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试灯风里卖元宵:元宵节食俗

[明]佚名《宪宗元宵行乐图》局部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为“宵”,所以把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正月十五称为元宵节。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元宵节这天,人们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等。

此外,不少地方元宵节还增加了耍龙灯、耍狮子、踩高跷、划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传统民俗表演。

元宵节作为春节后的第一个节日,其食、饮大都以“团圆”为旨,象征全家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同时祝愿当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1.元宵

我国有元宵节吃元宵的风俗。相传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及至汉武帝创建了“太初历”,进一步肯定了元宵节的重要性。

元宵节的食品最初是浇上肉汁的米粥或豆粥,这些食品主要是用于祭祀,真正意义上的节日食品则是元宵。

关于元宵的来历还有一段民间传说。

在春秋末期,楚昭王复国归途中经过长江,见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黄,内中有红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众人不知此为何物,昭王便派人去问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复兴之兆。”

因为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后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并用山楂做成红色的馅煮而食之,这便是流传后世的元宵。

宋代诗人姜白石在《咏元宵》中曾写道:“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这“市中珍品”就是指元宵。

还有这样一首诗《元宵煮浮圆子》曰:

今夕是何夕,团圆事事同。

汤官寻旧味,灶婢诧新功。

星灿乌云里,珠浮浊水中。

岁时编杂咏,附此说家风。

诗中说明了吃元宵象征团圆的意思,一是因为它的形状是圆形,又因它漂在碗里,宛如一轮明月挂在星空。天上月儿圆,碗里汤圆圆,家里人团圆。

2.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之一,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而在中国北方,元宵节通常会吃元宵。

汤圆象征着阖家团圆,吃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食俗,意味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

汤圆的形状和元宵一样都是圆的,也是糯米面做的,但是它们俩是两回事,元宵是摇出来的,汤圆是包出来的。

汤圆的做法跟包饺子有点相似,先把糯米粉用热水拌匀,和成面团,揪剂子,用手捏圆皮,再包入馅料,然后封口团成圆形。

汤圆的口感很黏很糯,可以煮着吃,吃的时候要带着原汤。

3.油锤

唐宋时,元宵节的食品中有油锤。宋代《岁时杂记》中说:“上元节食焦锤最盛且久。”说明油锤为宋代的汴梁(今河南开封)元宵节的节日食品。

油锤的做法和形态在《太平广记》中有详细的记载:油热后从银盒中取出锤子馅,包裹和好的软面团中团,再将团好的锤子放到锅中煮熟,用银笊捞出放到新打的井水中浸透;再将锤子投入油锅之中,炸至焦黄取出。

油锤吃起来“其味脆美,不可言状”。实际上,当时的油锤就类似于现在的炸元宵。

4.面灯

面灯

元宵节的另一种传统食品是面灯,也叫面盏,是用面粉做的灯盏,在正月十六落灯之日煮或蒸而食之,多流行于北方地区。

面灯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做灯盏十二只(闰年十三只),盏内放食油点燃,或将面灯放锅中蒸,视灯盏灭后盏内余油的多寡或蒸熟后盏中留水的多少,以卜来年12个月份的水、旱情况。

清乾隆年间陕西《雒南县志》载:“正月十五,以荞麦面蒸盏燃灯,按十二月,以卜雨降。”表达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的愿望。

由此可见,中国的元宵食俗多种多样,在不同地区饮食风俗也不尽相同。

清代李行南《申江竹枝词》记载了上海过元宵节的情景:“元宵锣鼓镇喧腾,荠菜香中粉饵蒸。祭得灶神同踏月,爆花正接竹枝红。”可见,在上海、江苏的一些农村,元宵节还有吃“荠菜圆”的习俗。

陕西人元宵节有吃“元宵菜”的习俗,即在面汤里放各种蔬菜和水果;而在河南洛阳、灵宝一带,元宵节还有吃枣糕的食俗。 oko6NEbOKQ4fIZYVKpTYbEOl3VHAIX8zRU/5nmvnLxpisWzwsNjqQnIvHSSzz70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