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种宗教在其传播的初始阶段,除了宣传其既定的教理之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建筑、服饰、仪式及饮食将信徒同其他群体区别开来。单就饮食看,通过长期的发展,不同教派都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饮食风格。
在中国文化中,宗教饮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
1.道教饮食
道教起源于原始巫术和道家学说,所以道教饮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
道教饮食文化十分丰富,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了较全面的总结,提出饮食养生之道在于尊重客观世界辩证的对立统一的变化、发展的规律,提出重视烹调和节制饮食的思想——“谨和五味”“饮食有节”;并且指出过分追求美味佳肴和过度饮食都会招致疾病,认为只要认真地注意饮食规律与实践,便可以享其天年,活过百岁——“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还提到了膳食结构、饮食方法等原则。
这些都是道教后来所尊奉的饮食养生之道。
道教饮食文化的特点首先是提倡素食,这是与佛教提倡慈善、反对杀生的教义相一致的。
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浑浊污秽;而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
道家饮食烹饪上的特点就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称为“道家四绝”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炖鸡”,不仅清淡新鲜,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2.佛教饮食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民情风俗、饮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
其次,茶在佛教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这些地方一般适于种茶、饮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镇静清心、醒脑宁神的功效,于是,种茶不仅成为僧人们体力劳动、调节日常单调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培育其对自然、生命热爱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饮茶,也就成为历代僧侣漫漫青灯下面壁参禅、悟心见性的重要方式。
再次,佛教饮食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肴,善于运用各种蔬菜、瓜果、笋、菌菇及豆制品为原料。
[唐]阎立本《萧翼赚兰亭图》中的古僧形象
3.伊斯兰教饮食
伊斯兰教教义中强调“清静无染”“真乃独一”,所以其饮食习惯自成一格,其菜肴称为“清真菜”。
穆斯林严格禁食猪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类鸟兽及马、骡、驴等平蹄类动物。所以清真菜以对牛、羊肉丰富多彩的烹饪而著名。
光是羊肉,清真做法就有烧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焖羊肉、腊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汤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
清真系列中还有一些小吃也颇具特色,如北京的锅贴、羊肉水饺,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面、酿皮,新疆的烤馕、烤包子,都别具风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