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和节又称春社日,时在农历二月一日,祭祀土神,祈求丰收,传说中还是黄帝诞辰的日子,也是炎黄子孙共同的节日。
中和节兴于长安,始于唐代贞元之初,首倡者是唐德宗李适。随着历史的演化,与“二月二,龙抬头”一同庆贺。
这一天,民间以青囊盛百谷瓜果种互相赠送,称为献生子;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求丰年;百官进农书,表示务本。
宋代韩琦《中和节后园》诗云:半销残雪在庭柯,寂寞园林试强过。正病寒威连月困,不知春色一朝多。小桃楼角香心动,百舌枝头语意和。促理新声加酿酒,只忧韶景去如梭。
中和节木版画《龙抬头》
关于中和节的食俗,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载:“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
中和节的食俗反映了广大民众对春雨的企盼,同时也反映劳动人民祈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
太阳糕
1.太阳糕
中和节本身就是祭拜太阳的节日,也被称为“太阳的生日”,所以要吃“太阳鸡糕”。
这种糕是用糯米加糖制成的一种糕点,上面用红色印出三足公鸡的造型,或者用模具在糕点上压出“金乌圆光”的图形代表太阳。
在《燕京岁时记》中有这样的记载:
二月初一日,市人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谓之太阳糕。都人祭日者买而供之,三五具不等。
之所以要印上公鸡的图形,就是因为公鸡打鸣之后,太阳就会冉冉升起。
其实太阳糕上面公鸡的造型源自朱雀七宿。人们在春分祭日时,正是朱雀位于南天正中之时,朱雀为火,代指太阳。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三足金乌,也就是乌鸦。
撑腰糕
2.撑腰糕
江南水乡在农忙伊始的早春二月,历来有“二月二,吃撑腰糕”的传统习俗,且流传甚广。
这种嫩黄香糯的油炸年糕片,可以健身强筋、不伤腰部,撑腰糕的名字因此而来。俗语称:“吃了撑腰糕,一年到头,筋骨强健,腰背硬朗。”
撑腰糕一般有两种吃法:一是用隔年年糕切成薄片,放在油锅内煎得嫩黄,吃油煎年糕;一是用糯米粉将红糖拌和后蒸成糕,上面再撒些桂花,入口松软、香甜,美味可口。
此外,撑腰糕还有一定的象征意义。如“糕”与“高”谐音,其中就有长寿的意思,反映出劳动人民祈求身体健康的美好愿望。
明代蔡云曾对此俗作过生动描绘:
二月二日春正晓,撑腰相劝啖花糕。
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牢。
还有一首《吴中竹枝词》写道:
片切年糕作短条,碧油煎出嫩黄娇。
年年撑得风难摆,怪道吴娘少细腰。
3.烙饼
中国民间在中和节之日有吃烙饼的食俗,这种食俗又被形象地称作“吃龙鳞”。
烙饼一般比手掌还要大,其形态很像是一片龙鳞,很有韧性。烙饼里面还能卷很多菜,如酱肉、肘子、熏鸡、酱鸭等用刀切成细丝,再配几种家常炒菜如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一起卷进烙饼里,蘸着细葱丝和淋上香油、面酱等调料,滋味鲜香爽口。
4.猪头肉
中和节的另一道传统食品就是猪头肉。自古以来,人们供奉祭神总要用猪、牛、羊三牲,后来简化为三牲之头,猪头即其中之一。
另据宋代的《仇池笔记》记录的一个故事:
北宋节度使王金斌奉宋太祖之命平定巴蜀,一日大战之后甚感饥饿,于是闯入一乡村小庙,却遇上了一个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金斌大怒,拔刀欲斩,哪知和尚全无惧色。王金斌很奇怪,转而向他讨食,不多时和尚献上了一盘“蒸猪头”,并为此赋诗曰: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时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汀,熟软真堪玉箸挑。
若无毛根来比并,毡根自合吃藤条。
王金斌吃着蒸猪头,听着风趣别致的“猪头诗”甚是高兴,于是,封那和尚为“紫衣法师”。后来,猪头肉成为转危为安、平步青云的吉祥标志。
5.中和酒
中和节还有饮中和酒、宜春酒的习俗,说是可以医治耳疾,因而人们又称之为“治聋酒”。
宋代李涛在《春社日寄李学士》诗中写道:
社翁今日没心情,为乏治聋酒一瓶。
恼乱玉堂将欲通,依稀巡到等三厅。
在《新唐书·李泌传》中记载:“废正月晦,以二月朔为中和节,里闾酿宜春酒,以祭勾芒神,祈丰年。”
勾芒就是春神,也是太阳神,是人们祈求丰收的一种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