食思想,对人们在什么条件下吃、吃什么、怎样吃,都有一定之规。

古代饮食器皿

3.中国饮食民俗的特征

中国饮食民俗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1)历史性。

所谓历史性,即不同时代在饮食民俗上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

一是在特定的时代具有特定的饮食民俗。如唐王朝崇奉道教,视鲤鱼为神仙的坐骑;又加上李(谐音“鲤”)为国姓,讲究避讳,故而唐朝皇帝曾下令不准买卖鲤鱼,而唐朝人也因此不敢食鲤鱼,因而整个唐朝几乎没有有关鲤鱼的菜谱。

二是特定年代对某些饮食民俗事象的改革,从而烙上了该时代的烙印。

(2)传承性。

所谓传承性,即不同历史时期在饮食民俗上所表现出的沿袭相承的特征。

一是一些饮食民俗以其合理性赢得了广泛的认同,代代相传,而不断地被继承下来。如我国浙江、江苏、湖北、湖南、江西、安徽等地人们每年四月初八吃的“乌米饭”,早在唐代就已见诸文字记载。清代诗人屈大均有诗云:“社日家家南烛饭,青精遗法在苏罗。”诗中的南烛饭即是乌米饭。

二是一些不良习俗虽具有不合理性,但往往因有传统的支撑而传之后世。如苗族祭祀祖先的节日——“吃牯脏”,从资源消耗的角度来说,属于不良的饮食习俗,因为活动期间要宰杀很多的耕牛、猪、羊、鸡、鸭,浪费相当之大。

(3)特殊性。

所谓特殊性,即指有些饮食习俗仅仅只在有关的节日、礼仪中进行,它通常与礼仪的内涵相一致。

如汉族婚姻礼仪中的主题一般有三项:第一项是夫妻生活和谐;第二项是生儿育女;第三项是孝敬公婆。在婚姻礼仪中的饮食活动都是围绕着这些主题而进行的。

婚姻礼仪中的交杯酒,先准备好一壶酒和两个杯子放在新房里,酒壶上要系上红布条或缠上红纸条,表示吉庆。

仪式开始时,新郎新娘并立在床前,由媒人或婶娘斟好两杯酒,分别用两只手端着,并念诵“相亲相爱,白头到老,早生贵子,多子多福”之类的颂词,然后将左手的酒杯交给新郎,右手的酒杯交给新娘。

新郎新娘向媒人或婶娘鞠躬致谢,说声“遵您金言”后,交臂而饮,其寓意是两人将以结永好。

又如,婚姻礼仪中的洞房吃“子孙饺子”,新郎、新娘共同举箸而食,但在吃的时候,要回答别人的提问。因饺子是半生不熟的,当别人问“生不生”时,则一定要回答“生”,其寓意是以“生熟”之“生”谐“生育”之“生”。

古代饮食器皿

4.饮食民俗的社会功能

饮食民俗包括以下几种社会功能:

(1)教育感化功能。

民俗文化是一切文化的母体。饮食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从出生的诞生礼、结婚的喜庆礼到去世的丧葬礼,人们一直生活在民俗中。

饮食民俗的教育感化功能,是指培养人们的道德情操,增强人们对生活的勇气和热爱,以及民族感和爱国心等方面的教育和模塑作用。在饮食民俗的教育感化作用下,人们逐渐懂得对家庭和社会承担的责任,懂得如何尊敬父母长辈,建立美满和谐的家庭。

(2)维系凝聚功能。

民俗学专家通常把社会规范分为法律、纪律、道德、民俗四个层面,而且认为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饮食民俗具有很强的社会凝聚力、民族亲和力以及国民向心力。饮食民俗维系着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它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群体的标志。人们通过节庆活动,以实现感化人的目的,培养人们的归属感和凝聚力。移居海外的华人、华侨尽管身在异国他乡,但都铭记自己是中华民族的子孙,始终保持着中华民族的饮食习惯。

饮食民俗,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使人们保持稳定的生活方式。

(3)纪念怀古功能。

饮食民俗具有纪念怀古功能,主要是指那些以纪念为目的的饮食民俗活动。

例如,端午节是为了纪念屈原,寒食节是为了纪念介子推,而重阳节饮菊花酒是效仿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4)娱乐调节功能。

在众多的饮食民俗事象中,传承于民间的大部分饮食民俗活动都带有浓厚的娱乐性质。所有带有娱乐功能的饮食民俗都是和人们的审美意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是各民族民众创造的精神产品,体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精神和情趣,具有一种崇高的精神美。

如春节吃年夜饭、燃放烟花爆竹,正月十五吃元宵、猜灯谜,中秋节吃月饼、赏月,等等,这些饮食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

(5)仪式象征功能。

饮食民俗的仪式象征功能,主要是指在某些特定日期的特殊饮食,如婚事聘礼、结婚喜宴、生孩子送红蛋报喜、满月酒、寿宴等,具有特定的象征作用。 GlldYc/3YQ0kbDWRTkMNjn4UmGnV5BQRoPRX1716aBewYEnI4zU5NkxEv0PYIM3o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