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粱录》书影
市民百姓饮食是随着城市贸易的发展而发展的,所以其首先是在大、中、小城市,州府,商埠以及各水陆交通要道发展起来的。
这些地方发达的经济、便利的交通、云集的商贾、众多的市民,以及南来北往的食物原料、四通八达的信息交流,都为市井饮食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条件。如唐代的洛阳和长安、两宋的汴京与临安、明清的南京与北京,都汇集了当时的饮食精品。
市民百姓饮食具有技法各样、品种繁多的特点。如吴自牧《梦粱录》中记有南宋临安当时的各种熟食839种。而烹饪方法上,仅《梦粱录》所录就有蒸、煮、熬、酿、煎、炸、焙、炒、燠、炙、脯、腊、烧、冻、酱、焐等十几类,而每一类下又有若干种。
当时的饮食不仅要满足不同阶层人士的饮食需要,还要考虑到不同时间的饮食需要。因为市井饮食的对象主要是当时的坐贾行商、贩夫走卒,而这些人来去匆匆,行迹不定,所以随来随吃、携带方便的各种大众化小吃便极受欢迎。
中国老百姓日常家居所烹饪的肴馔,即民间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多少豪宴盛馔,如追本溯源,当初皆源于民间菜肴。
民间饮食首先是取材方便随意。或入山林采鲜菇嫩叶、捕飞禽走兽,或就河湖网鱼鳖蟹虾、捞莲子菱藕,或居家烹宰牛羊猪狗鸡鹅鸭,或下地择禾黍麦粱野菜地瓜,随见随取,随食随用。
选材的方便随意,必然带来制作方法的简单易行。一般是因材施烹,煎炒蒸煮、烧烩拌泡、脯腊渍炖,皆因时因地。如北方常见的玉米,成熟后可以磨成面粉、烙成饼、蒸成馍、压成面、熬成粥、糁成饭,也可以用整颗粒的炒了吃,也可以连棒煮食、烤食。
民间菜以适口实惠、朴实无华为特点,任何菜肴,只要能够满足人生理的需要,就成了“美味佳肴”。
清代郑板桥在其家书中描绘了自己对日常饮食的感悟:
天寒冰冻时,穷亲戚朋友到门,先泡一大碗炒米送手中,佐以酱姜一小碟,最是暖老温贫之具。暇日咽碎米饼,煮糊涂粥,双手捧碗,缩颈而啜之,霜晨雪早,得此周身俱暖。嗟乎!嗟乎!吾其长为农夫以没世乎!
如此寒酸清苦的饮食,竟如此美妙,就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的基本需求。
市井百姓除农民外,多是与商人贾贩相联系的。商人来去匆匆,行迹不定,小吃点心最合乎他们的需要。因为小吃多为成品,随来随吃,携带也很方便,相当于当时的“快餐”。